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二)
2014/9/3   热度:560
(二)大白伞盖佛母
大白伞盖佛母全名“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因其三昧耶(本誓)为大白伞〖TPF130,+70mm。45mm,ZX#〗〖TS(〗〖JZ〗〖HT5”SS〗大白伞盖佛母〖TS)〗盖而得名。藏语称“都噶”。据《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记载,她具极大威力,能放大光明,能以佛的净德覆盖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她的护持。据说,如果依照密教仪轨修习其法,可以消灾、伏魔,得到不可思议大功德;如果将其真言写在身上,刻在植物皮上,或经常诵持它,可以防身、免灾、得无量功德,所以历代颇受信徒崇奉。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对大白伞盖很崇仰,特在其御座旁安置白伞盖供奉,大概意在求得庇护,确保大元江山永固。
大白伞盖佛母形象有寂静和愤怒两种。寂静形是:一面二臂三目,金刚跏趺而坐,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持白伞盖当胸,身色洁白,全身严饰种种璎珞。愤怒形复杂得多,身体也呈白色,有三头,每面三只眼,三头上又有层层相叠的头,不计其数,形成伞盖形状。身体四周都是手臂,数不胜数,形成一个大圆圈。每只手生一眼,手中都拿着法器。有两只主臂放在胸前,左手持金刚杵,右手拿一柄白伞盖。她脚下踩着六道众生,其数也不可胜计。但这里不是表示降服,而是象征六道众生都能得到他的庇护。
(三)尊胜佛母
〖TPF131,+70mm。45mm,ZS#〗〖TS(〗〖JZ〗〖HT5”SS〗尊胜佛母〖TS)〗尊胜佛母藏语称“措道那穆玛雅”,是一个寂静端庄形佛母。据说她十分慈悲,救世急切,能使人增长寿命、福德,颇受藏蒙佛教信徒崇奉。在喇嘛庙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长寿三尊”内容的供奉形式,其中就有尊胜佛母。长寿三尊及其排列顺序是:中间长寿佛,左边白度母,右边尊胜佛母。三尊供奉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
她的形象常见为:坐势,三面八臂。三面颜色各异,中间白色,左面红色,右面蓝色,分别表示三种不同事业。每面有三只眼。头梳高髻,戴花冠,端庄美丽。他的八只手或结印或持物,主臂两手在胸前,右手持羯磨(双金刚),左手拿绳索。其余手伸向两侧,右侧第一手托一尊小化佛,第二手持箭,第三手结施愿印;左侧第一手上举结施无畏印,第二手拿弓,第三只手置双膝上,手心托一个瓶,瓶口有一朵盛开的花。这些结印和持物都表示各种佛法义理。
(四)智行佛母
智行佛母藏名叫“姑噜姑咧”,又称“作明佛母”,是一个常见的智慧女神。据《〖TPF132,+70mm。45mm,YS#〗〖TS(〗〖JZ〗〖HT5”SS〗智行佛母〖TS)〗姑噜姑咧仪轨》记载,她的形象是:身体呈白色,一面四臂,头戴五骷髅冠,三目鼓圆,牙齿微露,项挂50人头骨项链,上身袒露,两乳隆起,下身穿虎皮围裙。有四手,皆执物,上面两手持红色乌巴拉花,作出拉弓欲射状,弓和箭上缀满花瓣;下面右手持钩,左手持绳,两端是环和钩,持物都有寓意。身体呈舞立姿势,左腿单立,足踩一人;右腿盘曲。背后为红色火焰。据藏密说法,若修习此尊,火不能烧,水不能淹,风吹不动,地不能害,不生病痛,远离诸障,功德不可思议,因此亦颇受藏密信徒崇奉。四、妙相庄严的佛陀像
佛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佛教各类神中,他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在现实生活中佛可谓广为人知,广为人说,但真正懂得其含义的人并不多,至于他的形象特征及其与其它神像在宗教内涵与艺术形象上的区别,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佛是梵语Buddha的音译简称,全称有“佛陀”、“浮屠”等名称,意译为“觉者”或“智者”。是指圆满觉悟诸法事理的人。“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含义。自觉是自己圆满地觉悟了佛法的真谛——诸法实相;觉他是不仅自己觉悟了,而且还以慈悲平等之心去帮助一切众生获得觉悟;觉行圆满是自觉与觉他的智慧与功德均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佛陀三觉俱全,故称觉者。罗汉自了生死,自求解脱,只具自觉一种;菩萨虽在罗汉之上大悲济世,但尚有五住烦恼没有断尽,福德与智慧两种资粮尚不圆满,故只具备前二种功德。
佛的形象一般为出家比丘相,头顶有肉髻,发呈螺旋状。身着通肩或袒右肩袈裟,不作任何装饰,表面看起来十分朴素,但是在躯体的塑造上却有着十分严格和繁琐的规定。首先,在身体特征上,佛像的全身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合称为“相好”。“三十二相”是指不同凡人的三十二种奇异妙好特征,如双肩圆满、广长舌相、眉间有白毫等等。这些特征都能看得见,所以称为“相”。“八十种好”是指佛的头、面、眼、耳、鼻等处具有八十种微细美妙特征,大多是隐秘不露的。佛像的相好是古印度人赋予给释迦牟尼佛的形象特征,反映了当时印度人的审美标准,后来成了塑造一切佛像共同遵循的模式。其次,为了充分地表现佛的相好特征,在佛像的结构上又出现了“量度”的规定。按规定,佛像的长宽各为120指(“指”为所造佛像中指的宽度)。长度从头顶至脚根,宽度是两手伸开的距离,坐像是站像长度的一半。同时佛像的每个细小的部位,如眼、鼻、额等也都有详细而具体的量度。这些规定在《造像量度经》中皆有详尽说明,在此就不赘述。上述“相好”和量度的繁琐规定为塑造理想的佛像提供了方便,但是这些同时也限制了佛像塑造者的发挥与创造,使得塑造出来的佛像千佛一面,缺乏变化与活力,普遍给人一种超尘脱俗,与世无诤的印象。
虽然佛像在躯体特征及衣饰上完全一样,但是由于各自手印、执物、姿势、座具或座骑的不同也形成了复杂的变化和相互的区别。在藏传佛教里,常见的佛像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药师佛、弥勒佛、五方佛、三十五佛等等。这些佛像都有显示其功德与智慧的独特的形象特征。释迦牟尼佛是佛像中最常见的,其手印一般有触地印、说法印、定印等多种,姿势有坐立卧三种形式。其中卧姿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涅时的情景,所以又称释迦牟尼佛涅相,唯有释迦牟尼佛有此姿势。无量寿佛是佛教宣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其形象特点一般为坐姿,双手在脐下结定印,手心托长寿宝瓶(图〓)。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也是坐姿,左手托药钵,右手拈药果(图〓)。弥勒佛是佛教宣称的未来佛,据说他将在56亿7千万年后接替现在释迦牟尼佛的佛位而成佛。其姿势有跏趺坐、游戏坐、倚坐、站姿等多种,头顶有宝塔,手中执军持(净瓶)为其形象重要标志。五方佛是佛教宣称的五方佛国世界的教主,即东方阿佛(又称不动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大日如来。他们皆为坐姿,分别结触地印、施与印、定印、施无畏印和智拳印而相互区别。三十五佛是佛教礼忏仪式中礼拜称诵的三十五尊佛像,他们各有自己的名号,形象也主要以手印和执物不同而相互区别。但是有些佛的手印非常接近,如图〓的帝幢王佛和德念佛分别结定印和触地印,若不是佛座后有藏文铭款,我们很难确定其真实身份,只能分别定为阿弥陀佛和不动佛了。佛像的台座一般有莲花座、金刚宝座、须弥座等,大多是共同的。但坐骑不是共同的,如五方佛的东南西北和中央主佛各尊就分别以狮子、象、宝马、孔雀、金翅鸟为坐骑,这些坐骑也同样与各自主尊的功德思想密切相关。
