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之七十七--千经万论只为明心(一)


2014/9/3    热度:294   

  「千经万论只为明心」!这是禅门祖师大德说的话,因为禅宗的宗旨即在指点行人明心见性;心如何明?!性如何见?!《金刚经》既是宗门要典,如何达到此一目标呢?

  我们先看《金刚经》如何教我们认识心?有关心的经文列举如下: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要离相发心?佛陀说:

  〝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取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至于什么是心呢?经中说: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既不可得,这么不可捉摸,又当如何用心呢?佛陀教我们: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惠能大师说:〝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又说:〝何名为经?经者,径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当内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诵说,心不依行,则无经;实见实行,自心则有经,故此经如来号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再看前引之经文,教如何行修菩萨摩诃萨法?首先就是要发追求觉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仅自己要朝正觉的方向去努力,同时还要发菩提大道心,救度三界之内、四生九有的众生,都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四生九有是后来衍生的名词,也是一种简省而总赅的说法,在经文是: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四生(卵、胎、湿、化),是指众生受生的环境,老禅师在《金刚经广论》里面提到:

  〝卵为茫然,胎是习气,湿属随缘,化乃见取,诸般业识分别众生,如是之业得如是之果,可见业识的牵引掌握著生命之所趋。〞

  基于这一认识,这也正是修行人为什么要调整自我的原因,因为造作是业,随业就要受报。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是指三界内众生的受报现象;有的众生身具形色,但有质碍;质碍就是物质体存在于空间所造成的障碍,好比我们的身体即是,一把椅子被你坐了,别人就无法坐,这就是质碍之故。天道的众生虽有形色,但是他没有质碍,和我们人不同,我们一般人的肉眼也看不到他。佛陀在人间成道,所以佛法是对我们人道众生说的。凡看得见形色样子的,就谓之〝有色〞,若无色的〝无〞,千万别作没有解,比方显微镜底下的微生物,它有形色,但是我们肉眼看不见,这就是一种无色,所以〝无〞不能说没有。另外在无色界的众生,虽然他不具色身,但是他意识的活动是存在著的,所以不能用否定去看无。另外色界天和欲界六天,以及非人、鬼类的众生,他们也都有形色,只不过我们人道看不见,一般说来,凡〝看不见〞对我们而言,也可说是无色,所以无不作没有解。

  〝若有想若无想〞,还是以我们人为对象来作解释;〝若有想〞,是指我们人有思想,可以互相沟通,〝若无想〞,是不能沟通,无不是没有,只是于我们而言,我们无法跟牠沟通;好比昆虫禽鱼走兽,牠对我们人类而言,好象是无想,事实上有没有呢?于牠的同类而言,牠是有想。

  我们再看〝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个〝非〞与〝无〞,若依云老禅师的说法就比较容易懂;非是〝不同于原有〞,无〝不是没有〞。

  比方我们看畜生道,动物本来对我们人而言,〝若无想〞,牠不是没有思想,于牠同类而言,牠们可以沟通,是有想,对人类而言象是〝若无想〞,可是有的在经过训练之后,牠可以藉著什么指令或讯号,来完成与人的沟通,这就不同于原来的无想,所以是〝若非无想〞。

  再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的时候很和谐,有的时候常会起争执,也都是因为有想,因为每个人都执著那个〝我〞;我们一旦学佛了,听闻了道理方法,懂得调适自己的五蕴,在想、行两个蕴之间建立起间隔,使原来的〝想〞转变成〝非想〞──不同于原来的想,这就是〝非有想〞,所以〝非有想、非无想〞,可以说它是要经过调适后而改变的;于动物而言,从不能沟通到能沟通,便是一种提升的层次。

  比方禅定进入到〝无所有处定〞以后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我们曾经提到过的三界中的无色界,无色界的第四个定的范围,那就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即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即使进入到禅定的第八定,如果不能掌握佛法中正觉修行的道理和方法,从自心根本去着手,能够明心见性,发菩提心,那么禅定工夫再高,它还是生死轮回种因;要不就会像外道郁头蓝弗,他会起无明惑,生瞋恚心,虽然禅定功夫到达了第八定,一念无明故,照样投入飞狸身受报;或者贪著于放光神通,不得解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倓虚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亲眼看到念佛往生、预知时至、没有害病的,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看到二十多位!他的老师是谛闲老和尚,老和尚有个徒弟是个锅漏匠,住在温州乡下小庙。谛闲法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什么都不要想,专念这一句”。锅漏匠三年没出门,就念这句阿弥陀佛,真的成就了。这天,他跟护法老太婆讲,明天不要替我烧饭了。到第二天中午,老太婆到庙里来,看到他站在房间里面,走到面前仔细一看,死了。谛老赶紧下乡来,一去一往三天。他这个徒弟死了以后站三天!看到徒弟走得那么自在,谛闲法师很欢喜:“你总算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那些讲经研教的大法师、丛林的主席方丈也比不上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