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 (龙泉解《道德经》13章)
2014/9/6   热度:28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得宠则喜,受辱则怒,内心总是处于不安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身体。 道家认为,喜怒哀乐都是无益于身的,喜怒哀乐的产生就是因为没有把我们的身体放下。佛家也追求身心分离的境界,如果能修到这个程度,身体似乎与自己无关,心能转物,那个肉体健康了不喜,残缺了也不悲。 世人喜怒无常,祸患缠身,皆因“我”而起,无我,祸患便无处藏身,喜怒便无所依附了。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叫宠辱若惊呢?世人心中都有一个“我”,得宠了对于“我”就是好的,受辱了对于“我”就是不好的。于是,得到了心不安,失去了心也不安。这种状态就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还有一个“我”,等到了“无我”了,我还有祸患吗? 道教认为,我们的身体是个臭皮囊,那是个假我,修行就是要借助那个假我,以修真我。结果人们把假我当成了真我,这是祸患缠身的原因。 上一章老子就说过,人们喜欢追求色、音、味、田猎、珍宝,这是大颠倒,那些东西都只是在满足假我,而偏偏遮挡了真我。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重视、爱惜真我的人就可以管理天下了,这是外说。 内说是指,修假成真,离俗得道,就能安住世间,没有不安,没有祸患,永获清静。 佛教讲,万象是法,法法为空,但无人懂,无人知,活在如幻泡影中,殊不知名誉、钱财、权贵都是虚幻,刹那来刹那去,常不可得,必归于灭的,不识其理便是无明,识得其中妙味,便得涅槃解脱。 这一章老子告知我们,肉体之“我”是发现“真我”的障碍,只关注那个肉体之“我”,就会被如露亦如电的外境所牵引,就会被祸患缠身,动弹不得。懂得这些,才能得失如一,见自性,见道性,见空性,得自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愈淡愈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