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书目略举(上)
2014/9/3   热度:558
佛教图书馆馆讯 第九期 86年 3月 壹、《唯识三十论》 一、印度(西藏)之部:以下共列相关典籍十六部。 1. 《转识论》一卷 2. 《唯识三十论颂》一卷 3. 梵本《唯识三十颂》 4. 藏本《唯识三十论颂》 5. 《唯识三十颂释论》 6. 《唯识三十颂释论》 7. 《唯识三十颂释论》 8. 梵本《唯识三十颂释论》 9. 藏本《三十颂释疏》 10. 《唯识三十颂释论》 11. 《唯识三十颂释论》 12. 《唯识三十颂释论》 13. 《唯识三十颂释论》 14. 《唯识三十颂释论》 15. 《成唯识论》十卷 16. 藏本《三十颂注疏》 二、中国(朝鲜)之部:以下共列相关典籍七部。 1. 《转识论》一卷 2. 《唯识三十论颂》一卷 3. 《唯识三十论要释》 4. 《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 5. 《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 6. 《唯识三十颂诠句》 7. 《唯识三十论纪闻》一卷 三、日本之部:以下共列相关典籍三十九部。 1. 《唯识三十论略释》一卷 2. 《注唯识三十颂》 3. 《唯识三十颂抄》一卷 4. 《唯识三十颂略记》一卷 5. 《唯识三十颂闻书》一卷 6. 《唯识三十颂闻书》一卷 7. 《成唯识论颂科解》 8. 《唯识三十颂略解》一卷 9. 《唯识三十论直解抉讲记》一卷 10. 《唯识三十颂略释》二卷 11. 《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 12. 《唯识三十颂撮注》一卷 13. 《唯识三十颂讲录》 14. 《唯识三十颂略释》一卷 15. 《唯识三十颂略解考记》一卷 16. 《唯识三十颂略闻书》二卷 17. 《唯识三十颂私记》一卷 18. 《唯识三十颂私记》二卷 19. 《唯识三十颂要解》二卷 20. 《唯识三十颂讲义》二卷 21. 《唯识三十颂记》 22. 《唯识三十颂帷中策》一卷 23. 《唯识三十颂问答抄》一卷 24. 《唯识三十颂闻记》一卷 25. 《唯识三十颂讲释》一卷 26. 《唯识三十颂略解》一卷 27. 《唯识本颂俗诠》 28. 《唯识三十颂录》 29. 《唯识三十颂略解》一卷 30. 《唯识三十颂科》 31. 《唯识三十颂科本》一卷 32. 《唯识三十颂通解》一卷 33. 《唯识三十论讲义》一卷 34. 《唯识三十论讲义》一卷 35. 《唯识三十颂讲义》一卷 36. 《唯识三十颂》 37. 《唯识论解说》 38. 安慧议法《唯识三十颂释论》 39. 《世亲唯识的研究》 贰、《摄大乘论》 一、印度(西藏)之部:以下共列相关典籍十部。 1. 《摄大乘论》二卷 2. 《摄大乘论》三卷 3. 《摄大乘论本》三卷 4. 藏本《摄大乘(论)》 5.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 6.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 7.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 8. 藏本《摄大乘论释》 9. 《摄大乘论释》十卷 10. 藏本《摄大乘论释》 二、中国(朝鲜)之部:以下共列相关典籍五十四部。 1. 《摄大乘论》二卷 2. 《摄大乘论》三卷 3. 《摄大乘论本》三卷 4.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 5.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 6. 《摄大乘论释》十卷 7. 《摄大乘论释》十卷 8. 《摄大乘论义疏》八卷 9. 《摄大乘论疏》二十五卷 10. 《摄大乘论疏》十卷 11. 《摄大乘论疏》四卷 12. 《摄大乘论疏》六卷 13. 《摄大乘论疏》 14. 《摄大乘论章》 15. 《摄大乘论章》十卷 16. 《摄大乘论章》四卷 17. 《摄大乘论抄记》十卷 18. 《摄大乘论疏》七卷 19. 《摄大乘论章疏》 20. 《摄大乘论指归》 21. 《摄大乘论义疏》八卷 22. 《摄大乘论玄章》五卷 23. 《摄大乘论义疏》十三卷 24. 《摄大乘论玄章》三卷 25. 《摄大乘论疏》□卷 26. 《摄大乘论章》三卷 27. 《摄大乘论疏》四卷 28. 《摄大乘论章疏》 29. 《摄大乘论章疏》十五卷 30. 《摄大乘论义章》十四卷 31. 《摄大乘论疏》七卷 32. 《摄大乘论料简》一卷 33. 《摄大乘论疏》八卷 34. 《摄大乘论疏》二十卷 35. 《摄大乘论十种散动疏》一卷 36. 《摄大乘论义决》七卷 37. 《摄大乘论疏》 38. 《摄大乘论义记》 39. 《摄大乘论抄》 40. 《摄大乘论章》 41. 《摄大乘论章》 42. 《摄大乘论章》 43. 《摄大乘论疏》七卷 44. 《摄大乘论疏》十卷 45. 《摄大乘论疏》十卷 46. 《摄大乘论抄》十卷 47. 《摄大乘论章》三卷 48. 《摄大乘论世亲论古迹记》一卷 49. 《摄大乘论名教》一卷 50. 《无性摄论疏》 51. 《摄大乘论无性释论疏》四卷 52. 《摄大乘论疏》十一卷 53. 《摄大乘论》三卷 54. 《摄大乘论无性释论古迹记》一卷
