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2014/9/3    热度:1496   

  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益西彭措堪布
  一、出离心的重要性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一. 出离心的重要性
  佛经指出不管出家僧众或在家居士,受戒首先必需有出离心,就能否生起出离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还要可贵、稀有,因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生起出离心,欲界又分三恶趣、人趣与欲界六天,三恶趣中的众生或因所受的苦太猛厉,或过于愚痴,而产生不了出离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则因过于放逸,忙于享乐而不想发起出离心,人类有苦有乐,故才有产生出离心及受戒的可能。但也并非所有的人类都能如此,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的人类分住在四大洲,北俱卢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没人引导,故被排除在外,其余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离心后,也需五根具足,且未造五无间罪、非为黄门等才有受戒的资格。由此可见,要学佛修行是多么不容易!我们是经过这么多层筛选后的幸运儿,故应深深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古至今,宗喀巴大师对戒律的弘扬影响巨大而广泛。他在《三主要道论》中,解释发出离心的理由时说:「无出离心无熄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其意为,如无出离心,就不能熄灭烦恼与痛苦,也追求不到轮回中的安乐,更不能获得究竟解脱,正是对尘世的贪着而使众生束缚在轮回中,因此追求解脱必须要发起出离心。
  法王在《胜利道歌》中也述说了以出离心为基础受持净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一切胜生定圆乐,皆从依此而生故,破戒恶趣漂无垠,勿令自迷应取舍。」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贪着现世无法缘,享受欲乐增贪心,利乐称誉求不得,如梦买卖故舍弃。」
  其意为贪着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的增长他的贪心,人们都追求世间八法中的利乐称誉,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乐称誉越被追求就越加远离,导致今生后世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对今生的世事有如梦中的买卖一样,应予舍弃。梦中买卖本不存在,醒后有理智的人怎么还会去执着其盈亏呢﹖现在世人对华衣美食、权贵、财富及邪YIN等不但不加以扺制,反以为是时尚潮流,大多数人趋之若鹜,导致在生死轮回大海中时浮时沉,永无出期。
  我们修行人应反其道而行,依照圣者的教诲,切实认清世间法的过患,进而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再受持净戒,闻思修行,一步一脚印地迈向涅盘圣城。
  有一部份人既想得到世间的圆满,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这种发心,不要说今生,就是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两个完全相连的法,凡夫妄想两者兼得是万难成功的,只有褔慧具足的圣者才能实现。就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样──「世上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观照自己的相续,是否已经真正产生皈依心和出离心,是否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净等等,希望各位有志出离解脱的学法人对此三思。
  如修学佛法的同时不放弃贪恋世间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续中终将产生邪见,丧失正知正见及对佛法的信心,此时就会出现许多违缘,破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后世都会感受剧烈的痛苦,以后无法得到暇满而修学佛法,所以今生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极为重要,这是后世安乐之因,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守持净戒、不遭受违缘。
  现在我们已得到暇满的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顺缘,如果不趁此机会发出离心守持净戒,设法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心,过了这一世到了中阴或后世时,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解脱,到时后悔莫及。
  从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强烈的出离心而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因为了知轮回中的万法都是无常、无实,都是业障幻化所成,所以会自然断除无始以来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乐的贪求。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乌金丹增仁波切(莲师化身)曾说:「世间八法如云,出离心如风,以强烈的出离心受持净戒,就像狂风吹散云雾一般,能自然摧坏对世间八法的染污执着和一切修行障碍。这时他仅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内心就已经感受到帝释天一样的安乐,他实际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声誉最广、财富最多、最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弃了对一切的贪求,无勤地获得了世人终日奔波而仍不能圆满得到的东西。从长远来看,帝释天远不及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因为帝释天对轮回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在褔报享尽后,还将堕入恶道中受苦,但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的人,却会进而获得出世的解脱安乐之果。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会有自始至终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宝的决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土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种盲从的行为而已。
