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母亲写大爱
2014/9/6   热度:169
人们都说:母爱无私,大爱无疆。这里,我们给大家讲述的是两位入围天津市第二届杰出母亲评选的母亲的故事,她们是两位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延伸至社会的大爱母亲。正如她们所说:作为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爱别人的孩子是无私的,而能够将母爱变成一种对全社会、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爱,才算得上是大爱。
孙秀兰——志愿者是我的新岗位
孙秀兰,红桥区佳园北里社区居民,17年前退休,丈夫赵永华下岗,夫妻二人共同走上了社区志愿者的新岗位。在这个新岗位上,二人一干就是17年,从最初的扫街道,到后来的创建家庭计划捐款模式,创办家庭服务热线,创立遗体捐献志愿小组,救助病残儿童,代养孤寡老人……把全部的爱都给了社会,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计划捐款
让爱17年不间断
17年前刚刚退休的孙秀兰,老人相继去世,孩子上学也用不着她多费心,善良热心的她就在小区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扫扫街道,照顾照顾邻家的老人。时间久了,人们就都叫她“好人孙大姐”。后来丈夫赵永华下岗也跟着一起做起了“好人”,好事做多了,和居委会干部们也就熟了,居委会干部见他们家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就找到他们说:“你们家庭困难,又长期帮助居委会做工作,可以申请补助,而且现在有上岗名额,让老赵出来再干几年吧。”朴实的孙秀兰看看周围比她需要帮助的邻居,对居委会干部说:“不用,我们夫妇身体都还强壮,自己的困难可以自己解决,还是去救助那些更困难的人吧。”于是他们夫妇就在扫街的过程中拾破烂儿卖了补贴家用。就这样,她不仅没拿补助,还与丈夫商量,从此每月拿出十元、二十元钱捐给社区,帮助别人。为了让捐款成为一种长期不间断的行为,他们夫妻创建了“家庭按月度、按对口计划捐款”的模式,按月向区慈善协会、妇联及民政部门定向对口捐款。17年来,每个月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该捐的钱送到有关部门,从未中断,至今向社会捐款共计六万两千多元。然后是把该给代养老人花的钱拿出来,余下的才是他们一家的日常开销。17年了,孙秀兰捐款助人没断过,也从来没亏待过代养的老人,只有紧自己的日子。17年里,她没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服,都是拾女儿、儿媳穿剩的,她说我不要好,干净就行。每天买菜,她也都是从市场一头走到另一头,问遍了价钱,拣最便宜的买。
开通热线
让病残困孩子获温暖
好事做多了,孙秀兰夫妇把志愿服务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他们夫妻开通了家庭26670440服务热线,为病残困儿童家庭搭建了救助帮扶平台。
2007年河东区困难母亲郭智铃打电话求助说,她8岁的女儿张洁瑶患眼疾多年,如果再得不到治疗将造成孩子眼睛失明。了解情况后,孙秀兰夫妇立即向医大眼科医院求助,又组织社会好心人资助,最终治愈了孩子的眼疾。
单亲家庭的女孩儿周玉琪家境困难,但是孩子上进,渴望上学,热线打到孙秀兰夫妇家后,他们立即与帮扶的张大爷联系,张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儿子不在身边,平时都是孙秀兰夫妇照顾,张大爷热心公益事业,哪里有灾有难都会拿出钱来让孙秀兰夫妇帮助捐款,孙秀兰夫妇把周玉琪的情况向老人说了以后,老人立即答应每月拿出200元资助玉琪上学直到完成学业。
许贵是个智障的孩子,父母都不在了,孙秀兰夫妇得知后,为他办理了残疾证,又申请了低保,送到养老院去托管,隔三差五地去看他。
捡到刘旋利的时候,他两眼几近失明,一个人在烈日下拾破烂,孙秀兰夫妇把他领回家,替他办了残疾证,又带他到眼科中心治疗。
14岁的刘晨患了脑瘤,在知道了孙秀兰夫妇的遗体和角膜捐献热线后对妈妈说:“我要是死了,你们一定把我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用我的眼睛让盲人看见世界。”父母通过热线找到孙秀兰夫妇,他们被孩子的举动感动了,联系媒体,让孩子的行动也感动了全社会,又根据孩子的要求请来了“星光大道”的主持人,不仅满足了孩子去“星光大道”的愿望,还游览了京城。刘晨在与病魔搏斗了两年后,带着对孙秀兰夫妇的感激和对美好世界的留恋离开了,却把眼角膜留给了需要的人。
帮扶代养
让拾来的老人变宝
照顾左邻右舍的老人是孙秀兰夫妇做得最多的事情,哪家是孤寡老人,哪家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他们都会时常地去看看,有洗洗涮涮、买买做做的活儿就帮着干。1997年,有朋友找到孙秀兰,托她帮助照顾一位孤寡老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孙秀兰夫妇隔三差五就到家住河北区的老人家里去看一看,打扫卫生,做些顺口的吃食,陪着聊会儿家常。门窗坏了修修,桌椅有了毛病换换。后来房子漏得不能住人了,与孙秀兰夫妇有了感情的老人提出要跟着他们一起过。老人一张口,孙秀兰心里也打鼓,毕竟家里住得也不宽余,而且还有儿子没结婚。见她犹豫,老人问了一句:“你不要我?”一听这话,孙秀兰的眼泪流了下来,她不能说不要,她害怕伤了老人的心。于是忙说:“我要您!”就这样,把老人接到了家里。