唯识书目略举(上)
昌林佛教语文.翻译专修学院 提供
佛灭后数世纪间,许多部派先后成立。彼此虽有种种异见,但全体极端倾向实在论亦即有说。一世纪时,大乘佛教兴起,以《般若经》和龙树诸著作中的空思想为依据,批判小乘佛教,说一切法无自性。但此空说有陷于虚无论(恶取空)的危险。后瑜伽行派出,企图综合有说与空说,而提出第三说: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是空(非有),圆成实性是有。此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对立,前者称为有宗,后者则为空宗,构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思潮。瑜伽行派以唯识说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故亦称为唯识学派。佛教典籍中不乏阐述唯识理论者,但本文只拟就《唯识三十论》、《摄大乘论》和《百法明门论》三种,列出其相关的书目。每一种各以下分三部分:一、印度(西藏)之部;二、中国(朝鲜)之部;三、日本之部。
世亲(Vasubandhu,五世纪时)撰述。真谛(Paramartha,A.D.499-569)译于:一、陈永定元年~大建二年(A.D.557-570)(cf.历代三宝纪九);二、梁太清二年~陈大建元年(A.D.548-569)(cf.续高僧一);三、陈天嘉四年(A.D.563)(cf.印哲研究六)。现刊:大正藏(31).No.1217
世亲撰述。玄奘(A.D.600-664)译于唐贞观十二年(A.D.648)(cf.开元录八)。现刊:大正藏(31).No.1215。
世亲撰述。现刊:Sylvain Luvi刊本。有Sylvain Luvi的法译;Hermann Jacobi和Erich Frauwallner的德译;高楠顺次郎、狄原云来、宇井伯寿、山口益与野泽静证、及长泽实导的日译。
世亲撰述。胜友(Jinamitra)、戒主觉(Wilendrabodhi)、智军(Ye-wes-sde)译。现刊:北京影印版目录(No.5556)、东北目录(No.4055)。
亲胜(Bandhusr,五世纪)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火辨(Citrabhana,五世纪)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德慧(Gunamati,六世纪)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安慧(Sthiramati)撰述。现刊:Sylvain Luvi刊本。关于本书的日译,请参照上揭梵本《唯识三十颂》条。
安慧(Blo-brtan,Sthiramati)撰述。胜友(Jinamitra)、戒主觉(Wilendrabodhi)、智军(Ye-wes-sde)译。现刊:北京影印版目录(No.5565)、东北目录(No.4064)。有寺本婉雅的日译。
净月(Suddhacandra,六世纪时)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难陀(Nanda,六世纪时)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胜友(Viwesamitra,六世纪末)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胜子(Jinaputra,六世纪末)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智月(Jnanacandra,六世纪末)撰述。译或未译,不详。现已佚失。(cf.唯识论述记卷一本)
护法(Dharmapala,六世纪后半)等撰述。玄奘译于唐显庆四年(A.D.659)。现刊:大正藏(31).No.1197。
调伏天(Dul-bahilha,Vinitadeva)撰述。胜友(Jinamitra)、戒主觉(Wilendrabodhi)、施戎(Danasila)译。现刊:北京影印版目录(No.5565)、东北目录(No.4064)。