另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藏传佛教造像中的佛像除有比丘形相外,还有报身佛装饰佛像。其中无量寿佛等为报身佛装饰形象,其它佛像也可见一些奇特的装饰。这种佛像的流行也应当与密教“即事而真”,注重世俗事相的宗教理念有密切关系。
(一)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汉藏共同崇奉的佛祖。尽管他是化身佛,但在藏密中仍是崇奉的主要〖TPF120,+70mm。45mm,YX#〗〖TS(〗〖JZ〗〖HT5”SS〗释迦佛〖TS)〗对象。凡有寺庙必有他的塑像,以他的故事为素材的壁画、堆绣、唐卡更是触目皆是。
关于释迦佛的事迹,在“汉地佛像”部分已作详细介绍,藏密所传与之基本相同。下面就藏密不同之处略作介绍。不同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关于释迦佛诞辰、成道、涅〖FJF〗脖〖FJJ〗纪念日。汉地认为释迦佛生于公元前566年,涅〖FJF〗脖〖FJJ〗于公元前486年,29岁出家,35岁成道,说法45年,80岁入涅〖FJF〗脖〖FJJ〗。农历四月初八为其诞辰日,十二月初八是其成道日,农历2月15日为其涅〖FJF〗脖〖FJ〗日。藏密所说就大不相同,认为佛诞生、成道、涅〖FJF〗脖〖FJ〗都是农历四月十五日,藏语称“萨嘎达哇”(善果期)。这一天藏地信徒都要嗑长头,朝佛念经,作种种功德。东南亚一带上座部佛教也持此观点。由此,虽信奉同一佛,而各地采取的纪念日期有别。1990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倡议,在保留汉地传统释迦佛纪念日基础上,汉地寺庙于农历四月十五日再举行一次纪念活动,以取得与我国西藏和云南等地佛教的一致,并正式定名为“佛吉祥日”。自1990年4月15日起,汉地佛教活动场所都遵照执行。〖TPF121,+70mm。45mm,YS#〗〖TS(〗〖JZ〗〖HT5”SS〗释迦佛站像〖TS)〗
2.关于释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迹。汉地佛教对释迦一生事迹以“八相成道”来概括,也就是总结出8件重要事迹(称八相)。这八相是:①从兜率天降生,②白象入胎,③住胎说法,④右胁降生,⑤逾城出家,⑥树下成道,⑦初转法轮,⑧双林入灭。藏传佛教中也流传“八相成道”,但更偏重“十二事业”的宣传。这十二事业是:①从兜率天下降,②入胎,③诞生,④学书习定,⑤婚配赛艺,⑥离俗出家,⑦行苦行,⑧誓得大菩提,⑨降魔成佛,10初转法轮,(11)从天降临,(12)示涅〖FJF〗脖〖FJJ〗。它比八相要细。十二事业是佛陀一生的事迹,故事性极强,因此成了敬奉佛和宣扬佛教的重要艺术题材。
3.关于释迦佛的形象。释迦佛在藏密中都是庄严妙好的比丘形象,姿势也同汉地差不多,有成道像、说法像、旃檀佛像、结施愿印像、结施无畏印像、太子像等。其中,太子像与汉地有所不同。
西藏的太子像有两种:一种是12岁等身像,藏语称“觉卧”(意即佛),据记载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这尊佛像现供奉在拉萨大昭寺觉卧殿中。它头戴天冠,面目圆润,身披彩缎外衣,带有浓郁的唐代中原佛教造像风格。一种是尼泊尔赤尊公主带去的8岁释迦像,藏名叫“米决多杰”,当时供在小昭寺内。十年动乱中,这尊佛像不翼而飞,下落不明。1983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帮助下,从文革时运至内地准备化铜的幸存铜佛中发现,又重新请回西藏。1983年5月12日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在大昭寺专门为它重新举行了开光法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旃檀佛像,西藏这类佛像也很多,尤以铜鎏金居多,铸造十分精细,反映了藏地信徒崇佛之笃。(二)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
〖TPF122,+70mm。45mm,ZX#〗〖TS(〗〖JZ〗〖HT5”SS〗无量寿佛〖TS)〗〖TPF122,+70mm。45mm,YX,BP#〗〖TS(〗〖JZ〗〖HT5”SS〗无量光佛〖TS)]在汉地佛教里,无量寿佛和无量光佛是阿弥陀佛13个汉译名称中的两个名号,每一个名号并不代表一个单独的佛。可是在藏密中这两个名号被分别当作两个独立的佛来崇奉。藏语称无量寿为“瑟巴麦”,无量光为“鄂潘麦”。
藏密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寿佛是无量光佛化现和派生的,一个为主,一个为次。在喇嘛庙中,无量寿佛崇奉十分普遍,佛殿的供奉触目即是,但无量光佛的形象所见甚少。这两个佛在艺术造型上相同之处颇多,都结跏趺坐,头戴天冠,顶树高髻,身着菩萨装束,上身袒露,呈现桔红或土红色,身上严饰繁多,慈祥端庄;或为头顶螺发的比丘形象。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各自的持物上,无量寿佛双手结禅定印,即两手上下相叠放在两膝上,手心有一个宝瓶,瓶口有一朵吉祥花卉。无量光佛也是作禅定印,但两手心中是一个直立的金刚杵。两尊佛的区别仅在这微细之处上。
(三)龙尊王佛
〖TPF124,+70mm。45mm,ZX#〗〖TS(〗〖JZ〗〖HT5”SS〗龙尊王佛〖TS)〗龙尊王佛,又称“龙种上尊如来”,是文殊菩萨在过去世示现的法身佛。据佛经记载。文殊虽现身为菩萨,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但实际上他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都是果位上的如来,过去世称“龙种上尊如来”,现在世称“欢喜摩尼宝精佛”,未来世称“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还说,龙尊王佛在过去世成佛后,寿命达44000万年,度尽了世间天人,功德无量,然后方入大般涅〖FJF〗脖〖FJJ〗。他的形象很特殊,在庄严妙好的比五形基础上,脑后有7条盘绕的大花蛇,蛇头全伸着,在诸佛形象中是独一无二的,两手作说法印。
〖HS3〗〖HT4,3H〗(四)弥勒佛
弥勒是现在的菩萨、未来的佛,这在汉藏佛教里的崇奉是一致的。弥勒在汉地佛教中具有〖TPF125,+70mm。45mm,ZS#〗〖TS(〗〖JZ〗〖HT5”SS〗倚坐式弥勒佛〖TS)〗〖TPF126,+70mm。45mm,YX#〗〖TS(〗〖JZ〗〖HT5”SS〗游戏坐弥勒菩萨〖TS)〗广泛的影响,于前面已作详细介绍。弥勒在藏密中同样受到崇重和偏爱,藏语称他“强巴佛”。西藏每年有一个重要法会—甘珠尔法会,就是专为弥勒佛举行的。许多喇嘛庙殿堂以高大的弥勒菩萨像作主尊,单独供奉,如扎什伦布寺的26米高的铜鎏金强巴佛,雍和宫的18米高的白檀木强巴佛,内蒙古五当召10米高的弥勒倚坐像,这些都说明弥勒在藏密中地位甚高。
弥勒的形象在藏密中主要有两大类:一为佛形,一为菩萨形。作为未来佛,弥勒的形象与汉地一样,为庄严妙好比丘形象,跏趺坐姿,但也有倚坐姿势的弥勒佛形象。菩萨形象弥勒特征是头戴天冠或发髻冠,上身裸露,下身著裙,身有帔帛,饰物繁多。这一形象共有三种姿势:1.倚坐,即弥勒正襟危坐,双脚垂下,称善跏趺坐,两手结说法印;2.站式,八字式站立于莲花座上,头冠上有宝塔,右手持物当胸,左手拿净瓶;3.交脚式或游戏坐姿,两脚散盘,头冠上亦有宝塔。两手一手持无忧树枝,一手拿净瓶。另外,汉地的大肚弥勒在藏地也有流行,并出现了大肚而戴天冠的弥勒形象。五、慈眉善目的菩萨像
