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学院院长:心灵的依托不能靠外来文化


2014/9/6    热度:143   

  国学渐热,传统愈显。当下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传统,当下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国学。当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复兴什么样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已经做好了复兴的准备?宏大的文化对我们个人,有哪些切实的影响?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对这些问题,陈来先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齐鲁晚报:在许多人看来,文化研究只是书斋里的打闹,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情调,和民众的距离太远,这些研究能帮我们解决住房问题与交通拥堵吗,能帮我们更好地解释中美关系吗,能让生活压力巨大的我们找到一丝精神慰藉吗?

  陈来:文化是不能要求直接的功利性,所有文化都一样。贝多芬的音乐能解决住房问题吗?《荷马史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唐诗宋词了解得再多,就能帮人们面试了吗?不能。

  但人生的需求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的。例如信宗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当然不能,但能改变你认识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宗教能一直存在,就因为它一定有能满足人生命中的一些需要。

  不能说文化没有实际作用,只是我们对什么是实际要有一个全面了解,不能这么直接。黑格尔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这么出现了,就有一定的价值。

  许多四十多岁以上的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相当的成就建树,也来参加一些国学班和文化班,就是因为随着人生的成长,他们对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越来越丰富。

  齐鲁晚报: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弘扬传统文化?直接借鉴西方等国家的优秀文化不可以吗?这个问题从清末以来就已被反复讨论,您的态度是什么?

  陈来:这百年来,对待文化的观点也是有些起伏变化,不能说这百年来都是全盘西化。

  五四时期,在思想界、文学界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新文学运动。后来发展到全盘西化,但时间不长,十年多一点的样子。

  五四时期正如《新青年》一样,代表青年的文化。青年的文化在当时成了主导文化。老一点的人说不上话,全是二十几岁的人。但随着年轻人的成长,他们自己就会变。结了婚,生了孩子和一个大学生说话根本是不一样的。

  接着就是“九一八”了,这时“五四”在主流文化里基本被甩掉了。这时不是民主,不是自由,而是团结。团结主要是依靠内在的传统。抗战中来动员大家的资源是什么?是传统文化,此时,传统文化就发挥了这样巨大的作用。

  每种文化都有优秀的东西。弘扬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文化并不冲突,也不矛盾。比如我们对印度文明的吸收就是例子,没有人要拒绝西方文明,主要是怎么摆它。

  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西方文化来帮助我们,但有的东西是很难替代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不是外面的东西可以代替的。

  精神家园的建设,心灵的依托,也不是靠外来的文化就能解决的。我们更喜欢跟自己的文化亲近,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稳定自己的心灵。

  齐鲁晚报:从世界格局来说,中国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讲中华复兴,有一条是文化的复兴,那么我们应该复兴哪些文化?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我们在文化上有没有做好迎接复兴的准备?

  陈来:对我们来说,确实要复兴中华文化,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是在挫败的、自卑的状态之中。总体来讲,文化复兴是讲三千年以来中华文化的伟大创造,一些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态度,对世界的审美的观念。

  传统文化复兴,不是传统文化一家独大,是和现在已有的文化、自己创造的文化、其他优秀的文化一起复兴。

  不能说我们做好了文化复兴的准备。这个口号提了十几年,现在有一些准备,不能说做好了,因为对文化的复兴,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有人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想法,许多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人,还有这样的想法。有人认为,古代文化只有放在博物馆的作用,是死文化,和现代社会没有联接。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做好。

  当然有许多人在积极提倡。我觉得民间的反应不错,没有许多限制,没有各种条条框框。

  齐鲁晚报: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联大推介中国,现在的西方对于中国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中国对西方的了解呢?许多人一直强调中国真正的复兴,是价值观的输出,而不是廉价商品的输出,如果我们要输出价值观,该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改造后的儒家吗?

  陈来: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大大超过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这个是差距非常大。从国际的关系来讲,我们发生了许多冲突,一个方面就是外界对中国不了解,对中国当代的政治不了解,对中国的历史不了解。因为中国当代许多东西是从古代来的。

  现在没有文化输出的提法,我们主要做的还是让西方了解我们。十年前我们是韬光养晦,现在我们虽然有孔子学院,但主要是以教授语言为主,没有有意识地宣传中国文化,主要是让别人了解我们。

  就目前来讲,许多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偏见。有人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十八十九世纪。

  我一个在美国的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学生生长在美国,因为这个学生经常往来上海北京,所以对中国有很好的了解,但这个学生的历史老师,还是把中国人讲成十八十九世纪的样子。学生告诉历史老师他讲得不对,但老师不能接受。现在中国人是很急切的了解外面,而美国等一些国家有偏见,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齐鲁晚报:国学逐渐成为显学,但是许多人对国学的学习,还是以“旧典章”为主。在当下,我们如何学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让国学对我们产生实质有益的影响。

  陈来:典章是和制度联系在一起,典章制度和价值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现在大家读得比较多的还是经典,就是经书。

  不光是儒家。法家、兵家大家都在读,现在读孙子的人可能比读四书五经的还多。杂家、法家,还有黄老法家也有好多人读,读这些书的人,大部分都和现在的管理有关联。

  也有一部分是从文化教育出发,基本上是强调儒家文化经典,主要是四书。这个是不变的。现在有好多读经运动,读经班,广义上来讲,经典的还包括一些文学的作品,整体来看,文化方面、教育思想方面、典章制度的学习比较少。

  陈来简历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史家。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学术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现代儒家哲学,其研究成果代表了目前本领域的领先水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ZUO爱情,叫慈悲。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是永恒不变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