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嘎草原:人与自然很和谐


2014/9/6    热度:399   

  每逢夏季,人们走出城市,远离工业化的喧嚣,来到草原上享受生态之旅的惬意。生态旅游深入人心,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

  当记者走进阿巴嘎旗,深切地感受到生态之旅的魅力……

  在草原上撒个欢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阿巴嘎旗处于荒漠、半荒漠草原向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2.75万平方公里的阿巴嘎草原类型齐全,保存完整……

  牧民特木尔骑着摩托车从锡林浩特回来,他的家在灰腾梁草原上。他在城里开餐馆,这一次回家,是要去打草,为牲畜准备过冬的草料。

  “你来的不是季节,都打草了,早来几天就好看了。如果雨水再好一点儿,灰腾梁十分美!”特木尔说完,一加油门,沿着柏油路走了。不久,他的身影消失在草原的绿色里。

  记者走进灰腾梁草原,这里被誉为亚洲天然植物园。沿途,只见牧草茂密,风光独特。

  在草原上,偶见牛羊悠闲地漫步吃草,因为生态建设,牧民减少了牛羊,让草原休养生息。

  “再往前走草更高……”沿途,打草的牧民为记者指点。

  草原深处有人家,炊烟袅袅胜似画……

  在前往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的途中,绵延在草原的公路上,不时窜出一些小动物……

  大草原的辽阔,让人心旷神怡,起伏的山峦上,洒满绿色。

  在萨如拉图亚嘎查,住着共和国开国将军廷懋之子廷·巴特尔,他带动嘎查的牧民进行生态建设,早已扬名全国。

  在一片草甸上,高高的牧草淹没了牛群,随风摇曳……这里就是萨如拉图亚嘎查。

  “萨如拉图亚嘎查是全区新牧区建设试点嘎查,有牧户93户327人,草场面积32万亩并全部围栏,50%以上的草场实施了标准化划区轮牧,是全旗植被恢复较好的嘎查之一。”当地干部李强介绍说。

  在廷·巴特尔带领下,全嘎查的牧民减少小畜,发展专业养牛,并通过发展旅游、奶食品加工和生态养鱼等多种产业,广辟增收渠道,2009年牧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比全旗高3045元。随之而来的是,嘎查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廷·巴特尔说,因为生态好转,来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嘎查许多牧户办起了旅游点接待游客,短短3个月旅游黄金季节,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在阿巴嘎旗政府所在地别力古台镇,北京游客王无一正在选择酒店住宿。王五一是带着妻子和女儿来旅游的。

  “久居北京感到憋闷,就带着家人来草原玩两天……”王五一说。

  “草原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辽阔,让人心旷神怡。”王五一的妻子张丽说。

  “在草地上可以撒欢,还可以看到天边!”王五一的女儿抢过话题,“我要把在草原上拍摄的照片放在博客里!”

  “近年来,旗里每年平均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这个数字接近了阿巴嘎旗的总人口数。国内外游客的纷至沓来,人流、物流的加快,给阿巴嘎旗带来了信息,带来了财富,注入了活力。”阿巴嘎旗干部陶克自豪地说。

  文化园里的民族气息

  “阿巴嘎”是蒙古语叔叔之意。这里曾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异母弟弟别力古台的属地,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由此而命名。

  以别力古台文化为主线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涵盖着阿巴嘎旗源远流长的草原历史文化内涵,也是阿巴嘎旗草原旅游业的魅力所在。

  一进入别力古台镇,远远地看到北面顺着山坡的雕塑,展现着城市文化的魅力。这里是别力古台文化园,是阿巴嘎旗的标志和象征。

  进入别力古台文化园,必经一座桥。踏上桥俯视,桥下河水清澈,金鱼如梭……

  走进别力古台文化园,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副高大的雕花的马鞍,昭示着蒙古族“马背民族”的历史。

  “长大我也要骑马!”一个小朋友抚摸着马鞍,对带他来的爷爷说。

  搏克手、火镰、勒勒车……雕塑让人体会到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魅力。

  蜿蜒的林间小道贯穿其间,景点安放了具有民间历史故事的石人和石景,是个休闲的好地方。

  别力古台文化园依山而建,占地2000亩,巍然屹立的别力古台与烈马雕塑是文化园的魂魄,他们怀抱着广场区、雕塑区、风景林区、多种树木观赏区、奇石观赏区、游乐戏水区6个旅游景点。远远望去,气势磅礴的别力古台雕塑与广场相接,与河流喷泉呼应、珠联璧合。

  别力古台文化园总体设计、景区布局、艺术风格,深深地打上了阿巴嘎旗历史文化的烙印,体现了蒙古民族独特的民族风俗、智慧理念、审美意识、情趣表达等因素。它像一个白发苍苍的历史老人,述说着阿巴嘎旗的昨天和今天,又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拥抱着阿巴嘎旗美好的明天。

  文化园里的一片树林,是生态保护区,在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时,这里更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

  深层次的文化博览

  生态旅游,展示着阿巴嘎草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别力古台镇西行35公里,是当地著名的自然奇观——成吉思宝格都山。