菩萨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简称,意译“觉有情”。是指已证得觉悟,获得自我解脱而专为众生谋觉悟和解脱的佛教大乘学人。是大乘佛教的忠实履行者和大乘佛教济世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佛教修行境界上,是仅次于佛而居第二位的果位。菩萨的形象为在家居士相,一般头戴宝冠,上身着天衣,饰项圈、璎珞、长链,下身穿罗裙,戴有手钏、臂钏、足钏。菩萨像同佛像一样也有相好和量度的规定,菩萨的相好要求面容端庄慈祥,衣饰华丽多彩,以体现菩萨慈悲济世的情怀;菩萨的身量为108指,比佛像身量少12指。菩萨像的造型姿势也比较简单,多为一面二臂形象,也有多面多手的形式,但不多见。另外菩萨像多为男相,长方形脸,躯体壮硕,与汉地佛像中菩萨多为女相的情形明显不同,基本保持了印度佛教菩萨为“勇猛大丈夫”的原始特点。
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菩萨像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八大菩萨、龙女等。这些菩萨像看似与汉地信仰相差无几,但实则有很大区别。首先,在信仰的原因和目的上汉藏就有明显区别,藏传的信仰与各大菩萨代表的佛学思想密切相关,而汉地的信仰则常有一些世俗情感的倾向。其次在造型姿势上汉藏的区别更为突出,比较而言,藏传佛教每种菩萨的造型要复杂一些,样式要多一些,而且在造型姿势上都特别讲究。如观音菩萨就有四臂观音、八臂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狮吼观音、双身观音等多种。其中四臂观音是最常见的一种,他也是藏传佛教最崇奉的神之一,有“雪域怙主”之称,藏传佛教里非常流行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就是此尊的心咒,他也因此被称为“六字观音”(图〓)。他的四手分别为两手在胸前合掌,其余二手伸向两边,左手持莲花,右手握念珠。文殊和弥勒菩萨也有多种造型样式。文殊菩萨有二臂、四臂、八臂、千臂等多种造型,同时还有手势、坐姿和坐骑的不同变化。弥勒菩萨有跏趺坐、倚坐、游戏坐和站姿等多种,但造型都是一面二臂形式。这些菩萨的不同变化形象也代表着不同的宗教功用和意义。如弥勒菩萨的不同形象就有每年、每月和每日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观修的规定和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藏传各种菩萨的多种变化形象是藏传佛教将各菩萨的宗教功用进行更加具体而细微的分化的结果。当然,尽管每尊菩萨的变化形象很多,但是显示其宗教功用的根本标志则是共同的。如观音的头冠化佛和莲花;文殊的经和宝剑;弥勒的宝塔和军持(净瓶)。这些在他们各自的变化身上都有明显体现,这些固定特征也正是我们得以识别其身份的重要依据。
除了上面介绍的菩萨外,藏传佛教里还有对菩萨化身——世间法王的信奉。法王主要有“三大法王”和香拔拉法王。三大法王是西藏吐蕃王朝时期的三位赞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由于他们分别对当时西藏佛教的引进、建立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分别被尊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他们的艺术形象十分常见,头缠布条(称为朝霞冠),身着袍服,脚蹬高靴,一副吐蕃人装束。其艺术形象中都带有本尊菩萨的标识,松赞干布头冠中有化佛,赤松德赞肩上有宝剑,赤热巴巾肩上或手中有金刚杵。香拔拉法王是藏传佛教宣称的北方某个神秘世界——香拔拉国的国王,从第一代月贤王开始共传三十四代,称为“香拔拉三十四代具种王”。据藏传佛教经典记载,香拔拉是个非常美妙神奇的地方,如同阿弥陀佛主持的西方极乐世界;同时香拔拉还是时轮教法的发源地,香拔拉的国王都是文殊菩萨或时轮金刚的化身,都积极致力于时轮教法的传播,藏传佛教崇奉香拔拉法王就与此有关。香拔拉法王像多见绘画形式,本文中的两尊铜镀金像是非常罕见的(图〓)。这两尊法王像身着类似吐蕃赞普的装束,有宝剑和法轮为形象标识,象征着权力与智慧,这些形象标志与他们的身份和时轮教法都密切相关。其莲花座后面都刻有各自的藏文名称和代号。
(一)观音菩萨
〖TPF133,+70mm。45mm,ZS#〗〖TS(〗〖JZ〗〖HT5”SS〗四臂观音〖TS)〗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观音的慈悲思想,济世方法以及千百年来的社会影响本书已在汉地圣像部分作了较详尽介绍。那么,观音在藏传佛教里的影响以及一般老百姓对观音的信仰又是如何的呢?归纳一下约有如下五个方面:
1.藏族的起源与观音。据五世达赖所著《西藏王臣记》记载,西藏民族的起源,是观音菩萨的悲心化成一只变种的猴子,由圣救度母化作一个罗刹女与猴相配,生出6个孩子,由此逐渐繁衍成为藏族的大家庭。
2.西藏以观音大慈大悲,最能救度苦难,普度众生,奉之为西藏的救世怙主或雪域怙主,藏语称“冈金贡保”,即西藏的保护神。
3.尊奉松赞干布、达赖喇嘛为观音菩萨化身,并将他们的住地拉萨红山宫室——布达拉宫奉为观音道场(圣地)。藏文史书《贤者喜宴》载说,吐蕃王朝时,松赞干布在拉萨红山建立宫堡后,西藏僧人便传说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所以拉萨这座山便成了观音道场,松赞干布的宫堡便得名“布达拉”(梵语Potalaka的音译)。松赞干布修建的红宫后遭焚毁,现存布达拉宫由五世达赖喇嘛重建。五世达赖自称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此在他之前及之后的历代达赖都被藏地信徒奉为观音(藏语称“坚热斯”)化身。
4.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是称诵观音的吉祥咒语,蒙藏僧侣和在家信徒每时每刻都诵此咒语。这个咒语的梵语文字还多见于喇嘛庙殿堂的藻井、门楣和屋梁上,另外寺庙手推的和老百姓手摇的大小转经筒上也都刻有这句咒语。〖TPF134,+70mm。45mm,ZS#〗〖TS(〗〖JZ〗〖HT5”SS〗千手千眼观音〖TS)〗它由六个梵文字母组成,译成汉语是“〖FJF〗络〖FJJ〗嘛呢叭咪〖FJF〗底〖FJJ〗”,是观音菩萨为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所发的心咒。真言中六个字母分别表示超度处于六道不同道次的众生:“〖FJF〗络〖FJJ〗”管天道;“嘛”管人道;“呢”管阿修罗道;“叭”管畜生道;“咪”管饿鬼道;“〖FJF〗底〖FJJ〗”管地狱道。不管那一道众生念此咒都能得到观音解救。辽道《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2说:若诵六字真言,“随所住处,有无量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集会;又有无量三昧法门。诵持之人,七代种族皆得解脱。”其功德不可思议。
5.观音的种类及变化身很多:有慈悲形的,如四臂观音、二十一度母、千手千眼观音等;有愤怒形的,如双身观音、马头观音等。他们的造像在喇嘛庙里随处可见。这些现象是观音在藏传佛教中信仰普遍、影响深广的真实体现。
双身观音〓〓是观音为接引上根利器众生而显现的大无畏形象。她头戴五骷髅冠,顶梳高髻,面有三眼。有二臂,右手伸出微举,手中拿念珠串;左手持一朵莲花,并将明妃搂在怀中。两腿站立,右腿微弓,左腿伸。明妃身体呈桔红色,左手搂观音脖子,右手高举人骷髅鼓,面朝天,两腿盘在观音腰间。观音及明妃未穿衣,只是各自的脖子上和手臂上都缠有珞腋。观音这种形象是藏密特有的。
四臂观音〓〓四臂观音也是观音化身像之一。一般造型为一面四臂,一双手在胸前合掌,另外两手是右手持念珠,左手持八瓣莲花,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体为白颜色。
四面观音〓〓是个寂愤形神像,也很可怕。有四面四臂。四面颜色为淡黑色。每头戴五骷髅冠,各有三只眼,头发向上竖立。她的四臂是:第一双手在胸前,右手执月形刀,左手执人骨碗,左臂上有水瓶,装着生命水;第二双手,右手执匕首,左手持长枪。身体是蓝色的,脖子上挂着50人头骨,腰间围虎皮。站立姿势,右腿屈,左腿伸,两足踩在恶人身上,恶人是男性,仰面而卧。背景有火焰。
