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三尸观念与医药养生学
2014/9/6   热度:194
任何思想或理论都因其对世间万象的把握来吸引并引导众生的行为。而最能体现它们对世象把握的内容,莫过于他们给出的理论或描述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即当它的理论越具有规律性特点时,它就越容易吸引或引导大众,反之则易成为被抛弃的物件。 当今社会,似乎任何理论或思想都以它与科学所作的比较来确认自己引导众生行为的能力,这是科学时代的产物。而严格按照科学理论的要求,其它思想的影响未必不如科学本身久远与深刻。佛教就是其中一例。通过对规律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区分科学与佛教的高下低劣。 一、何谓规律? 1、科学规律或科学理论的定义。 科学规律或科学理论总是通过在同样条件下对事物相互联系的一个简明的说明。经由许多科学家在多次实验,并检验其结果与所设假说相符之后才成为科学规律或科学理论。 它是被证明每当某些情况存在或遇见时,就不可避免会发生的这样一种现象。它更多的是在硬科学(hard sciences)上使用,与传统上的物理、生物和化学等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 科学规律应该是可以被普遍采用的规律。它对观察现象的描述以及对事物配制的说明,可以普遍地运用于不同学科。它是被多次检测并被认可为真实的理论。 由于每个人对知识领域的认识不同,其所使用的认识方法也不一样,理论或规律这个词有诸多含义。一般来讲,理论是用以解释事实和规律本身相统一的原则。它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另外,与定理对比理论的说明是以一些试探性的假说为特点,通过未观察到一些相反事例而建立的。从这也可看出,所谓的科学理论或规律,它在运用时是暗含有其不确定性或被否证的可能性存在的。以致有些人专门以此作为对规律或理论的一个界定。 2、科学规律或理论的特征 作为一种科学规律或理论,它试图从本质上描述被观察物本身,并且它的这种描述是具有被证实性,并且也具有被否证的可能。 规律或理论本身就是源于一个科学的概念,它是一个广义的声明,它说明在大多数或所有情况下事物将会是什么样子的。从形而上学的意义来说,它是事物固有的性质,稳定的联系。除了可以预测以年,还可以根据需要创造条件让现象再生。现今社会,所有的科学给出的理论,可说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不具有科学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成为科学的内容的,这本来就是科学定义的内容之一。 但是,关于科学规律或理论,它所承认那些特征在现实中也具有出现反例的可能。 3、科学规律或理论所能产生效用的领域 科学规律或理论的作用,不仅在所谓的硬科学(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具有效用,在其它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也都具有有效性。如从哲学到音乐,文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科学理论也经常被用来作为对某个批判理论或文学理论的评判依据。有人说,科学规律或理论可用于所有领域,无论在自然科学,物理科学或社会科学。这是一个通用的标准。 二、佛教与科学对科学规律或理论的不同解释 1、在科学看来,证据是评判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实际具有明显的不足 科学讲求证据。通过证据来确认规律的科学性。举例来说,对于苹果下落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援引地球重心吸力来解释这一现象。然而,即使在科学内部,规律或其理论也有不同的定义。有的是比较宽泛随意的,有的则要求精确。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通常被称为“相对论” ,而牛顿引力理论常常被称为“万有引力规律”。正是由于在科学内部有这种对规律或理论的不同含义,使得它们对所述现象的论证的手段或形式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科学规律或理论的不足,对其权威性构成挑战。 理论本身是用于对事物或现象的检验或预测,包括对无生命现象的说明,以用对人的活动或动物活动的倾向作出说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建立某种模式的对现实进行模拟或说明。理论与现象之间是具有内在关联的某些关系。但是,“不管你做了多少次取得相同结果的实验,并由此得出某种结论,你永远也不能确定下一次的结果不会与你的结论相矛盾。实际上,你只要找出哪怕一个单独的事例,它就能使你关于科学规律或理论的说明被完全推翻”(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卡尔·波普尔把科学理论的特点描述如下:如果我们只是求得确认,那人们很容易就能获得对事物或现象的确认或认可得到认可。对一事象的确认本来就是一种高风险的预测。通过预测来得到某些相一致的结论,实际也蕴含着不一致结论的存在。 每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实际我们可以看作是对某些可能的禁止,它禁止某些事情发生。被“禁止”的越多,说明这个理论的可信度越高。 规律如果不被任何相反事例所驳倒,那这个规律也就不是什么好的规律了。科学规律或理论是如果没有相反事物的证伪,那它本身就是非科学的。 对科学规律或理论的每一个真正的考验,就是对它进行篡改的企图。或驳斥它。测试就是试错。它是一种可衡量程度的测试。一些理论更容易通过证实,而一些却更容易被证伪。科学规律或理论本身也是有风险性存在的。 证据实际不应被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有一些被证据确证的理论,当它被发现是假的时候,却仍然有自己的崇拜者,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引进特设一些辅助假设,或重设理论的某些条件,使得它继续得以成立。这样的一些假设,虽可保持这个理论的可信度,但它在科学中的地位或作用将会大打折扣。 也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如菲利普·基切尔认为,波普尔关于科学规律或理论的定义本身就是错误的。