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谨慎作为
2014/9/6   热度:219
巴音胡舒嘎查和巴音乌拉嘎查不过是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两个普通村庄,但是,在本报今天刊发的报道中,这两个村庄却具有特殊涵义。
这两个村庄在中科院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转换治沙思路,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治沙路径:不再单纯依靠人力去种树治沙,而是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将沙地围封起来,对沙漠地区牧民实行生态移民,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沙漠地区的人为干扰,利用大自然自身的力量去修复曾经肆虐为患的沙漠。历经10年探索和实践,科研人员在这里开展的试验颇见成效,实现了人退沙退。
为了治沙,多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治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一些地区的治沙工作也陷入了一种误区:一提到治沙,就想到要种树、种草,坚信“人进沙退”。
然而事实证明,有悖于自然规律的做法效果适得其反。曾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这些地区往往陷入“树一种就死,树死了再种”的恶性循环,许多勉强活下来的树也长成了半死不活的“小老头树”。“人进沙退”的目标不仅没有实现,有时甚至加速了生态退化的趋势,人进沙进。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这两个村庄的典型意义首先在于,通过其成功经验,我们认识到,在不受人为干扰的前提下,在生态退化没有超过生态阈值的地方,自然界本身有强大的能力实现生态恢复。
这两个村庄的典型意义还在于,其成功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我国还有许多处于荒漠化、半荒漠化区域的地方,其自然状况同这两个村庄十分相似。总结推广这两个村庄的成功经验,不但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能确保治沙成果的可持续性。
这两个村庄典型意义更在于,其成功经验让我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
长期以来,人类习惯了对自然大有作为甚至为所欲为,因此一提起敬畏自然,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敬畏,就是既敬重又畏惧。大自然如此广袤无垠、如此博大精深,人类虽然已历经数千年文明教化,但依然不能穷尽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依然存在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诸多空白和无知。无知不能无畏,否则就是真的无知。
敬畏自然虽然含有畏惧之意,然而这种畏惧却并不可怕。因为它让我们回归理性,让我们谨慎作为、善待环境,摒弃我们对人类自身力量的盲目崇拜。
不单在治理沙漠上,在生态保护乃至环境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敬畏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盲动。唯其如此,人类才能不断认识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结果就叫做业。这个世间人受业力的支配,想做一桩好事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折磨很多!这些折磨从哪里来的?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作的恶业所感。我们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有没有关怀别人?希望人家关怀我,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我要关怀别人。我只关怀几个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我不关怀了!喜欢跟不喜欢的,大概对比是十比一,那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