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无为,则无不治。


2014/9/6    热度:276   

老子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对于这一篇很多人都说老子是愚民政策,但我认为是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我们做管理最好的局面就是员工会自动自发的努力工作,而不是通过控制让他们去努力工作。员工自动自发的把工作做好就是无为而治。

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局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过二个层次才能真正的做得到。

第一层次是有所为

任何的组织在建立初期都要有所为。有所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制度,一个没有制度或制度不能够严格执行的组织, 连管理都说不上,哪里还有无为而治呀,所以有所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

第二个层次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管理者有的事情是要做的,有的事情是不要做的。如果什么事情都做都掌握在你的手里,是很难把管理做好的,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就是深得这一点。

公元前209年,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封为平阳侯,仅次于萧何。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请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由他来辅佐齐王治理齐国。

曹参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是一个拥有七十座城市的大封国。当时刘邦刚刚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是经过秦末战乱加上四年的“楚汉战争”,社会经济一片破败凋敝,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对于这样的局面,曹参召集当地的能吏来想办法,大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都无从下手。

正当曹参发愁的时候有人说,胶西的盖公有治国的才能,曹参便亲自去拜访,盖公对曹参说:“只要上面的官府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下面的老百姓自然生活就安定了。百姓安定后,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曹参听了他的话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政策,他不准官员去打扰百姓,严惩做坏事祸害百姓的官员,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护民力的官员。原来动荡不安的社会日趋稳定,百姓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西汉丞相萧何年老病危,惠帝亲自去探视。惠帝估计萧丞相的病好不了了,所以就问萧何,将来谁可以代替他的丞相职位。萧何推进曹参,曹参到朝廷担任汉丞相后,依然遵照治理齐国时的清静无为的方针治国,要求丞相府的官员对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对萧何时所任用的官员,一个也不加以变动,原有官员依然各司其职。曹参对他们按职权范围该处理的事情,从不加以干预。因此在朝廷丞相变动的关键时刻,没有引起任何波动,朝中君臣和原来一样的相安无事,朝政也和原来似的井然有序。我们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曹参就是有些事情有所为,有些事情有所不为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清朝的乾隆皇帝对此也有深刻的体会,有一次太子向他请教如何治国,他说:“不聋不瞎不配当家,有的事实要一抓到底,有的事情要放手让别人去做。”

在现代管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管理方式也越来越被重视,管理者的大部分工作不是去控制员工而是去帮助员工,要少做监工多做推手。哈佛大学教授、全球领导力与变革大师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说:“在变革时代,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既有管理又有领导,成功的关键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倒过来。”

管理就是有所为,领导就是有所不为。通过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然后就要慢慢的靠近无为而治的态势,虽然它很难达到,但它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现在很多企业给优秀员工股份就是想让员工自动自发的做好工作,推广企业文化价值观也是同样的道理。

著名企业华为集团,开始创业的时候以严格的纪律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英雄主义快速的得到发展,但在2000年之后,已经从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这个时候任正非开始淡化有为推崇无为,淡化英雄推崇职业化。自己还写了一篇《无为而治》的短文,该短文是针对华为所有高级副总裁以上干部,以公司治理为题作为考试前的讲话。讲话中任正非提出了三个观点:一是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要完成组织目标,必须具备好的素养和行为,这是无为而治的动机;二是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必须淡化英雄色彩,淡化领导人色彩,这是无为而治的必须;三是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要淡化名利,要平平静静,要有奉献精神,这是无为而治的基础。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先有为,再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才能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 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与其相信命运,不如改心: 将嫉妒心改成尊重心, 将瞋恨心改成慈悲心, 将贪欲心改成喜舍心, 将排斥心改成包容心, 将计较心改为随喜心; 心念改变, 当下就已改变我们命运的方向。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