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和生命——上卷 第二章 怎样修习缘起法
2014/9/3   热度:479
宇宙和生命——上卷 第二章 怎样修习缘起法 想知道我们自己的过去世吗?想知道过去世的生活状况吗?想知道因为过去世的什么原因,才造成了我们今生今世的投生吗?若想了解生命的真实奥秘,若想了解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投生的生命真相,请加入学习佛陀正法的行列。当你依照佛陀的教导,循序渐进的修习戒、定、慧,作为在家人的你,一样可以明了你的前生、今世,以及你的未来。根据巴利文三藏圣典之《无碍解道》,缘于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结生识于今生生起。能产生结生识五蕴之诸缘:无明、爱、取、行及业,尤其是人类的,于什么时候生起呢?准确地说为过去生。现在的名色是由于现在的无明、爱、取、行及业所产生的吗?不!这些原因在过去世生起。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禅修者不观察过去世的五蕴,他能够观察到属于过去五蕴一部分的无明、爱、取、行及业吗? 反过来说,如果禪修者能够观察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由於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它们摄入於过去五蕴。禪修者被指示观察现在果是由过去因而生起;未来果由现在因;较远的未来果由较近的未来因而生起的关係。「过去只有缘及缘生法,未来与现在也只有缘及缘生法」。禪修者被指示观察三世,即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因果关係。如果观察过去,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现在,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未来,也只有因与果。因此,为了能够了解属於过去五蕴一部分的诸过去因,禪修者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同样的,为了能够了解属於未来五蕴一部分的诸未来因,禪修者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如果禪修者欲观察较近的过去果,即由较远的过去诸因所產生的五蕴,他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如果他想观察未来果,即由诸现在因所產生的未来五蕴,那麼他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禪修者应如何依《中部后五十经注》修习以去除对五蕴的见与爱呢?有说到人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於他没有毗婆舍那智。人不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於他生起了对五蕴的毗婆舍那智。「透过毘婆舍那的修习而不被爱见牵去」。因为毗婆舍那智生起,人不被见与爱牵去。因此,为了不生起对现在五蕴的见与爱,人必须精进尝试获得现在五蕴的毗婆舍那智。如果他不想生起对过去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做甚麼?他应该於过去五蕴修毗婆舍那。如果他不想生起对未来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於未来五蕴修毗婆舍那。 佛陀在《大缘经》「阿难!此缘起法甚深,有甚深相。阿难!因不随觉、不通达此法,有情,如丝鏤缠结;如织巢鸟的巢;如文邪草;如灯心草;故不能出离恶生、恶趣、地狱及轮迴」佛说这一经,因为有一天下午,阿难尊者来请教佛陀。为甚麼阿难尊者来问缘起法呢?因为那一天中午,阿难尊者以四种方式对缘起修毗婆舍那:顺观。观察缘於无明故行生起,缘於行故识生起,……逆观。与上相反。从中间至开端。从中间至末端。这样,缘起在他的内观变得非常清楚。为了要聆听好的开示,阿难尊者来到佛前,请教缘起法。以这样的目的,阿难尊者白佛言:「佛陀!虽然说缘起甚深,但是以我的智慧,却觉得很容易、清楚。」佛告阿难尊者:「不应这麼说,不应这麼说。」於是佛陀教示如上所引之法,即:「有情由於不能随觉及通达缘起法,而被捲入轮迴,如丝缕缠结;如织巢鸟的巢;如文邪草;如灯心草(这两种草,可编织而作为擦脚布用,用久之后,即成为破烂及纠缠不清。那时,便分不清何处是开端,何处是末端。)有情这样地流转於轮迴中。他们无法脱离恶趣及轮迴。」佛陀这样的教示。在这例子,随觉智即知遍知。如果随觉智与通达智二者结合,即是知、度及断遍知。名色区别智与缘摄受智可称为知遍知。能够以相、味、现起及足处观察所有的缘起支称为名色区别智。如您能够观察到三世的关连,您即可以觉悟因果关係,即由诸因產生果,果又產生诸因。这种了解因与果的智慧称为缘摄受智。名色区别智与缘摄受智即称为知遍知。它们获得这样的名称,因为能透彻地观察到毗婆舍那禪所有必要的所缘。在知遍知之后是度遍知,亦即思惟智与生灭智。断遍知是从坏智以上的各种观智。思惟智与生灭智为度遍知,因为能够在具有观察、审虑及确定诸缘起支的无常、苦、无我相的能力之后,透彻地觉悟缘起。坏智以上的观智称为断遍知,因为在这些观智的时候,透彻地觉悟在那个阶段所应断的烦恼已断、色法、名法及行法。这是三种世间遍知。在出世间遍知,当圣道智以涅槃为所缘时,禪修者只知无为涅槃,这是所缘通达。禪修者知四圣諦,这是无痴通达。知苦圣諦、集圣諦、道圣諦及灭圣諦的作用已完成。这表示当须陀洹圣道知见无为涅槃时,这圣道完全去除了覆蔽如实知四圣諦的痴。因此接下来,禪修者能够容易地观察到四圣諦。为甚麼?因为他已经去除了能够覆蔽如实知四圣諦的痴。所以接下来,(如实)知的作用自动地操作。它(圣道)也可以称为知遍知,因为知四圣諦的作用已成就,及因为可以分别知苦圣諦与集圣諦。这圣道法也依作用成就而称为知遍知。这圣道也去除覆蔽苦圣諦与集圣諦的无常、苦及无我相的痴。因此,每当禪修者再次观察称为集圣諦的缘起,及称为苦圣諦的名法与色法时,无常、苦及无我相明显地显现。因此,也依作用成就而称之度遍知。主要的,这圣道也称为断遍知,因为它完全去除相关层次的烦恼。它也被作为相关层次的无为涅槃,因此称之为断遍知。佛陀教示由於缺少透过三种世间及出世间遍知,而彻底觉悟缘起的智慧,有情无法脱离轮迴。关於这道理,注释说:「甚至在殊胜的定石上磨利了的智剑亦难击破有轮;如雷电之轮而常摧碎於人的轮迴的怖畏,即使在梦中也没有谁能超越。」缘起是一直在如雷电般地压迫有情的实相。这是拥有无穷尽老病(死)的实相。缘起的转动,令有情於轮迴中老,於轮迴中病,於轮迴中死。强烈的提到如不以依定石磨利之慧剑切断压迫有情的缘起,即使在梦中,也没有任何人能脱离轮迴。这见於《清净道论》第二册二二○页﹙缅文版﹚。因此有必要观察缘起。观察缘起不能不观察过去及未来五蕴。佛陀教示若不知缘起,没有任何人能够脱离轮迴。在注释中也提到这点。那麼,如何观察过去及未来诸因呢?关於这点,佛陀教导四种观察缘起的方法:顺观。缘於无明故行明生起,缘於行故识生起,….乃至老死忧悲苦恼。逆观。与上相反。假设有一未来生。甚麼是来生老死之因呢?那是生。缘有故有生,….乃至无明。这样的逆次序。从中间至末端(未来)。从中间至开端(过去)。全部四种方法。另一种方法述於注释:五、「过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今世有五因,未来有五果。」这述於《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二一四页,这偈颂与《无碍解道》一致。依这方法,是把因与果分组。这样便有五种方法。禪修者可以选择这些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以观察缘起。大多数这裡的禪修者观察从中间至开端(过去)。举个例子,有人在森林中寻找藤,首先见到藤的根。他切断藤的根部,开始从根削到上端。当他削完之后切断,取他所需至满足。如是,佛陀教导从无明至生老死来观察缘起。另外,有人寻找藤,首先见到藤的上端,他从上端开始慢慢削至根部,切断而取用之。如是,佛陀以逆的次序,教导从生老死至无明来观察缘起。另有一人寻找藤,首先见到藤的中部。他从中部削至根部之后,切断而取用之。如是,另一种观察缘起的方法,是从中间至开端(过去)。另一个人也是首先见到藤的中部。不过,他从中部削至上端,切断而取用之。如是,有从中间至末端(未来)的观察方法。