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钱穆促两岸文化交流
2014/9/6   热度:204
国学大师钱穆逝世二十周年,马英九8月30日上午出席追思会,除了彰显钱穆学术成就及人格典范,也对于二十年前(1990年)时任民进党“立委”的陈水扁及台北市议员周伯伦逼他迁离素书楼等不当作为表示歉意。 以笔者之见,追思钱穆应想到两岸文化同根共祖。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因家庭经济原因只有高中肄业的学历,但他有志向学,博览群籍,任教于中小学,1930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后任教北京、清华、燕京、北京师大等名校,与胡适齐名。1967年受蒋介石邀请,自香港赴台定居、任教,1990年6月钱穆不满扁与周伯伦指控他霸占政府建筑物,毅然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逝于台北杭州南路寓所。 两岸文化同根共祖 由此可见,钱穆在大陆时就已经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了,他到台湾去虽有许多原因,也受历史客观因素影响,但并不影响他国学大师的声誉,也改变不了两岸文化同根共祖的事实。再说,台湾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血浓于水,骨肉相连,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开,所以今天追思钱穆,应想到两岸文化同根共祖的客观事实。至于钱穆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自不必多说,可谓影响巨大。 如今,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两岸即将签订文化协议,这是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签订好这份文化协议,不仅关系到两岸的未来,也关系到两岸文化同根共祖的问题,所以必须十分慎重,尤其是值此追思钱穆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令人欣慰的是,作为台湾地区主要领导人马英九能够在出席追思会上,公开肯定钱穆学术成就及人格典范并批扁时代的不公不义,彰显其两岸文化同根共祖立场的坚定,还有就是对未来的期待。笔者也能理解其在目前台湾畸形政治生态的不容易。 早日签署文化协议 钱穆在去台湾之前就有“北胡南钱”的雅称。北胡是指五四运动与新文学运动代表人物──胡适,南钱自然就是指钱穆。两人齐名,其它也就不用多说了。 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出席“河北文化宝岛行”活动时透露,两岸明年更重要的事情是针对文化交流进行深层讨论,他希望海基会与海协会能完成相关的框架协议。江丙坤说,两岸同根生、文化本源且血脉相连,文化是比经贸更重要的一环,虽然经济成果可让人民共享,但从长远来看,文化却可以缩短两岸人民的认知距离,对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一语切中关键和要害。笔者相信,这件伟大的事情一定能够很快实现的,因此,非常值得期待。 总之,追思钱穆应想到两岸文化同根共祖,这不是一句口号式的政治语言,而是情牵五内的肺腑之语,更是未来和历史的责任和使命。两岸先经后政,最绕不过弯的应该就是文化,所以两岸都必须把它当成一件伟大的事情来抓。何况,这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骄傲,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且让我们一起期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这辈子学佛功德究竟圆满,是往生净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祖师大德告诉我们,都是圆满的成就!修其他法门,我们这一生当中确实没有把握。取净土往生,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万修万人去”,条件是什么?如理如法地修学。如理如法地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往生,是不如理或是不如法,或者两者兼有。既不如理,又不如法,那就没法子!理与法都在经典当中,所以我们对于经典,要依教奉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