  在家居士同样也应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生起希求心,就像去拉萨,无论是徒步的乞丐或乘坐飞机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萨的目标前进,否则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无法获得。这样学了几年佛,其实都在稀胡里胡涂中度过,得不到收获,还怨天尤人,抱怨上师三宝不给加持。在智者看来,则是自己没有如理如法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与信心都未得坚定,这便是自己欺骗自己的结果。
  寂天菩萨曾说,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来,损害自己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吗?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点恶习,并勇于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则自心逐渐澄净而感受到佛陀、菩萨们大清净、大光明的智能境界。
  反观现在很多修行人,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受持清净戒律的基础,虽然看了不少书,依止许多上师,但在修证方面,甚至连些许功德也没有生起,这并不是佛法没有加持力,而是他们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迈出过一步。现在明白了教理,还不想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的人,在诸佛菩萨眼中,无疑是最可怜的人了。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出离心是依靠什么方法产生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世欲,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一个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对轮回的贪执,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个加行,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能经常修持这四个加行,自然就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厌离心,进而对解脱生起猛厉的希求心。这样就生起了出离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会很快显现,无明的种子及习气会很快清净,就好象十方诸佛都在为他一人加持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四个加行,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而加以搁罝,否则就难以生起出离心。
  以强烈的出离心来守持戒律,这是佛法的根本学处,否则,甚至连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无法生起。之所以称「共同前行」,是因为无论小、大乘,显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为基础,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修好不共加行后,才能进入修持正行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观察、多思维、多修持这个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阅读高僧传记,使我们对轮回世间八法产生不退的厌离心,这样才能保证真正的出离心能够顺利生起。
  修加行对修大圆满同样有极大的帮助。也许有人会疑惑,这种基础修法怎能对这么高深了义的大圆满修法产生帮助呢?缘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凡如理修行过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很深的体会。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个教派都极为强调,如格鲁派的《菩提证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论》、萨迦派的《道果前行》、宁玛派的《龙钦心髓前行》等论典都对共同外前行的系统论述,并有具体的修法仪轨。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也就是说,对轮回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心,时时刻刻只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现代的众生烦恼日益深重,贪欲迅速增长,故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中,提及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于诸轮回盛世富,不起羡慕之心念。」
  这是说,对世间八法的贪求已经淡薄,对解脱则产生了很强的希求心。宗喀巴大师针对当时弟子的根基意乐,故要求较高,而法王则针对现代众生的根基,故要求较低。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有人问:「大乘弟子已了知心佛众生都无差别,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关于这个疑问,士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净,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众生呢﹖小乘守持的是别解脱戒,没有别解脱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证得小乘罗汉果,这是不容罝疑的。大乘菩萨度化众生的首要条件是护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净戒,若无别解脱戒的基础,不可能远离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若无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萨戒的基础,殊胜的大乘修法功德也如空中楼阁一样,无从生起。
  作为无上密乘的金刚弟子,首先要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之后才能安住在大圆满本性中,或在出定时普度众生,故应在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守护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证悟成就。总之,从小乘至顶乘大圆满的修法中,护持净戒至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却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若修行人的相续中,没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大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说:「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是否可以不守小乘的戒律﹖
  这种看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YIN,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过失、不损害他人等,守护自己这点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戒律守持很好的佛弟子,其小乘戒律必守持得更为出色。
