城市病下 我们其实无处可逃


2014/9/6    热度:306   

  自从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问世之后,国人便不止一次对自我发出“进城还是出城”的拷问。每天,都有人因为高企的房价和昂贵的生活成本,被迫逃离北上广这样的超级大都市;每天,也都有人因为更加广阔和公平的就业机会及前景,趋之若鹜地进入到这里。走进还是逃离?当这样的诘问不止一次煎熬着人们心灵的时候,当“逃离北上广”逐渐从热议话题变为实际行动时,不再单纯对城市怀揣“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类梦想的人们,便对大城市有了疑问和责难。

  近日,人民日报以《大城市能否宜居?》为题关注特大型城市集中暴发的“城市病”。文章说,交通拥堵之外,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越来越多的人发觉,城市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一些人甚至开始逃离“北上广”。

  是城市病带给人们的困扰更扰人,还是大都市高度集中的资源让人们的生活、工作更优越便捷?就像要在逃离和留守大都市之间作出选择一样,你几乎很难对这样的提问,作出符合内心的选择。在人们的心里,“北上广”这样的字眼既是一线城市更加优越、便捷、公平、广阔的工作、生活环境缩写,也是高房价、高物价、交通拥堵、压力、冷漠的代名词。

  据说,交通拥堵、房价高企这类城市病之下,“逃离北上广”不仅在网络百科上有了专门的解释,甚至还有出版社为此出了一套系列丛书,《新周刊》为此题下“放弃北上广之理由”的打油诗: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言下之意,当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时,我们只有一条去路可走:那就是逃离,回到自己心之安处的故乡。可问题是,当唯GDP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城市因循发展的轨迹时,当故乡在人情、权力资本的夹击之下,已经逼仄到让我们无法找到最基本的公平工作、生活环境时,我们到哪里去寻觅自己的心之安处?又能到哪里找到那片没有委屈的家园呢?

  制度缺乏人情,城市何谈宜居。在交通拥堵、房价高企这些表象的城市病之下,其实正是当下很多城市唯GDP论,盲目摊大饼,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结果。当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专家声称,要用大都市的高房价、高物价对中低收入者形成“挤出效应”,由此改善城市资源被过度占用的情况时,他们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城市门槛,其实正是城市规划盲目扩张,城市规模恶性膨胀的后果。否则,无以解释城市汽车保有量低于纽约、东京,但堵车现象却比它们严重得多的原因。

  而稍让人安慰的是,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一些城市公共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城市发展应当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应当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要把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通盘考虑城市发展,功能布局”。这对准备一直坚守在“北上广”的人们来说,兴许算是福音。

  只是,对尚未从城市病中抽身而出的城市本身而言,与“逃离北上广”这类命题相关的,不过只是高房价、高物价、交通、压力等抽象的名词;而对无数挣扎在“是去还是留”这道选择题中的个人来说,“逃离北上广”则更似一次攸关命运的人生选择。面对繁华依旧却已经无法承载舒适生活的大都市,再回头看看那个行进在惯有城市化扩张道路、无法承载梦想的故乡,逃离北上广的人们,难道注定要搁浅在城市与故土之间了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供养佛,不是佛需要供养,而是佛需要一个因供养而解脱的你。佛,圆满具足,一切不缺,如如不动,他不需要你一丝一毫的供养。我们供养佛,是借助这个供养的行为,放下自私,放下对自我的贪执,来换取你的清凉自性。所以,一切供养都不是你在施予别人,而是你在滋养那个奔向解脱的您,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