老人患有胆结石,常常疼得满床打滚儿,孙秀兰带着老人到医院检查治疗,发现老人还患有胰腺肿瘤,但是因为老人年纪太大,医院不建议他们给老人手术治疗,于是他们向医生咨询了有关的护理常识,精心照顾老人,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让老人在她家享受了五年的幸福晚年,去世时老人已是98岁高龄,走得非常安详。因为老人是孤老户,所以老人去世时民政部门也派人上门帮助料理丧事,并对孙秀兰夫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让孙秀兰夫妇很感动,从此更是把照顾孤寡老人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不仅左邻右舍的孤寡老人他们帮助代养,还多了一份心思,看到无人照顾、无家可归的老人他们就都担当起来。把老人们送到养老院,平日里一有空就去看望老人,送去零用钱和日常用品,每次去还会在养老院做义工,替养老院的老人们改善伙食,搞个人卫生。如今他们代养过的和仍在照顾的老人近二十位。
2006年冬季的一天,孙秀兰和丈夫在路上见到一位老太太正在路边的市场捡拾别人扔掉的烂菜,他们上前问过之后,才知老人的儿子因为吸毒,骗她卖了房子,如今老人已无家可归。儿子也因盗窃被判入狱。孙秀兰夫妇听后很是心疼,立即把老人带回家,给老人做了可口的饭菜,又帮老人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将老人送到养老院,之后帮老人申请了低保,又到监狱去看了她儿子。如今86岁的老人在养老院生活得踏实舒适,每次孙秀兰和丈夫去看她,她都兴奋地跟同伴们说:我儿子和闺女又来看我了。
遗体捐献
让生命在爱中延续
2002年,看着那些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丧葬上的人们,孙秀兰心里总是想,这些钱如果能用在老人活着的时候,他们或许可以过得更好。于是她和丈夫商量申请办理遗体和角膜捐献,以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儿子当然不同意,她反反复复做了近两年的工作,最后她说:“如果你真是孝顺我,你准备在我死后花多少钱发送我呢?现在就把这些钱给我吧,至于怎么花那就是我的事情了。”儿子没办法,只好同意。她和丈夫一起申办了遗体与眼角膜捐献,办理的过程颇费周折,于是她想到了开通24小时宣传遗体捐献热线,并和丈夫创立了天津市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宣传小组”。
有了这个热线,孙秀兰夫妇更忙了,不但要24小时接听热线,义务宣传遗体和角膜捐献,还要亲自帮助那些愿意捐献的人们跑医科大学,跑眼科中心,跑公证处。常常有捐献者去世时因家属联系不到医生而把电话打到孙秀兰家的热线,每到这时,不论是深夜还是凌晨,赵永华都会穿上衣服往捐献者家中跑,孙秀兰说:“多少次,深夜送老赵冒雪往外跑,甚至大年三十他都不能在家过,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想想那些捐献的志愿者,想想那些可能因此而获得光明的人,我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几年来在天津市红十字会的帮助下,孙秀兰夫妇宣传公民遗体捐献申办和办理眼角膜捐献申办手续达一千余份,180余人去世后捐献了遗体,42人死后捐献了眼角膜,使近百名盲人重见光明。
张秀芬——乐观母亲带出公益家庭
如果你的家庭中有一个残疾的孩子你会怎样?张秀芬的做法是不抱怨,不痛苦,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以自己的热情带动孩子向上。
63岁的张秀芬一退休就加入了开发区社区志愿者协会,还上了老年大学。平日里,她除了料理家务、照顾身体残疾的二女儿、做好一家人的后勤部长外,就是在老人院、智障儿童托养院、社区等义务服务,或者去老年大学圆她儿时的梦,学习弹琴、跳舞。她常说:“人一定要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善待他人就是快乐自己。”她以她的热情、乐观和善良带出了一个公益家庭。三个儿女和外孙女,个个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别人。二女儿杨蓓虽然身有残疾,却自强自立,不仅努力学习独立生活,而且每周抽出时间到社区图书馆做志愿者,并义务为老年大学的老人们辅导电脑。
乐观豁达
