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一种解决(一)
2014/9/6   热度:144
专访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 “我曾经感到自己很不幸,大学二年级时想过自杀。”童年留给 于是,他开始努力寻找人生的趣味和意义。首先找到了诗,每天早晨起床就背诵唐诗宋词,阅读外国诗、现代诗。不但读,还每天写,希望在诗中寻找美的感觉。但诗人、文人自杀的消息不时传来,这种反差使得一个青年开始对美而不实的东西产生厌恶。暑假时独自留守宿舍的杨凤岗,转而到哲学中寻求真实,坐在蚊帐中把头探出来,入迷地阅读黑格尔和康德的原著。 那时节,大学里自由而热闹,以至于所读专业是政治教育,毕业时发的竟是法学学位。后来在南开大学专攻西方哲学史,硕士论文探讨的是西方哲学中上帝观念的演变,由此从对于真的追求进入对于善的探求。1989年到美国后转读社会学。2004年开始,杨凤岗与国内学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应邀多次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举行讲座。 从1980到2010 《南风窗》:许多人在寻找当下中国一些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时,往往愿意追述1980年代。那一时期在您的记忆里是怎样的? 杨凤岗:1978到1989年,从我上大学到读研究生再到参加工作,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争分夺秒抢回在“文革”中浪费的光阴,另一方面经受着思想解放浪潮的不断冲刷。还记得《中国青年》杂志发表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这一声感叹引发一代青年人的共鸣,从宿舍到食堂再到教室,都会听到讨论的声音。这场全国性的青年大讨论后来转移到《中国青年报》上,主题也明确为有关“人生精神支柱”的讨论,人活着到底是为了金钱、名利、抑或某种崇高理想?与此同时,人们争相传阅一部部颇富争议的文学作品,一首首朦胧诗让人在幽暗的美感中悄然放弃那些扼杀人性的既定规范。 《公开的情书》在探讨友谊、爱情、社会现实的同时,不失积极向上的理想主义。《人啊,人!》让我们猛醒,必须摈弃摧残人性的兽道主义,拥抱人道主义。《晚霞消失的时候》让人思考,宗教未必是封建迷信,其中也蕴藏着高深智慧。萨特的一句“他人就是地狱”曾经显得那么深刻,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似乎洞悉了深藏在潜意识中的秘密,而尼采愤世嫉俗的文字,也引起过难以名状的共鸣。这股浪潮既带来个人独立意识的觉醒,也保持了理想主义的追求,总的来说,那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冯骥才有篇小说叫《感谢生活》,可以用来形容我对1980年代的感受。 1989年1月,我去美国做访问学者。那时候,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秋季转学后,有3年时间我基本没读中文,既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也是想彻底清理此前的思维惯性,更新思维方式,类似于电脑的格式化。 《南风窗》:您什么时候重新恢复与国内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氛围如何?近年来,您有什么新感受? 杨凤岗:1994年我第一次回国,社会氛围给我的感觉就像民谣里唱的:“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十亿人民九亿疯,还有一亿练气功。”当时,面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急剧恶化,一些清高的学者倡导“走向边缘”,躲进书斋。我接受的是社会学训练,没法子,只能更关注现实,为此还搜集了一批气功大师的传记,想弄明白他们怎么一下子就那么“火”起来了。 人是有多种需求的动物,精神需求是不能长期压抑或得不到满足的。即使在“文革”期间,虽然一切宗教和所谓“封建迷信”都受到禁止,但正是那时候,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达到了极为普遍和狂热的程度,“人民的大救星”、“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很多人创造性地宣泄了宗教情感,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毛主席崇拜退潮之后,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气功热。 许多流行一时的气功流派1999年后被停止公开活动,一些人放弃气功而皈依了宗教,更多的人另寻出路。结果,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出现了“生活再巫术化”,很多城市都有“算命一条街”,大众流行“迷信”此起彼伏:易学预测、拆字改名、风水看相、“巫毒娃娃”、“寡妇年”不结婚、“金猴年”扎堆生子……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烦恼浊是心理染污,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般人根本就没有善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全是恶念,心里面所想的全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杀盗YIN妄,身语意天天都在造罪业,如果遇不到念佛法门,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一定堕三恶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