禪修者可以依其中的一种方法来禪修。我们取从中间开始观察的方法来说明。关於这方法,有现在业轮转作为来生生命之因的教法。依这教法,我们发愿未来欲证得涅槃。每次行善业时,皆发了欲证得涅槃的愿。有不需要等到来生便能肯定证得涅槃之可能。无论如何,如还未得涅槃,还会有一些较小的愿望,诸如:「愿我生为人,愿我生为天人,愿我生为梵天」等等。在行了某一善业之后做这些愿。观察这些业,即趋向轮迴之因。如果在禪那之后许愿,那麼您所进入的禪那也摄入业轮转。假如您在禪那之后许愿欲来生转生为梵天,那麼对梵天错误的认知是无明。在真实法中,没有实在的「男人、女人、有情、天人、梵天」的存在。如果他们不存在,那真正存在的是什麼?它们只是一堆色法、一堆名法,及一堆组合在一起的名色。如果知道只是一堆色法,一堆名法及一堆组合在一起的名色,那是正确的。如果知道只是一堆因与果,那也正确,因为这些名色从各自的因而生起。因与果皆是无常,生起又消灭;皆苦,为生灭所持续地逼迫;皆无我,没有灵魂,没有不可破坏的实体。因此,知道这些色法、名法、因与果是无常、苦及无我是正确的。如果他不了解这些,而了解与之相反的,那麼这知解便可说是错误了。《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一五七页说到无明之定义。这是一个容易让禪修者明白的定义。「奔走於第一义不存在的男、女等之中,而不奔走於第一义存在的蕴等之中,故为无明。」心取在第一义諦中不存在的诸所缘,如男人、女人、有情、天人及梵天。真正存在於第一义諦中的色法、名法、因及果没在心中生起。这表示不如实知第一义諦中的色法、名法、因及果;不如实知无常、苦及无我。存有著男人、女人、有情、天人及梵天的错误见解,而这於第一义諦中不存在的错误见解是什麼呢?即无明。回顾上面的例子,某人在出禪定之后,许愿生为梵天,那禪定可能是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或任何无色界定。所许的愿可能是「愿我生为梵天」。对梵天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著生为梵天是爱,执取生为梵天是取。这三法是凡夫贪见组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有喜,则有二十名法;如果无喜,则只有十九名法。如果迫切地许愿,则不包含昏沉睡眠。如果平淡地,或不迫切地许愿,则可能包含昏沉睡眠。生起意门转向及七速行心。彼所缘可能生起,也可能不生起。因此意门速行心路可能多次生起:意门转向、七速行及二彼所缘。这称为烦恼轮转。他为三法(无明、爱及取)所围绕而聚集。聚集什麼?进入禪那(的业)。这禪那是什麼?它是行。禪那心心所﹙禪那名法﹚是什麼?它们是行法,一生起,便消灭。它们也是无常。它们只有在把能產生未来梵天(五)蕴的力量或潜力传达至下一个名色过程之后才会消灭。这力量或潜能称为什麼?即业。总共有五因成为一组:无明、爱、取、行及业,禪修者必须观察这五因。在这例子,在进入禪那之前,许个欲生梵天的愿。入禪之后,从禪出定。出定之后,观察许愿欲生梵天之无明、爱及取。观察在这禪那名法中有多少名法。观察这些禪那名法消失后所留下的力量或潜能。之后,观察「为什麼『有』生起?由於取的原故」。取是执取来生生为梵天。「为何取生起?因为爱。为何爱生起?因为受,取未来生的梵天名色为所缘而生起的受。为何受生起?因为触。为何触生起?因为六入。等等……」;以逆的方式观察。如是逆观察名法至到最初阶段的羯罗蓝。在那阶段,有三种色,即身十法聚、心所依处十法聚及性根十法聚,或者说有三十种色。关於他的名法,如果含有智及喜则有三十四名法。这些色法是色蕴,而这些名法是名蕴。如果把名法分为四组,那麼便有四名蕴。所有的色与名成为五蕴。这样观察时,由於是以逆的方式观察过去名色,有时候禪修者小时候的影像会出现。假如这影像出现,观察及分析那影像的四界,渐渐地,主要地观察有分意界,及朝过去观察名色。这是许愿生为梵天的例子。如果禪修者不希望生为梵天,而希望或许愿来生生为比丘,那麼对「比丘」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著生为比丘是爱,执取之是取。被无明、爱及取所环绕而於塔前供养花及灯。供养花及油灯的善心是行,行灭后所留下来的力量或潜能是业。一共有五因,即无明、爱、取、行及业。禪修者成功观察这五因之后,必须逆观察名色至到最初阶段的羯罗蓝,如以上所说。姑且说在禪修前,您在塔前供养花或油灯,并许愿﹙在未证涅槃前﹚成为比丘或比丘尼、人类、天人或任何所希望的眾生。只有在许了愿之后,记住在自身生起的诸名法。禪修时,发展定力之后,内外观察现在的名色。接著把光照向在塔前许愿的影像,作为一个外所缘。如果影像出现,转而观察影像的四界,分析其名色。整体地观察六根及四十二身分中的色法。特别是有系统地观察心所依处的五十四种色。如是能够观察心所依处,将见到有分意界。向前及向后地观察有分意界。供养花及油灯的速行心路的心心所将在两个有分意界之间生起。当它们生起,检查这速行心路的心心所是否确定是在许愿时生起的心路。假如能够检查,禪修者将知道是对或错。如果正确,不就表示已经能够观察到最近的过去了吗?是的!(许愿时的)无明,爱及取生起为:意门转向、七速行及如果彼所缘生起,则有二彼所缘。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如果包含喜,速行有贪见组中的二十名法。彼所缘也有二十名法。这意门速行心路是名法。速行心路依之生起的心所依处是色法。全身的六根及四十二身分是色法。所以有二法,即色法及名法。供养花及油灯的心心所生起为意门转向、七速行及如果有彼所缘则有二彼所缘。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假如有喜及智速行则有三十四名法。这智是自作业正见,即对业报的信解。如果高兴及喜悦地造此善业,那麼即包含喜,共三十四名法。彼所缘可能生起。这意门速行心路是名法。速行心路所依之生起的色法、六根及全身的四十二身分是色法。所有一切是色法及名法。如果能够观察到最近的过去名色,进一步渐渐地往过去观名色,如昨天的名色、前天的名色、上个月的名色、两个月前的名色、一年前的名色、两年前的名色等等。观察名色至到最初阶段的羯罗蓝。观察过去生的名色在这阶段,有些禪修者承认在禪修课程开始时,虽然他们有意愿要禪修,但是仍旧有许多疑惑。无论如何,当能够如上所说那样地观察时,他们见到他们(影像)逐渐变年轻,便相信了。这是说,目前成年的禪修者,当他观察过去的名色,他年少时的心性再度呈现。他便接受过去是可以观察到的。他继续观察小时候的名色至到在母胎时,及至到最初结胎阶段的羯罗蓝的名色。能够观察到这最初结胎的羯罗蓝之后,如果他以欲知这名色从何处来的欲愿,用光照向彼方﹙过去﹚,通常他可发现產生这名色的因。可是,有些禪修者可能卡在这个阶段。虽然他用光照向彼方,但是没发现什麼。他们说:「光无法穿过去。」如果这样的话,再次有步骤地培育定。当定力强时再去照。如果一再尝试而仍然失败,则一再内、外观名法及色法。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因为开始观察名色的阶段,名色不清楚。这里是更详细地往过去观察,内外观察名法及色法。在过去生的死心与今生结生识之间没有心剎那。如果您能观察今生结生的名色,那麼您就可以观察到过去生死时的名色。进一步只观察为名色而已。这样观察,通常临终时非常靠近死心的影像会很清楚地出现。呈现在有分意界,產生今生生命的业所缘、业相或趣相将出现。如果临终的影像出现,观察它的四界。当它变成色聚时,分析它。观察心所依处及分析其色法。如果在那里观察不到业生色,则往过去一些观察。如果您能够分析死亡的前一刻,那麼您可以观察心所依处。如果能够观察心所依处,那麼将发现以心所依处为所依的主人有分意界。当禪修者已经发现有分意界之后,他该做什麼呢?他将发现其中一个相(业所缘、业相或趣相)由於能產生果报的业力的原故,在临死速行或该速行之前一刻生起。 第一位禪修者的报告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阶段,将说明两位禪修者的报告。有一位禪修者被指示观察他的第一过去生,今生他是位男人。第一过去生所聚集的业不一定產生今生的果报。在第二过去生中,他是一位出家人。在那一生中他修习禪观。那一生他所修的禪法是四界分别观、三十二身分、骨观及白遍。禪修之后,他许愿生在人间快乐之处。当今生这位男士观察他第一过去生,他第二过去生禪修的业之业所缘出现。禪修的善速行心路心心所在临死速行时生起。不过那时,总共生起了四种善速行心路:四界分别观的善速行心路三十二身分的善速行心路骨观的善速行心路白遍的善速行心路因此,他被指示观察到底那一种业真正的產生果报。他观察到临死速行的所缘是修四界分别观之业。