骑吼观音〓〓是观音骑在一只白狮子身上的形象。观音着菩萨装束,发髻高束,舒坐姿势。狮子鬃毛竖立,头向后扭,张口吐舌。佛教称之为“吼”,是为了与文珠菩萨所骑的狮子相区别,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动物。为了与狮子有所区别,有时其脑袋上有一只狮角。另外,也有说吼是龙生九子之一。
骑吼观音形象很容易与文珠形象相混。文殊菩萨也骑狮子,但并不难辨别。文殊形像不论怎样变化,其左肩或右肩总少不了一把剑,这是他最典型的标志。骑吼观音常见有二臂和六臂两种,她的典型标志是右手边总有一支三叉戟,戟柄上缠着一条索。六只手的观音特征是中间两手作转法轮印,其余手分别结与愿印,持念珠和戟等。
(二)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信仰极盛。这一方面是因为藏族文化受印度文化重思辨、哲理的熏染和影响,再者是藏密的修行注重用智慧观照,藉此破除烦恼,即身成佛,所以作为智慧化身的文殊自然大受藏人崇拜。藏密还奉黄教祖师宗喀巴为文殊菩萨化身。由此因缘,汉地佛教中的文殊道场五台山亦颇受藏地僧俗信徒青睐,五台山成了西藏佛教各派在内地传播的重地。五台山现有黄教寺庙十余座,与山中汉地佛教平〖TPF135,+70mm。45mm,ZX#〗〖TS(〗〖JZ〗〖HT5”SS〗文殊菩萨〖TS)〗分秋色,竞相发展,成为五台山佛教一大特色。
藏密中文殊形象有多种,有寂静相,也有愤怒相。但最常见的是顶结五髻,手持利剑的形象。藏密造像注重从形象上表现佛、菩萨的智慧与德相,文殊菩萨的艺术造型多处体现了其智慧的特征。首先从头冠看,他头戴五髻冠,表示他具备如来五种智慧,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日经疏》载曰:“身郁金色,顶有五髻,作童子形。”又说:“首有五髻者,为表如来五智久已成就。”再从执物看,他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经卷,右手执利剑。《大日经疏》称:“青莲是不染著诸法三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利剑则比喻智慧能杀一切烦恼之贼。顶结五髻,手持利剑是文殊菩萨最基本的形象,文殊的其它形象都是在此基础上而变化的。但不论寂静或愤怒形,他手中的利剑总是少不了的。六、朴实无华的罗汉像
罗汉是梵语Arhat的音译简称,意译有三种含义:一杀贼,意思是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意思是接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不再受轮回之苦。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规劝和鼓励下,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住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罗汉的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
藏传佛教崇奉的罗汉有十大弟子、十六尊者和十八罗汉。十大弟子常见的主要是迦叶、阿难和舍利弗、目犍连两组,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出现。十六尊者是十六位受释迦牟尼佛付嘱住世不涅的十六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佛弟子,十八罗汉是在十六尊者的基础上加上羯磨札拉和布袋和尚而构成的。其中历史上最流行的是十八罗汉的信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藏传佛教所奉十八罗汉与汉地佛教所奉明显不同。首先,十八罗汉中的十六尊者汉藏所奉差别甚多。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在来源上,汉地所奉十六尊者出自玄奘所译《法住记》,作者是狮子国比丘庆友尊者;藏传所奉十六尊者则源于印度本土,可能是印度北部或克什米尔地区,记载经典也比较多。第二,汉地所传十六尊者经典记载简略,一般只提到尊者名号、居地和眷属;西藏所传经典记载则十分详尽,涉及尊者由凡证圣乃至弘法的全部经历,以及居地、眷属、形貌、姿势等内容。第三,汉地所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不明显,具有较大随意性;而藏传所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非常清楚,几乎每一尊者都有显示其宗教功用的形象标识。如巴沽拉尊者手捧鼠鼬(图〓);阿秘特尊者双手托塔(图〓);阿氏多尊者双手结定印,胸前露出清晰的骨骼(图〓)。其次,十八罗汉最后新增的两位,汉藏所奉也不相同。汉地最早是由宋代苏东坡为前蜀简州金水张玄所画十八罗汉图作赞时定出的,分别为第十七位“庆友尊者”,第十八位“宾头卢尊者”。之后又多次变更,或为摩诃迦叶和君徒钵叹;或为庆友和玄奘;或为降龙和伏虎,至今各地寺庙供奉仍不一致。藏传所奉第十七位是羯磨札拉尊者(图〓),第十八位是布袋和尚(图〓)。羯磨札拉是十六尊者的侍者,布袋和尚是内地五代时浙江奉化的僧人契此,因常以竹杖挑一布袋乞食而得名。又有说第十八位是唐朝时到吐蕃弘扬禅宗顿悟法门的汉僧摩诃衍那(大乘和尚),也与汉地的影响有关。藏传十八罗汉崇奉开始于十六、七世纪时,晚于汉地,应是受到了汉地十八罗汉信仰的影响。通过比较汉藏所奉十八罗汉的差异,我们从中不难窥见汉藏两地对继承和发展印度佛教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宗教文化风貌,以及汉藏佛教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情形。
(一)十六罗汉
西藏所奉十六罗汉大约始于九世纪左右。敦煌发现的一篇九世纪的藏文题记显示,当时十六罗汉形象的绘画作品已经十分盛行。又据藏文文献《能仁王圣者十六尊者传记》记载,十六尊者在内地唐朝时取道中原到西藏弘法,他们在西藏广施善缘,声名大振。这个故事在西藏广为流传,有极大影响。但是此书把公元前六世纪的人复活于公元九世纪,未免带些神秘色彩,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汉地和尚”和汉地皇帝都不见于汉文史册,这些不得不令人生疑。当时所奉十六罗汉的来源亦无史料记载。西藏现知最早关于十六罗汉记载的典籍是十五世纪克什米尔学者释迦西日所著《十六罗汉礼供》。该书对每一罗汉的名号、居地及持物都作了详尽的介绍。从现存实物如美国洛杉矶州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印度巴特纳博物馆的藏品看,西藏十六罗汉亦出现于此时。十五世纪后,西藏关于十六罗汉的记述日渐增多,如甘钦益西嘉措著《能仁圣者十六尊者传记》、阿羌阿吉旺保贡嘎仁钦著《能仁王十六尊者供奉仪轨》、旬钦楚臣仁钦著《能仁王十六尊者赞》、班钦班丹益西著《圣十六尊者传记》等。这些著述大部分是西藏僧人所撰。我们知道,西藏佛教主要发展于十世纪后的后弘期,而后弘期佛教典籍又主要由克什米尔、东印度和尼泊尔等地传入。由此看来,西藏所奉十六罗汉是直接源于印度本土的,具体来说源于克什米的可能性最大。德国波恩大学著名的藏学专家扎雅活佛在其所著《西藏宗教艺术》一书中说:“印度有关十六尊者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跋巴迦扎达萨衍所著,其中所列十六尊者次序以宾度罗跋罗堕尊者为第一位,但其他著作都以因竭陀尊者作为十六尊者的第一位。”由此看,印度关于十六尊者的记载是有多种不同的典籍的。据此,汉地所依之《法住记》以宾度罗跋罗堕为首位,藏地所依典籍以因竭陀为首位正好说明了它们各自所奉十六罗汉是依据了印度不同的关于十六罗汉的记述的。
