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色难”命题的现代问卷
2014/9/6   热度:265
《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确实,比较起来奉养父母容易,但是要细心、精心、尽心地奉养就不容易了,而要永远和颜悦色地奉养就极其不容易了。这一段的译释,可以参见笔者在后文的解读。这里要说一个有趣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一个命题“色难”,今天却有人去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现代人孝行中的“色难”怎样了?这篇材料不长,却是值得一读的好问卷。
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
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项调查缘于孔子有关“色难”的论述。当年,孔子在回答子夏关于孝道 的问题时就哀叹过“色难”,指责子孙们对老人孝心不足,脸色难看。哪曾想,几千年过去了,晚辈们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也难怪,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户主,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又要承担双方老人赡养的重任,真有点不堪重负;“色难”就更加难免。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当今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养上。其实,克服“色难”并不难。常回家看看,为老人端上一杯热水,陪老人坐坐,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如此而已。关键是要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那样,就会将敬老之风形成习惯,形成自觉行动。全社会都要大力提高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意识,作为一门功课,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武宝生《色难》,《读者》2008年24期)
孔子的理念告诉我们,孝不只是赡养父母,能够赡养父母只是低层面的要求。
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又深刻的道理。如果只是养活父母,那么这能叫孝吗?不能,因为这不和养狗、猫、马、牛、羊、猪等动物一样了吗?
譬如今天我们养宠物,大家对宠物一片爱心,买饲料,给宠物洗澡,甚至还用上沐浴露、海飞丝、潘婷什么的。天冷了,还给它做一个棉套子,还定时陪着宠物遛街、散步。宠物生病了,赶紧送宠物医院。有人这样尽心照顾宠物,还真赛过了照顾自己的老父母、公公婆婆。但是这是养动物,养宠物,你能说是孝吗?孝,不仅是养,还要尊重,要敬重。这“色难”就是一大考验。
关于《论语》“色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解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一说,是承顺父母的颜色,如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后来的人就把子女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称为“色养”。
我们服侍父母,不顾劬劳,能够事亲尽“色养”之孝,那么就由“食养”层面提升到“色养”层面了。
不过读了那份答卷后,笔者还思考这样的问题:两千五百年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古人连做梦都想象不出来的地步了,比如人类可以飞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人性进步了吗?
“色难”,是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呢?两千五百年后人们的孝心是否也随着种种思想教育、文化水准、学历、学位、文凭的提高而提高了呢?当一些人还认为《孝经》在现代社会里是毫无价值、古代的孝子孝女都是封建旧社会的愚民产物,那么面对这一份答卷,或许大家都会感到一些沉重吧。
孔子说孝不只是奉养亲人父母。孝有三个层面,而养亲人父母是最低的层面。《礼记·祭义》说:最高层面的是“大孝尊亲”,尊敬亲人;其次是“弗辱”,不让父母遭受耻辱;最低层面的就是,“其下能养”。因此有“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的说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贪是烦恼第一个根本,不贪就不愚痴,不贪就没有嗔恚心。贪不到才生嗔恚心,贪到他就不生嗔恚心。佛在经上常讲“火烧功德林”,这是大家都要记住的,你一发脾气,你修积的功德就烧掉了。发脾气,是造地狱的因。嗔恚心可怕!嗔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一定不会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要想身体健康,一定要常生欢喜心,并且常“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一切法从心想生:悲观厌世的人,看到什么都讨厌;达观积极的人,看到的事没有一样不喜欢。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心好,一切都好。吉凶祸福,皆在我们一念之间。自己一念正,就能化凶为吉,转祸为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