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梅花鹿“落草为寇”


2014/9/6    热度:152   

  以前在动物世界里看到体态优雅、群体奔跑的梅花鹿时,总会惊叹它们的美丽。然而,当这一幕真实上演在身边,并且干扰到居民的正常生活,那它们是否依旧美丽?

  台州椒江大陈岛上本不产梅花鹿,但因为圈养失控,最终落草为“寇”的梅花鹿自由生长,加上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头衔护体,这些梅花鹿无忧无虑繁衍,肆无忌惮生存,已成了岛上的一大麻烦。

在大陈岛上,有不少这样的警示牌。


  梅花鹿很爱“偷菜”,还喜欢“漂洋过海来看你”

  大陈岛上北岙村村民林阿婆家有一片菜地,菜地里种出来的菜,几年前养活20头左右的猪。

  可就在近两年,林阿婆发现菜地里的菜越来越少,原来是山上跑下来的梅花鹿老来偷菜。如今剩余的菜只够养5头猪了。

  发现自家菜被偷的不止林阿婆一人,岛上其他居民也都说,自己种的番薯、豆子,都有被啃吃的痕迹,仔细观察地上的蹄印,“肇事者”无一例外都是梅花鹿。

  “我用了4000根竹子围了500米的围栏,还是挡不住它们。”村民管洪波告诉记者,梅花鹿偷吃东西现象今年最多,两三头鹿结队而来。

  不光偷菜,梅花鹿也偶尔会对居民发起攻击,尤其是对穿红衣服的。“我们镇里的司机就曾穿着红衣服遇到了梅花鹿,鹿冲过来,把车灯都撞破了。”大陈镇副镇长应勇说。

  “现在梅花鹿不仅在上大陈岛,还会游泳到不远的下大陈岛去。”应勇说不少人就曾见过漂洋过海的梅花鹿。

  200多养殖场里的“正规军”,一起当了“逃兵”

  大陈岛上原先并没有梅花鹿,2006年时,被授权驯养繁殖梅花鹿的一家公司,将养殖基地迁移到大陈岛上,当时那批鹿有200多头。

  郭先生是公司股东之一,他说,当初搬迁到大陈岛,就是看中岛上植被覆盖率有60%以上,而且很茂密。

  但在2007年的时候,因为一些意外情况,梅花鹿群受到了惊吓,而养殖围栏当时又被损害了一些,因此不少梅花鹿开始“突围”,200多头鹿中,绝大多数流落在外。

  祸不单行,这时公司内部又出了点问题,结果大家根本无暇去寻鹿,就连找回来的那些鹿,也因为疏于管理,又陆续从各突破口逃到野外了。

  从此,大陈岛的林子里,就多了梅花鹿的影子。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许随便杀

  接下来的三四年里,200多头梅花鹿就开始在岛上茂密的林子里自由繁衍。

  而且,大陈岛是个人类开发已久的海岛,岛上已经没有什么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因此梅花鹿没有天敌,经过几年繁殖,数量不断扩大。

  “虽然无法统计出准确数据,但我们估算,岛上的梅花鹿数量至少有四五百头。”应勇说,梅花鹿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干扰和威胁,但他们也拿不出有效对付梅花鹿的办法。

  曾有些胆子大的百姓带着猎狗,要上山捕杀梅花鹿,结果被闻讯赶来的镇干部们制止了。

  “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虽然我们也没搞清楚,人工饲养过的梅花鹿是否能捕杀,但经过野外的自然繁衍,这些梅花鹿又算‘野’的了吧,”应勇说,“在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前,谁也不敢动梅花鹿。”

  目前,对付梅花鹿的办法,大家唯一能想得出来的就是放鞭炮吓。

  一些村民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已经用掉2大箱鞭炮,但效果却越来越差。“好像识破了这种伎俩,很多鹿对鞭炮声不再害怕了。”

  纠结啊,海岛人遇到了“森林问题”,真是傻了眼

  昨日,记者咨询了台州市林业局林政处处长雒椒江,雒处长明确说:“虽然这些梅花鹿已经经过短期驯养,但尚未产生进化变异,跟野生保护动物一样,是不能私自捕杀的。”

  这意味着大陈岛上的梅花鹿,大家不能随便杀。

  记者了解到,椒江区林业局曾在去年8月召集养鹿的这家公司进行协调,希望他们重新去找回失散的梅花鹿。可一年过去了,并没有进展。

  应勇说,他们曾想出3种应对方案:一种是对梅花鹿进行捕杀,但这显然不行;第二种方法是找回梅花鹿,但因为失散的梅花鹿数量众多,加上山林复杂,没有麻醉枪,发动人力去寻鹿费用高,这个办法也行不通。

  还有就是让大陈岛发展成为“鹿岛”,开发旅游项目,但这一提出就遭到众多人反对,因为梅花鹿在茂密的森林里神出鬼没,旅游者难以见着。

  现在,饱尝“鹿患”的海岛居民依然在苦寻可以重新获得安宁的两全办法。不知读者您有没有什么良策?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缘。世间万物皆有相缘,缘是机遇,缘是达观。二空。空是智慧,包容宽恕,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三悟。悟为慧根,启发心智,世事洞明皆学问。四善。心怀悲悯,心存感恩,积善行,帮助别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应天下之变;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爱天下之善。 南无阿弥陀佛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