关于十六罗汉事迹,汉地所传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极少数罗汉有零星材料散见于三藏圣典中。在汉地所奉十六罗汉根本依据《法住记》里,只提到十六罗汉的名称、居地和眷属,而对他们的生平却只字未提。相比之下,西藏所奉十六罗汉就要真实得多,都有生平事迹。记载十六罗汉生平的著作有十余种之多。从这些记述看,十六罗汉出身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王子,有平民,有手工业者,有商人。他们的传记内容从形式上看大体上一致,都是前世曾作过恶业,后来改邪归正,专行善事,依此善业,此世感得释迦牟尼佛或其弟子接引而皈依佛教,通过精勤修学,终成正果。这种经历真实地反映了释迦牟尼佛有教无类、慈悲为怀的接引方式和四谛、十二因缘的原始佛教思想,与释尊时代的佛教教化状况和思想风貌完全相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藏文资料记载的十六罗汉的具体生平。〖HT4H〗〖ST4HZ〗1〖ST〗因竭陀尊者
因竭陀,梵语音译,生于释尊时代的古印度王舍城。父亲叫热桑,是离系子派一个外道,母亲叫德丹玛。据说母亲怀他时曾向释尊询问腹中孩子的情况,释尊告诉她说:“你腹中是个男孩,出生后应该叫‘光’,他将拥有很多财富,而后将皈依佛教,成为阿罗汉。”当时有个外道叫“拉日嘎”,是热桑的施主,听说这个消息后设法破坏释尊的预言。他对热桑作了很多不祥的预言。热桑听了很恐惧,就给妻子喝堕胎药。喝药无济于事,后来干脆把妻子打死了,扔到一片林中。火葬时释尊〖TPF136,+70mm。45mm,ZX#〗〖TS(〗〖JZ〗〖HT5”SS〗因竭陀尊者〖TS)〗赶到了,死者身体大部分已火化,而腹部始终不着火。后来自动裂开,里面躺着一个发育完好的男婴。释尊为他取名“梅杰”,意为“火生”。这个婴儿就是因竭陀。因竭陀出生后,初由其舅父波斯匿王抚养,后来热桑痛感前非,领回了儿子。
热桑死后,因竭陀继承家业。他乐善好施,财产越聚越多。这时波斯匿王的儿子阿世王继位,此王贪婪成性,因为波斯匿王曾抚养过因竭陀,他以此为由从因竭陀家拿走了所有财产。因竭陀只好远走他乡,另谋出路。由于他前世积累的善业功德,不久又成了一个富翁。阿世知道后又生妒嫉,又派人去抢劫。从这两次经历中,因竭陀深深认识到财物是导致不和、嫉恨和争斗的祸源,产生厌离尘世之念,于是尽舍资财,于27岁时皈依了佛陀(佛陀当时69岁)。依照释尊的教法,他终于修成了阿罗汉果。
据佛经记载,因竭陀今世的一切经历与他前世的修为有关。毗婆尸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名叫聂梅(即现在的因竭陀尊者)的族长和国王念丹为争先后供养毗婆尸佛而起争执。国王依权势禁止卖柴给聂梅,使他无法为炊。但聂梅和他的家人用芬芳的香料木作燃料成功地为毗婆尸佛准备了饭菜,使佛大为感动。聂梅庆幸自己挫败了国王的计谋,不禁口出狂言:“我有足够的燃料火葬国王和国王的母亲。”因竭陀今生投胎时,母亲被火烧死,自己从火中出生便是由此引发。而他后来的福业便是前世虔诚供佛所致。
因竭陀住在雄伟的冈底斯雪山上,常有1300名阿罗汉伴随他。他的形象特征是右手拿拂子,左手托香钵。据说这些持物是他在冈底斯山静坐时非人和夜叉送给他的,都有不可思议的护世功德。〖HT4H〗〖ST4HZ〗2〖ST〗阿氏多尊者
阿氏多,梵语音译,出生于古印度释尊时代六大城市之一的室罗伐悉底城。父亲〖TPF137,+70mm。45mm,ZS#〗〖TS(〗〖JZ〗〖HT5”SS〗阿氏多尊者〖TS)〗名来巴热赛,是城中一位富豪。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瑞兆,尤其突出的是一头满身嵌有珍宝的大象突然来到他家,父亲因此为他取名叫“朗保巾”,意思是“具有象的人”。
时间流逝,朗保巾很快长大成人。一天,他去林中散步,邂逅了波斯匿王的女儿“却郭巾”(意为“具有法衣的人”)。两人相见如故,互生爱慕之情。回到家中,朗保巾请求父亲去国王家中提亲。父亲深知二人地位悬殊而不肯去。但朗保巾并不死心。后来,朗保巾因具有宝象受国王召请。为了讨得国王的欢心,他向国王进献了两颗象牙,国王因此对他心生喜爱。不久,他又向国王进献了两颗象牙。后来有一天,国王对他说:“年青人,财物并不能令我快乐,你能将如此珍贵的东西献给我,我很感激,也很钦佩。我愿最大限度地满足你,你要什么,说吧。”朗保巾终于有机会向国王说出自己的心愿。他对国王说:财物、权势我都不要,只求您把公主许配给我。这个请求出乎国王意料之外。国王一时难以回答,他告诉朗保巾明天再给他答话。第二天,朗保巾早早来到王宫,国王经过一夜与大臣的商量,得出了一个计策。他告诉朗保巾,如果他能骑着他的“宝象”来宫中的话,就把公主嫁给他。朗保巾依国王的话骑着大象果然进了王宫。国王见了十分惊奇,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结婚后,二人恩爱和睦,日子越过越火红。后来他们从尘世的享乐中双双看破一切,皈依佛陀。阿氏多最后修得了罗汉果。
阿氏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福报也与其前世的修业有关。据佛经记载,毗婆尸佛在世的时候,他去念丹国王的城堡说法,路遇两个小孩,小孩见他走近,十分崇敬,将手中的玩具小象献给了毗婆尸佛。当时,毗婆尸佛便预祝他们来世成为夫妻,男者拥有宝象,女者身上具有法衣标志。
据佛经说,阿氏多尊者居地在仙人山,又说在恰阔彭波日山,有100名阿罗汉随他同住,遵释尊嘱托共同护佑佛陀教法。他的形象特征很简单,双手作禅定印,即双手相叠置于脐下。〖HT4H〗〖ST4HZ〗3〖ST〗伐那婆斯尊者
〖TPF138,+70mm。45mm,ZS#〗〖TS(〗〖JZ〗〖HT5”SS〗伐那婆斯尊者〖TS)〗伐那婆斯,梵语音译,出生于古印度库萨拉一个婆罗门家中。由于自幼受家庭影响,长大后成了一名精通四吠陀和其它科学知识的大学者。伐那婆斯生活的时代正值当时印度社会极度混乱的时代,群雄争斗,弱肉强食,到处充满着邪恶和不公。伐那婆斯不满这种现实,不久便走上了寻求解脱之路。他舍弃全部家产,来到位于室罗伐悉底城的七叶山中,加入了六师外道的行列,通过刻苦自修,达到了四禅定境地。后来释尊来到七叶山(时年释尊四十九岁)说法,伐那婆斯见到佛陀后,心生无限的崇敬。他拜倒在佛陀面前,请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释尊欣然同意了。从此他由外道转入了佛教,成了一名合格比丘。依照佛陀教法,他勤奋修习,最后获得阿罗汉果。
据记载,伐那婆斯尊者现在仍住在室罗伐悉底城的七叶山岩窟(一说住在鲁帕贝日山)中,受佛陀付嘱而护佑佛法,常有1400名阿罗汉与他共住。他的形象特征是头无须发,身着袈裟,双腿散盘,游戏坐姿,右手结期克手印于胸前,左手执拂子。〖HT4H〗〖ST4HZ〗4〖ST〗迦里迦尊者
迦里迦出生于古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室罗伐悉底城。父亲是一个富翁,娶了位合意的妻子。夫妻俩结婚多年,一直盼望有个孩子。终于有一天,妻子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而且是个男孩。孩子的父亲得知十分高兴,心想他家的香火总算有人继承〖TPF139,+70mm。45mm,ZS#〗〖TS(〗〖JZ〗〖HT5”SS〗迦理迦尊者〖TS)〗了,因此对怀孕的妻子格外体贴和关心。
当时释尊的弟子阿泥律陀(天眼第一)以天眼神通看到富翁的妻子怀有身孕,而且还观察到这个男孩将皈依佛教,于是决定亲自帮助完成这个男孩皈依佛陀的使命。他独自一人来到富翁家,富翁问他:“尊者,你一人来此,是不是需要给你找个帮手?”尊者回答说是。富翁接着又说:“尊者,我的妻子已身怀有孕,如果生下是个男孩,我就送给你。”尊者等待的就是这个答复。他对富翁说:“就这样,一言为定!”不久,富翁的妻子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出生时身上散发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气,富翁为之取名“那梅朵”(意为“豆蔻花”)。那梅朵长大后,父母为他请了各方面的教师教他学习文化,使他后来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来有一天,阿泥律陀又来到富翁家,富翁知其来意,就如约将那梅朵交给了尊者,并嘱咐孩子要好好侍奉尊者。那梅朵在尊者的引领下皈依了佛陀。在佛教僧团里,那梅朵严格要求自己,行头陀之道,平日三衣一钵,身无长物,居墓〖FJF〗辨〖FJJ〗,穿坟扫衣,因此被时人称为“杜朝巴那保”比丘,意为“住在墓〖FJF〗辨〖FJJ〗间的大黑比丘”。他经过十二年苦修,终于修成阿罗汉果。