  有人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或大乘显宗,故纵破居士根本戒或出家根本戒,仍然可以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仍然可以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
  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或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明确指出:「佛说破戒人,修密不得成,不入涅盘城,城边亦不至。」即修密破戒者,无法进入涅盘大城,相似的成就也无法得到。又说:「众生若已破戒律,彼无机会趋善趣,不得转生至善趣,殊胜安乐亦不得,何况佛转之密乘,彼无修成之机会。」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的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莲花生大师曾说:「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
  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特别推崇,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也都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在示现上,这些袓师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褔报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一切上师无上的大悲心就是摄受弟子、传法灌顶,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学处。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且往生佛国凈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果不会错乱空耗,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也无法改变此种人的命运。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都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传授佛法的上师,无论他传的是大小乘或密法,都需护持清净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胜果位,更无法成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师。
  戒律清净的比丘(尼)才能给居士传戒,《律本事》中还云:「传戒者必须为受戒者讲解戒律学处,否则就像把利剑交给疯子,疯子四处砍人,徒增祸患。」
  对大乘来说,守持戒律及通达戒律学处,且有能力传授菩萨戒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显宗大乘的合格上师。在印度班智达旃陀罗阁弥(大乘唯识的主要弘扬者)所着的《菩萨戒二十颂》中云:「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之。」
  即弟子应在严谨持戒(具戒)、精通戒律仪轨(胜智)并有能力传戒(胜力)的具相上师前求受菩萨戒。
  在金刚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着的《密宗道次论》中提出了金刚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几条是:具足三昧耶,通达灌顶等仪轨,通过修持上师的窍诀,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持戒清净的标准
  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说:「何为清净持戒者,佛经论典所宣说,一切取舍守如眼,浊时虽然极难得,小乘菩提金刚乘,各道成就之违缘,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
  其大义是,能做到如经论中所宣说的,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就如同守护自己的眼睛,在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中已非常稀有难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续中远离了小乘、大乘及密乘的根本堕罪,那么他就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中,持戒清净的人。
  在守持根本戒的基础上,应尽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对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减少过失,对他人而言,一个人持戒清净,别人见了,自然会生起恭敬心,使他们种下善根,从而使佛法在世间长盛不衰。
  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末法时代持戒的人与客观环境都不如当年世尊在世时。当年修道气氛浓厚,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净,现在修道气氛淡薄,破戒障缘大增,众生的根基也远不如前,烦恼越来越炽盛,持戒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现在如能尽力持清净戒,所获的功德也会远远超过从前正法时代。
  《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具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
  其义为正法时代的人,在恒河沙数劫中,以种种上妙供品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时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条戒的功德。
  另《大乘无量寿经》也说:「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精进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净戒,比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还大。」
  因此我们不要因为处于末法时代而自怨自艾,应多思维末法时代持净戒的利益,断除疑惑,努力持戒。在这种恶劣情况下产生厌离心、出离心,精进持戒修学,其修持的进展速度也会很快。
  戒律与修行
  有些人对证悟成就非常仰慕,尤其想在很快的时间内能够证到大圆满的境界,却对戒律这些基础法不感兴趣,或认为在证悟后再守持清净戒律也不迟,这种观念显然是颠倒了因果。法王在他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强调了修法的前后次第,指出若欲证悟大圆满,必须先有清净的三昧耶,欲获大乘出世之智能,必先有清净的菩萨戒。同样的,若想得到小乘罗汉果,就必须先有清净的小乘别解脱戒,这三者是以「后后为因,前前为果」。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修成,就像一位司机,无论他的技术多么娴熟,首先他考虑的是安全,如果他违规驾驶,终将一失足成千古恨,前功尽弃!
