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死亡的智慧
2014/9/6   热度:249
由马佛青总会主办、《星洲日报》、孝恩文化基金会、般若学舍、巴株巴辖佛教会、甘马挽佛教会、大马圆觉禅及巴生滨海佛学会等协办的“佛教当代关怀:死亡的智慧”研讨会於1月1日圆满结束。当天,研讨会由拿督黄家泉主持开幕礼,参与者约650名。 心灵对象:法光法师(法) 慧开法师(慧) 郑振煌教授(郑) 主持:曾广志(曾) 海啸、无常之省思 曾:最近发生的海啸大灾难,似乎一下子把哀伤、生死、无常等课题全都呈献出来。灾难夺走无数人命,也留下一连串问题待我们去省思。请各位谈谈这场灾难带给我们的启发? 慧: 算命、星相等占卜法,在台湾社会很普遍。对於这次灾难的罹难者,网络上纷纷有人发表看法,说“遇难的人是因为犯太岁、业障”云云。这说法都是妖言惑众,难道这40万人都犯太岁、业障现前吗?我们常常习惯性地捕捉一些片面的看法,然后公式化地套在所有的事情上,自以为已经找到答案。 《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就提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然而我们对无常的体会往往并不深刻。灾难发生后,我们很自然为这事件套上一些说法,尝试在各种解释背后寻找-个常规。 以科学观点来看,确实是“国土危脆”。如果真有一个全能的上帝,在宇宙间造了一个平台,把地球放在上面,那么地球马上会跨掉,因为地球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坚固,它根本没有支撑自己的力量。相比之下,地球要比鸡蛋脆弱得多。 对于这些不幸的罹难者,我们觉得很哀伤,可是,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也可能会发生在我身上。佛法说因缘无自性,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偶然与必然。生命中有很多偶然,所以要能够面对无常,好好把握当下。 法: 从佛法来说,一切都是缘起。以缘起法来看,灾难的发生来自于我们的“共业”。除了每个人自己独特的业,还存在着人与人共通的“共业”。宇宙万物的形成、灾难的发生、人类的痛苦都是共业所致。《大毗婆娑论》所说,如果我们有很多贪嗔痴烦恼,就会产生一种共同的力量,战争、污染等问题都是从人类的贪念与嗔恨心而来。 郑:我们无法承受地震、海啸这种大灾难。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我们关心的更是内心的大地震、大海啸——我们有没有办法参透内心时常发生的海啸?海啸淹没我们,就如贪嗔痴把我们卷走,淹没在生死轮回的大海。如果-个人已经修成正果,外在的一切事相如何扰惑,他都可以承受。 受苦就结束生命? 曾: 澳洲一位六十多岁的教授曾经对我说,面对不堪承受的老化和病痛时,会结束自己的生命。我非常震撼,一位六十多岁的学者在承受苦难时,选择安乐死或自杀结束生命,他将会留下一个怎样的例子,又会引起怎样的影响?安乐死,或是为了回避痛苦而选择结束生命的想法,在未来必然成为一个很大的思潮,佛教在这方面应该给予怎样的回应? 慧:生老病死本来是人生的常态,但是生长在2l世纪的我们,生老病死似乎越来越械化、制度化了。 在海啸灾难中,拯救人员发现了奇特的现象:他们找不到任何动物的尸体,而人类却死了数十万人。为什么?动物有预知灾难的能力,早就避难去了,反而人类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这是值得我们省思的。 根据美国国家健康中心作出的死亡地点统计,在1988年美国所有死亡事件中,近80%的人死在医院、安养及舁院途中,而在家里死亡的个案,不超过20%。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试问,把病患送到医院就能够解决问题吗? “医院”本来是在中古世纪为了隔离黑死病患者而设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以治疗疾病为主要功能,西方医学也逐渐发展成以治疗为本位。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西方医学变得过度机械化,医生只是“治病”而不是“医人”。医生的职务是对抗死亡,把病治好才会有成就感。这情况到了近代又有了转变。“虽然病没办法治好,可是病人需要被关怀。”的概念被提出来了。传统医疗的做法是放弃无法治好的病人,而现在我们放弃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灵性关怀。以佛教徒的立场来说,我们让病人在临终时有机会听闻佛法,能够坦然面对死亡。 在台湾,近几年一些大医院都设有“安宁病房”,安置不再做急救或治疗的病人,尽量保持他们身体的干爽,帮助他们减轻疼痛。如果病者有宗教的需求,就给灵性的照顾,让他安静离去。 在此提醒大家,不要寄望将来别人给你做临终关怀,而是当下就开始多念佛,福慧双修,希望将来可以“预知时日”,潇潇洒洒地走完人生路。 法:尽管人有权选择安乐死,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珍惜生命。死并末解决问题,因为死了还有生,生后又有苦。有时候虽然病人处在昏迷状态,可是他可能还有活跃的意识,所以我们不能一味说为了他好,请医生给他安乐死。 不管什么决定,我们要以慈悲为准绳。例如一个病人成了植物人,他的亲人决定给他安乐死,如果这决定是出于真诚的慈悲心,那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如果是出于厌倦心,或是逃避责任,那就不对了。“安乐死对或错”没有肯定的答案,而在于本身或真正关怀他的人做决定时的心(动机)。 我们若对死亡有真正的了解,知道死亡并没有解决问题,就不该有安乐死。 从西藏佛教的角度来看,生病或是死亡都是净化业障的过程,是修行的增上缘。 无明凡夫,容易被周遭情境击倒;修行者面对痛苦时,则发不畏心,承担一切众生的苦难,苦反而成了净化自己的增上缘。
郑:死亡的选择权也是抉择之一。如果不主动选择死亡,那我们就会随着自己的业力自然地死亡,死后再由业力牵引,继续轮回。如果主动选择死亡,但却是无明的抉择,那也不好。因此一个人可以选择死亡,问题在于那是无明的选择或是智慧的选择。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这个社会上,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我们的本分;在自己本位上,处处要替别人着想。 譬如我们做生意,自己经商,一定处处竭尽心思为顾客着想。我们卖的东西一定是货真价实,不会让他人吃亏上当。我们东西买进来卖出去要用心,要对得起人,要对得起社会,对社会要有贡献。能利益大众,这就是菩萨,这个商人就是菩萨商人。我们做工,这些产品也一定要真实,决定不能偷工减料,这是菩萨工人。乃至于家庭主妇,也要竭尽心思,对于家里老少都要照顾得到,使他们身心能得到安稳,这是菩萨主妇。我们待人接物、一切工作,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这是菩萨事业。佛法,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