后来,那梅朵为报答佛陀的恩惠,以神通力量现身为父母及家族人说法,使他们都皈依了佛教,各自都获得了不同的成就。
迦里迦今生得到这样的果报也与前世积业也有关。佛陀解释说,这一切都是迦里迦在护光佛在世期间积累善业的感果。
迦里迦现在居住在赤铜洲,有人说它是南瞻部洲(古印度的)一部分;另有文献说他住在辛卡拉洲(即今斯里兰卡),常有1100名阿罗汉与他随住,共同护持佛法。他的形象特征是两手各持一个金耳环。〖HT4H〗〖ST4HZ〗5〖ST〗伐罗佛多尊者
伐罗佛多出生于古印度萨毗国。父亲是国王,叫邬陀衍那,母亲叫多吉姆(意为金刚女)。在伐罗佛多出生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位圣者,叫卡达亚衍那,他〖TPF140,+70mm。45mm,ZS#〗〖TS(〗〖JZ〗〖HT5”SS〗伐罗佛多尊者〖TS)〗观察到了王子将成为阿罗汉。伐罗佛多长大后接受各种教育,成了一名精通各种学问的学者。这时圣者卡达亚衍那知道时机已到便又来家中引导王子。王子当即为佛教的思想吸引,不久便说服父母出了家。在佛教僧团中,他按照佛陀的戒规严格修学,深入“三藏”,并很快受了比丘戒。后来,卡达亚衍那为了使伐罗佛多割舍与家人的联系,把他带到一个叫盖杜杰的偏僻地方。
有一天,伐罗佛多外出化缘,误入猛光王的王宫,王后和嫔妃见到他感到好奇,便把他带入后宫。王后及嫔妃们围着他,问长问短,十分亲切。就在这时猛光王来到后宫,看到这种情景,很是不快。他气冲冲地走到伐罗佛多跟前说:“你是阿罗汉还是圣者?”当得知伐罗佛多并非罗汉亦非圣者时,异常暴怒,当即下令卫兵将伐罗佛多痛打了一顿,然后赶出王宫。伐罗佛多受此羞辱,心中十分委曲。他立即赶到导师卡达亚衍那那里诉说,并恳求撤回出家誓言,让他回国组织军队来征讨猛光王。卡达亚衍那看到徒弟受委曲的样子,深知这时用道理是不能说服他的。到了夜间,他施用法术让伐罗佛多做了一个梦。梦中伐罗佛多回到故国组织军队与猛光王作战,结果失败了。当他被带到刑场时,他看见了导师正在化缘,他大喊师父救命,喊着喊着就惊醒了。醒来后伐那佛多将所梦讲给导师听,导师针对他的情况再来对他耐心开导。听了导师的开导,伐罗佛多恍然大悟,证得了阿罗汉果。
伐罗佛多的修道经历对佛教徒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佛教徒不应该依恋家眷、亲属、家乡、财产,应依照上师的导引;不应单身进入妇女内室;应忍受别人的伤害,只有做到这样才算是合格的佛教徒。
伐罗佛多至今住在辛卡拉洲(今斯里兰卡),有1000名阿罗汉同他住在一起,共同护持、弘传佛教。他的形象标志为右手作期克印,左手持拂子。〖HT4H〗〖ST4HZ〗6〖ST〗跋陀罗尊者
跋陀罗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他的父亲叫饶桑,是释迦牟尼父亲净饭王的马车夫。饶桑娶了一位上等种姓的妇女为妻,生活还算富裕。可是结婚多年一直膝下无子,饶桑因此十分苦恼。他经常祈神许愿,可皆徒劳无益。释迦牟尼成道六年后〖TPF141,+70mm。45mm,YX#〗〖TS(〗〖JZ〗〖HT5”SS〗跋陀罗尊者〖TS)〗返回他的家乡看望父亲净饭王。饶桑见到释尊说:“我一直盼望有个儿子,如果真能有个儿子,我就把他送给你当仆人。”其实,释迦牟尼早已预知饶桑家会生个儿子,这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一名尊者。他对饶桑说:“诚实的人说话可不能后悔。”不久,饶桑的妻子果然怀孕了,足月时生下一个漂亮的男孩。孩子长大后,父母为他请来教师教他各种技艺和学识,使他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这时释尊知道该是收跋陀罗为徒的时候了。释尊在为净饭王举办超度法会之机,带走了跋陀罗。
释尊把跋陀罗带到一所寺庙,亲自为他剃度,然后教他修行方法和应该遵守的戒律。跋陀罗在这里系统地研习和实践佛陀的教法,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证得了阿罗汉果。
为了报答释尊接引度化的恩惠,证道后的跋陀罗自觉地担起了护持佛法和传播佛法的重任。他帮助了很多寻求出离的弟子。他还将他的父母引入佛门,并双双证得了阿罗汉果。
据跋陀罗的传记说,跋陀罗和他的父母在很多劫以前的拘那孙佛在世的时候,曾分别是王子和国王、王后。他们曾以这样的身份共同建造了一座佛塔供奉佛陀,并皈依了佛教。正是由于这些宿世的功德,跋陀罗和他的父母今世才感得了这样的圣果。
跋陀罗的居地在雅穆〖FJF〗蝗〖FJJ〗河,另有一份文献说在赤铜洲。遵照释尊的旨意,他至今没有涅〖FJF〗脖〖FJJ〗,同1200名阿罗汉一起居住,共同护持佛法。他的形象标志是右手作说法印,左手作禅定印。〖HT4H〗〖ST4HZ〗7〖ST〗迦罗迦伐蹉尊者
迦罗迦伐蹉尊者出生于古印度玛伽德哈地方,家庭很富裕。他出生时,家中显出诸多瑞兆,在他出生的同时,他家的母象也产下一只象仔。这个小象尿金屙金,〖TPF142,+70mm。45mm,YS#〗〖TS(〗〖JZ〗〖HT5”SS〗迦罗迦伐蹉尊者〖TS)〗非常罕见,父母因此给孩子取名叫迦罗迦伐蹉,意为“金象仔”。
当迦罗迦伐蹉长大时,金象也长大了,他和小象成了一对不可分离的好朋友,外出玩耍时总要骑在金象的背上。有一天,他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大家互相谈论起家中的财宝。迦罗迦伐蹉也兴致勃勃地告诉同伴说,他有一头金象,屙的屎撒的尿都是金子,想要多少财富就有多少财富。同伴中有位是王子,叫玛杰查,他听了迦罗迦伐蹉的话,暗自想道:“等我将来做了国王,我一定要把小象从他家夺过来。”后来,玛杰查果然继承了王位。有一天他派一名使臣到迦罗迦伐蹉家,命他带着金象一道进宫。玛杰查狠毒残忍,迦罗迦伐蹉不敢违抗命令,于是在父亲的陪同下,牵着金象进了皇宫。国王见到金象十分高兴。当迦罗迦伐蹉父子二人告辞的时候,国王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回去,但金象必须留下来。迦罗迦伐蹉父子无奈只好弃象而去。可是当他们走出王宫大门不远,金象也出现在他们面前,原来它是从宫内向外挖出一条通道跑出来的。金象虽然未失,但是迦罗迦伐蹉还是很害怕,怕难以躲过国王的报复。为此,迦罗迦伐蹉请示父母允许他出家为僧。父母同意了,迦罗迦伐蹉便骑着金象前往祗陀林。释尊愉快地接受了他,并亲自为他剃度。在释尊的教导下,迦罗迦伐蹉精勤佛道,不久便证得了阿罗汉果。
迦罗迦伐蹉进入佛门后,他的金象仍同他形影不离,金象经常引来许多人观看,干扰僧人的静修,由此引起一些僧人的不满。迦罗迦伐蹉为之十分苦恼,但不知如何打发金象。后来,释尊告诉他:“假如你对金象说三遍‘我不再托生,我不再需要你’,金象就会消失。”迦罗迦伐照此施行,金象钻入地下,果然消失了。
迦罗迦伐蹉居地在卡切(今克什米尔)的怙贡巾地方,位于印度的西北方向。根据释尊的旨意,他至今没有离开世间,和500名阿罗汉同住,护持传播佛法。他的形象标志是两手拿着念珠串。〖HT4H〗〖ST4HZ〗8〖ST〗迦诺迦跋黎堕尊者
〖TPF143,+70mm。45mm,YS#〗〖TS(〗〖JZ〗〖HT5”SS〗迦诺迦跋黎堕尊者〖TS)〗迦诺迦跋黎堕尊者出生于室罗伐悉底城。他出生时两只手掌内各握了一名金币,当把手中的金币拿开时,手掌内又重新变出一对金币,十分奇妙,由此而得名“具金”,即“迦诺迦跋黎堕”的意译。
尊者长大后,性情慈和,乐善好施,当他走在大街上看见苦行僧、婆罗门和穷人都慷慨地施舍钱财。因为他手里有足够的金币,所以即使经常施舍,也绝不会用尽。由此,他的好施美名传遍了全城。