关於修四界分别观之业,生起如是以四界为所缘的意门速行心路:意门转向、七速行及可能有的彼所缘。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速行彻知四界。这是知四界自相的大善速行心。如果有智与喜,则有三十四名法。这位禪修者有三十四名法。由於这位禪修者有三十四名法,因此包含喜。这业產生今生的生命。这业间隔了一世。因此前生所造的业并没有產生今生的生命;而是第二过去生所造业產生今生的生命。因此,业所缘可以隔多生而生起。这也在教典中提到。有提到供养花而不堕入阿鼻地狱九十一劫的事情。如果业种在肥沃的土地,而那业又很强的话,那麼它可以產生果报於多生多世。当禪修者聚集这业时,他许愿能够以人身禪修直到证涅槃。当他许这样的愿,对「人」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著於人的生命是爱,执取之是取。在这组无明、爱及取的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速行有属於贪见组的二十名法。没有彼所缘。这心路过程是烦恼轮转。为这烦恼轮转所围绕,他修四界分别观。其他禪法不產生果报,而只是四界分别观產生果报。禪修的善心有三十四名法。这些名法是行。当行法消失而留於名色过程中的力量或潜能是业。总共有五因:无明、爱、取、行及业。禪修者观察到这些法之后,应该做什麼呢?当他发现业(潜能),那麼便观察彼方(过去)和此方(现在),因与果,把业和结生的羯罗蓝的三十种业生色关连起来。如何观察呢?观察它们之间是否有关係。假设见到两个人坐在一起,您过去问他们之间有什麼关係。见到两个人是一回事,询问是另外一回事。询问两人之间的关係就如观察因与果的关係。过去的名色已经观察了。如何了解呢?(一)称为无明、爱与取的名,和它们依之而生起的心所依处色,这二者是名色。(二)称为行和业的名,与它们依之而生起的心所依处色,这二者是名色。它们是过去生名色的一部份。换言之,它们是过去生五蕴的一部份。在这阶段,已经了解到过去名色与今生结生的羯罗蓝阶段的名色。因此过去因是在过去生生起的名色或五蕴。无论如何,它们不是过去生所有的五蕴,它们只是过去生五蕴中的一部份。最初结生阶段也有色法与名法或五蕴。因此只有在能够观察过去五蕴后,禪修者才能够进一步观察它们如何连接到现在五蕴。假如你还未曾见到那两个人,就要观察他们之间的关係,这是很困难的。禪修者必须首先修习以见到两个人。只有见到他们之后,才能进一步知道或询问他们之间的关係。在这阶段,有一点禪修者应该好好了解。到目前为止,禪修者已经能够有系统地观察六根和四十二身分的色法,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及食生色。因此对於已经了解以上这些法的禪修者,心生色由於心而持续地生起。心是因,心生色是果。了解了这些,如果他观察彼方的业力,接著观察此方结生最初阶段的羯罗蓝的三十种色法;一次又一次地观察过去,观察现在,禪修者将了解名色是否因为那业力而生起。如同心生色是由於心而持续地生起,禪修者自己了解业生色由於业力而持续地生起。他如是了解而观察那业產生这果报。不过也有不產生果报的业。关於这点,这位禪修者在他第二过去生中聚集修三十二身分业处的业。他也聚集修骨业处的业。如果他修骨业处直到证入禪那,那麼这禪那不会產生人的生命,而是在禪那之前生起的近行定的大善速行能產生欲界的生命,如人的生命。他也修白遍直到第三禪,这第三禪不会產生人的生命,无论如何在禪那之前生起的遍作定与近行定的善速行则具有產生人的生命的能力。由於所有这些业具有能產生人的生命的能力,禪修者被指示观察修三十二身分的欲界善速行心心所的因果关係;观察修骨业处的遍作定与近行定的欲界善速行心心所的因果关係;观察修白遍遍作定与近行定的欲界善速行心心所的因果关係。这样逐一观察之后,禪修者发现修三十二身分的业不產生果报,修骨业处的业也没有產生果报,修白遍的业也没產生果报。了解到这些之后,最后当他一再观察修四界分别观的业,他发现这修四界分别观的业產生今生生命的果报。这样了解之后,他应该做什麼呢?以慧眼观察由於无明、爱、取、行及业的因,结生最初阶段羯罗蓝的色法持续生起。此后以慧眼观察「由於无明,色生起。无明是因,色蕴是果。由於爱,色生起。爱是因,色蕴是果。由於取,色生起。取是因,色蕴是果。由於行,色生起。行是因,色蕴是果。由於业,色生起。业是因,色蕴是果。」这是观察因果关係的方法。结生五蕴的其它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能够观察结生五蕴,禪修者可以分为五蕴的方法。观察每一剎那在眼门心路、耳门心路、鼻门心路、舌门心路、身门心路及意门心路生起的名法之因果。无论如何,在诸心路之中,只有异熟名法及业生色由於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而生起。例如唯作心、善速行及不善速行不由於业而生起。所以没有必要观察它们与过去生的关係。只需要观察它们与现在因的关係。举眼门心路为例子,生起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七速行及二彼所缘。五门转向是唯作心,他也不关係到过去因。确定也是唯作心,他也不关係到过去因。善或不善的速行也不关係到过去因。在这心路中有关係到过去因的异熟心心所是:眼识、领受、推度及彼所缘。五门转向、确定及速行关係到现在诸因,如所依、所缘、触等。以上所述的方法,即把因归为一组,把果归为另一组来观察因与果的关係是依注释的指示。这指示与《无碍解道》所说「过去有五因,现在有五果;现在有五因,未来有五果」一致。把因与果加以分组以便易於观察,这是缘起第五法。在寻找藤的譬喻中,佛陀教导四种方法,加上这《无碍解道》所述的方法,总共有五种方法。《清净道论》也说到观察三轮转,即烦恼轮转,业轮转及异熟轮转,这观察法与第五法无多大差别。在这阶段,禪修者必须观察所有六根,连接过去因与现在果的关係,在这之后,进一步的教导是:「过去只有缘及缘生法」。当观察过去时,他了解到过去只有因与果。要了解这些,有必要观察第二过去生,因为由於第二过去生的诸因,產生第一过去生的果。我们是否能够说这样就足够了?这并不足够。如果可能,观察更多的过去生会更好。为什麼更好?当有情见到他们如何以何种桨划船,如何被浪(轮迴中的世间法)衝击,他不是就会失望吗?他们将失望,慢心也会减低。他会常常被警惕心所警策。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如果禪修者能观察多生,他对轮迴的厌倦将逐渐成熟。这厌智的成熟对毗婆捨那智是一个强大的助缘。这是証得道智、果智的强大支助。因此,禪修者应该尝试令厌智成熟。有了这样的目的,则观察许多生是较好的。当这禪修者被指示观察过去,在他第二过去生中,他是一位僧人,修习四界分别观、三十二身分、骨业处及白遍。他许愿生为快乐的人及天人,对「人」及「天人」错误的认知是无明,对生为人及天人的执著是爱,执取之是取。被这三法所围绕,他聚集行。当他观察產生第一过去生的因时,他发现到它也是由修四界分别观的业力所形成。这修四界分别观的业力也產生今生的生命。当禪修者观察他的第三过去生,他观察到他是一位老人。他被指示观察何种相於临终时出现。他发现供养一位沙弥食物的业所缘出现於老人的有分意界。接著他被指示观察供养食物的影像之四界,再分析那些名色。当观察於两个有分意界之间生起的心路之心心所时,他被指示观察那时候许愿之无明、爱及取。那时的愿是希望像那位沙弥一样,生为出家人。对「出家人」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著生为出家人是爱,执取之是取。被这三法围绕,他做什麼呢?他供养食物,这是行及业。善心心所是行,当它们灭了,所留下的力量或潜能是业。总共完成了五因:无明、爱、取、行及业。由於五因已具足,他於第二过去生中成为僧人。他观察到他第四过去生是一位男人。在那生中,他於佛像前供养花并许愿生为男人。对「男人」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著於生为男人是爱,执取之是取。被这三法围绕,他聚於佛像前供养花的善思。这善思是行,它消失后所留下的力量或潜能是业。总共有无明、爱、取、行及业。当观察他那一生中曾造什麼业时,他发现他也曾修四界分别观直到色聚的阶段。但是,他无法进入分析色聚的阶段。之后他也曾修习三十二身分、骨业处及白遍。他可以证入白遍第三禪。以这样的方法,他可以在建立定之后,观察色法时见到色聚,但是他还是无法分析色聚,因此未到达真实法。无论如何,由於他已修习四界分别观,他已经种下好的明种子。播好种子——「明」种子及「行」种子雷地禪师在他的著作中说到两种声闻波罗蜜智的重要因素,即聚集好的行种子及好的明种子以证得道果涅槃,这些不是轮迴的善。在诸多迴向於涅槃的善之中,布施、持戒及修定是属於行种子;从四界直到名色、因果及观智则属於明种子。