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善于做减法
2014/9/6   热度:157
郭教授演讲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旨在说明东方人的智慧就是在有无之间得到超脱,当一个人达到一定高度,俯视天下,你会觉得人间的功名利禄、是非争执,其实真的微小如芥!诸子百家早在中国古代就通过各种形式在民间传播,直至今天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此。不同的国学高人在讲述传统文化时,都会强调其多样形性、流动性,都会强调古为今用。郭教授在讲述古为今用时,更注重传统文化的合力对今天的意义。说白了,用儒家的仁爱和道家超越的智慧,来安顿我们现代人无处安放的心灵。 本文隽语: ■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隔膜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如有一位博士生,给老师春节寄贺卡,写“某某先师”收。 ■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由于有了周边民族文化的碰撞,并不断地融合,才慢慢形成的。这就是文化的流动性。 ■我们成天沉迷在忙碌之中,为了生计,为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拼命赚钱,拼命打理各种事务。有时候我们太紧张了,有时候我们排解不开人事的纠葛、朋友的恩怨、功名利禄的追逐。 ■提倡“和谐社会,和而不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简单的同一。有些人怪怪的,但是有才,你要用;有些不悦耳的声音,你要听。 我们的国民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并没有把我们的文明传统的传承作为主要的内容,以至于对后代的文化修养,产生了不良的效果。 ■传统文化具有草根性,并非精英层的东西 何谓传统文化(或称国学)?第一它是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二是有变化性和流动性的,三是中华文化还有一以贯之的精神,我们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国学热催生了“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这些学者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部分内容用他们自己的语言通过媒体跟大家交流,很受民众欢迎。这也说明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确实需要了解自己的祖宗文明。 像浙江的良渚和河姆渡文化,这些是新石器时代发掘的文化成果,说明我们的先人在5000~7000年前就生活在浙江大地,而且今天浙江的经济文化发展非常快,浙江的人文意识很强,浙江老百姓对于传统的根非常尊重。 谈到传统文化,首先要看到它的多样性。我上小学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靠家教了解传统。家里人文化程度不高,父母把《三字经》、《千字文》等拿来教育我们。我小时候经常看皮影戏、听说书,这里面其实都是通过说故事,如三国故事、水浒故事,把那些忠孝观念,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扎根于民间。 我们一谈到传统文化,以为是精英层的东西,其实,传统文化更具有草根性。我们的文物、文学读物、习俗、礼仪、方言、工艺、舞蹈、艺术、音乐、建筑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层和民间文化层并不是区分很大,经书与诸子百家这些书,有社会史资料;史部中有正史,也有野史、地方志等。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是文化的特性。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五四运动以来,“文革”以来,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隔膜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如有一位博士生,给老师春节寄贺卡,写“某某先师”收。先师是指已经故去的老师,老师接到贺卡后很不高兴。还有张艺谋,算是文化名人了,但十多年未进影院的我一看电影《黄金甲》,就很不习惯,片中周润发演的皇帝对一位医官说:“你的内人”如何,内人是谦称自己的太太,怎么能说“你的内人”呢?这完全是笑话,居然在老谋子的电影里出现了。还有,连现在不少年轻的教授,都不懂得过去文明中一些谦辞,经常指自己的太太是“我的夫人”。其实“夫人”是别人对你太太的尊称,自己说自己的家人,稍微要低调一点,应该称“我的内人”。 总而言之,我们的国民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并没有把我们的文明传统的传承作为主要的内容,以至于对后代的文化修养,产生了不良的效果。从教育制度来说,台湾一直加强对中小学生文言文的教育,中学的语文课本约有70%的文言文,另外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即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这在历史上是家传户诵之学,对于东亚文明有很大贡献。 有一年我到德国去,外国学者说我们没有好好开发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些道德资源,用于我们青少年的教育。