她认为良好的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统一性: “科学必须具备一致性的……它所使用的理论可能很少,并且也不多,但它能最大限度地对整个学科的体系作出良好的说明。它可以适用于一系列广泛的问题”。 衍生性: “一个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它可以使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并着手进行新的和富有成果的探索……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科学是不完整的。在任何时候,它提出的问题远比能回答的要多。但不完备并非无关紧要,恰恰相反,不完备却是一个理论具有强大衍生性的前兆……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它应该能提出新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解决也符合整个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 辅助假设都具独立检验功能:“一个辅助假设应该是独立的、具备对具体问题的检验功能,理论的独立性为的就是使得理论的有效性能继续存在,比如证明海王星存在的证据就是在天王星轨道异常运动时独立提出来的。 类似其它关于理论的定义,包括波普尔的,基切尔曾清楚地表明,一个良好的理论,用她的话来说,是可以看到“观测的后果”的。但是,就如观察中发现的天王星违背常规轨道的运行,只有一个可能的结果,即对理论进行重设。 显然,科学规律或理论也并不是那么完美,他们有自己的缺陷。 2、在佛教看来,定义规律的人合法性与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如上文所讨论的,即使证据是科学规律的唯一标准,它也有自己的不完备性。佛教不关心科学中特例。佛教的目的是在科学的所有发生作用的时间与空间中来找到普适的理论。而科学规律或理论并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或现象。它所代表的只有宇宙中的一小部分。佛教对发现或制度规律的人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提出质疑。因为,在佛教教义中,人类只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其它五道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和天)。人是存在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他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以这种有缺陷之身,他们无法找出能够满足所有情况的普遍性真理的。 相对于科学,佛教所作的判断有着更大的适用范围。这点,是我们认为佛教比科学更为高明的地方。 三、佛教与科学关于世界形成的理论 有三种不同的宇宙起源观:第一种认为世界来源于自然,这种自然是一种茫然理智的自然;第二种认为世界起源造物主或上帝,它对所创造的世界具有完全的责任;第三种则认为这个世界和生命既没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 佛教是属于这第三者。大科学家罗素也支援这派的思想。他说“没有任何理由假定这个世界有一个开始。关于事情必须有一个开始的思想,正说明了我们思想的贫乏。” 1、科学关于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说 宇宙大爆炸理论解释了我们这个宇宙的起源。它认为在宇宙中确实有一个开端,在这个开端之前,并无一物;在此开端之后有了我们的宇宙。 千万年来,人类一直在问“我们的宇宙从何而来?”在1948年,科学家乔治·盖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根据科学,宇宙大爆炸理论表明,宇宙的起源150亿年前从一个灾难性的爆炸小质量的物质在极高密度和温度。那么,宇宙开始形成和不断发展变化,以及能源将被释放。当能量释放到年底,宇宙开始返回到原来状态的点,宇宙将再经历一个新的大爆炸。 2、佛教的解释 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每一劫经历的时间都无量久远。成劫指世界的成立期。即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和有生命的众生世间的形成时期。住劫指世界的存续期。即器世间、众生世间平稳地持续之时期。坏劫指住劫之后世界坏灭的期间。从大地狱有情不生开始,至外器都尽为止。空劫则谓世界的空虚期,指器世间全部坏灭。剩下一片黑暗。正是从这种黑暗开始,又形成下一轮的成、住、坏、空。 在此,佛教比科学家走得更进一步。他们用伽莫夫同样使用过的理由来证明了,如同宇宙永远存在,因此也有心灵!而大多数西方人则认为,人心是在某一时刻突然产生的。但佛教徒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有一个“第一时间”。 在佛教那里,世界只不过是轮回——循环反复的出生和死亡。四劫的轮回在宇宙中是一个不断的过程。由于这个世界中各种要素与能量都是相互依存的,独立突出某个事物的开始那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我们对世界起源作何种猜测,它都不是我们观念中绝对中的真理。 由宗教人士提出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种种猜测都不会被现代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所接受。但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是各种从佛经中引申出来的作品,在现代社会中仍可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一种科学的观念能够使它屈服。 今天,科学家,历史学家,天文学家,生物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伟大的思想家,对世界起源的观点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但最新的发现和知识仍然无法撼动佛教的思想。为此,罗素再次表示了他对佛教思想的遵从。 四、佛教与科学关于世界存在的理论 1、科学有先入为主的见解,看重特殊个体的作用。 科学认识到,一切事物在当代都具有相同的生存权利,这与佛教的观点是一样的。但科学“实事求是”精神是要确定一个具体特例的具体情况,为此,它更加注重其个体的差异性。 