有一天,尊者到祗陀林去游玩,当他看到释迦牟尼佛后,心中产生无限的崇敬,他当即拿出金币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供奉了一堂斋饭。从此以后,他常到祗陀林去听释尊讲法。日久天长,他从释尊的教法中明白了许多因果报应的道理,并深知自己今世的福报是前世积累善业的结果,由是对佛教产生了更加坚定的信仰。后来,他征得父母的同意,跟随释尊出家,不久便获得了阿罗汉果。
尊者在今世何以得到这样的胜果?释尊告诉说,在人寿二千年之际,护光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名叫“赫”的国王在护光佛圆寂后,为其佛骨建塔供奉,并请塑匠为护光佛塑了两尊像。当时有位赌徒出于恭敬,往两尊佛像的手掌内都系上一块金币。赌徒放完金币后说,但愿来世万事如意。这位赌徒就是迦诺迦跋黎堕。由于他的那一善行,他感得了今世的这样的善果。
迦诺迦跋黎堕居地叫“沃色穷瓦乃”,又称“具光之地”或“吉祥洞”。时至今日,他仍同700名阿罗汉住在那里共同护持佛法。他的形象标志是双手作禅定印。〖HT4H〗〖ST4HZ〗9〖ST〗巴沽拉尊者
〖TPF144,+70mm。45mm,YS#〗〖TS(〗〖JZ〗〖HT5”SS〗巴沽拉尊者〖TS)〗巴沽拉尊者出生在室罗伐悉底城一个婆罗门家庭,俗名叫盖保。盖保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长大后成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可是好景不长,他父亲过早去世了,因生活无着他成了流浪汉。
后来,盖保看破了人世,来到室罗伐悉底附近肖巴尔嘎的顿日山,在那里修苦行。他身着树皮,每天以野果充饥,一住一百七十五年。由于他只用树皮作衣服,人们就称他“巴沽拉”(巴沽拉是一种树的名称)。
后来有一天,洛玛巾地方的富楼那兄弟用最好的旃檀木建了一座房子,希望释迦牟尼佛前往说法。释尊知道后即率弟子从空中飞行而去。当释尊飞至顿日山时,巴沽拉尊者看见了,他心里很高兴,巴望立即亲见释尊。他怕自己赶不上释尊,就从山顶上往下跳,就在跳的那一霎那,释尊以神通力量接住了巴沽拉。然后,释尊针对巴沽拉的心智水平为他说法,使巴沽拉立即获得了不还果。巴沽拉祈求释尊剃度他出家,释尊也答应了。皈依佛陀三天后,巴法拉便证得了阿罗汉果。
巴沽拉尊者遵照释尊临终的嘱咐,至今没有离开世间,他和900名阿罗汉住在北俱卢洲杰嘎山上的波载岩窟,护持佛法。他的形象标志是双手捧一只猫鼬。据说每个触摸或看见过猫鼬的信徒都将获得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快乐。〖HT4H〗〖ST4HZ〗10〖ST〗罗怙罗尊者
〖TPF145,+45mm。70mm,ZX#〗〖TS(〗〖JZ〗〖HT5”SS〗罗怙罗尊者〖TS)〗罗怙罗是释迦牟尼为王子时的儿子。释尊末出家前在父亲净饭王的强烈要求下娶了临国(天臂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妻。耶输陀罗怀孕后,释尊便出家去了。当释尊在三十五岁成道之时,耶输陀罗生下了罗怙罗。罗怙罗在母胎整整呆了六年。
罗怙罗长到六岁之时,释尊应父亲净饭王的请回到迦毗罗卫城看望耶输陀罗母子。那是罗怙罗第一次见到父亲。释尊在家只呆了一天。临别之时,罗怙罗要求跟随父亲而去,释尊和净饭王都同意了。释尊巧施方便,让弟子夏仁布引导罗怙罗进入佛门,罗怙罗便从夏仁布出家为僧。
罗怙罗出家后,严格要求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佛陀的弟子中赢得“密行第一”的称号。在阿难陀之前,他还作了三年释尊的侍者。后来也及时地证得了阿罗汉果。
释尊涅〖FJF〗脖〖FJJ〗时,罗怙罗表现得十分悲伤。他不忍看到释尊涅〖FJF〗脖〖FJJ〗,不敢去见佛,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他去到佛的面前,结果不禁放声大哭起来。他的哭声震天动地,当时有五百比丘在空中听见后因极度悲痛而死去。
罗怙罗出家后,释尊给予他很多关怀,直到释尊临终之时,还握着众弟子的手将罗怙罗托付给他们。但是这种关心并不同于世间的父子之情,而是伟大的佛陀对苦难众生至诚的关怀。因为罗怙罗出家修道较一般人有更多的压力和障碍,他要克服骄傲和自满;他要学会吃苦;他要在各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罗怙罗在僧团中密行忍辱,并赢得“密行第一”的称号,足见他完全领悟了释尊对他的关怀。
罗怙罗居地在唐古特青蓝洲,据说在南瞻部洲北面。他至今没有涅〖FJF〗脖〖FJJ〗,同1100名阿罗汉同住,共同护持传播佛法。他的形象标志是双手捧一顶王冠。〖HT4H〗〖ST4HZ〗11〖ST〗注荼半托迦尊者
注荼半托迦是半托迦的弟弟,也是出生于古印度室罗伐悉底城。他出生后听信一位妇女的话,用白布包裹着,嘴里放上可融化的奶油,由一位少女抱到行人较多的十字路口,见婆罗门和僧人即行跪拜之礼。结果少女偷懒,来到一条小路,既不见僧人也不见婆罗门,但恰巧碰到外出行化的释迦牟尼佛,少女上前施礼,释尊于是祝福这个孩子说:“愿这个孩子长寿!愿这个孩子完成父母修法的意愿!”太阳落山的时候,孩子活了下来。
注荼半托迦很快长大了。到了学习的年龄,父母先后为他请了两名婆罗门教师教他学习,可是由于他生性迟钝,老师都失望而去。不久家庭发生变故,父亲病逝,哥哥出家,注荼半托迦不仅再无学习机会,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
一天,注荼半托迦同其他人结伴去朝拜释迦牟尼佛,结果碰见了哥哥半托迦。哥哥见他生活艰难,问他是否愿意出家。注荼半托迦自知自己愚笨,不敢说出自己〖TPF146,+70mm。45mm,YS#〗〖TS(〗〖JZ〗〖HT5”SS〗注荼半托迦尊者〖TS)〗
的意愿。经哥哥一番开导,注荼半托迦开始有了自信,终于成了一名出家比丘。
注荼半托迦出家后,由于天资愚笨,修学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先是哥哥半托迦教他经文,教了三个月,他竟背不出一段经文。后来释迦牟尼佛让弟子阿难教化他,结果事实证明阿难同样难以完成教化的任务。最后释迦牟尼佛亲自对他进行教化。
释尊先教他两条戒语:“从尘世解脱,从污浊不纯之中解脱!”可是注荼半托迦怎么也记不住。释尊知道,注荼半托迦之所以这么愚笨,是因为前世所作恶业的报应,所以应该首先除掉这些业障。于是释尊让注荼半托迦干一些下贱的苦役,如为众比丘洗鞋袜等。注荼半托迦依此而行,勤勤恳恳,毫无怨言,日久天长心智大开,不仅能背诵经文和戒条,而且能通达其义,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
注荼半托迦证得阿罗汉果后,释尊便经常派他外出教化众生。他以神通力量教化十二位比丘尼,并博得她们的信服广为人们传颂。
注荼半托迦的事迹和经历说明了两条佛教道理:第一,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注荼半托迦天资愚钝正是他前世作恶之故。第二,通过修学佛法,可以荡涤烦恼,改变前世恶报,获得善报。注荼半托迦以愚钝的天资而获得遐满人生是佛教修学的理想楷模,所以释尊称赞注荼半托迦是“改变他人观念中的比丘中最杰出的一位”。
注荼半托迦住在灵鹫山。在每月特定的吉日,灵鹫便飞抵此山敬献供品,进行祈祷。遵照释尊的旨意,他和1600名阿罗汉住在灵鹫山,护持传播佛法。他的形象特征是两手结禅定印。〖HT4H〗〖ST4HZ〗12〖ST〗宾度罗跋罗堕尊者
宾度罗跋罗堕出生在王舍城。他的父亲是国师,地位极高。宾度罗跋罗堕从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里,可是他对财富和权力从不感兴趣。长大后,他遇到释迦〖TPF147,+70mm。45mm,ZX#〗〖TS(〗〖JZ〗〖HT5”SS〗宾度罗跋罗堕尊者〖TS)〗牟尼佛,对佛教产生兴趣,不久便出了家。释尊亲自为他剃度。后来他修成了罗汉果。
