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2014/9/6   热度:134
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节节败退,但它始终占据着世界精神的一席之地,它的魅力何在呢?儒文化的本质是它的“心性”哲学,从人的存在引申天理和人事,引申出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完善,引申出国家的伦理秩序和丰功伟绩。 儒文化不像希腊哲学一样从世界中去寻找终极。世界是我们人的世界,与我们人的先天性是一致的,离开了人的先天感性和理性,世界只是“无”。不管是根本性的物质形态,还是微观的原子和宏观的宇宙,它们只是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表象,终极存在也只能是作为本源的“心”。所以说,儒文化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学说。它不像宗教学说一样从彼岸的上帝中祈求恩赐。万物都有普遍性,人也一样,人的主观不管怎样努力,人的意志不管如何超脱,人只能在他本性的范围内活动,先天规定了他的责任和使命。有的人成功,是他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有的人碌碌无为,是他与自己的本性分离,成了自然体系中的一颗浮尘。儒文化注重人的性情发掘,培养人的崇高和伟大。儒文化是“心性”哲学,这是它精神性的根本一面,它不同于经验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理性的推理,而是来源于思想的领悟和自我的直觉。 儒文化与实证哲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儒文化也好,希腊哲学也好,宗教学说也好,它们都是对真理的探求,对自我价值的寻找,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上的知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境界的提高,是一种“德”的培育。实证哲学是对事物性质的确定,是对客观关系的认可,所以它们是一种形而下的知识,是对世界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功利”的需要。前者回答世界为什么这样?后者回答世界就是这样。前者追问世界之根,后者描述世界之实。前者为了价值,为了人格,为了真理;后者为了利益,为了实用,为了权力。 儒文化是形而上的知识,是对天理的领悟,是对人格的完善,所以它是不可言说的,也无法传授的,只有特有的灵魂,在片言只语中引起共鸣,在生存体验中感悟到它的魅力。如果用理性从字面上去理解,只能产生歪门旁道。诗书是对情操的陶冶,礼义是人格的一种自然流露,三纲是天理的一种社会显现,“存天理,灭人欲”是精神升华的一种途径,忠孝仁义信是人本真的一种实践,伦理社会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一种揭示。它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显示了人的一种责任和美德。 儒文化是“心性哲学”,它与现代社会的个性解放是否矛盾呢?“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商品经济冲破了社会的伦理秩序,儒文化真的阻碍了社会发展吗?现代社会本来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它的劣根性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所揭穿,科学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财富,实证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功利,但是,人却失去了本真,家庭失去了温情,社会失去了和谐,人类失去了家园。如果不再改变,人类将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和受害者,现代制度和现代科技只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沙滩上的,它只能给社会带来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带来利己主义的泛滥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社会发展了,现代性表示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宗教和儒文化把人类从自然状态这解放出来,回到了精神的怀抱,现代性是把人类从内在的精神性中解放出来,确立了人的主人地位。现代性不是不要宗教和儒文化,不是不要终极关怀,而是希望通过人把整个世界精神化,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前现代社会是与自然界是分离的,世界处在文明社会和自然变化莫测的对峙之中,宗教和儒文化只注意内心的宁静,以不变对万变,面对着世俗和自然,精神也显的软弱无力。人类要成为主人,必须要征服自然,把自然力纳入人类社会自身之中,自然才能精神化,社会才能显露出他的崇高和伟大。社会前进了,人的责任加重了,人的生存方式也必须加以改变。封闭式的自我修养远远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儒文化的伦理道德也不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人们不但要真理,还需要经验知识,不但要道德,还需要科学,不但要理想,还需要求实精神。遗憾的是,人们在追求知识、科学和实证之时,抛弃了真理、道德和理想,用理性和实证来认识真理,以功利来取代道德,以实用主义来对待理想,所以尼采说:“我看到的不是人,只是残缺不全的肢体。”有个性的人只能是那些保存传统文化并能运用理性功能和求实精神的时代新人。如果丢掉终极关怀的实证哲学统治了人类,人类只能走向深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为什么会受苦难?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靠两种业力。一种是「引业」,引导他到人道投胎的业力。这是他在过去生中持五戒,以此善力而得人身。另一种是「满业」,在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之不同,而感得今生容貌、身体状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之不同,属于满业的果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