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2014/9/6    热度:253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被冯友兰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若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周易》蕴含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般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精华,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有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的这一论断,精辟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为古老的典籍,《周易》作为“五经”之一,是儒家重要的典籍,司马迁把它列为“群经之首”,《周易》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上,对于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确实起了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周易》一词,最早记载于《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占筮用书,分“经”、“传”两个部分。而“经”是占筮的记录,分为“上经”与“下经”两个部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传”是对经的解释、阐发、评论,有《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称为十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源于《周易》已成为最早、最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句,中华民族精神的发端亦可追溯于此,由此冯友兰先生曾认为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一、《周易》蕴含团结统一精神

  团结统一的基点是诚、信、德。只有在诚、信、守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团结,达到统一。《周易》卦爻辞中没有出现诚、信二字,但根据《易传》的解释,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易》中处处都蕴含了诚信之道,例如《中孚》卦就是讲诚信的,我们看它的卦爻辞:初九,虞吉,有它不燕。九二,鸣鹤在阴,其子鹤之;我友好爵,我与尔靡之。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九五,有孚挛如,无咎。我们可以看出,“虞”就是“安”。“有它”就是“有应”,也就是初九和六四正应。但爻辞认为,处于中孚初爻的位置上,守诚信则吉;别有他求则不得安宁,它提醒人们,要想被人信任,自己首先需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地在诚信上下一番功夫,因为诚信不是靠取巧所能得到的。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不能靠算计,不能靠投机,不能靠讨好,不能靠嘴上吹得好听,也不能靠强迫的手段;只能靠自己的严于律己,靠自己的苦心修炼,靠自己的高尚品德,靠发自内心的诚、信,最终会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信任,反之,如果不讲诚信,就会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就会破坏团结,就预示着分裂。就像《中孚》卦的“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根据王弼《周易注》说:“以阴居阳,欲进者也。欲进而阂敌,故‘或鼓’也;四履正而承五,非己所克,故‘或罢’也;不胜而退,惧见侵陵,故‘或泣’也;四履乎顺,不与物校,退而不见害,故‘或歌’也。不量起立,进退无恒,惫可知也。”按爻位说,三为阳位,六三以阴居阳,位不当。且前遇六四,由于六四同性相嫉之像。位不当,则根基不稳,意志不坚,而又性好嫉妒,所以表现出言行无常,诚信不足。这说明了,一个人如果诚信不足,就会被环境或私念所左右,其结果是,就是机关算尽,终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孤立无助,到头来反而自己狼狈不堪。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掉了诚、信就无法实现团结统一。

  《周易·系辞》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可见,《周易》的八宫卦,卦卦都是讲的“德”。也告诫人们“德”是形成人与人“和谐团结”的条件,在中华大家庭内部,以诚、信、守德为基点,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周易》蕴含爱好和平精神

  “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也是其价值核心,《乾卦·彖传》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太和”就是指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也表现了推天道以立人道的精神。

  《坤卦·彖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其意思为:若能顺承天可得到丰收、繁荣。即考虑了既能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又要顺乎自然,不打破天地之间的平衡,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

  按《周易》的内涵看,整个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阴与阳的协调,相反相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地位,阴居于服从地位,这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

  由此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强调了“保合太和”的重要性,他说“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各正性命而保和太和也。”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矛盾总有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个方面,但“保合太和”则是其“各正性命”的结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大家亲和保和,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保持大局无隙,才能兴旺发达。

  三、《周易》蕴含勤劳勇敢精神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引用了《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凿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这段话,他这样解释道:“我想,这篇作品主要表达的是对各技术先驱者的崇敬之意。作者把他们的事迹收入《易经》这样一部无以伦比的世界理论体系著作,为世人所敬仰。”也深刻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指出:“古人是如此眷爱发明创造者,以致有许多人的名字都收录到中国伟大的自然哲学秘籍《易经》之中。它是一部上古奇书。此书原本收集的尽是农家判断自然界征兆的资料,其间汇总了大量古代占卜方面的资料,最后成书时已成为一部详尽而系统地阐述各种符号及其解释的著作了。众所周知,卦分八八六十四卦,各以长短线条的不同排列组合为标志。因为每种卦象部有其特定的抽象含义,故而全套卦象就扮演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思想宝库的角色,而那些符号估计代表的正是外部世界展示威力的各种力量。”这说明《周易》描绘了中华古老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