张秀芬的二女儿杨蓓患有“粘多糖四型综合征”,全身骨骼发育畸形,38岁身体不足一米,属于一级肢体残疾,生活需要有人照顾。当孩子一岁多仍不能站立时,她开始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得知孩子的病症尚无救治方法时,她也曾痛苦过,当医生宣布孩子最多活不过16岁的时候,她也曾伤心落泪,但是她没想过放弃。一向乐观向上的张秀芬对自己说:“妈妈的态度决定女儿的命运,只有我坚强,女儿才能活得有尊严。”从女儿懂事那一天起,她就以她的乐观影响着孩子,上班、照顾家、带孩子全国各地寻医,不论多难多累,她总是脸上带着笑。一有空,她就给孩子讲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 杨蓓上学了,有一次在学校被同学取笑,回到家一句话不说,只是掉眼泪,那一次张秀芬也落泪了,哭过之后她对女儿说:这一次我们把眼泪都哭完了,以后再不要为此流泪了,你这个样子在别人看来是可笑,那是他们不了解你的病。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得病不是我们的错,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不能好好地活,那才更可笑。从此,在家,她培养杨蓓的姐姐弟弟学会了照顾杨蓓;在学校,她找到老师请求为她锯短了课桌椅,老师在教室给她留了专门的座位,还安排同学照顾她;每到休息日,张秀芬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到处游玩……张秀芬想,孩子身体残疾的现实不能改变,她不能再让孩子心灵也变得残疾,她必须把乐观、向上、善良、尊严这些健康的心态植入孩子的心田。
张秀芬退休后,一边照顾着家人,一边投身到社区公益事业中,她的公益“头衔”一大堆:社区志愿者、平安天津志愿者、社区互助俱乐部成员、治安巡逻员、环境监督员、楼门长……只要社区有需要,张秀芬总会第一个站在“工作岗位”上,在社区里,人们都亲切地称她“张妈妈”。多年来,她还一直照顾着邻居一位独居的八旬老人冯大爷,定期为冯大爷买菜、收拾房间。冯大爷病了,她会送上药和热腾腾的白米粥;来客人了,她会帮着端茶倒水。在老人需要的时候,她总会出现,让老人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情。遇到哪里有了灾,张秀芬就会动员全家人捐款捐物,有一次,她在网上看到志愿者协会发的给甘肃裕固族捐赠母亲水窖的帖子,和全家商量后,捐了两口母亲水窖。
在她的带动下,儿子不仅自己而且动员身边的朋友连续多年用自家车免费组织开发区的残疾人观光游览新天津;大女儿也时常抽出时间到福利院和养老院去做志愿者,还送去洗衣机、电冰箱;上中学的外孙女一有空不是跟着外婆去阳光家园给智障的小伙伴讲故事,就是跟着妈妈去养老院陪爷爷奶奶们聊天。
“谁都有遇到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帮助别人,自己收获的是快乐。”张秀芬就是想用自己和家人的行动把这一理念传递给二女儿,也想让女儿知道,知恩图报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
知恩图报
“有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能使我的身体维持到现在,也才使我的生命有了意义。”杨蓓说。
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和影响下,杨蓓变得乐观豁达起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上到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张秀芬给女儿买了电脑,鼓励她通过自学掌握一门技能。有了这门技能,杨蓓成了老年人网上的“知心姐姐”,她在社区老年人大学义务当助教,耐心地教老年人学电脑。在学校教还不够,在家她也每天挂在网上,通过QQ随时回答老年人提出的问题,实在解释不清楚时,老年人就上门来找她请教,她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每周她们母女到社区图书馆去做志愿者,帮助整理图书,记录借阅账簿。尽管每次回来,她都累得浑身疼痛,要恢复两三天,但她还是坚持着。不仅如此,她还每年坚持将残疾人补贴捐赠给最有需要的人。
2008年的一天,杨蓓突然对母亲说:医生说我活不过16岁,可是我现在36岁,这都多亏了您、全家人还有社会对我的关爱,现在我已经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了,目前我这个病在医学上还是空白,所以我想死后将遗体和角膜捐献,供医学研究。说完这些,她还将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妈妈,请她帮忙交到社区党支部。听女儿的一番话,张秀芬心里既感动且欣慰,女儿如此豁达,不枉她一直以来在女儿身上倾注的心血,但是她也有些伤感,作为母亲,她没能给女儿一个健康的身体,难道还要让女儿带着残缺的肢体离开吗?她叫来大女儿和儿子,全家开了个家庭会,把杨蓓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越发敬佩这个身残志坚的家庭成员,一致表示尊重和支持她的想法。于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杨蓓成为开发区第一例进行遗体捐赠公证的志愿者。
小爱爱家人,大爱爱社会,多年来,张秀芬就是这样,把她的母爱奉献给儿女、家庭,又带领儿女们将这份爱延伸至了社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第一条就告诉我们,要亲近明师。所谓明师,就是我们常讲的“善知识”。“明”,不是说这个老师名气很大,现在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个不见得有效果。佛家讲的“明”是明心见性,真正在修学上他有修、有学、有证。当然,最好的老师是证果的;纵然没有证果的,只要他有真修实学,这样的老师,我们亲近他决定得利益。可是善知识很难得到,自古以来,所谓是“可遇不可求”。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