行种子的功能是促使某人得遇良师及好的父母,教导他佛法以证涅槃。当遇到好的老师、父母及朋友,能接受他们的教导则是明种子的功能。雷地禪师提到在诸多种子之中,如果某人修习四界分别观,将有亲依止力以助证得道果涅槃。那一种种子是最好的?如果证得观智,这是最好的。不然,第二好的种子是缘摄取智。即聚集以涅槃为目的,称为行种子的布施、持戒及修定,和称为明种子的修毗婆舍那。有说到只有在某人拥有了这些波罗蜜种子,他才能证得道果涅槃。在许多教法中也提到波罗蜜是需要的。 观察他的未来生观察了过去之后,以上所说的这位禪修者观察未来。他许了什麼愿?造了何种善?他在寺庙里的塔前供养油灯之后,许愿生为出家人。对「出家人」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著生为出家人是爱,执取之是取。被这三法围绕,他聚集善行及业,即於塔前供养油灯。善思组是行,当它灭去所留下的力量或潜能是业。总共有五因,即无明、爱、取、行及业。当被指示精确地观察无明、爱及取,其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速行有二十名法。在行组,他能够精确地观察到意门转向有十二名法及速行有三十四名法。在坐禪中,他观察了真正在塔前供养油灯时所许的愿。当被指示把因与果关连起来,他能够观察到供养油灯之业与未来五蕴之关係。接著,他观察是否有下一个未来生与否,为什麼他被指示观察下一个未来生呢?关於「生灭」的详细部分,佛陀教导「由於无明生起,色生起……;由於无明灭,色灭」。色法何时灭?在无明灭的阶段色法即灭。《清净道论》的大疏第二册第421页:在「念住教示」的「灭法随观」的阶段,要观察「由於无明灭,色灭」等等。依据观智的次第,这种观法摄於详细的生灭智。一如禪修者观察「由於无明生起,色生起」,如是禪修者观察「於由无明灭,色灭」。这灭意味著如果某人的无明灭,那麼一切烦恼灭。一切烦恼何时灭?当某人证得阿罗汉道智时。那麼是否可以说如果某人在今生未证得阿罗汉道智,那麼他将於未来生证得?是的。当证得阿罗汉道智时,色法完全灭。它们的灭是灭而永不再生起。因为若没有因,则不会有果。有两种色法的灭、两种名法的灭。持续的生起又消灭称为剎那灭。虽然它们生起及消灭,但是如果因不灭,那麼它们将再次生起又消灭。这是持续的生灭之特性。这种剎那灭称为生灭。「生灭」指还会有生起之灭。上面所提到的灭不是剎那灭,它是无生灭无生灭指灭而不再生起之灭。对於一位证入般涅槃死的禪修者来说,名色将不再生起;如果能够观察到涅槃而又未证得涅槃,那麼不就表示它在未来吗?因此,难道我们不能了解到佛陀在四念处中教导观察未来的教法吗?我们可以了解它。以上所说许愿来生生为出家人的禪修者,他观察到将在第二未来生生为出家人时断绝轮迴。能够如是观察之后,禪修者必须有系统地依手册观察详细的生灭,即由於无明生起,色生起;由於无明灭,色灭。详细的观法,配合手册内的表格来教导。如果您想要有实际的体验,那麼您应该修习。 观察缘起帕奥禪师讲第二位禪修者的报告另一位禪修者的经验将提出来,以更好地了解观察缘起的方法。这一生中她是一位女人。当她观察前生及分析那一生的名色,她是一位男人。前生作为男人时,他做了些什麼?他的父母尝试为他安排婚事。他口头上答应他的父母以取悦他们,而事实上他并不愿意结婚。当他见到她时,很快的就要娶她了。不想结婚的意愿变得更强。因此有一天他骑著一匹马,不考虑后果地逃跑了。由於他精於经商,他在某地方做某些生意而富有起来。当他富有了,他想住在一个地方禪修。后来如何呢?在一个地方禪修时,他的心还是执著他的生意,他的心无法平静地禪修。虽然他坐下修禪,他无法精进地禪修因为他的心跑到他的生意,所以后来他回家了。这样的情况使他无法禪修。这是她的前世。在那一生,他也曾到大金塔一游,并向塔顶礼。他供养油灯於塔前,并许愿成为一位能禪修的人。当他五十五岁时,即将去世,病苦逼迫著他。当她今生尝试观察那一生的临死速行,她见到他的心一方面执著於财富,另一方面他为无法禪修而不乐。在临终时,在大金塔供养油灯时许愿成为能禪修的人之影像呈现出来。这业所缘出现於临死速行;就有如他又再次於大金塔前供养油灯一样。由於他因他的生意而无法禪修,所以如果他再投生为男人,他将需要再去工作而同样的没有禪修的机会。因此他的心倾向於生为女人较好。当他许愿时,并没有分别成为男人或女人,而只是希望能够禪修而已。当这业所缘在临死速行呈现,发生什麼呢?他的心倾向於生为女人。为什麼?因为「男人需要工作而没有时间禪修,不如成为女人」,他这麼想。接著当他精确地观察对女人错误的认知之名法,他发现有十九名法,没有喜。虽然有心生为女人,但是并不热切希望,只是倾向於生为女人以便有机会禪修。观察随眠,烦恼轮转的一分在解释上,通常烦恼轮转即无明、爱及取,它们先生起,然后业轮转即行与业生起,之后才异熟轮转生起。这三种轮转持续地流转。如果禪修者不及时於异熟轮转修毘婆舍那,那麼因为异熟轮转的原故,烦恼轮转将再次生起。依於这烦恼轮转,业轮转再次生起;由於业轮转,异熟轮转再次生起。如是循环不已。关於这点,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思经》中教示:「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划,然有随念。此成为识住之所缘」。虽然无思生於痛苦的轮迴,而修集行及业,即善行或不善行;也没有以爱见,思成为男、女、人、天;但是如果随眠界还未去除,佛说这便是烦恼轮转。对於这位禪修者,就发生如以上的教法。在他供奉油灯於塔的业中,包含了欲有能够修禪的生活之无明、爱及取,并没有明确想成为女人的愿望。在那时候,存在著倾向於生为女人的潜在力量,如果因缘成熟的话。由於有这种力量,倾向於生为女人的心生起。这力量称为随眠。但是,如同业,这力量很难被觉知。在观察因果的阶段,把随眠当作烦恼轮转来观察。在轮迴中,观察以知随眠作为烦恼轮,即无明、爱及取而存在。在那一生,他小时候曾经出家当沙弥,那时他的父母还在世。他修过四界禪法,而且也修不净业处而证得初禪。因为这禪修的力量或效果,后来不愿意结婚。他十五岁时还俗。当他大约二十到二十五岁时,他的父母为他安排结婚。那时候他逃离家庭而必须工作。在他五十五岁临终时,他倾向於生为女人。我们无法确定地说一生中造了多少业。将產生果的业会在死心显现。有些禪修者能生起三或四个业所缘。在我们上面的第一个例子裡,生起了三或四个业所缘。如果这样,则观察它们全部的因果关係,看看它是否產生果。不过,在目前的例子,只有一个业所缘,即供奉油灯於塔,在临死速行中出现。当她观察她的第二过去生,他是天人。他(天人)常被许多仙女及四位男天人围绕著。他的身体比其它天人更加光明。没见到他在禪修。不过,在那一生中,他执取人类的生活,虽然并没有明确地在塔前供奉花及灯时许愿(在天界还可以这麼做)。不必要许愿,因为心的倾向已足够。他於天死后,即生为人。所以当他观察,果然如此,因为曾经生起倾向人类生活的心。对人类的生活之执取生起。对「人」错误的理解即无明;染著人类生活是「爱」;执取之是「取」。供奉花与灯於塔之善法即「行」;行法灭后所留下的潜在力量即「业」,总共有五因:无明、爱、取、行及业。她能够观察这五因与前一生作为人的五蕴异熟之关係。观察第三过去生,她是一位出家人。他开始修四界,他以光观察三十二身分,接下来修骨观。他也修白遍至第四禪。他进一步分析名色至到见真实法。他在那一生中已经能够区别名色,有许多像她这样的禪修者。当指示她观察第四过去生,她观察到她是一位老人,在他八十岁时,他每天供养食物於托钵者,并许愿成为出家人。他只是作为年老的夫妻生活而已,他们似乎并不富有。由於他的愿望,他在来生(这位女性禪修者的第三过去生)成为出家人。当她观察第五过去生,她是一位妇女。她供奉花於塔,许愿生为男人,对男人错误的理解是「无明」;染著於男人的生活是「爱」,执取之是「取」;善思的一组法,即供奉花於塔是「行」;行消失后,留下於名色过程的力量是「业」。总共有五因一无明、爱、取、行及业。根据对诸禪修者的研究,很少有男人许愿成为女人。不过有时候还是会发生,例如以上所说的禪修者。为什麼一位男人倾向於生为女人呢?如果禪修者靠近女人生(即靠近是女人的过去生),那麼有时会生起想成为女人的愿望。如果禪修者是一位女人,而她靠近男人生(即靠近是男人的过去生),那麼想成为男人的愿望可能会生起。这两种愿望是好的愿望吗?不是好的。佛陀在《相应部》「妇女相应」裡教示。不能克服欲生为女人的愿望的妇女无法脱离生为女人;不能克服欲生为男人的愿望的男人无法脱离生为男人。这位禪修者在她的第五过去生并没有想成为女人的愿望,她免离生为女人吗?是的。不过,她有想成为男人的愿望,她能够免离生为男人吗?不!她不能。所以,请非常小心这点。在轮迴中,我们在聚集这样的业。假如心稍为变一点点,整个名色的过程也跟著改变。它们主要是依在聚集业时便已包含在内的无明、爱及取而改变如果以想成为动物的愿聚集业,而那业是不善业,情况岂不更糟糕?因此,要小心无明、爱及取比较好。