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感受到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讲中国文化,要有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是流动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的小麦、棉花、西红柿、马铃薯等等,很多农作物的品种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由于有了周边民族文化的碰撞,并不断地融合,才慢慢形成的。印度的佛教文化,从汉明帝时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年的消化、吸收,才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文明,佛教也因中国而兴盛,因中国而走向世界。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除了得到国际援助外,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仁爱之心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爱思想,要把对父母的爱,对子女的爱推广出去,“推己及人”,推广到对别人的爱。也正如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过去我们的前辈教育后代,主要是通过身教。 我父亲只是个高小生,我母亲是一个初小生,他们告诉我一个人生智慧: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这是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添柴的时候,不要塞满,“火要空心”,你把柴塞满了,火就烧不旺了。而“人要忠心”,是指待人接物,做事做人要诚恳,要负责。过去有些生活很困难的人讨饭过来,我们的父母亲都是解囊相助,以诚待人,我觉得这是一个民族文化非常核心的东西。 有一年我到德国去,有一个教授,他翻译了我们的《郑板桥》,他对中国文化很有感情,他说我们没有好好开发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些道德资源,用于我们青少年的教育。 还有一个德国学者,他说让他的孩子到教会办的幼儿园受教育。他说,我不是让他信教,信不信教是他将来长大以后自己决定的事,但是我要他学怎么做人,怎样为人处事。幼儿园通过宗教故事,告诉孩子们这个族群核心的价值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中国古代也是这样的,通过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来传承文明。 我们学习知识,要用加法;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要用减法。因为我们做学问,是天天在增加;而我们体悟天地万物,要天天减少自己的负累。 儒道互补告诉我们,要有担当,要受得起委屈才能保全自己 下面我们谈第二点,让国学古为今用,把儒释道作为自我调解的心灵鸡汤,就是人生智慧。 儒家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的。我们的文化,前有孔子,中有朱子,朱熹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有不少的政绩。南宋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浙中地区大水灾,朝廷因他在南康做知府时救灾济赈有功,调他来浙中,他利用政府与社会力量,打击豪强,救济百姓,写了很多奏章,对贫苦的老百姓给予救济,减轻他们的负担。再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体现儒家情怀,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再看道家的智慧。如果说儒家是时间为轴心的话,道家是以空间为主的。大家读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告诉我们,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了,那么人生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高远的见解后,就不会被物质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所困惑,自然会超越,会升华。 大家坐飞机,有这样的体会,还没有升到云层之上,我们俯视地面,原来差别很大的山水,如吴山,北高峰,西湖,在地面上差别非常大,但是我们达到一定高度,俯视天下,就会看到差别越来越小了。有一些是非的争执,其实真没有必要,我们改换一个参考系重新思考,就会超脱很多。 儒道互补的智慧对我们有现实性的启发。我们成天沉迷在忙碌之中,为了生计,为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拼命赚钱,拼命打理各种事务。有时候我们太紧张了,有时候我们排解不开人事的纠葛、朋友的恩怨、功名利禄的追逐。在大学每年5月,毕业前找工作的季节,常有大学生轻生,他们不知道“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道理。另一方面,我们也理解,现在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确实很大。退一步考虑,或者是我们站在更高层面来看,就不会钻牛角尖,很多是非曲直其实都是可以超越的,我们要受得起委屈才能保全自己。 我们学习知识,要用加法;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要用减法。因为我们做学问,是天天在增加;而我们体悟天地万物,要天天减少自己的负累。减少什么?