世亲撰述。真谛(Paramartha,A.D.499-569)译于:一、陈永定六年~陈大建元年(A.D.557-569)(cf.历代三世纪);二、梁太清二年~陈大建元年(A.D.548-569)(cf.续高僧传一);三、陈天嘉四年(A.D.563)(cf.印哲研究六)。现刊:丽(力)、宋(忠)、元(忠)、明(沛)、缩(来10)、卍(22.2)、大正藏(31).No.1217。
世亲撰述。玄奘译于唐贞观22年(A.D.648)五月二十九日(cf.开元录八)。现刊:丽(力)、宋(忠)、元(忠)、明(沛)、缩(来9)、卍(22.2)、大正藏(31).No.1215。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唐。现刊(敦煌本):大正藏(85)。
西蜀沙门明昱撰述于明。现刊:卍续(1.83.2)。
蕅益沙门智旭(万历27年~永历9年,A.D.1599-1655)选述于明代。现刊:卍续(1.83.2)。
清净撰述于中华民国十四年(A.D.1925)。现刊:龙谷(研佛)。
太虚法师(清光绪十六年~民国三十八年,A.D.1890-1949)讲演、如如记录于中华民国。现刊:龙谷藏。
护命(法相宗学僧,壶阪寺、元兴寺住持,天平胜宝二年~承和,A.D.750-834)撰述于奈良末期~平安初期。现已佚失。(cf.永超录护命僧正记)
解脱上人(元寿二年~建保元年,A.D.1155-1213)撰述于平安末期~镰仓初期。现刊:全书(79)。
贞庆(久寿二年~建保元年,A.D.1155-1213)撰述于源平时代(建仁元年,A.D.1201)。现写:青莲院藏。
良遍(法相宗学僧,生驹大圣竹林寺住持,建久五年~建长四年,A.D.1194-1252)撰述于镰仓时代。(cf.佛教全书续刊预定书目)
选述者及撰述年代都不详。现写:睿山文库.天海藏。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江户时代。写于万治元年(A.D.1658)。现写:大谷(余大.1964)。
沙门松誉撰述于江户时代。刊于元禄二年(A.D.1689)。现刊:高野山大学藏(233.1~13.?.86)。
闻证(净土宗学僧,武藏净国寺住持,宽永十二年~元禄元年,A.D.1635-1688)撰述于江户时代(延宝二年,A.D.1674)。现刊:延宝二年刊。
狱西沙门慈山(比睿山安乐律院学僧,宽永十八年~元录七年,A.D.1641-1694)撰述于江户时代。现写:大谷(余大.2164)
沙门圆明选述于江户时代(元禄四年,A.D.1691)。现刊:元禄四年刊。
法相大乘沙门真敬(庆安二年~宝永三年,A.D.1646-1706)撰述于江户时代(元禄五年,A.D.1692)。现刊:明治二十六年(A.D.1893)刊。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江户时代(?~宝永七年,?-A.D.1710)。现刊:宝永七年刊。
玄同撰述于江户时代(安永八年,A.D.1779)。现写:长谷寺藏。
惠隆(新义真言宗丰山派学僧,常陆肋乐法寺第二十三世)撰述于江户时代(宽政十一年,A.D.1799)。现写:长谷寺藏。
摄阳沙门励岩撰述于江户时代(文化六年,A.D.1809)。现写:大谷(余大.3662)。
德成(真宗大派,伊豫圆光寺住持)撰述于江户时代(文化、文政时,A.D.1804-1829)。存否不详。(cf.佛教大辞汇、真宗学匠著述录)
信惠(新义真言宗,大和长谷寺第四十六世,安永五年~弘化三年,A.D.1776-1846)撰述于江户时代。存否不详。(cf.丰山小史)
宝云撰述于江户时代。现收:大谷(余大.2545)
宝云(真宗本派劝学,筑前长源寺住持,宽政三年~弘化四年,A.D.1791-1847)撰述于江户时代。现刊:明治二十二年(A.D.1889)刊。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江户时代。写于天保三年(A.D.1832)。现写:龙谷(2434.146)。
德龙(真宗大派讲师,越后无为信寺住持,安永元年~安政五年,A.D.1772-1858)撰述于江户时代。存否不详。(cf.真宗学匠著述目录)
泉南左海大圆(真宗大派拟讲,近江晴明寺住持,姓安部,文化六年~明治十三年,A.D.1809-1880)撰述于江户时代(嘉永七年,A.D.1854)。现刊:安政二年(A.D.1855)刊。
撰述者与撰述年代都不详。写于安政二年(A.D.1855)。现写:东大寺藏。
司教学心师吼(真宗本派司教,能登胜圆寺住持)撰述于江户时代(安政六年,A.D.1859)。现写:龙谷(2434.140)。
播州义存述、若州莲界记于江户时代(文久元年,A.D.1861)。现写:大谷(余大.3049)。
圆成院隆辨撰述于江户时代。现写:药师寺藏。
洪音(真宗高田派能化,伊势本德寺住持)撰述于江户时代。存否不详。(cf.真宗学匠著述目录)