从对诸禪修者所做的研究,他们的宿习态度跟随著他们。当指示他们观有分,详细地分析名色,许多禪修者前世的态度与今生的态度几乎相同。例如若观察某人过去是瞋行者,他会观察到许多过去瞋的态度。那力量跟随至今生而他可能在今生成为一位瞋行者。同样的,一位过去生是贪行者,如果聚集贪俱的业,若这些业成熟,成为果报,那麼他将成为一位贪行者。对於瞋习,如果他聚集瞋俱的业,那麼他可能会成为瞋行者,为什麼?因为果报视什麼与业俱而定。如果聚集由爱俱的业,执著财產,当业成熟,產生果时,对财產的执著会变得很强。 行爱俱善业之果报例如百万富翁,若提迦的例子。一时,有两兄弟,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富翁。当供养甘蔗时,哥哥希望得涅槃,弟弟则希望得三种乐报:人、天及涅槃。受供养者是同样的一位辟支佛。供养物也一样,每人供养一枝甘蔗。供养甘蔗许愿的心心所及所俱有的无明,爱、取不一样。由於哥哥只希望获得涅槃,当他出生在可以证得涅槃的生命时,他能够捨诸财物,於佛教中出家,证得阿罗汉。至於弟弟,在未来生中将成为百万富翁若提迦,许了与爱俱之愿,希望获得快乐的人、天,他能够免离生为人、天吗?不!他无法免离。那一个比较好,能免离与不能免离?能免离的哥哥在毘婆施佛的教化中证得阿罗汉。痛苦是否止息了?是的,止息了。由於若提迦富翁在过去也曾许愿欲得人、天及涅槃(三乐报),他需要经过九十一劫以上,从毘婆施佛至释迦佛的时代在一劫之中,一个有情不断生生死死所聚集的骨头就像方广山那麼高。若提迦必须经过九十一座山的骨头。他必须面对堆积成九十一座山的死亡,因为他聚集了爱俱的业,执取快乐的人、天报。这样好吗?不好!因此与无明、爱及取俱而聚集的业是不好的。对於这位禪修者,当她观察她的第六过去生,她是一位国王。在那一生,皇后先去世了。由於执著皇后,国王在临终时如何呢?他的心只有执著皇后。曾经有一次国王与皇后一起供养僧团食物。他许了一个希望生生世世都遇见皇后的愿。对他能够遇见她的「生命」的错误认知是无明,染著於那一生命是「爱」;执取之是「取」;与这无明、爱及取俱,他聚集供养食物的善思之行。当这些善思灭了,即留下业的潜能或力量於名色的过程中,将於未来產生果。这力量即业。全部完成了五个因:无明、爱、取、行及业。在死时,这业呈现於国王的临死速行。由於这业,他投生那裡去?如上所说(第五过去生),他生为一位女人。在这例子他只是希望遇到及与皇后生活在一起。他并没有许愿生为女人,为什麼他得到女人身呢?当指示她作更準确的观察时,她了解到在临死速行时,心非常执著於皇后。因此在那时候皇后的所缘於心中生起。另外,供养食物的业也生起。在业生起的时候,皇后的所缘生起,这所缘成为令心倾向於生为女人的桥樑。在看到女人的所缘时,心不自觉的倾向於生为女人。因此,由於这不自觉的倾向,国王於第五过去生出生为女人。依这例子,并没有真正想成为女人的愿望,只有心的倾向。这倾向在聚集业时并没有发生。只有在业所缘於临死时出现,这倾向才出现。因此,在观察因果中,知道那倾向已经作为随眠界而存在。依她﹙禪修者﹚的报告,人应该让自己的心不受控制吗?不!不应该。即使在聚集善业,也不应该让心不受控制。当观察第七过去生,她是一头皇家的白象。这白象必须以背载著国王,去国王想去的地方。牠的心倾向於国王的生活。有一次,牠摘了一朵莲花,供奉於一佛像。牠以这供奉许愿生为国王。一头大象怎麼可能做这些事及许愿呢?因为牠靠近生为人(前一世是人)。如果不是靠近生为人,以及没有智慧的话,这样的心是不容易生起的。根据对诸禪修者所作的研究,许多过去生曾经是动物的禪修者,他们的动物生活并不快乐。知道了从何种生命而生为动物,牠们希望生为人。这头白象以供奉莲花於佛像,希望能够生为人,成为国王。对国王错误的认识是「无明」;染著生为国王是「爱」;执取之是「取」。与这三法,无明、爱及取,聚集供奉莲花於佛像的善思,这是行。善思消失后,留下的潜力是业。在临终时,於临死速行出现的是供奉莲花於佛像的所缘。所以,当这业產生果时,便知道愿望是如何实现的。所供奉之物只是一枝莲花,但是它却有能力令牠成为国王。我们可以低估业吗?在《中部首五十经》,佛陀说即使只是思惟善法,也会有许多利益。那位禪修者继续观察她的第八过去生。当她观察为什麼她成为大象,她发现到在第八过去世,她是一位住在森林裡的山地土族。他常常带著箭,只穿著腰布。他以射猎,烧烤兽肉维持生活。至於他的业,有一天当他在寻找野兽时,见到不远处有一头白象。他跟随著白象,后来跟失了。从那天开始,他在寻找野兽时,他常常记著寻找那白象。在他临终时,他所杀、所吃过的野兽的相显现出来。这是不善相。不善相会於那些聚集不善法,而且这不善法将產生果的人显现出来。他见到一堆他所杀的兽肉。另外,他一直在寻找的白象的影相也呈现出来。他在这两种相呈现时突然间便去世了。当他在寻找白象而无法寻获时,他起瞋心。因此,无法寻获白象而生起瞋心是一种业,杀死很多野兽是另外一种业,有两种业。当观察以準确地知道到底那一种业產生果报,发现是无法寻获白象而起瞋心的业產生了果报。您曾经生气吗?我们必须考虑生气会带来什麼果报。由於白象的影相於死心生起,生为大象的倾向生起,它(瞋)成为桥樑。瞋不善思带他转世为大象。依这经验,生命似乎在循环。假如某人曾经是猎人,那他可能会转世为动物,不是吗?如果某人(现在)是猎人,那麼未来他可能被其它人杀害。关於这隻大象,由於牠最近的前一生是人,因此虽然牠不能说话,牠还是有智慧的。依於这智慧,牠再次的转世为人。当她这样观察,她了解到因与果的关係。在这例子,由於心倾向於生为大象,对大象错误的认识是「无明」;染著生为大象是「爱」;执取之是「取」;而瞋不善思组是令產生果报的行、业。在这(例子),有稍为倾向於大象所缘於死心出现。不过,有时候并没有倾向於生命,而只有造恶业而已。在造业时,也许并没有想转世为动物或到地狱去的意愿。不过没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恶业的令生於畜牲,恶鬼或地狱。有对恶业的执著,这执著即是无明、爱及取,成为烦恼轮转。这不是染著生为畜牲、恶鬼或地狱的烦恼,无论如何,这是染著恶业的无明,爱及取,作为转世为这种生命的因。对於这禪修者,当她观察所有八生的因果,她发现由於她在第三过去生曾经是出家人,而他(出家人)能够观过去五生的因果(她的第四至第八过去生)。这位女性禪修者自她第三过去生便已证得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受智。可以说她是一位具有很好波罗蜜的人。观察过去生之后,她被指导观察未来生。虽然今生她是一位女性,不过她以供奉灯於塔前而许愿未来生作一位出家人。她观察名色从现在的名色至未来的名色,以知这业在其临终时是否会生起。当她观察在临死速行的有分意界时,这供奉灯的业呈现出来。这业将產生果报。如是她能够观察到未来作为出家人的五蕴与现在因之间的因果关係。她进一步观察以知道是否会有再下一生。她发现她将能够於来生作出家人的时候,完全停止轮迴。她可以观察到由於无明、爱、取、行及业已灭,名色消灭,在死心之后不再生起。在轮迴中不晓得我们将转世为什麼,往那条路去,将投生到那个地方,这不是很可怕吗?这是可怕的。无可奈何的,人还是要踏上这条路,因为轮迴还没有停止。现在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将往何处去吗?有。依这方法,佛陀教导具戒者,将可满足他未来的愿望。「我说那是具戒者,非是恶戒者」。具戒能够满其心愿,无戒者则不能。一个人在遇见了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罗门或富有的居士之后,会生起「死后转世为他们朋友或眷属是较好的」之倾向。诸如此类的想生起。他对这些意愿做什麼呢?他一而再地发展及确定这些想。以我们现代的语言,他在许愿。这样做之后发生什麼事呢?他去世之后,他转世为富有的剎帝利,或富有的婆罗门,或富有的居士的朋友或眷属。怎麼样的人会变成这样?佛陀说是有那些具戒者可以这样,不具戒者则不能。对於那些具戒者或戒清净者,由於这样的因素,他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同样的,佛陀準确地教导如果人在行善业之后发愿成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或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若那业產生果报,那麼他能生到他所愿求的天界去。不过这只限於具戒者,不具戒者则不能。因此,如果他依於戒的基础,行善业,他能得到他所欲得的生命吗?是的,他能。不过假如他以布施为基础,他的心变得柔软,进而修四梵住禪,即慈、悲、喜,捨,而作愿希望生到梵天,他能够生到梵天去。但是,得到那些生命好吗?那不是最好的。不过假如有人希望,他能够获得那些生命。为什麼不是最好的?