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谦”的看法
2014/9/6 热度:210
看过《易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忧患意识,一方面鼓励大家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训诫人们在得意的时候不要骄傲,否则好事情就可能变成坏事情。在《易经》六十四个卦三百八十四个爻的爻辞里,有六十三个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只有一个卦的六十四个爻的爻辞非常不错,不是吉就是利,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也是我本次要讲的主题。“谦”这个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主流的一个思想(关于这个思想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例子我将在后面谈到),这从它的源头《易经》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所有的卦里,只有“谦”卦的卦辞和爻辞都是吉利的,其它的比如“否”卦、“泰”卦,甚至“乾”卦都有诸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亢龙有悔”等爻词。
我谈一下《易经》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谦”的价值的重视,然后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最后谈谈这个价值观与现在的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之间相同的地方。《周易》出版没多久,周公就对他的儿子说,“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这就是说,“谦”这个道理如果领会得好,做得好,不论进退都有很大的好处。儒家的思想对于“谦”是非常重视的,我也举些简单的例子。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一本著作,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当时的一些语录。《论语》最开始的几句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有趣的是,孔子讲了三句话,可大部分中国人只讲前面的两句。这三句话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道为什么第三句话大家提得很少,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这是孔子对于“谦”的价值的非常高的评价,是说作为儒家做人最高标准的君子,做事情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做,而不要因为不知名就很不高兴。现在有一种比较浮躁的社会现象,就是并没有太多真学问或能力的人却一天到晚希望自己的名字到处张扬。《论语》中还讲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我再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孔子曾经去见老子,交谈了很久,孔子觉得老子的学问和思想要比自己高深很多。从老子处出来后,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形容成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出对老子道德学问的憧憬钦佩,这也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表现。《论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广为大家所知的一句话,也是对“谦”道的一个极大的发挥。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特别是《论语》所阐述的“谦”,并不是说只是一味的退让,而是说该争的争,不该争的就不要去争;遇到原则问题时,还是要固守那条底线,所以“谦”不是一味地做好人,唯唯诺诺。关于这一点,孔子是怎么说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季孙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使用了国君的礼节,说明他对自己的国王非常不尊敬,也是对当时现存制度的大不敬。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所举的例子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给出的,希望告诉大家所谓“谦”的本质从《易经》开始到儒家,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条件是什么?量要大。斤斤计较,心量很小的人,学佛很难成就;真正学佛的人一定度量很大,什么都可以包容。见到冤家对头,这个人天天想害你,你对他还是笑脸相迎,这才是学佛人真正的样子。“生平等心、成喜悦相”,我们心要平等,量要广大,要能包容,要笑脸迎人。你看弥勒菩萨把这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我们供弥勒菩萨像,不是装饰品,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膜拜,它不会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学“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