  在末法时代,修行人毫无疑问地,会遇到形形色色内外密违缘和障碍,我们对此应作出怎样的响应呢?佛在《般若波罗密多摄颂》中说:「在外境上我们应对上师生起不退信心,对六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虔诚皈依祈祷上师三宝,从内心坚固自已的誓愿,并生起智能。」只要具足这四种条件,无论是内外、密逆缘,都会自然消退。
  法王如意宝也曾在教言中这样强调:末法时代只要具足以上四点,修法上的违缘就像天空的乌云,被强风卷去,此修行人可圆满得到上师三宾之加持,对轮回中的众生也永远不生烦恼,不会舍弃。
  《般若十万颂》
  和《现观庄严论》中都指出,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善知识就是三宝和三宝的总集──金刚上师、祈祷三宝和修上师瑜伽可获得殊胜的加持,内在的善知识以坚定的信心极快生起证悟智能,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和主要方便的大悲心,两者双运。有了智能,修行就不会流转轮回,也不会产生违缘;若有悲心,就具足发菩提心的方便,就不会舍弃六道有情。这四种法要是佛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持,其余的闻思修都是为增上这四个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这四法,就像一个人有了双眼和手足一样便利,可以顺利到达解脱城,
  进而利益天下众生。
  我们是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应从内心观察,若内心未曾真正皈依三宝,则不是三宝弟子,不是内道的修行人,当然也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体。对修行人而言,精通三藏十二部经论的人当然值得赞叹,但祈祷三宝与上师前的修法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从凡夫直到圣者菩萨,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两个法门,尤其是末世刚强难调的众生更要修上师瑜伽,上师为三宝总集,易获加持,与三宝相应,在内心产生悲心与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问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样?其实,我们修行程度的高低,只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内心),贪嗔痴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较有没有明显减少,对上师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对众生有没有悲心、菩提心,有没有经常说别人或金刚道友的过失,对治烦恼的力量是增强还是减弱了等等,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工夫。如全是违品出现,那无论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师,得到多高的灌顶、传承,修多殊胜的本尊法,都不能掩盖自己修法的低劣。我们无论采取何种修法,都是以调伏烦恼为中心,若烦恼反而增上炽燃,又怎好意思认为自己的修法水准不断提高呢?
  有人惊奇人在天空飞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无碍等的神迹,但要在水中畅游,鱼类也能做得到,小鸟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飞翔。在圣者的眼中,能在末法时代受持净戒才是非常稀有的,这才是末法时代最大的神变。真正的神变不在外境形象上,而在于调伏内心无始劫来的烦恼,获得自在。
  「闭关」这两个字对大家很有吸引力,要知道,在闭关前,对自己所受的戒律学处必须了知,正知、正念必须具足,这样才不致于在闭关过程中产生魔障与违缘。佛陀未允许修法一开始就可以去闭关,尤其制戒时未允许尼众可以独自在一个地方修行,这样肯定会遇到违缘,易给他人造成障碍,真正有智能想修法求解脱的女修行人,应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并在上师前猛厉祈祷,以勇猛厌离心思维轮回过患,生起强烈之出离心。
  末法时代最容易使众生脱离生死的,是大圆满和净土法门,但应认清并一再强调的是,对广大的中下根人来说,修持这两个法门仍必需以守持清净戒为基础,并且不能排拒甚至诽谤其余法门,若巳造下这在显宗中最严重的谤法罪业,必须精进忏悔,否则往生与成就都与其无缘。佛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就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认为是抵触相违的人,应冷静深刻地反思自已对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或带有明显的感情偏执。法王如意宝以他出世的圣者智能,确定了弟子们以清净戒律为基础,今生精进修持大圆满法门,同时结合净土往生法门,临终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依靠上师和大圆满法的加持,辅以自己对上师和大圆满日益坚固的信心,在今生就可获得稀有难得的成就,不但来生在极乐世界品位很高,今生也可荷担如来家业,大弘佛法,也就是永明延寿禅师所谓的「有襌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并不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法王的很多弟子,以其广泛的闻思智能和内在修证的摄持在一生中广弘佛法,圆寂后往生西方净土,就已显示了这种修行方法的功德。尤其,宁玛派袓师莲花生大师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授记法王如意宝亦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法王不但在平时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并经常让弟子们集体发愿往生,尤其在每年秋天,专门主持「极乐大法会」,使学院以外千千万万的人,亦能沐浴在阿弥陀佛的清凉光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看到一桩心里喜欢的事情,感到很快乐,这个很快乐是烦恼习气起用了,要把这个快乐降温,不要得意忘形。不能说没有快乐,要有适当的度数,不能过分,所以讲求中道。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