因为还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他将无法脱离这些苦。因此佛陀提醒,警诫我们行善应该有迴向涅槃的目的。佛陀劝告我们具有「依离轮转之善」而不要有「依轮转之善」,即表示行善时应该有为了证得涅槃的欲愿。如果这样,为什麼观察未来?观察过去生是为了去除执著过去多生的因果,观察未来则是为了去除对未来生的执著。有时候当人们处於恶劣的环境,他们不是会染著美好的过去吗?他们会这样染著。有时候当人们处於恶劣的环境,他们不是会希求比现在更美好的来生吗?他们会这样希求。由於顾念过去以及期望未来,所以须要观察三世——观察过去五蕴是无常、苦、无我;现在五蕴是无常、苦、无我;未来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以証得无常随观智、苦随观智及无我随观智。以这样的方法观察,如果禪修者持续见到过去、现在、未来五蕴的无常、苦、无我的过患,他将对过去、现在、未来五蕴感到厌倦。同样的由於观察外五蕴,他也会厌倦外五蕴。他也观察外无情的行所缘。观察及分析金、银、农埸、土地、房屋、建筑物等,它们变成色聚。分析这些色聚,他们是时节生色。如果有声,则有九法聚;如果无声,则只有八法聚。禪修者必须修毘婆舍那以知它们的三相,即无常、苦及无我。如是修习,见无情行法的过患,即无常、苦、无我,他将厌倦这些行法。为了要令厌智成熟,禪修者被指示观察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对於那些只对现在修毘婆舍那的禪修者来说,他是否有可能对过去生及未来生生起厌倦?不太容易。成功以这样的方法观察缘起之后,禪修者进而被指示在这缘摄取的阶段以第一法观察因与果。如果禪修者有欲愿,也可教导他以其餘的方法观察缘起。或许有人会问:观察因与果之间的关係有什麼利益呢?到目前的阶段,已证得两种智,即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取智。名色区别智具有去除身见的能力。这身见是相信并执著有真实存在的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身见能被去除,因为禪修者能够内外观察到三十一界中无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对於能够观察未来五蕴者,对未来五蕴的身见也得於去除。名色区别智是能破除过来、现在及未来三世的身见的武器。但是,名色区别智并不能完全彻底去除它,它只是暂时地去除身见而已——彼分断能够彻底去除它的武器是道智。无论如何道智不会无缘无故生起。它就像一座塔顶部的金伞盖一样。道智如同塔顶上的金伞盖,只有在有毘婆舍那智像塔身以近依止力一阶段一阶段地支持它时才会生起。在缘摄取智的阶段观察因与果能去除什麼呢?我见,即「我」、「灵魂」的邪见及疑会被去除。在那时候,十六种疑如「有过去吗?有未来吗?有因果的关係吗?」等将去除。不单单去除这些,也能知晓关於观察缘起的四个要点,即一性、异性、无加行及法如性。何谓一性?「此中,『无明缘行,行缘识』。如由种子的发芽等的状态成为树木的状态,相续不断,名为『一性』」。由於无明,行生起;由於行,识生起;由於识,名色生起;由於名色,六入生起……。果从因生;由於果,因再次生起。由於因,果又生起,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名色过程。因果关係的轮转称为不间断的连续过程。如果禪修者发现这一不间断的连续过程,表示他知道一性。例如,首先下种,然后种子膨胀,接著发芽,慢慢长出叶子,此后才有树干和分枝等,它逐渐地成长直到成为一棵树。我们能否说从种子到树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是的,我们能这麼说。同样的,当观察有情的名色过程,有过去的无明。由於过去的行,生起今世的结生识;由於识,名色生起;由於名色,六入生起……等等。果从因生。由於果,因再次生起。如果观察一直有关连的因果过程,将会见到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换言之,当观察过去的禪修者观察有分意界时,他将见到不断生灭,没有间断的连续过程。那是只有一个连续过程而不是只有一个心。更容易了解的是,比如当蚂蚁爬向一个地方,您将见到一条线的蚂蚁,而不是一只蚂蚁;同样的,生灭的名色过程也只是一个相续。有时候,当禪修者观察过去时,会发现过去的三或四人。那麼,就逐一观察每一人的四界。观察之后,他将了解那一个过去的人的名色过程与他的名色过程是连贯的。他清楚地发现那一个名色连续过程与他自己的名色连续过程是同一条线的。当他观察其它人的四界及分析其名色,那名色与他自己的名色之间没有连接或关连。所以,个人的连续过程与他人的连续过程是否相同?不同。个人的连续过程是一个过程,他人的是另一个过程。在一个依因果的关係轮转的连续过程中,是否有任何暂停或停止?不。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了解到这些称为了解一性。「正见者,由於觉悟因果的连结相续不断,捨断见」7。对於已经很好地了解一性的禪修者,由於他知道名色的过程是因果关係的不断生起,他是否具有去除断见的能力,即认为死后一无所有的邪见呢?他有。对於已经能够观察过去生发生的因果,以及未来生的因果,即由於过去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產生现在的名色;由於现在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產生未来的名色,他是否会接受死后一无所有的断见呢?他将不会接受。「邪见者,由於执因果的连结相续不断为一性,取常见」7。如果有人对无有间断的因果过程產生错误的理解,认为是一性,那麼他可能会有常见。他如何產生常见呢?他可能错误地认为只有一个名色。同样的名色在生,同样的名色在老,同样的名色在死,同样的名色投生他界。他执取这认为一切是同样的名色的见解。他不了解到名色的生灭性质。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色而不了解到它的生灭。他不曾考虑过因果的消灭。他认为是一而不分别因果。他可能会认为只是这识从彼生到此生,从此生到彼生。由於这原因,在了解一性的阶段,有必要观察以能够了解生灭的过程。如果只是见到一系列的过程而没见到生灭,那将是错的。因此,如果正确地了解一性,他将可以去除断见。如果不正确地了解,将生起常见。将会发生「过去生是我」,「未来生将是我」,「只是我在轮迴从过去到未来」。二、异性「无明等各自的自相为『异性』」7。缘起支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等。观察这些缘起支的相、现起、味及近因称为异性。因此,在这缘起的阶段以这四种方式观察是必要的。「正见者,由於见常常有新的生起故,断除常见」7。由於禪修者能够观察每一新的生起,他能去除常见。常见是认为有一不坏,永恒存在的实体之邪见。以异性的方法观察名色的连续,只有生与灭。是否有一个存在不坏的灵魂?没有。由於名色之中没有灵魂,因此除了名色之外别无任何其它东西。如果分析三十一界,也只有名色而已。三十一界之中,除了名色之外,别无其它任何东西。即使在名色中寻找一个不坏的灵魂实体,终不可得。所以,已了解到名色连续的不断生灭的禪修者,具有能去除常见的能力,即认为名色是永恒的邪见。「邪见者,於似乎是破坏的相续之一相续,执为异性,故取断见」7。名色是一个连续的生起,如果误以为它们是多个不同连续的生起,那麼他可能会执取断见。举下面的例子以帮助了解。很久以前,有位作家写了许多书。且说第一本及第二本书。当他出版第一本书,人们欢喜并接受这本书。接著他出版第二本书。这两本书的内容有所矛盾。后来第一本书再版,因为许多读者非常喜欢它。因为它们的内容有所矛盾,他在第一本书的再版写了一个序。他如何写呢?序中有一点与我们目前的主题有关而值得注意,他说第一本书的作者的意见是作者过去的名色连续过程,而不是作者现在的名色连续过程的意见。他不是把一个名色的连续分为两个名色的连续吗?这样分法有何后果?断见生起,不是吗?这意味著当他出生时是一个人,死时是另外一个人。亦即今生这个人快乐,来生另外一个人受苦。他们之间没有关连。这是断见。因此,有必要如果是一个连续过程,便接受是一个连续过程。也有必要了解到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无常、苦及无我相。如果连续过程是一个的话,某人接受为一个,那麼可说他已经了解一性。如果某人能够观察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名色的连续生灭,那麼可说他已经了解异性。连续过程只有一,但名或色只有一吗?