  《周易》还教导人们勤劳要有智慧,要善于掌握“几”,才是真正做到勤劳勇敢。《周易·系辞》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一段讲的正是控制论,它指出:《易经》用阴爻代表关闭,用阳爻代表开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关闭和开通之中,这就形成了变化,变化而没有终止,所以才发展和通达,表现在外部可见的叫作象,固定的一定形态叫作器,运用一开一合的道理来控制和利用这些象和器,这就叫法;阴阳运动之理,也就是世间万物的开合之理,人心的开合之理,是世界运动贯穿终始之理,也就是变化的预兆之理,圣人掌握此理,掌握开合的关键,就能策划万物,把握世界。《周易》告诉人不要漫无目的地瞎忙一气,要与时偕行,见“几”而做,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时”在《周易》中含义非常丰富,大概可以粗略地分为下面两个方面。《周易》之“时”的第一个含义是:指时间本身,也就是时间前后相继、绵绵不断、没有停止。“时”的第二个含义:即“天时”,引入人类社会中又形成时机、时势的意思。天时与人时的运行虽然不可逆转,但运行中的存在规律却给社会个人提供了改善自身的“时”。能不能“知几”善于利用“时”之流行中所造成的时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圣人之所以能够“神教设道”,就在于通过易了解把握了“几”,从而“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乾》)。得时则吉,不得时则凶,“见几而作”就是要把握时机。“几”就是事物变化的兆头和苗头,如果能知晓这种精微的先兆,果断采取措施和行动,又要与时俱行,《周易》主张只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也就是说:要使事业兴旺发达,静候时机,条件成熟时采取行动,条件不成熟时就要积蓄力量,就像《周易·系辞下》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中华民族吸取《周易》智慧,善于掌握机遇,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四、《周易》蕴含自强不息精神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永远处于变动不居的运动过程中,主张社会人生也同样处于日新月异的永恒变化中,所以《周易》提倡人要顺应自然,刚健自强,革故鼎新,全力开创。《易传·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的启发意义在于,一个民族要具备非凡的改革气魄,要密切注意社会的变化,主动顺应社会的潮流,大胆进行改革,不断创新,才能真正自强不息。又《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由此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强调了“保合太和”的重要性,他说“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各正性命而保和太和也。”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矛盾总有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个方面,但“保合太和”则是其“各正性命”的结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大家亲和保和,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保持大局无隙,才能兴旺发达,才能真正自强不息。又《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这说明了:天道需要变革,由变而畅;地道需要变革,由变而耕;人道需要变革,由变而盛;制道需要变革,由变而通。那么,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变革,才能蒸蒸日上。还有《革》卦六二爻辞曰:“己日乃革之。征吉,勿咎。”这告诉人们:改革也不要盲目蛮干,要权衡利弊,要等时机成熟时,果断地采取行动,否则,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使国家遭受损失。顺应时势的变革才能成功。

  《象·大有》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言》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之卦象:乾上乾下。乾,日也,刚也,健也。两乾相重,是日复一日,刚健不已也,故《周易·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指天而言,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日月星辰运行不已,从不间断,称之曰健,亦曰刚健。人应效法天运行不已,而自强不息。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系辞》又论健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这是说,天下之至健在于能知险而克服之以达到恒易。(险指艰险,易指平易。)所谓自强含有克服艰险而不断前进之意。也就是说,天道本是刚健,日月交替运行,日升月落,星辰变化,四季交替,永不停息。《周易》认为在事物转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刚健,反复赞扬“刚健”的品德,在全书中多次强调刚健是阳,阳是天道、天之体;柔顺是阴,阴是地道、地之体。《易传》提倡刚柔相推,就是刚居于支配地位,柔居于被支配地位,天道要求人们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坚强刚毅,奋发进取,这就为人们战胜困难、树立信心提供了一种可能或者说提供了一种动力。要干一番事业,首先必须自强不息,没有自强不息精神,就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源泉。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德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就个人的人生价值而言,“自强不息”表现为仁人志士在强暴面前坚持正义,宁死不屈,在人生遭遇挫折时则奋发图强,为理想不懈奋斗。

  就整个民族而言,近代以来,正是由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华民族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状况,并且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奋发图强,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自强不息”揭示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头,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人们顽强地反对侵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时期,激励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创新”、兴旺发达、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典里面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和颜爱语。什么是“和颜”?古德说“内无妄染”,你的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污染,你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温和,这就是“和颜”。我们今天的容貌,表现得令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厌,什么原因?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一天到晚,是非人我、贪嗔痴慢,不断地增长,这个容颜怎么能够温和?什么是“爱语”?“爱语”就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个“爱语”不是指说的话好听,不是的。父母看到子女做错事情,呵斥他,责骂他,那是“爱语”;你要不爱护他,你不会去责备他,所以,“爱语”是真正爱护他。他行善,他有善心善行,我们勉励、奖励他;看到他起了恶念,造了恶业,一定要训斥他、规劝他,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爱语”。“和颜”的意思也是如此。我们要顺从佛在经典上的教导,和颜爱语,常常关怀别人、劝勉别人、安慰别人、帮助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