在佛教僧团中,宾度罗跋罗堕严格遵守十二苦行修习,每日以外出化缘为生,因此而得名“宾度罗跋罗堕”。“宾度罗”是家族名,“跋罗堕”意为“收取施舍之人”。
宾度罗跋罗堕得道后,为了报答释尊的度化,将全部身心投入教化、救助众生的事业中,使无数的众生得到了他的救助而皈依佛教。
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帕萨国国王邬陀夷外出打猎,当时宾度罗跋罗堕正在林中为大众说法,众人纷纷前去听讲。国王听说了宾度罗跋罗堕的身世,产生了兴趣,也前去听讲。当国王来到丛林时,宾度罗跋罗堕正坐在那里讲法,他既没有出迎,也没有起身,使得国王十分生气。国王向他草草施礼后,便匆匆离去,接着打猎去了。
国王从猎场返回的路上,决定再去拜访一次宾度罗跋罗堕。他暗想这一次尊者如果再对他无礼,他就砍下尊者的头。尊者通过神通力量知道国王的用意,为了不使国王造下罪业,国王来到时,他向前走了六步迎接国王。国王正暗自高兴,可是突然面前裂开一道大缝。国王见状惊恐万分,立即跪倒在尊者面前,向尊者忏悔自己的罪恶企图。尊者对国王说:“我可以饶恕你的邪恶念头,但是为了偿还我起身前行六步迎接你造成的恶业,你的王国将会衰退六个月,六个月后才能恢复元气。”
不久的一天,邬陀夷国王又去打猎。他被一只猎物吸引,径直追踪而去,不知不觉把随行的人都甩掉了。突然他发现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被野兽团团围住。如此在林中整整被困六个月,六个月后被当地猎人发现才得以生还。这个经历正好应验了宾度罗跋罗堕尊者的预言。从此以后,邬陀夷国王更加敬信尊者和僧人,经常向僧人供奉衣物及食品。
宾度罗跋罗堕一生经历表明:豪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人们不应迷恋这些暂时的东西,应当学习佛教,实践佛道。
据佛经记载,尊者的居地是东胜神洲,另有说他住西牛贺洲,也许是因为尊者曾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遵照释尊的临终嘱托,他至今没有涅〖FJF〗脖〖FJJ〗,和1000名阿罗汉同住,共同护持佛法。他的形象特征是右手持经书,左手托法钵。〖HT4H〗〖ST4HZ〗13〖ST〗半托迦尊者
〖TPF148,+70mm。45mm,YS#〗〖TS(〗〖JZ〗〖HT5”SS〗半托迦尊者〖TS)〗半托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室罗伐悉底城一婆罗门家庭。据说他父母先前生了一孩子,可刚一出生就死了。他是第二胎出生的。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在他出生后,父母听从一位老妪的话,叫女仆把他抱到一些人马繁杂的十字路口,让过往的人都向他祝福。当时释迦牟尼佛也见到了他,向他表示祝福。就这样,在众多僧人和俗人的祝福下,他平安地活了下来。
半托迦长大后,接受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其他科学知识,不久便成了一名教授上百名婆罗门弟子的教师和学者。
有一天,半托迦在祗陀林旁一棵树下教授学生,释尊的两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正从外面布道回城,路经这里,很多人都去拜访,半托迦感到有些奇怪,甚至不服。为了探个虚实,他利用课余时间也加入了拜访者行列。他一走进祗园大门,就被一个比丘吸收住了。在他的请求下,那位比丘为他讲授了十二因缘等法,他当即产生信仰。第二次他又利用课余时间去祗陀林,在门口又碰到了上次为他说法的那位比丘,他向那位比丘表白了自己的信仰和出家的愿望。那位比丘看他是个有名望的婆罗门学者,便将他带到一个隐秘的处所,完成了出家仪式。
半托迦出家后,勤修戒定慧三学,夜以继日,很快便获得了阿罗汉果。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敬意,成道后,他大力弘扬佛法。他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使他先后教授的婆罗门弟子都出了家,成了佛教教徒,壮大了佛教的队伍。
据佛经记载,半托迦住在三十三天,据说这个居处是三十三天神送给他的。又有文献说他住在持双山(梵语音译逾健罗山,为大金山第一重山,是出现日月的山顶,有一双岩石如车轭,故名,又称持轭山或持轴山。)根据释尊的旨意,他和900名〖TPF149,+70mm。45mm,ZX#〗〖TS(〗〖JZ〗〖HT5”SS〗那迦希尊者〖TS)〗阿罗汉一起居住,共同护持佛法。他的形象标志是左手持经书,右手作说法印。〖HT4H〗〖ST4HZ〗14〖ST〗那迦希尊者
那迦希尊者出生于北印色玛地方一个王室家庭。长大后国王希望他继承王位,可是他觉得王位必然与战争、剥削等邪恶势力相联系,于是断然放弃了。他来到释迦牟尼佛居地,请佛陀为他剃度。据文献记载,释尊是在五十五岁时为那迦希剃度的。那迦希出家后,深入“三藏”,精进修学,不久即获得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称赞他为“断绝尘缘的弟子中最好的一位”。那迦希得道后,为了报答释迦牟尼佛,来到四天王天,即六欲天的第一重天,向天神讲授佛法。众天神听了皆皈依了三宝,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那迦希住地在翁羊山,为王舍城的主山。此山上有一块宽阔平坦的坡地,所以称“翁羊”(梵语音译,意思是“宽广的平地”)。另有一份文献说那迦希居住在白顶山。这到底是翁羊山的异名,还是另一座山名,不得而知。遵照释尊的嘱托,那迦希至今未离开人间,他和1200名阿罗汉一起住在翁羊山,共同护持佛法。他的形象标志是右手持法钵,左手持禅杖。〖HT4H〗〖ST4HZ〗15〖ST〗苏频陀尊者
苏频陀出生于古印度洛玛巾地方一个富户人家。相传佛陀受请来这里说法时,苏频陀的母亲怀上了他。苏频陀出生时满身疮疤,流着浓血,恶臭难闻,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他们变卖家产,四处求援,可是十多年的努〖TPF150,+70mm。45mm,ZS#〗〖TS(〗〖JZ〗〖HT5”SS〗苏频陀尊者〖TS)〗力都无济于事。苏频陀出生后一直用布包着,不让外人看到他身上的疮疤,因此而得名“苏频陀”(意为“隐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苏频陀来到祗陀林,看见了释迦牟尼佛。他对释尊产生了无比的敬仰,便上前向释尊敬礼。释尊看到他身心两方面的痛苦,便针对他的情况为他讲法。苏频陀听了,立即明白了五蕴皆空的道理。他当即跟释尊剃度出家,不久便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苏频陀何以在今世遭此恶报而又修成正果呢?在苏频陀传记中释尊一一指示了出来。原来,苏频陀在很多世前曾是一个商人,他因与另一个商人有仇,便贿赂国王诬陷那位商人,使那位商人遭到一顿鞭打。后来那位商人看破红尘,出家去了,并修成了一名独觉佛。此后,这位独觉佛想到陷害他的苏频陀因为恶行将遭至恶果,便决定去教化他,帮他忏悔罪业。苏频陀为独觉佛的慈悲力量感化,开始做善事,供养三宝,如此经过了五百世,最后在护光佛在世时出了家,而在释尊在世时证得罗汉果。这便是苏频陀何以在今世受苦又得圣果的前因后果。他的经历说明,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只要忏悔前愆,改过从善,终会得到善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是“善业”;于自己有利益的,不利于众生的是“恶业”;谈不上善与恶,非善非恶这一类的是“无记业”。善业起贪爱,恶业感得嗔恚,无记业的果报是愚痴。我们一天到晚都在造作,天天都在制造贪嗔痴,业障怎么能消得掉?甚至有些人念佛都起贪嗔痴!怎么念佛起贪嗔痴?他一天念一万声,我念二万声,要超过他,这是贪心、傲慢心、嫉妒心,试问,这样念佛能往生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