正如我们所知,无论是硬科学、软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它们都下分为不同的次级领域,科学的考察就是从这些次级的领域开始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可以说科学只是一个检验事物不同分类是否得当的工具。 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接触外界,甚至在我们的头脑的事情或梦想所涉及到的,都是些特别的对象。包括我们对规律或理论的掌握也是具体的、特别的。 其实这并没有过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一个特定时空的人来说,我们只是六道中的一道,我们不能超出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世界。研究和处理具体的问题是我们真正的任务。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应该把科学的评价(包括它的规律或理论)作为评价所有事物的标准,因为还有我们之外的非人世间的存在。我们对它们并不认识,也不了解。在这一点上,佛教的视野更加宽广。 2、在佛教看来,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最终的差别 在佛教,众生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在人类的生存世界,或在其它五个轮道。它依佛教的缘起理论和因果法则解释了个体之间的内在依存性。 佛教根据缘起的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组合体。人的肉体是物质的,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人的精神是由多种心理要素,如受、想、行、识等构成的,一旦四大元素和各种心理要素分离,生命则立即消亡,精神世界也随之消失。所以佛教认为人生具有生、住、异、灭,世界具有成、住、坏、空,世界上没有独立不变的永恒实体。 此外,在佛教看来,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有成佛的本性。的性质是一个佛像一天。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区别也是不重要的。佛教在传说教义,或宣扬理论时,都是把所有的众生都考虑进去了的。因此,它的理论具有最大的普适性。 五、佛教与科学关于世界发展的理论 1、科学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所有的运动都是一种进步与发展。 科学认为从本质上讲,所有的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只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是无限向前上升的。 在历史学家看来,今天的成就是过去历史积累起来的。所有现代文明的成果都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过去是为今天准备的。因此,从发展观点来看,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也将会比今天更好。世界遵循一个朝一个方面上升发展的程序。 当我们在字典中查找“进步”一词时。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进步,它表现在当代几乎所有的学科上,如哲学、历史学、生物进化学、社会学等等。说明世界发展的一致向前性。 当我们谈到的进步,科学给我们的始终是它给我们的乐观态度,而佛教给我们的态度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 2、佛教没有预设偏见,世间一切事物皆按四劫轮回运行 佛教从不预先设定发展的程序。它在考虑事物时,都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在地球内的或地球外,所有的众生都考虑进去。它以缘起法及佛教因果法则来说明这世界的发展变化。 在这里,我们人类生存作为一个例子。有一些对现代人来说比较陌生的观念。佛陀继承了印度信仰轮回传统,认为每个人都有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生活。 更奇怪的是,佛陀说,虽然人能乘愿再来,但他们的肉体没有灵魂。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是一种对古代印度教信仰的继承。认为人的不变的灵魂可以历经多世。但佛陀通过他自己的自觉体悟到了这点。以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来解答现世不久住的问题,摆脱执着,超脱痛苦轮回,获得永恒的快乐。 在这点,20世纪物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某种程度上对佛教的观点作了说明。除了心灵、或精神外,世界没有任何不可改变的东西。每一个“东西”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它产生,发展,繁荣,减少和消失。 虽然所有的东西都是在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与科学告诉我们的有很大不同。它并不意味着这一进程是一个发展、上升的程序,它也可能是逆行的运动,例如佛所说的“末法时代”。 六、佛教缘起法的殊胜 佛教缘起理论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不仅适用于人类,同时也适用于各界有情与器物。它不仅是一个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人类涅盘成佛的基础,具有最大的有效性。 从本质上讲,缘起理论是一个描述痛苦产生及其息灭的过程。“苦”是佛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关于它有诸多的解释。如几个数字,其最重要的教义,如三大苦。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缘起的原则,必须首先了解这个“苦”。 “苦”中的佛教中使用广泛,并非如英语中那个单词的含义所能概括。它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着不如意之物件,则感受到苦。