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竞赛:比拼与合作


2014/9/6    热度:161   

上海科技馆展出的月球车模型

6月3日,世界月球大会在北京闭幕。

  最近几年,欧洲、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相继发射月球探测卫星,人类掀起了第二次探月高潮。在此次月球大会上,各国科学家报告了最新的探月发现,以及未来的探月计划。

  中国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透露,中国提出了两种载人登月可能的技术方案,第一种是研制新的重型运载火箭;第二种是基于现有技术能力,采用多次发射和多次地球轨道交汇对接。“这两种方案各有特点,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与上一轮的探月竞赛有很大不同,军事实力的彰显已让位于科技实力的较量。在博弈的同时,各国也开始反思月球探索,并且寻求可能的合作模式。

  你追我赶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运行16个月之后,以准确撞击月球上预定区域的方式完成告别演出。

  “嫦娥一号”携带了总重约140公斤的各类科学探测载荷,包括成像相机、太阳风高能粒子探测器等,它在绕月期间发回了超过1000兆字节的科学探测数据。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已经获得全月球三维影像图等多项成果。于登云说,中国科学家还在对科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未来有望发布更多的科研成果。

  除了中国,亚洲国家日本和印度也分别发射了探月卫星。

  日本“月球女神”(Kaguya)卫星共搭载14个用于科学研究的载荷,是所有探月器中最多的,被日本科学家称为“探月器中的凯迪拉克”。 2009年6月,“月球女神”在月球降落,完成使命。不过,中国空间技术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由于工程技术考虑不足,“月球女神”只有一个载荷有效,其他载荷获得的科学数据远没有预测的那么多,“相对比较尴尬”。

  印度“月船一号”(Chandrayaan-1)探月器则更为不幸。在运行10个月后,“月船一号”于2009年8月失去与地面的联络。但很多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计划,因为“月船一号”已经完成发射和进入月球轨道的任务。

  此外,美国在成功登月40年之后,也启动了新的探月计划。2009年10月,“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 (LRO/LCROSS)这两个探测器撞击月球,发现了月球上存在水的证据。

  在这一轮探月中,欧洲行动较早,2003年9月就发射了“灵巧一号”(SAMRT-1)探月卫星,并于三年后成功撞击月球。

  按照计划,中国的“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卫星将分别于2010年底和2013年发射。其中,“嫦娥三号”将实现中国在月球软着陆和地外天体表面无人巡视的“零的突破”。

  今年5月上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在北京组织召开载人登月专题研讨会议,认为当前已经具备开展载人登月综合论证的各项条件,考虑到载人登月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应对载人登月技术途径进行深入论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尽早开展大推力火箭等关键技术预研攻关。

  其他国家也将继续推进月球探索。即使是目前探月阵营中实力相对较弱的印度,也计划于2013年发射“月船二号”探月器,并争取在2020年实现宇航员月球漫步。

  在此次世界月球大会上,各国科学家还提出了未来建立有人值守月球基地的设想。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ILEWG)执行主任、欧洲空间局首席科学家伯纳德·冯音(Bernard Foing)展示了一个月球基地的模型,该基地可能选址于地下,将设置栽培农作物的温室大棚等,今后普通公众也有机会在月球基地生活。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则表示,或许可以在月球山体上挖出一个“窑洞”,一来可以屏蔽太空辐射,二来可以在里面创造出类似地球的大气环境。

  当然,月球基地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设想。冯音预计最快能在2050年实现。

  放置更多的旗帜

  尽管人类在月球探测领域已取得诸多成就,但整体进展仍然不尽如人意。欧洲空间局局长让-雅克·多丹(Jean-Jacques Dordain)分析称,这一方面是受经费预算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合作探月项目进程缓慢。

  他表示,欧洲范围内正在重新思考和反思月球探索。竞赛或许是实现目标的最快途径,但竞赛往往不可持续,当选手们到达终点,竞赛也随之结束。

  多丹强调,希望今后可以更多地开展多国合作的深空探索项目。

  然而,两位中国航天专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对合作前景没有那么乐观。

  一位专家表示,尽管各国都在国际合作上“唱高调”,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在探月合作上的主要路障。

  另一位专家则认为,实力是合作的前提。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建立国际空间站,中国政府通过不同的渠道表达过加入项目的意愿,却没有得到回应。在这位专家看来,除了政治因素,当时中国的科研能力和工程技术弱势也是重要原因。如果双方的能力正好是对方所需,那么合作会比较顺利。

  事实上,自从中国载人航天成功之后,世界对中国的态度,包括国际空间站对中国的态度开始变化。

  2008年9月,美国宇航局(NASA)前任局长迈克尔·格里芬(Mike Griffin)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不是美国的威胁,有朝一日会成为国际空间站成员。

  世界月球大会期间,多丹也曾表示,愿意支持国际空间站的伙伴关系涵盖到中国和韩国。换句话说,欧洲空间站支持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

  在火星探测方面,中国已经尝到国际合作的甜头。从火星到地球,最近距离也有5000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只有38万公里。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火星探测很难快速推进。

  而中国的“萤火一号”卫星将与俄罗斯的火星探测器一起,于2011年搭载俄罗斯的运载火箭飞往绕火星的椭圆轨道。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说,中国原定首次探测火星要到2020年,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将这一时间大大提前。

  就在世界月球大会闭幕之日,来自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王跃,以志愿者的身份与五位欧洲人一起开始了由俄罗斯主导、多国合作的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在莫斯科郊外一个地面模拟舱中体验520天的封闭生活。

  不过,在月球探索的竞赛中,尤其是载人登月和未来月球基地的建设中,各国能否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仍然是一大悬念。多丹承认,即使在欧盟内部,合作也不容易,因为涉及经费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更需要满足各方利益。

  但他同时表示,在月球上放置更多的旗帜,或者说有更多国家参与,比竞赛更重要。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在世界月球大会上也公开表态:“中国在独立自主发展技术的同时,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月球探测工程水平,实现与各国的技术和资源互补,共享探测成果。”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人的改变不单单是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令你改变,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的想改变自己吗。道格的培养是自解脱和利他的关键,从中磨炼调柔内心的同时可令自己的性情改变,懂得恒顺众生接人待物,做到一个具备修道人的格这就是真的想改变自己,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