  成吉思宝格都山雄伟壮观,自然风景十分优美,北山坡酷似成吉思汗的仰面头像,其头发、额头、眼眉、眼睛、鼻梁、上下嘴唇、下颌、胡须等,比例恰当,形象逼真,神奇至极,犹如成吉思汗与苍天仰面对话,故称“成吉思宝格都山(意为成吉思汗圣山)”。

  在附近居住的牧民毕力格老人说,相传,成吉思汗当年率部南下讨伐乃蛮部,队伍穿过几十里的丘陵地带,前面出现了一马平川的草原,碧绿的草原清风习习,鲜花绽放,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百灵鸟比翼双双为他歌唱。成吉思汗举目眺望,忽然一座神奇的大山映入眼帘,他的战马嘶鸣着飞奔到山前,闪电般腾空而起,跃上山顶。大汗顿时感到浑身发光、发热,双眼发出金光,一股神奇的力量突然涌入全身。他不禁仰天长叹:上天赐给我力量,此乃神山也!于是成吉思汗下令在山下安营扎寨,设立祭坛,大军齐声欢呼“成吉思宝格都山”。

  长期以来,成吉思宝格都山深受广大牧民的敬仰和顶礼膜拜,被赋予了神奇的人文内涵,成为了全旗祭祀的圣山。每年农历5月15日的祭祀场面十分盛大,仪式极其隆重。

  圣山周围地域广袤,野趣横生。清澈透明的季节湖依傍在圣山的身旁,与它遥遥相望的是天然的梯形火山台地,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顶山,这里流淌着稀有的火山熔岩矿泉水。圣山的北边环绕着哈喇土里木湖,雨水丰沛时,可形成3个湖,好像是祭奠成吉思汗的3尊美酒。

  此外,这座神奇的孤山能够显现若干景象,实属罕见,从东侧向西望去,能看到圣山仰面头像;从西北面向东南方向望,则呈现出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头像;从东南面向西北望去,却又像一头雄狮。

  草原上的突厥石人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阿巴嘎旗发现了数量很多的古雕石人。这些石人的形态基本相似,有站、坐、跑、行者;有男、女、老、幼,这些石人,多数为墓前殉葬品,高1.3米左右。经考证,石人是突厥人留下的遗迹。隋唐时期,锡林郭勒草原曾是突厥人生活的地方。这些石人雕塑线条流畅,逼真,表现出我国古代突厥人雕塑艺术的精湛高超。”牧民斯琴对记者说。这让记者很吃惊,一位牧民竟然对当地的文物讲起来头头是道。

  在草原上还可以爬山。在额尔敦高毕苏木伊和乌苏嘎查海日其格特山上,分布着许多岩画,刻画着人物、动物形象、几何图形和原始符号等,涉及到了生产生活多个方面,创作起始年代大概是旧石器时代。

  记者发现有3个人正在山上趴着拍摄照片,就走了过去。

  一幅精美的岩画!

  这幅鱼形岩画,用阴线刻法深雕在一块三角形褐黄色粗质砂岩平面上。鱼身呈由左向右深潜游动姿态,鱼长27.5厘米、宽9.5厘米,鱼身中部凿刻着横向排列的直径大约2厘米的3个圆穴,表示鱼鳞,鱼尾有纵向排列的2个圆穴。值得一提的是,海日其格特山岩画的人头、鹿角、太阳画面和几何图形上也普遍存在类似鱼鳞的圆形符号。

  “没想到在深山里能看到旧石器时代岩画的杰作。”河北围场游客李峰拍完岩画,起身擦了一把汗,高兴地说。

  在洪格尔高勒镇政府所在地,百年古刹杨都庙是阿巴嘎旗至今仍保持着宗教活动的唯一寺庙。杨都庙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清廷赐名“施善寺”,鼎盛时期喇嘛达到813名,其中常住喇嘛500名。“文革”期间,杨都庙遭到毁坏,仅三大殿保存下来,后经政府拨款予以修缮,已重焕异彩,成为了当地一处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

  人与自然的和谐

  阿巴嘎草原,山有山的灵气,水有水的柔情,是生态之旅的理想之处。

  别力古台札桑旅游景区也是一个好去处,它背靠成吉思宝格都山,前眺阿巴嘎草原,四面泉水滋养,八面敖包环抱,古代时是部落酋长的属地。游客在这里领略小型那达慕、篝火晚会、民俗体验等多种旅游项目。

  水天一色的呼尔查干淖尔湖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是内蒙古四大淡水湖之一,也是锡林郭勒草原著名的淡水鱼湖。在这里,灰腾希力、白音高勒、高格斯台三河归一,缓缓流淌的溪水注入湖中。

  记者走进呼尔查干淖尔湖,湖水一望无际,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百鸟栖息,清澈的湖水像一条玉带紧紧地拥抱着碧绿的草原。水是草原的命脉。也许是出于人们对水的珍爱,对美好生态环境的企盼,查干淖尔美丽的传说至今流传。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峰戴着银鼻锔的白驼从浑善达克沙地缓缓走来,泉水从它的银鼻锔中汩汩涌出,白驼的周围渐渐地出现了偌大的淖尔,白驼仰首阔步,淖尔也随着流动。然而,当它走到查干淖尔时便一卧不起,渐渐地被银鼻锔流出的泉水淹没,这就是查干淖尔。