圆轮(真宗大派,越后福顺寺住持)撰述于江户时代。存否不详。(cf.宗学匠著述目录)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江户时代。现写:长谷寺藏。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江户时代。现写:大谷(余大.2071)。
广濑守一(真宗大派讲师,丰后善法寺住持)撰述于明治二十年(A.D.1887)。现刊:明治二十年刊。
堀江庆了(真宗大派拟讲,近江莲光寺住持,?~明治二十九年,?-A.D.1896)撰述于明治二十四年(A.D.1891)。现刊:明治二十四年刊。
齐藤唯信(真宗大派讲师,越后念佛寺住持,元治元年~昭和三十二年,A.D.1864-1957)撰述于明治二十八年(A.D.1895)。现刊:明治二十八年刊。
讲师井上玄真撰述于明治三十八年(A.D.1905)。现刊:东洋大学出版部刊(明治三十八年)。
佐伯良谦(法相宗兴福寺学僧,法隆寺贯主,明治十三年~?,A.D.1880-?)撰述于大正十三年(A.D.1924)。现刊:大正十三年刊。
世亲撰述。寺本婉雅(真宗大派,大谷大学教授,?~昭和15年,?-A.D.1940)译于大正12年(A.D.1923)。现刊:内外出版(大正12年2月刊)。
深浦正文(真宗本派劝学,龙谷大学教授,明治二十二年~?,A.D.1889-?)撰述于昭和九年(A.D.1934)。现刊:龙谷大学(昭和九年十月刊)。
宇井伯寿(曹洞宗,东京大学教授,明治十五年~?,A.D.1882-?)撰述于昭和二十七年(A.D.1952)。现刊:岩波书店刊(昭和二十七年四月)。
结城令闻(真宗本派,东京大学教授,明治三十五年~?,A.D.1902-?)撰述于昭和三十年(A.D.1955)。现刊:东京青山书店刊(昭和三十一年一月)。
无著(Asanga,四世纪时)撰述。佛陀扇多(Buddhasanta,A.D.511-539)译于北魏晋泰元年(A.D.531)(cf.历代三宝纪三.开元录六)。现刊:大正藏(31).No.1184。
无著撰述。真谛(Paramartha,A.D.499-569)译于:一、梁太清二年(A.D.548)(cf.论序);二、陈天嘉四年(A.D.568)(cf.历代三宝纪三、续高僧传一、开元录七)。现刊:大正藏(26).No.1183。
无著撰述。玄奘(A.D.600-664)译于:一、唐贞观二十二年(A.D.648)(cf.内典录六);二、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年六月(cf.开元录八)。现刊:大正藏(31).No.1247。
无著撰述。胜友(Jinamitra)、戒主觉(Wilendrabodhi)、智军(Ye-wes-sde)译。现刊:北京影印版目录(No.5549)、东北目录(No.4048)
世亲(Vasubandhu,五世纪时)撰述。真谛译于:一、梁太清二年(A.D.548)(cf.论序);二、陈天嘉四年(A.D.563)(cf.历代三宝纪三、内典录五、开元录七)。现刊:大正藏(31).No.1171(2)。
世亲(Vasubandhu,五世纪时)撰述。(达磨)笈多、行矩等译于隋大业年中(A.D.605-616)(cf.内典录六)。现刊:大正藏(31).No.1172(3)。
世亲撰述。玄奘译于唐贞观二十二年~贞观二十三年(A.D.648-649)(cf.开元录八)。现刊:大正藏(31).No.1171(1)。
世亲撰述。燃灯吉祥智(Dipamkawrijbana)、戒胜(Tshul-khrims gyal-ba)。现刊:北京影印版目录(No.5551)、东北目录(No.4050)。
无性(Awvabhava,五世纪后半~六世纪前半)撰述。玄奘译于:一、唐永徽年(A.D.650-655);二、唐贞观二十二年~二十三年(A.D.647-649)。现刊:大正藏(31).No.1171(4)。
无性(No-bo-nid med-pa,Awvabhava)撰述。胜友(Jinamitra)、戒主觉(Wilendrabodhi)、智军(Ye-wes-sde)译。现刊:北京影印版目录(No.5552)、东北目录(No.4051)。
无著(Asanga,四世纪时)撰述。后魏北天竺佛陀扇多译于北魏普泰元年(A.D.531)(cf.历代三宝纪三、开元录六)。现刊:丽(严)、宋(与)、元(与)、明(隐)、缩(来9)、卍(21.6)、大正藏(31).No.1184。
无著撰述。真谛译于:一、梁太清二年(A.D.548)(cf.论序);二、陈天嘉四年(A.D.563)(cf.历代三宝纪三、续高僧传一、开元录七)。现刊:丽(君)、宋(日)、元(日)、明(隐)、缩(来九)、卍(21.6)、大正藏(31).No.1183。
