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


2014/9/6    热度:146   

文化可以打造吗?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巴黎和维也纳的城市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苗族女子灿烂的服饰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谁打造的?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大喊打造文化?仅仅是对文化的一种误解吗?

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轰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还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缘故;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街两边的房子像穿上款式一样的戏装那样呆头呆脑地龙套似地站着——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城市可以重来吗?

前不久,某地房地产业召开一个“高峰论坛”,主题词气吞山河,曰: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

其实这口号并不新鲜。早在二十世纪中期,我们就这么气壮山河地高吼过——什么改天换地呀,大地换新装呀,山河一新呀等等。好像非此不能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些看似壮丽的口号又是可怕的。多少大自然的生态和不能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在这口号下被大肆涤荡,破旧立新,推倒重来,所剩无几。

今天,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看,这些口号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的。

还得承认,开始对外经济开放和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去审视过去和面对今天。脑袋里热烘烘,依旧是“破旧立新”和“旧貌换新颜”那一套,再加上这一次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所以直接的负面后果是六百多个城市的历史生命被一扫而光,性格形象消失了,年龄感没了,个性记忆被删除得干干净净,我们已经无法感知认识自己城市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是不能重来的!城市不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性的设施齐备的工作机器与生活机器。城市首先是一个生命,有命运,有历史,有记忆,有性格。它是一方水土的独特创造——是人们集体的个性创造与审美创造。如果从精神与文化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城市是有尊严的,应当对它心存敬畏:可是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种使用对象,必然会对它随心所欲地宰割。

这些年跑过的地方不少,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主人提出看看历史街区。这种在欧洲会被当做很尊重他们的要求,却常常使当地的主人陷入尴尬。一次去往德州这座我心仪已久的古城,转了半天只看到一座古墓,此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样的徒有虚名的古城,我能开出一个很大的名单,保准人人会吃惊。古城变成新城——这大概就是“重来”的结果。江浙一些沿海的先发展的现代化的城镇甚至已经“重来”几次了!

世界上有没有重来的城市?有,我看过两座。但我对这两座重来的城市是没有非议的。其中一座是在二战时被战火荡平的德国的杜塞尔多夫,一座是被大地震颠覆的唐山。它们几乎是完全重建的。但这是很痛苦的事。然而唐山人很有眼光,还刻意保留几座令人触目惊心的地震废墟,作为城市生活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下来。

珍惜城市精神文化的人,一定会精心地保存自己城市的历史,因为城市的灵魂在它的历史里。这使我想起曾经邀请我去柏林演讲的一个专事修复前东德城市遗存的组织,这组织的名称很独特,像口号,它叫做“小心翼翼地修复城市”。一听这名称,我就对他们心生敬意。

我们是不是真的不懂得城市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我想是,但也不是。

为什么说“也不是”?实说了吧,有时表面装不懂,实际是为了钱。为了经营城市及其土地。在这些人眼里每一座建筑下边的土地都可以变成大量钱财。只有把这些建筑拆掉,土地才有了再使用的价值,即经济价值。于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便成了他们“盘活土地”的障碍。所以,他们要千方百计拆去这些历史建筑——这大概就是对城市呼喊“重来”的最真实的动机了。

城市要发展,要更新设施,增添功能,一定要被更改。为此,历史文化遗存也一定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要经过审慎思考和严格论证,它与“重来”是两码事。重来者无视城市的历史存在与文化存在。它对于城市的历史生命是一种断送,对文化积累是一种彻底的铲除,对城市个性是一种摒弃。

不要把这个城市的“重来”之说仅仅当做一个不恰当口号。它是那种由来已久的无知与野蛮的城市观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恶性发作。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街区一息尚存的城市里,这种口号将催化城市历史的终结式的消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善行善,五戒十善具足,人身才能得到。能得人身,这还是好的。假如心行不善,就变成畜生了,堕畜生道。堕饿鬼道,那就糟糕了!堕畜生道也许跟子孙还可以在一起,变成子孙的宠物。外国人养的这些宠物,那都是跟他关系很密切,彼此心里头都挂念着,完全符合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这些道理、事实。我们应当觉悟,应当要明了,这样才知道如何取舍!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念佛求生净土。你要不成佛,你自己是一塌糊涂,家亲眷属投胎到你家里来了,你也不认得,这是真的。 有的自己最亲爱的父母、儿女死了之后,到自己家里投胎,投胎做只狗、做只鸡,他也不知道,照样把它杀了吃了。这个我们在佛经上都看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