苦之分类有多种,根据它的本质,佛教把它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 苦苦谓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坏苦谓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行苦,指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这里面既包括身体的痛苦,也包括了精神的痛苦。在这三者中,第三行苦最为重要。因为它必须对造世间诸法间的所有关系有正确明晰的认识之后才能摆脱。 而缘起法表明,世间相互依存性和相即相入的形式众多纷繁,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认识清楚的。 比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所有事物的出现或发展都是遵循一定的程序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并且随意条件的变化发生相关联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相互间有众多的互利为用的关系。 在此,我们还要提一下业力,因为业力决定了所有因果关系的判定标准。业力是一种功能,它虽为短暂而存,但其功用巨大。没有任何事物能逃脱于业力之外。认清业力的性质及其发生作用的过程才是正确判定事物的关键。 佛教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寻找事实的第一因或造物主上帝的问题,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为它本身不具任何意义。只要把握了缘起法则,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了。 七、佛教因果法则的殊胜 佛教因果法则强调,“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与果在佛教中具有特定的含义,佛教的因果法则可以运用于广大的领域。他们的缘份,原因和后果的佛教有其特殊的意义。该原则可以适用于大范围的宇宙中。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数学和科学解释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但没说明原因。像科学一样,佛教对自然界和物理学所说的因果关系也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是我们都应共同遵守的规律。 这个法则的作用力量巨大,它不是由外在的某个观察者或上帝创造的,是不能由人力所改变的。比如您的朋友跳下悬崖死亡,你并不会仰天大喊“都是因为地球引力杀害了我的朋友”。同样地,如果您经常损害他人,或经常遭遇坏运气,你也不能责备上帝或因果法则。 对自己的选择(就好比佛教中的种子),你就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比喻为水果)。当佛教教导人们要奉行戒律的时候,这并不是一种暴君作出的武断安排。它犹如父母于孩子,长辈一般都比小辈见识更多,为此更会为小孩的行为提供借鉴或指导。比如教育小孩,“不要抽烟。”这并不能说明父母是反对抽烟的,只是他们担心吸烟对儿童造成的后果。经过痛苦的经验和见解,他们有对疾病和死亡的痛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热爱儿童,并希望他们能够避免这些后果,即使孩子在这一点上是无法完全理解他们行为。同样,佛陀也是在以这种慈悲心在告诫我们的行为,希望我们能早日去除执着,远离痛苦。他所教授的那些理论或规则,都是为了我们的利益着想的。 在您的生命中,你永远不会看到独立自存的东西。这就是说,你所见的都是从其它事物中创设出来的。所有的事情在不断的建立和改变当中。如果我们深思下去,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经常对一些很明显的事物不屑一顾,或从来就没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所见的都是实在的、都是可以永恒存在的,并由此产生执着。 如果你有一个宽阔的胸襟,你首先就该去理解佛教关于因果的理论。然后把它运用到你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当你在生活动中明了它的作用时,你就能明白佛教所讲的道理就是我们行为的指标。 在佛教中,其因果法则与“因果报应”有内在的联系。有时,这二者之间又没有区别。不管因果报应对现世的影响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仍旧具有正确的含义。它经常以它自己所说的理论形式出现,所以当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时,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认识并体悟它。 通过对佛教与科学各自对世界的起源及其运动发展的解释,以及对佛教缘起理论和因果业报理论的考察,我们发现佛教的理论比科学所给的理论有更大的适用范围。虽然我们不必因此说佛教一定比科学高明,但从我们所作的考察来看,佛教确实具有所谓科学无法拥有的优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没有成就,什么原因?放不下。这个“放不下”,害苦了我们。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句话是真实话,这句话对于修行人是最重要的一句话。身是身体,心是念头,我们常讲,你心里面的忧虑牵挂、烦恼习气统统要放下。身体随缘是最健康。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七岁往生,从来没有保养,饮食起居一切随缘。他老人家粗茶淡饭,一天只吃一餐,他的工作量,差不多是我们普通人五个人的工作量。别人送给他的补品,他收,他不是不收;不收,人家心里多难过。人家来供养,都想要种福,老师照收。可是那个人走了之后,老师就把这些礼物转送给别人,自己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补的东西他都不要;送给他的衣服,也是转手就送人了。老居士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所以要知道,不需要人照顾,才显示自己健康,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到有人伺候的时候,这是什么?身体已经不行了,要靠别人伺候。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