异名《摄大乘本论》(cf.内典录五)。无著撰述。玄奘译于:一、唐贞观二十二年(A.D.648)(cf.内典录六);二、唐贞观二十二年闰十二月二十六日~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A.D.648-649)(cf.开元录)。现刊:丽(严)、宋(与)、元(严)、明(情)、缩(来9)、卍(32.5)、大正藏(31).No.1247。
异名《摄大乘论》(cf.内典录五)、《摄大乘释论》(cf.内典录六)、《摄大乘论释论》(cf.开元录七注)。天亲(世亲)撰述。真谛译于:一、梁太清二年(A.D.548);二、陈天嘉四年(A.D.563)(cf.历代三宝纪三、内典录五、开元录七)。现刊:丽(日.严)、宋(严.与)、元(严)、明(枝.投)、缩(往8)、卍(20.10~21.1)、大正藏(31).No.1171。
天亲撰述。北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于隋大业五年(A.D.609)(cf.内典录六)。现刊:丽(与)、宋(敬)、元(敬)、明(交)、缩(往9)、卍(21.12)、大正藏(31).No.1171。
异名《摄大乘论世亲释》(cf.内典录五、开元录八)、《世亲释论》(cf.开元录七.达磨笈多译注)。世亲撰述。玄奘译于:一、唐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十七(A.D.648-649)(cf.开元录八)。现刊:丽(敬)、宋(孝)、元(孝)、明(友)、缩(往9)、卍(21.2)、大正藏(31).No.1171(4)。
异名《摄大乘论无性释》(cf.内典录五、开元录八)、《无性摄论》。无性撰述。玄奘译于:一、唐永徽年(A.D.650-655)(cf.内典录六);二、唐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一日~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十七﹙A.D.647-649﹚(cf.开元录八)。现刊:丽(孝)、宋(当)、元(当)、明(连)、缩(往9)、卍(20.10)、大正藏(31).No.1171(4)。
真谛撰述于梁太清二年(A.D.548)(cf.慧恺撰摄大乘论序)。现已佚失。
真谛、智恺共撰于陈天嘉四年(A.D.563)(cf.续高僧传一)。现已佚失。
昙迁撰述于陈天嘉四年~隋大业三年(A.D.563-607)(cf.续高僧传十八昙迁传)。现已佚失。
迁禅师撰于陈天嘉四年~隋大业三年(A.D.563-607)(cf.大正藏经本、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法冲传)。现已佚失。
靖嵩撰述于隋开皇十年~隋大业十年(A.D.590-614)(cf.续高僧传卷十)。现已佚失。
智源撰于隋开皇~大业(A.D.581-617)(cf.续高僧传卷十、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智凝传)。现已佚失。
慧颐撰述于唐贞观十年(A.D.636)(cf.续高僧传卷三、唐京师清禅寺沙门释慧颐传)。现已佚失。
道基撰述于隋开皇八年~唐贞观十一年(A.D.588-637)(cf.续高僧传十四)。现已佚失。
道基撰述于隋开皇八年~唐贞观十一年(A.D.588-637)(cf.续高僧传十四)。现已佚失。
智正撰述于隋开皇十年~唐贞观十三年(A.D.590-639)(cf.续高僧传十四)。现已佚失。
辨相撰述于隋开皇~唐贞观末(?)(cf.续高僧传十五)。现已佚失。
僧辨撰述于隋开皇元年~唐贞观十六年(A.D.581-642)(cf.续高僧传十五)。现已佚失。
法护撰述于隋大业三年~唐贞观十七年(A.D.607-643)(cf.续高僧传十三)。现已佚失。
法常撰述于隋开皇八年~唐贞观十九年(A.D.588-645)(cf.续高僧传十五)。现已佚失。
法常撰述于隋开皇八年~唐贞观十九年(A.D.588-645)(cf.续高僧传十五)。现已佚失。
灵润撰述于隋大业~唐初(cf.续高僧传十五)。现已佚失。
灵润撰述于隋大业~唐初(cf.续高僧传十五、唐京师弘福寺灵润传)。现已佚失。
景法师撰述于唐初(cf.永超录、谦顺录)。现已佚失。
景法师撰述于初唐(cf.永超录)。现已佚失。
元晓撰述于唐初(cf.奈良朝现在录、永超录、兴隆录、谦顺录)。现已佚失。
道因撰述于隋开皇十四年~唐显庆三年(A.D.594-658)(cf.宋高僧传卷二道因传)。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隋~唐初(?)(cf.永超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隋~唐初(?)(cf.奈良朝现在录、永超录)。现已佚失。