不,它只是表示连续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 三、无加行「无有『於无明,行必须由我令生起。於行,识必须由我令生起。……』如是等之加行为『无加行』」7。无明是否有任何如「我将令行法生起」之努力呢?没有这样的努力。同样的,也没有行的努力令识生起,如「我将令识生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没有从行的努力如「如果无明生起,我们将生起」。对识而言,也没有努力如「如果行生起,我们将生起」。因与果二者都没有任何努力。如果某人了解这种努力的不存在,可说他已了解到「无加行」。在这观察因果关係的阶段,有必要能够这样观察。「正见者,因为觉悟无有作者,断除我见」7。对因来说,没有令果生起的努力;对果来说,当因生起时,没有令因随果生起的努力。如果确实地了解,那是没有「加行」的存在,为什麼?无明、爱、取、行及业诸因只是真实法的法性,识、名色、六入、触及受等诸果也只是真实法的法性。因不用精进以令果生起。而当因生起时,果不需要精进於生起。因与果二者之中都没有灵魂我。如是真实地了解,由於他已彻底了解并没有创造者,我的存在,他具有去除我见的能力。指创造的我,而指被创造的我。这两种我皆不存在。因此,如果某人真实地了解无加行,没有这两种我,只有因与果真实法的法性,那麼这样的了解无加行具有去除我见的能力。「邪见者,由於不觉知无明的因性是由其自性而作为决定的法则,故执取无作见」7。如果不好好地了解无加行,无作见可能会生起。无明不具有令行法生起的努力。如果某人对这努力的无,產生错误的见解,会起怎样错误的了解呢?如果一座建筑物被大火所烧,烟会往上或往下呢?它往上昇。这是自然的法则。吹起强风也是自然法则。如是无明因与行果的运作依据自然法则。能令此因生的力量是自然存在的。具有这力量者称为因。拥有无作邪见的人可能不承认有这些因。如果他误以为由於没作者,所有的行为都与果报无关,那麼他就落入无作邪见。这表示由於在因中没有能令果例如行生起的努力,便產生因与果之间没有关係的见解,而不接受果从因生的法则,反过来接受一切现象无因而生,那麼他即倾向於无作见。说因没有令果生起的努力是正确的。那麼或许有人会问:为什麼「由於无明,行生起」。答案是只有当因,即无明生起时,果,即行将生起。当因(无明)灭,果(行)也就灭。或者说,如果因,即无明、爱、取、行及业生起,那麼果,即识、名色、六入、触及受将生起。当因,无明、爱、取、行及业灭,则果、识、名色、六入、触及受也将全部灭。能以更广的方式禪修至生灭智阶段的禪修者将了解这些。在那阶段,要观察「由於无明生起,色生起」,「由於无明灭,色灭」。无明、爱、取、行及业何时灭?它们将在未来他证得阿罗汉道时灭。当观察到在般涅槃死心时,无明、爱、取、行及业灭而不再生起时,那麼禪修者能够观察名色的灭而不再生起。如果他清楚地了解因生起故果生起,及当因完全灭,则果也完全灭,他便接受无明、爱、取、行及业是因,能產生识、名色、六入、触及受的果,虽然在胜义法中没有努力。如果他不这麼认为,而认为因果之间没有关係,每一个生起是自发的,那麼他可能执取无作见。因此如果某人了解无加行,他能去除我见。反过来说,如果他不是很好地了解无加行,那麼会生起什麼见解呢?无作见将生起。在缘摄起智的阶段,观察缘起的禪修者需要好好地了解无加行。如果禪修者未曾观察因果的关係,缘起,那他就没有去除我见及无作见的能力。大乘佛教注重四、法如性「只由无明等因而生起行等,如从牛乳等而成酪等,不由其它而成,是为『法如性』」7。如果由无明產生果,那麼这果是行。由於无明,行生起。由於行,识生起。由於识,名色生起等等,依次生起。换言之,把因果分组,如果无明、爱、取、行及业诸因生起,识、名色、六入、触及受诸果将生起。没有產生其它果之法性例如酪酥等从发酵的牛奶来。除了酪、酥等之外,不会变成其它东西。同样的无明、爱、取、行及业诸因只產生识、名色、六入、触及受诸果而已。亦即如果您以缘起第一法来观察,那麼您观察「如果无明生起则行将生起,如果行生起则识将生起,如果识生起则名色将生起等等」。只有因与果。如果您了解到这些,那麼您已了解到法如性。了解法如性有什麼利益呢?「正见者,由於觉悟随顺缘而有果,故断无因见及无作见」7。已经彻底了解由於无明、爱、取、行及业诸因,產生识、名色、六入、触及受诸果的禪修者能够去除二种否定业报的邪见:(一)无因见。执著於没有因的邪见。(二)无作见。执著於凡所作皆非作(所作无果报)。因此去除无因见及无作见的良好武器是观察依法性生起的因果关係,即「由於无明,行生起;由於行,识生起」。它具有去除那两种邪见的能力。那些未观察缘起的人不具有去除这两种邪见的能力。因此观察因果关係,缘起是去除多种邪见的最好武器。「邪见者,由於不觉悟随顺缘而起果,以为可从任何事物生起任何事物,取无因见及决定论」7。如果某人错误地了解,不接受法如性,将会如何呢?乳酪从牛乳而来,这是自然的,它不从水来。油从芝麻来,不从沙来,这也是自然的。但是他无法接受这自然法则,他不能接受每一果报的生起从其各自的因来。他接受错误的。如果他不接受果从其因来,将会怎麼样呢?他落入无因见,认为没有因。由於因对他来说不清楚,他执著「决定论」,认为一切本自存在。例如从芝麻得油,从牛得乳,从父母**得此色身,他认为这只是自然而已,果不是从因生。他执取决定论邪见。这种现象会发生如果他不好好地了解法如性。何谓法如性?如「由於无明,行生起」,如果某法因无明而生起,那它必是其果,行;不会由於无明而產生其它果。这是依据缘起第一法。若依第五法,如果由於无明、爱、取、行及业诸因所產生的果则只有识、名色、六入、触及受,不会產生其它果。这因与果的自然法性,即法如性。只有在某人很好地了解法如性时,才会有能力去除无因见及决定论。观察缘起的禪修者,如他正确及透彻地了解一性、异性、无加行及法如性,那麼将具有能去除许多种邪见的能力。如果某人很好地了解一性,将能去除断见,否则常见将生起。如果某人很好地了解异性,将能去除常见,否则断见会生起。如果某人很好地了解无加行,可以去除我见,否则无作见将生起。如果某人很好了解法如性,能去除无因见及无作见,否则无因见及决定论或决定见将生起。因此那些未曾观察缘起中的因果关係,他们无法具有去除这些邪见的能力。佛陀在《大缘经》中教导如果某人不透彻地以两种智了解因果关係,缘起,即(一)随觉智及(二)通达智,他将无从脱离轮迴。注释也提到,如果不以智慧剑斩断因果关係,缘起,没有任何人即使在梦中,能够脱离轮迴。所以,欲脱离轮迴的禪修者应做什麼呢?他应该以随觉智及通达智透彻地了解因果关係,缘起。何谓随觉智?依疏来解释。觉知这两种智,即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取智一或二次还不算成就。只有能够一而再地多次观察,那麼这二智才成就。这二智是连接的智。如果说到相、味、现起、近因,则较易於了解。现在已经证得名色区别智及缘摄取智,接著您应该做什麼呢?接著您转修毘婆舍那如思惟智及生灭智。如上所说,这两种智是随觉智,所以这样还不够。《清净道论》第二册,第二二二页(缅文版)说:意思是说以相、味、现起及近因的方法观察名及色。这也同样述於《相应部》的注释。关於这指示,写《摄阿毗达磨义论》的阿耨楼陀在该书的「业处」章说: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是见清净。因此我们必须以相、味、现起、近因来观察名色。在这寺院,禪修者只有当他证得缘摄取智时,才被指示以相、味、现起及近因来观察缘起。为什麼?如以一石打二鸟;如果他还未彻底了解因果关係,缘起,有些相、味、现起及近因很难观察清楚。以眼净色为例子。眼净色的自相是「『眼』。以应与色接触的种净为相,或以欲见因缘的业等起的种净为相」关於眼净色的相,这裡说到两点:「以应与色接触的种净为相」。这令四界清净者,其相是对色所缘的撞击敏感。依这说法,当观察眼中的四界,在这阶段已经能够见到色聚。观察眼里的一颗净色聚的四界,并分析它。一方面在分析之后注意净色聚,另一方面取一颗或一群色聚的顏色作为所缘。色所缘的顏色会撞击净色聚,这被撞的净色聚即称为眼净色聚。由於是四界的明净对色所缘的撞击敏感,禪修者应能够观察存在於色聚的四界。他也必须能够观察到明净的性质。他也必须能够观察到净色聚被其附近一颗色聚的顏色撞击。只有当禪修者能够如是观察,他正确了解到眼净色的自相。这是一点。第二点是「以欲见因缘的业等起的种净为相」。有以欲见色所缘的欲愿而聚集的业。这欲见色所缘是什麼?它是色爱即执著於色所缘。依据文献,执著身体的某部分相同於执著整个身体。例如:某人以欲生为人类的心造一善业。对人类错误的认知是无明。执著於人类的生命是爱。执取之是取。在这无明、爱与取中,如果他执著人类的整个生命或整个身体,与执著人身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因此,眼净色不是人的生命或人身的一部分吗?