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场慈善宴
2014/9/6   热度:179
蚌埠市天桥街道普通居民李玉兰,20年来捐助一百多名失学儿童,认养了7位山东的“亲爹亲娘”……而眼下,她丈夫李华兆患上了罕见重症, “平民慈善家”面对家庭遭遇的困难,珠城上演了一幕幕投桃报李的感人场景。 梭洛有言,“德行善举是惟一不败的投资”。此话虽有失温情,却道尽了慈善机制在社会财富配置中的杠杆作用。爱人者,人恒爱之!李玉兰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民间慈善的逻辑:有付出,就有回报;有悲悯,就有激励。这样的故事让人心生暖意,更让我们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民间慈善的磅礴伟力从古至今,未曾断流;二是基于慈善之上的道德回报形成的正反馈,支撑起了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 这个月底,比尔·盖茨与巴菲特联袂推出的“巴比宴”将登陆中国,慈善成为一个热词。因他们已有成功劝说40名美国亿万富翁公开承诺捐赠一半财富的“战果”,这让一些中国富豪极度不安,甚至拒赴“鸿门宴”。于是舆论纷纷感慨中国慈善土壤甚为不堪,有钱人不愿带头行善,何况普通百姓! 事实上,慈善在中国民间向来根基深厚,今日慈善捐赠上的种种尴尬,与其说是传统沦丧,不如说是制度阙如。卡耐基去世前留下一句格言发人深省,“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在考量一个社会慈善能力与风气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被部分富人的行为一叶障目,看不到支撑慈善的价值体系:数据显示,美国大约85%的慈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每年大约30%的慈善捐款直接从工资中划出。换言之,再华美的大厦,也离不开一砖一瓦的力量。 数字的背后,彰显着民众对慈善信仰的坚守。盖茨曾说,人性中蕴藏着两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关爱他人——慈善行为的出发点,就是关爱他人的人性力量超越了资本的自利原则。从更宏观意义上说,慈善甚至可视为矫正市场经济先天缺憾的“维他命”,是对资本自利情结的有效纠偏。慈善被喻为“第三次分配”,有助于构造相对均衡的财富结构、维护转型期的社会稳定。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制度就应该为民间慈善的力量打开方便之门,以更好的财税制度、文化理念,让这番热忱不竭涌流。 人生就是一场场慈善宴,在迎来送往中体味互助与帮携的力量。在李玉兰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付出与回报,还有慈善行为对社会的巨大激励:一种生存信仰,一种价值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跻身“慈善排行榜”,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为“人人慈善”雪中送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六祖大师常教诫人,修行人一定要内省,要反省,所以他能成功。他不见别人过,他只见自己过,他能够成佛成祖。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他教化众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哪里会有看不顺眼的人?我们觉得人家看我们不顺眼,其实是自己心里作祟,是自己造成的。在我们中国,大舜为什么能成为大圣人?他就是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