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安多藏区的文化艺术风采
2014/9/6   热度:315
安多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和四川的广大藏区,是西藏以外我国藏文化的另一中心。安多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藏族集聚,孕育了不同于西藏的安多地区藏文化。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民族民间节会、文学、歌舞、戏曲、艺术品资源,独特的自然资源,集垄断性、神秘性和吸引力与一体,目前青海塔尔寺的知名度超过甘肃拉卜楞寺,作为安多地区藏文化的中心,打造以拉卜楞寺为代表的安多地区藏文化品牌,对于推动甘肃及安多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安多地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诞生地。公元1409年,青海湟中县的宗喀巴,创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宗喀巴对佛学的重要理论和各教派的教法都反复钻研,着重在以显教教义结合密教修正的体验方面,融会贯通,形成自己佛学思想体系。作为一代佛教大师,宗喀巴著有繁富的佛学著作。目前所见宗喀巴大师一生著作就有170多卷。这些重要著作体现宗喀巴对佛教的整体观点和他的佛学思想体系,为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经过数代佛学志士的努力,格鲁派的影响遍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明代中期传播到蒙古地区,使格鲁派成为我国蒙藏地区藏传佛教的第一大教派。 宗喀巴创立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藏发展很快,先后建成了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在安多地区建成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逐渐形成了达赖活佛系统和班禅活佛系统。格鲁派寺院设有显宗院和秘宗院,显宗院叫闻思学院,密宗院称为续部上下院,显宗院和密宗院修行的内容不同。格鲁派寺院既是一个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一个教育的学院。有四大学院或六大学院,传授十大学问(历算、诗学、词藻、声韵学、戏剧、工巧明、医方明、声有、因明、内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制度。格鲁派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艺术博物馆,寺院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雕塑、壁画、唐卡精湛优美,佛事活动与佛教艺术浑然一体,是藏传佛教艺术的宝库。政教合一,使格鲁派不仅成为宗教的统治者,而且成为政治的统治者,在藏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甘肃拉卜楞寺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其建筑、雕塑、壁画、唐卡、音乐、法舞艺术,都有独具的特色和极高的水平。经300年不断扩建,主要经堂佛殿90余座,各类佛殿、活佛府邸、僧舍、法苑、讲经坛、佛塔、经轮房,共同组成一个有藏族特色、宏伟壮观的寺院建筑群。寺院殿宇以功能和等级不同,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色调庄重典雅,肃穆宁静。拉卜楞寺的雕塑多达万余尊,有的高达十几米,有的仅有几厘米。雕塑材料除金、银、铜、铁外,还有象牙、檀木、玉石、水晶和泥塑。制作精美,其中不乏艺术精品。拉卜楞寺所有的经堂与佛殿的四壁都绘有有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一般的佛、菩萨、佛传、佛本生、六道轮回外,还绘有历史故事、佛教人物、建筑装饰和民俗风情方面的内容。在造型上,有怒目威猛的天王、护法神像,也有充满神秘感的胜乐、集密、时轮三大金刚、六臂怙主和吉祥的天女,充满浪漫情调的弥勒佛净界图,具有浓郁现实生活气氛的佛经故事和历史故事画,都是藏传佛教壁画精品。拉卜楞寺保存大量的唐卡,是一种画在绢、布和纸上,然后用织锦、彩缎装裱,或用剌锈、堆锈、贴花、缂丝制作的卷轴画,表现佛、菩萨、法王、佛传和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制作考究,工艺水平很高。作为藏传佛教名寺,拉卜楞寺有自己成套的宗教音乐,用于庆典、法会、大型的佛事活动。既有举行“伊扎”、正月法会(毛蓝木法会、晒佛节)、七月法会、亮宝法会、燃灯节等大型宗教活动的佛殿音乐,也有各学院举行的时轮金刚法会、禳灾法会等宗教活动中的佛殿音乐,还有僧俗共同参加的“央移”(诵经咏唱)、“嘛呢”(六字真言调)等宗教活动中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乐曲大多传自西藏,也有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受到民间音乐较深的影响。