说执著人身的眼净色,与执著整个人身是相同的。他有执著於见色所缘,他已聚集想见色所缘的业,这业基於色爱。爱不会无无明而生起,如果有无明与爱,取也会生起。被无明、爱及取所围绕的业是行组,它由某人自己聚集。有这麼的说到四界的净色,这样的由业而產生。依以上的说法,(眼净色的自相)是以被无明、爱及取所围绕,想见色所缘而聚集的业產生四界的净色聚。对於无法有系统地观察由这过去的无明、爱、取、行及业所產生的四界的禪修者,他无法很好地了解这说法的意思。只有当他观察因果关係,缘起时,他将依他自己的智慧而善解。如果他不能够观察因果关係,缘起,要透过智慧来了解是不容易的。因此,只有在观察四界之后,才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净色。有「行」及依爱而聚集的「业」,这爱如色爱,包含声爱,香爱、味爱、触爱及法爱。有说到由这行及业所產生的四界的净色,具有明净的性质,称为眼净色。这两种说法只有在观察缘起之后,才能被观察及好好地了解。因此,关於这裡的修习,一石二鸟的成语在上面引用。在这寺院,禪修者只有在缘摄取智之后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与色。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某些禪修者无法观察到过去因,他无法转向缘摄取智的阶段。由於他无法转修,他被指示尽其所能观察相、味、现起及近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多他只能观察眼净色二种相的第一种相,即净色对色所缘的撞击敏感。必须暂时放弃第二种相。观察了那相之后,他接著被指示观察其餘的相、味、现起及近因。这与其它的名色相同。亦即,任何有关过去因的相、味、现起及近因的观察,他都得放弃。他被指示观察不关係到过去因的相、味、现起及近因。这样观察之后,他被指示再次观察名色,因为许多禪修者同意,在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之后观察名色,与不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二者之中,前者的智比较清楚。因此无法或对观察过去因有困难的禪修者,被指示以相、味、现起及近因来观察名色,以令他的智更清楚。如果禪修者能够容易地观察过去因,他将只被指示在观察三世的因果关係,缘起之后,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以下举其中一色法,即地界,作为以相、味、现起及近因的方法来观察的例子:相。硬是地界的相。依《法聚论》地界的相有硬、软、粗、滑、重及轻。味(作用)。例如,我观察眼十法聚时,有十种色。其中的地成为其餘九种色(同样一颗色聚中)的立足处。只有当禪修者见到其餘的九种色,他才能了解这地的作用。不见到色聚,无法分析它,是无法了解这种观察的。现起。它具有接受其餘九种色为现起。现起是现起於禪修者的智前。它如何现於禪修者的智呢?它以接受同一色聚中的九种色法而现於禪修者的智。因此如果某人未见到餘九色法,就无法观察到这现起。想要观察相、味、现起及近因的禪修者,需要有能力在见到色聚之后分析它。如果是心生八法聚的色聚,除了地之外,有七法。如果是命根九法聚,除了地之外,有八法。地的功能是餘八法的建立处或立足处,它的现起是接受禪修者所观察到的餘八法。近因。近因是餘三界。一颗色聚中的水、火、风三界不支持另一颗色聚中的任何界。同一颗色聚中的四界互相支持。某一界支持餘三界,餘三界支持一界,二界支持餘二界。没有它们支持另一颗色聚的诸界的自然法则。要了解近因,有必要分析色聚。由於註释中记载了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名色的精确指示,因此有必要能够好好地见到色聚而到达真实法的阶段,以便能够以相、味、现起及近因来观察。所以禪修者必须以相、味、现起及近因内外观察六根的名色,即眼有五十四法,耳五十四法,鼻五十四法,舌五十四法,身四十四法及心臟五十四法。这样观察之后,观察非真实色。如是以内外观察真实色及非真实色之后,禪修者应该观察名法。在以相、味、现起及近因的方式观察名色的阶段,如果透过处门观察名法,智将更清楚。例如眼门心路的五门转向有十一名法。以观察识开始,接著逐一观察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及胜解。这样地以相、味、现起及近因逐一观察它们的十一名法。以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每一心剎那在六根的色法及名法之后,如果禪修者有能力,他以同样的方式,依相、味、现起及近因观察过去及未来会更好。只有在这样观察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世的名色之后,禪修者对三世名色的智才会变得更清楚。之后,禪修者应该再次只观察色法,接著只是名法,然后分别名色及确定名色。修习这四种观法以证得名色差别智。﹙在之前观察名法的时候,禪修者观察过去因之前,他无法观察诸心路之间生起的有分识。在目前这个阶段,由於禪修者已经见到过去因,以及已经能够观察有分识生起之因,正确及很好地去除每一种密集,他应该观察在两个心路之间俱生起的有分识及有分名法。﹚成功以这四种方法内外观察今生,禪修者必须详细地只整体观察色法,从他曾观察最远的过去生,如果是五个过去生,便从第五过去生开始;如果是十个过去生,便从第十过去生开始,在每一个过去生,只观察那一过去生从结生识至死心的色法。接著今生从结生识到死心。如果有未来生,以同样的方式观察未来的色法,从结生识到死心。如果有一个未来生,则观察一个未来生;如果有二个未来生则观察二个未来生。如是只整体详细观察色法,从过去生至今生,从今生至未来生,能观察多少生便观察多少生。也整体地观察名法,尤其是有分意界。首先观察在有分意界的结生名法。观察结生名法之后,逐一以智观察及分析在两个有分意界之间的心路,以整体地去除它们的密集。以这样的方法,禪修者只观察色法,逐一从过去生至今生,再从今生至最后的未来生。接著确定内外的名色。如是修习之后,名色差别智即告圆满。已证得这智的禪修者必须进一步再次观察因果缘起。由於比较容易,禪修者被指示先以第五法观察。已成功观察第五法的禪修者,如果他转而修第一法则将容易。对阿毗达磨不熟习的禪修者,如果他被指示修第一法,他会感到混乱。因此在这寺院,首先指示禪修者修第五法,再转修第一法。无论如何,有些禪修者可能不同。如何不同呢?依他们的过去因缘而定。有些禪修者在过去生比较喜欢第五法,因此这些禪修者今生喜欢观察第五法。他们可能对第一法感到混乱。对於某些禪修者,如果他过去生曾修第一法,那麼当教导他们第一法时,他会喜欢。这样的情况会发生,这是有情的性行,他们的喜好依性行而定。许多禪修者当他被指示第五法时,他们很快就了解。由於这原故,第五法肯定会被教导。在这之后,如果禪修者能很好他观察第一法,他可以容易地学习缘起的餘三法。禪修者也必须以第五法从过去生逐一观察至到未来生。这是为什麼这里教导二种方法。首先,禪修者主要被指示观察内的名色连续过程来观察因果关係。不过,当他到达这阶段,由於他将进入毗婆舍那,他必须不单单观察内,而也应该整体地观察外。在观察外的缘起的阶段,整体观察名色,因为外是同样的。这缘摄取智并不能够由某人观察另外一人的所有因果关係,缘起。在观察外的阶段,由於名色区别智的阶段并不观察别人外名法的连续生起过程,整体地观察,因为一切是外的。準确地知道他人的名色,尤其是他人的名法,是属於他心通的范围。準确地知道外的因果关係,缘起是随业趣智的范围,即天眼通的一部分。如果禪修者有这种神通力,他能準确地知道他人的因果关係,缘起;因为天眼通的力量,如佛陀所说,这是能详细地知道有情依各自的业投生诸趣。所以,毗毘婆舍那智具有整体观察的力量而已。逐一观察过去及未来多生之后,他证得缘摄取智。缘起章结束观察缘起帕奥禪师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不能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也不能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更不能有与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总想控制,总想占有,总想跟人对立,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无量劫来的习气,这不但是妄心,给诸位说,这是六道轮回心。你舍不掉,你怎么能出六道?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