  在呼尔查干淖尔的附近,有一株参天的古老榆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相传它是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的拴马桩,人们把它称为“神树”。

  “成吉思汗拴马桩就在前面不远……”记者走进查干淖尔镇,在牧民的指点下来到这里寻找成吉思汗拴马桩。

  成吉思汗拴马桩是一株树,生长在泉水旁。

  据说,当年成吉思汗征战,经过这个地方,在寻找到的水源旁把他的战马拴到一棵小树上。历经沧桑,当年的拴马桩现在已经十分粗壮,当年的水源也仍然四季长流着清澈的泉水。

  浙江游客海军是一位商人,近年来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次,他不惜驱车千里来到阿巴嘎草原上,享受文化的熏陶。

  “这里有山有水有草原,让人流连忘返。”海军在呼尔查干淖尔“牧人之家”旅游点的蒙古包里,听着原生态的音乐,高兴地说。

  与呼尔查干淖尔遥相呼应的,是高格斯台河谷形成的乌力雅斯台沙漠绿洲。绿洲里,森林植被茂密,地势险峻,风光秀丽,被誉为探险者的乐园,旅游者的天堂。哈登呼硕公主圣泉、查干宝拉格对疾病的神奇疗效,美丽的传说,赢得了众多游人墨客惊喜的目光。

  “从日出方向过来的/以草为食的你/血肉之躯的我/撇开你怎能行动/离开你我如何生存……”在蒙古英雄史诗中,英雄总是与骏马紧密联结。阿巴嘎部落作为别力古台的后裔,尚武爱马的历史渊远。至今在阿巴嘎旗境内发现的230余幅岩画中,有关马的岩画就有60多幅。阿巴嘎旗的民歌,大多数是对马的描述和赞美。尤其是阿巴嘎旗的黑马,毛色黑亮,奔跑如风,在蒙古马中享有盛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民兵“黑马连”声名鹊起。马奶酒蒙古语称之为“策格”,是“蒙古八珍”之一。这里的牧民几乎家家挤马奶、酿马奶酒。阿巴嘎旗被命名为“黑马文化之乡”、“内蒙古策格文化之乡”是当之无愧的。

  像大海一样辽阔的草原,孕育出海浪一样汹涌澎湃的蒙古长调。阿巴嘎“潮尔”作为蒙古长调原生态无伴奏音乐,形成特有的风格,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人类四大“潮尔”之一。2008年阿巴嘎旗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潮尔之乡”,4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潮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世代传承、以各种形式完整保存下来的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庆典、礼仪等民俗,是蒙古民族共同的文化取向、历史的一面镜子,具有无可代替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阿巴嘎旗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引进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景区向规模化和深度化开发,加快旅游“食、宿、行、游、购、娱”6要素的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全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已开发的南部沙地草原生态、沙漠探险旅游区,中部成吉思宝格都乌拉祭祀文化、搏克文化旅游区,北部典型草原民俗文化旅游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乌里雅斯台是沙漠中的绿洲,你们应该去看一看……”在别力古台镇开饭馆的王虎说。

  乌里雅斯台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虽然行程较远,但记者一见到立即感到心旷神怡。它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沙丘环抱,绿草茵茵,河水潺潺,空气清新,静谧幽美,被称为探险者的天堂,旅行者的乐园。这里还是阿旗森林保护区,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森林,分布面积15.6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对于游客而言,乌里雅斯台既有诱惑力,又富挑战性,不仅可以体验“隔绝”世尘,“回归”自然的感觉,还可以体验汽车、摩托车冲沙,骑马、骑骆驼、徒步穿越沙梁及在纯自然环境中野营等探险经历,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没想到草原有这么多好玩的!”包头小游客媛媛喜形于色。

  阿巴嘎旗把草原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旅游服务和文化活动相结合,全力打造别力古台文化旅游品牌。自2006年开始,旗里成功地举办了“成吉思宝格都山民俗文化节”、“孟克敖其”、“哈斯乌音嘎”蒙文诗歌朗诵比赛、吉祥草原 “百峰骆驼、雪地套马”大型摄影活动、黑马文化节、策格文化节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别力古台文化园、别力古台札桑、查干朝鲁图珠洒乐的民族文化的品味,大力开展“骑黑马、观圣山、品策格、听潮尔、祭敖包、体民俗”旅游系列活动。以民族文化提升旅游的档次和水平,用旅游促进草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阿巴嘎草原古老而又神奇,自然风貌、草原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俗、民间艺术、神话故事,无不承载着草原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脉,是祖先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和旅游资源。

  “这里是一片净土,没有城市的喧嚣,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满眼的绿色,体验古朴的民俗,品尝着独特的美食,与大自然对话,与长生天同醉。”生态之旅让阿巴嘎草原对外敞开了宽阔的胸怀,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愈淡愈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