拉卜楞寺的佛殿乐器有骨笛、笙、管子、云锣、钹、鼓,乐队由10人或17人组成。拉卜楞寺法舞,象征佛法形象,作为宗教仪轨,世代传承,神秘而独特。九月法舞表演者40余人,乐队20余人,由舞官领头,戴护法面具,演出场面复杂多样。 拉卜楞寺每年举行许多法会,主要有正月法会、七月法会、九月法会。正月法会历时15天,在法会期间,有6次大经堂诵经、放生节、晒佛节、法舞表演、酥油花灯会、转香巴等一系列宗教活动。七月法会是纪念护法神和法王的,有宗教大辨论和“米拉劝法会”的广场演出。九月法会举行法舞表演,哑剧式的系列舞蹈,庄严肃穆。除拉卜楞寺法会外,甘南藏区传统民俗节日浪山节,是一个浪漫而富于情趣的节日。 安多地区藏族舞蹈丰富多彩,仅甘南地区就有春节或节庆时进行的罗罗舞,吐蕃时期鼓舞士气的摆征舞,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项铃舞,手摇铜铃、弹跳旋转的多迪舞,动作风趣滑稽、情节诙谐幽默的猴舞,融说、唱、舞为一体的巴档鼓舞,两男两女成双成对、边唱边舞的阿甲舞,粗犷洒脱、富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的尕把舞。 安多地区藏族民歌,由于表达内容、流行地区、与舞蹈的关系、形式结构的不同,类别很多,按照结构形式的共同点,分为鲁体民歌、谐体民歌和自由体民歌三大类。安多地区藏族民歌的语言,朴实清新,通俗而生动,许多民歌充满丰富多彩的幻想,富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与生动的比喻表达强烈而细致的思想感情。 安多地区的青海藏戏、甘肃藏戏是特色戏曲艺术剧种。青海藏戏有200多年历史,受西藏藏戏影响,吸收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营养,在民歌、民间说唱、民间舞蹈、藏传佛教文化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其表演风格独特,将歌剧、舞蹈、哑剧糅和一起,用多种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和展开剧情。人物台步、上下场动作,吸收安多民间舞蹈、法会舞蹈和汉族戏曲因素较多。唱腔是按民间说唱、民歌、喇嘛曲的素材提炼而成,唱念均用安多方言,道白速度较慢。服饰接近于安多藏区古代和近代藏族服饰。化妆除神怪、动物偶用面具外,都采用面部化妆。演出包括八大藏戏在内的十多个剧目。流行于黄南州、海南州和果洛州班玛、甘德县等地区以及循化县藏区。甘肃藏戏产生于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又称“南木特”戏。运用戏剧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运用说唱艺术形式表演,运用各种乐器伴奏,具有地方风格的唱腔音乐、舞蹈音乐、间奏音乐齐备,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剧种,演出遍及甘南草原,流传到青海、四川藏区。 在安多地区流行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共有50多本,出场人物千余人,时间跨度几百年,上天下地,左右纵横,神奇瑰丽,无比奇妙,时而是金戈铁马鏖战的场面,时而是缠绵悱恻的爱情插曲,时而是人生的悲欢离合,时而是香烟缭绕的宗教活动。《格萨尔王传》的鸿篇巨制,既是文学史诗,高不企及的范本,又是说唱艺术和多种艺术产品的武库,已成国际显学。 安多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季羡林先生预言,20世纪是敦煌学世纪,21世纪是藏学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组成部分的安多地区藏文化,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理应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利用安多地区独具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出星罗棋布的文化旅游景点,形成纵横交错文化旅游网络,利用藏文化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使安多地区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精心设计安多地区民族民间节会,可以形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品。保护利用安多地区文学、歌舞、戏曲、艺术品资源,可以形成文艺演出产业、艺术品产业,不仅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而且有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前景。利用安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生产影视、音像、网络产品,可以促进当地影视产业、音像产业、文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旅游、文艺演出、艺术品、影视、音像、文化信息产业链,带动交通、通讯、商贸、宾馆、餐饮等相关产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