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


2014/9/6    热度:367   

常写“宠辱不惊”,大家都说这句话出自《老子》,其实,《老子》原文说的不是“宠辱不惊”,而是达成“宠辱不惊”的方法。老子说话很简洁,直接从实践并达成目标的角度入手,而不空讲理论。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何能够达到“宠辱不惊”呢?那就是在时常谨守“宠辱若惊”,为什么若惊?因为“宠为下”,得之,即受人追捧赞叹的时候,心中我受之若惊,深发警醒,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自己所做的根本不值得如此受宠,所以深发惭愧心,努力精进学业。如果受人污辱,或失宠了,为世人所轻贱、冷漠乃至污蔑,这时候更应该警醒,首先不要怨、恨、哀、怒或不平,好好地静下心审视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什么自己会受人污辱?为什么人家不污辱别人?为什么会被冷漠?所有的问题都从自身找问题。所以,失之若惊时是惊醒,原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开始更加努力地修行自我,长养自己的德行。真能如此,就会发现,宠即是辱,辱即是宠,辱为宠都,辱更能刺激让人成长,而宠却很容易让人堕落。宠为下,受宠而欣然不知所终,则又下之又下了。在此,老子深言宠之害。知道这个,才能在遇到宠辱时都能不动心,以平常心对待,淡然处之。

有人说了,这个太难了,我做不到怎么办?老子早就想到大家有这个问题。所以,他老人家又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就是说,想到做到宠辱若惊,就得从放下自我开始。这里末学悟到两个层次:一、我们时时刻刻放不下身体,以身为贵,以辱为大患,而老子却“贵大患若身”,若耻辱为外力加之于人的大患,那此大患则于圣人来说,贵之若身,二、打心眼里知道,“大患若身”,身体是人最大的负担。真正地看破自己的身体,知道身体是无常的,时时刻刻都束缚着自我的发展,才能放下“身我”——“假我”,找到“真我”——“性我”,这时候,放下身见,自然可以在有身中体悟无身,于无身中自在安然,当然可以宠辱不惊了。

大家又说了,这做起来更难了。老子又从更加切实的方面向大家表述实践的入门方法。“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里面有四层意思:一、如何做到“无我”,即要“以身为天下”,即以博大之心,胸怀天下,而不是为个人斤斤计较,这是入门之第一方便;二、以身为天下,自可以为天下贵,而身为天下贵却不可安享富贵,当心寄天下,更为天下人民着想,人民众多而己力有限,国难当头更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仁义道德为国人榜样,如此力行之尚时时有憾,自然无任何自高自大的傲慢之心,心越来越谦下,自然可以宠辱不惊矣;三、以爱我身之心爱天下,自然生起博爱之心,而为何爱惜此身?爱惜此身也是“为天下”,这样的人自然可以将天下重任托付于他了,而将天下托付于他他也不会生起傲慢之心,只因为他以身为天下,常知爱惜,爱惜身体自然懂得“卫生、卫性、卫命”,当然得到清静心、平常心,托天下于此人,定然可垂拱而治了;四、贵之所以为贵,因为贵而不自恃、不自守、不自伐、不自以为是,所以贵者可以长守富贵,贵者处上而民不重,以其无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爱者之所以得天下之爱,因为爱者所爱非一己之私,非偏爱、非情爱、非有条件的爱,爱者所爱均出自一片至诚,所以这种爱,清静平和,身心安闲,自然可以宠辱不惊。

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老子讲话也是直指人心,非常透彻,直入行门,不在玄之又玄处与人饶舌!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的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还有私心,还有情执,不但自己本身佛没学好,还常常会在有意无意当中,障碍别人学佛。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你障碍别人学佛,你这个罪过多重!障碍别人学佛,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烦恼习气很重、分别执着很重,一切时、一切处,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对的,这样麻烦就来了!分别执着很重,他所懂得的佛法全是邪知邪见,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他道眼未开。什么叫道眼未开?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执,这就是道眼未开。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