减少片面真理对你的束缚,摆脱功名利禄对你的束缚。所以禅宗有一句棒喝———放下!就是善于做减法的人生智慧。 我们要顺应人的本性,养心、养性,保持一种清静的心灵状态。我们有时候太忙碌,要休整一下,安静一下,打打坐。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瞬息万变的生活,要用开放的心灵来创造生命,这和儒家的思想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孔夫子讲,仁者安人,我们要修己以安百姓。有时候现代人的生活恰巧是悖谬的,大家读过卡夫卡荒诞派小说,一个小人物一夜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壳虫。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各种压力、痛苦,往往不知道自己生在何处。有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如禅宗说的明心见性,这个佛性其实在你的心中。本性是你的本根清净之心。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持续到今天仍有大用,今天我们要倡导文明对话,融合外来文明,倡导文化自觉,要真正认识我们自己,这是文化认同,是文化身份的自我定位,这样才能走向世界。 ■建议青少年多读《四书》,读《四书》能够调节人的心灵 最后第三个问题是社群整合。今天,我们的社群整合发生了很多问题,社会公正也有一些问题,所以要提倡“和谐社会,和而不同”。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简单的同一。打个比方,“同”是以水兑水,“和”是加了很多佐料来做羹汤;“同”是弹奏一个曲调,“和”是交响乐,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声音、调子都配置起来;“和”是吸纳不同人才,不是长官意志。有些人怪怪的,但是有才,你要用;有些不悦耳的声音,你要听。正是有不同的声音,才使这个社会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如果只有一种声音,这个社会就不稳定了。 今天的社会结构,随着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变化,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不能丢的。在新加坡华人社会调查问卷时,最重视的还是“孝道”。 举一个例子,新加坡政府在楼盘开发上,就创造性地宣传“孝道”。假如你在同一个楼盘买两套房子,一套是你的,一套给父母住,俗称“一汤碗”距离,那么,政府补贴,老板也补贴。我看这就是“孝道”的一个现代转化,不能把老年人的赡养都推给政府,或推给社会。 如果很多家庭不和谐,就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面对当代生活,其实有很多文章可做。读《四书》能够调节人的心灵,调节你的心性,使自己有一个做人的正确之道,你做什么事都可以做好。我建议青少年要多读《四书》。 中华传统文化一以贯之,持续到今天仍有大用,今天我们要倡导文明对话,融合外来文明,倡导文化自觉,要真正认识我们自己,这是文化认同,是文化身份的自我定位,这样才能走向世界。现场互动 教育,很多是家长的身教,很多是社会的良心的教育。我希望从家长、从家庭、从社会到学校的教育中,增加一些人文的学习和体验,增强人的心、性、情的修养,不能太简单,太片面化。 我国的性情教育非常缺少 问:郭教授,请您谈谈对当前中国教育的看法。 郭:这个提问非常好,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再到博士教育,都是单面、知性的教育。而人性是全面的,丰富的,我国几十年来的性情教育非常缺少。单纯的科学教育、资讯教育会带来很多问题,使得我们人生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还是要养心、养性,还是要一个健全的人生和人格的培养,这是最基本的教育。 教育,很多是家长的身教,很多是社会的良心的教育。我希望从家长、从家庭、从社会到学校的教育中,增加一些人文的学习和体验,增强人的心、性、情的修养,不能太简单,太片面化。 问:在竞争社会中很难“放下”,除了自身的修炼,还有其他方法吗?请问怎样才能学会“放下”? 郭:“放下”是禅宗很好的方法,意思是我们不要让心理负担太重。有时候竞争的社会,争斗的社会,计算的社会,大家心理负担很重。“放下”就是要彻底放下,不是表面的放下,你一定要有这种修炼。真正的功名利禄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你不要去钻牛角尖,哪怕这次没有提升,哪怕有人使坏,哪怕利益上丧失很多东西,都不要紧,人生还长,很多方面还可以补充、调节。不要把它作为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放下”就是自我开阔心胸的修养,真正放下牵累,才能轻装上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凡是喜欢一个东西成了一种嗜好,麻烦就大了!出家人有些喜欢佛像,古董佛像非常有价值的,当作珍宝一样来收藏,不肯舍弃。来生到哪里去?佛像又不能生儿育女,佛像里面有寄生虫,佛像里面有老鼠,出家人就变成这些。寺庙里面蟑螂、老鼠从哪来的?都是从前和尚舍不得,留恋这个地方,就变成这些。那些喜欢书的,书里面有蛀虫,就变成蛀虫了。嗜好养成了就是个习气,习气对于将来的业报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培养成念佛的习气,这好!来生你决定作佛。所以要养成念佛的习气,养成与佛菩萨相处的习气,这个好!我们要把那个“喜欢心”,换成一心一意喜欢阿弥陀佛,喜欢西方极乐世界。样样放得下,样样可以用,样样不执着,丢掉的时候,决定不会痛心,那你就得大自在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