毗跋罗撰述于唐(cf.奈良朝现在录、平祚录、永超录、法相法门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或作毗跋罗。撰述于唐(?)(cf.永超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隋~初唐(?)(cf.永超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隋~唐(cf.永超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唐(cf.奈良朝现在录、永超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唐(?)(cf.平祚录、永超录、法相法门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六朝末~唐(?)。现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982-990)。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六朝末~初唐。现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990-999)。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六朝末~初唐(?)。现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990-1011)。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六朝末~初唐(?)。现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1011-1022)。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六朝末~初唐(?)。现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1022-1036)。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六朝末~唐(?)。现刊(敦煌本):大正藏(85, p.1036-1046)。
玄范撰述于初唐。现已佚失。(cf.奈良朝现在录、平祚录、永超录、法相法门录)。
神泰撰述于初唐。现已佚失。(cf.奈良朝现在录、平祚录、永超录、法相法门录、藏俊录)。
玄应撰述于初唐。现已佚失。(cf.永超录、法相法门录)。
基撰述于唐贞观二十三年~永淳元年(A.D.649-682)(cf.奈良朝现在录、平祚录、永超录、法相法门录、藏俊录)。现已佚失。
撰述者不详。撰述于初唐。现已佚失。(cf.奈良朝现在录、永超录)
太贤撰述于中唐。现已佚失。(cf.义天录、永超录卷尾、兴隆录)
撰述者不详。撰述时不详。现已佚失。(cf.义天录、兴隆录)
太贤撰述于中唐。现已佚失。(cf.义天录、永超录卷尾、兴隆录)
智严撰述于初唐~贞观二十三年。现已佚失。(cf.义天录、兴隆录)
神廓撰述于初唐。现已佚失。(cf.奈良朝现在录、平祚录、永超录、法相法门录、藏俊录、兴隆录)
神廓撰述于初唐。现已佚失。(cf.永超录、法相法门录、藏俊录、谦顺录)。
太贤撰述于中唐。现已佚失。(cf.义天录、兴隆录、永超录卷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拜佛,求佛加持,佛加持你什么?加持你开悟。你读经明理,道理明白了之后,你知道应该怎样做人,知道应该怎样处世。我们修行,修的是什么?修行要修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佛法是教育,佛法是教学,永远无间断地在学习,这是菩萨行,因此,经不能不读。 “经”是什么?经是佛教教学里面的教科书。我们用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来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我们修行的功夫,我们一切的作为,是以这个为标准。我们每天读经、念经,用意在哪里?读经、念经是对照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的心行与经典相应,欢喜,要想着怎样保持不要失掉;心行与经论所说的不相应,要改过自新,这就是忏除业障,这样读经,才叫做修菩萨行,才叫做积功累德。所以,经典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是念给别人听的,是自己修菩萨行唯一的一个标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