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中的人物故事


2014/9/6    热度:202   

品类纷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青花瓷器中,又以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最具特点。元代是杂剧兴盛的时代,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创作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一批可传之百代的作品。同时这也是杂剧普及的时代,流行于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这一点从元代人物故事瓷器上得到了证明。它的数量虽少,但绘画技法高超,特别是画面小中见大,且多表现元代杂剧的故事场景,开创了全新的视觉领域。

目前所见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过几十件,而且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国内所见者区区可数。

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江宁县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画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据主要位置。上下饰西蕃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画面主题鲜明突出,讲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主要人物萧何头戴展脚幞头,着袍束带,五络须髯,左手控缰,右手挥鞭,策马飞奔。画面的另一侧,韩信头裹软巾,身着长袍,手牵战马在溪边饮水。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错落有致。

《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见于正史,《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都有记载。秦末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先投项羽,未得重用,又改投刘邦,仍未得重用,于是愤然离汉而去。萧何闻此消息,深夜追回韩信,并劝刘邦委以重任。印证于历史,韩信确为难得的帅才,几年征战后,围楚军于垓下,迫项羽自刎于乌江,助刘邦成其汉统。萧何慧眼识英雄被后世传为佳话,至宋元被编为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农科所出土一件青花瓷罐,罐腹绘有“征战图”,据考证内容为《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画面中头戴束发冠,身着战袍,手持长柄叉,已露败迹的骑马战将为唐将段志玄。紧随其后,驱马追杀者头戴凤翅盔,着甲束袍,双手持矛,为单雄信。隔山石一人头戴交脚幞头,着长袍,右手持鞭端坐马上,身微侧,似对后面的人对语。此人为秦王李世民,后为尉迟恭,右手举钢鞭,左手握缰,策马疾驰而至。他头戴直角幞头,满脸须髯,铠甲外着战袍,一望便知是员骁勇骠悍的猛将。山崖间,旗幡猎猎,隐现三名手持长矛的兵士。空隙处绘怪石、云朵、杨柳、双凤和灵芝。

唐开国元勋尉迟“单骑救主”叙述隋灭后,各路反王争立为帝,相互混战。洛阳王世充在榆窠与唐军对阵,世充麾下骁将单雄信率军直向秦王李世民杀来,危急时刻,尉迟恭单骑冲出,持矟横刺,雄信落马。此事《新唐书》中有载,其后历经演绎,敷衍成故事,至宋元编为杂剧。


“蒙恬将军”玉壶春梅瓶出土于湖南常德市,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壶春瓶为酒壶的一种,古代粮食酒常冬天酿造,春天饮用,故多以“春”为名。画面中蒙恬顶盔贯甲,面相威严,端坐在椅上。其后一武士披甲悬剑,双手握一杆大旗,旗上直行书“蒙恬将军”四大字。蒙恬的前方一名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士前来禀告。武士的身后一头戴毡笠,短衣束带的士卒右手按一抓来的官吏,此人戴高冠,着花袍,作汉人装束,跪伏于地。整个画面绘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蒙恬满面钢髯,端然稳坐的姿态,以及背后高高树起的大旗,展示了巍然肃杀之气。


流失在海外的,以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青花盖罐最为出色。这件盖罐的形制、构图形式与广西横县出土的“单骑救主”图盖罐极为相似。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弢、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她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到了元代,关汉卿作《汉元帝哭昭君》,马志远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作《昭君出塞》等,对这一题材以戏曲、杂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造,衍成了感人的爱情故事。


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品中有一件“三顾茅庐”青花盖罐也很精致。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讲述了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元代青花人物瓷器的出现,是在宋元文学的通俗普及,特别是在杂剧的广泛传播的前提之下产生的。当时瓷器只是其中的载体之一。更早一些的金朝,就在砖雕上表现戏剧人物,山西侯马、稷山金墓中屡屡见到,其中就有“单骑救主”故事。到了元代,铜镜背纹有“柳毅传书”、“洛神”图;螺钿器有“三顾茅庐”长方案、“高力士脱靴”盒、“瑶池仙庆”盒等;江苏吴县出土过“姜太公垂钓金带扣”。但是,在这些器物上,无论人物刻画、动作表情,还是山石皴擦,都比不上青花瓷器所画的酣畅、流利。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从听经闻法上开悟的,占很大的比例。听经闻法,大多数人能得利益、能觉悟,但是还有少数,听十几年经,听一辈子经,还干一些破戒的事情。你提到经教,他也懂,他也能言善道,为什么他破戒?恶习气太重,烦恼习气太重。俗话所谓“看得破,忍不过”,他忍不过,他还是要破戒,还是要犯罪,还是要搞自私自利,欺骗别人,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损人利己,利是暂时的小利,实在讲害自己,将来三途恶道去了,哪里是利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