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是大文化
2014/9/6   热度:246
国史、方志与谱系,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流,这是20世纪30年代文化界的一个普遍认同。
方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周王朝。当时王朝中央和各诸侯国,分别设有五史官职,其中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负责记载各侯国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孔子周游列国,最感兴趣的就是历览了近二十国的这类宝书,史志界称之为“国别史”,它不同于之后历代封建王朝主持编修的“国史”,而是方域之史,是方志的雏形。 《大清一统志》 秦汉一统政权建立后,形势要求“宰郡国需胸中全具一郡国,宰天下须胸中全具一天下”的治理能力,于是地理志、地记和图经这类志书应运而生。汉武帝时,朝廷命地方官把记载山川、物产、贡赋等情况的资料,时称“地志”,随“计书”(记载贡赋之类的文书)一同报送中央。兰台令史班固利用这些资料编纂了第一部系统的全国性地理总志——《汉书·地理志》。这部书不仅记载了各郡、县和侯国的山川、地产、人口和民俗,内容十分丰富,是地志著述的集大成者,而且为二十四史开设地理志带了个好头。 受地理志的影响,隋唐时期方志的主要形式是图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修志日盛。隋炀帝兴之所至,下令“普诏天下诸君,条其风俗、产物、地图,上于尚书。”并且敕秘书学士18人修十郡志。编成800卷,炀帝嫌不够,遣回重修,遂成《宇区图志》1200卷,炀帝大为高兴,赏锦300段,命其收于府库。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志书。唐代官修志书逐步形成制度,朝廷明确规定州郡每3年(后改为5年)编修一次图经报尚书省兵部职方,内容要求备载古今事迹、地理山川、土地所宜、风俗所尚,经费一律从州县杂罚钱中列支。唐代图志,有图有说,以说为主,与过去的以图为主,以说为附大有创新。《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全国性总志的代表,全书40卷,以当时关内、河南、河北等地10道为纲,分别记述各府州县的户口、疆域道里、形势险要、地理沿革、山水湖泊、丘墓古迹、贡赋物产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舆论图经,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宋代是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其特点首先是朝廷重视。从宋太祖至宋徽宗诸位皇帝均曾下诏修志,并于大观元年创设九域图志局,开国家设局修志的先河。其次是形成传统和规模。宋代郡县必修志,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修志或编修不及时,地方主管就会被定为失职而罢官,所以“今僻陋小郡、偏远小邑,亦必有记焉”。第三数量多、卷帙繁,巨志名作迭出。《中国文化地理》一书统计,宋代方志800多种,大大超过前朝历代方志总和。其中太平兴国年间乐史引用大量图经编纂的《太平寰宇记》200卷,祥符年间李宗谔、王曾编纂的《祥符州县图经》达1566卷,府州县志方面,超过20卷的数不胜数。 元代方志虽无大的发展,却全面完成了从图经向方志的过渡,创修了全国性一统志——《大元大一统志》,也出了一批如《延祐四名志》、《至元嘉禾志》之类的名志。明清方志全面进入兴盛时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年颁布了《纂修志书凡例》16则,规定志书内容应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廓、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宦绩、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24类,同时规定了各类目的编写原则,以便统一各州县志书的内容和体例。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由朝廷颁布的修志凡例,足见明王朝对方志的重视和普及的程度。万历年间的张邦政在《满城县志·序》中称:“今天下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据统计,明代所修方志达到2892种,比宋代差不多增加3倍,今尚存992种。广西也于弘治、嘉靖、万历年间三修《广西通志》,并有《广西志略》、《广西附志》和《广西图经》各1种问世。 清代,方志编纂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数量之巨、种类之多、体例之完备、内容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显著特点,一是朝廷颁例诏修,皇帝亲审志书。康熙二十二年,礼部奉命檄催各省设局修志。雍正帝颁令各省、府、州、县志书每60年重修一次,要求根据志书的好坏给予必要的奖惩。乾隆帝最在意《一统志》的编纂,史臣进呈稿本,都亲自审阅,严加批改。二是大批学者参与修志,推动方志学的建立。仅江苏武进、阳湖两地,就有500多学者参加了全国各地的修志活动,形成了以乾嘉时期一流学者戴震、洪亮吉为代表的考据派,主张修志要厚古薄今,贵因而不贵创;以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为代表的历史派,与考据派针锋相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修志理论,涉及方志的性质、编纂范围、体例、章法和修志工作等方方面面,创立了方志学。三是方志编修空前普及。据记载,现有的清代方志5701种,约占现有全国方志总数8200余种的70%,全国除新疆等省份外,几乎所有县及以上行政单位都修了志书,部分省还修有乡镇志、卫生志、土司志、里志等。广西也大兴志事,省、府、州、厅、县、土州、土司志共202种,其中不少是多次续修或重修,如《广西通志》四修,《浔州府志》七修,《钦州志》、《宾州志》、《北流县志》均五修。谢启昆修、胡虔纂的《嘉庆广西通志》以新颖的体例和博洽的内容备受赞誉,梁启超称“其为省志楷模”。 即使在政局动荡、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方志编修仍未断续,而且在某些局部有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方志工作很受重视。江泽民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代的千秋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先后建立了三级修志机构,全国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总数超过10万。至2004年正式出版的新方志仅省、市、县三级就达5000部以上,还有1.2万多部乡镇志、部门志、专业志、厂矿企业志、学校志以及相当数量的年鉴、地情书。在数量上远超历朝历代。2006年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每20年左右修一轮方志,为修志开辟了法律通道,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方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从《观无量寿佛经》这部经里面,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出来,佛菩萨的身相庄严,不但衣着很讲究,身上佩戴的首饰也是一流的。这是学佛要明了,佛法是离苦得乐,如果学佛学得那么苦,反过来了,就是离乐去受苦,这个佛法我们学它干什么?为什么古大德提倡穿着饮食都要清苦一点?其实佛法是最讲究享受的,这种提倡是为了帮助我们消业障。消什么业障?贪嗔痴慢。所以在物质上减少一点,逐渐把我们贪嗔痴的心化掉,是这个意思,这讲消业。第二个原因是修福,我们自己吃苦一点,把我们多余的去帮助别人,这修福。一方面是消业,一方面修福,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学佛的人不可以穿得华丽,不可以去庄严自己这个色相,不是的,诸佛菩萨都是如此,怎么可以限制我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