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自由未必能心灵自由
2014/9/6   热度:239
《富爸爸》讲了一个重要的理念:财务自由。财务自由涉及“资产”和“负债”的基本概念。负债让自己的钱流向别人的口袋,资产则让别人的钱流向自己的口袋,带来“被动收入”。当被动收入大于支出时,就实现了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自由。钱少到生存有虞是很难幸福的。但是,不用再为生存发愁以后,是否幸福、幸福的程度,与金钱的多少并不成正比。财务自由的人未必心灵自由。 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什么?每个人的说话、做事、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一定模式、习惯,这些习惯加起来就是性格。有些习惯帮你减轻压力、缓解情绪,帮你赢得他人信任,会使你的心灵自由,是“资产型”模式;有些习惯会损失精力、人际关系,伤害自信、自尊,限制心灵自由,是“负债型”模式。“为什么好心总被当成驴肝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当这种事情一再发生,我们就要怀疑是不是自己在重复一个负债型模式。这就需要把负债型模式调整成资产型模式,把不良习惯变成好的习惯。即使知道自己的模式不好,要改变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种负债型模式同时又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眼光,让我们习惯于只从某个角度看问题,于是只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和行为。 当负债型模式很难被调整时,就要探寻背后隐藏的、支撑这种模式的信念和情绪到底是什么。比如,一个人的信念认为不要给人添麻烦,于是遇到什么事都会自己扛着,同时对别人的要求不好意思说“不”。或者,当产生一种自己无法面对的情绪时,就做某种事情来保护自己,每次都这样,就形成一种模式。 信念和情绪的产生又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内心的需求、渴望。如果找到一个好的方式,建设性地满足内心的需求,就不用再去重复负债的模式。很多人在需求上受挫,是因为他们把需求和愿望混淆了,其实这二者是不同的。很多人并没有了解自己内心需求,只是追寻外部愿望,以为满足了外部愿望就能满足内心需求,但是并非如此。有人说“我压根儿不爱钱,只是喜欢钱能换来的那些东西”,那么钱相当于愿望、外部手段,能换来的东西才是需求、目标。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愿望、手段上,往往会离需求、目标越来越远。有人赚了很多钱仍然不快乐,因为他背后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需求不容易满足的原因,可能还有—这个人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在生活中,一个人的表现为成年人还是小孩子?一个心智、情感成熟的成年人,能够找对自己的位置,有力量去承担自己的选择,懂得对别人爱和尊重,独立并能与人建立和享受亲密关系。能够做到这些,就已经接近心灵自由了。 有人认为,这后面还有更深层的关系——爱。当一个人能够跟自己有真实的接触、爱自己,和别人有真实的接触、可以爱别人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心灵自由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但我们可以快乐地追求。在心灵自由这条路上,即使只走通一大半,无论有没有达到财务自由,都可能已经生活幸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造作恶业,对于以前的恶种子是助缘,会增强它们的影响力;对于以前的善种子是障缘,会削弱它们的影响力。所以,你造作恶业之后,如果继续造恶业,你之前的恶种子就得到愈来愈多的助缘,力量会愈来愈强,所谓「恶贯满盈」,将来结成更强的恶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