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感悟与旨趣三(学佛的方法次第与窍要)
2014/9/6   热度:191
学佛的因缘不一,有从信仰而来,有从慈悲而来,有从智慧而来。然而,在学佛的完整过程(信解行证)中,信实是学佛的第一要领。声闻乘中说:“信为能入,戒为能度。”菩萨乘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我法甚深妙,无信云何解?”所以,我们想学佛,想依佛法而得到真实利益,就必须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深刻的净信,否则就与佛法无缘而漂流于佛门之外。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若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正像不能进入公园的大门去领略林园花木的幽胜一样。所以,发心学佛,首先要归依三宝,以三宝为崇高理想的目标,自己不断地修学,加以佛菩萨慈悲愿力的摄受,使我们身心融化于三宝中,福慧一天天地增长,一天天接近那崇高的目标,归依有依托救济的意思,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在这生死边缘,见到草束浮沤,也会伸手攀援;听到风响鸟鸣,也会大声呼救,求救的心情恳切万分,可说唯有此求生的念头。那时如有船集经过,即应投托该船而得到救济。归依三宝,即在生死大海近善士、听闻正法,即能于三宝、四谛、缘起、圣道等佛法确信不移,而引发趣向的欲求。从多闻正法,深入地去思考观察,才能更深刻地悟解佛法,而得思所成慧。由思考观察,对佛法有了深刻的认识,能照著佛法去修学,见于实行,而做到三业清净,即得修所成慧。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修学佛法的初步,是任何修学佛法所必经的路径。然从师而起三慧的修学程式,可能发生流弊,所以释尊又说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作为修学的标准。佛法以正觉的解脱为目标,而这必依闻、思、修而达到;闻慧又要依贤师良友。这三慧的修学,有必然的次第,有应依的标准。这对于正法的修学者,应该重视释尊的指示。信愿、慈悲、智慧是学佛的三大窍要,或者说是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领。一切法门的修学,都依此而圆成。如古大德所言:“失主则八万法藏若冥夜游,得之则十—一部经如对自日。” 信愿就是信愿菩提心。 由于看到世间的恶劣,目睹众生的苦恼,而深信有究竟圆满的佛果可证:也惟有修证成佛,才能净化世间,拯救—切众生。于是发广大愿,愿尽未来际,上求佛道、化众生。然而,成佛度生的大信心、大志愿主要从大悲中来,经上说· “大悲为根本”、“大悲为上首”、“菩萨但从大悲生,不从余善生。’义说:“诸佛世尊,以大悲而为体故。”论上说:“佛心者,大慈悲也。”离了慈悲,就没有菩萨,也没有佛。所以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菩萨的心髓,没有慈悲,也就没有佛法,佛法是从慈悲中发挥出来的。慈悲与乐,即以世出世间的种种善利,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同得快乐、幸福。悲是拔苦,即减轻或根除众生的痛苦。对这苦痛重重的世间而言,拔苦显然更为急需。如一块荒芜的园地,必先将那不良的荆棘杂草除去,然后播下良种,才有用处。众生的烦恼病太多,若不设法去其病根,一切快乐的施予都不会受用。就像一个少年,习气不好,专交坏朋友,每天闲荡胡闹,搞到倾家荡产、衣食无著、为非作恶。你若想救他,单给他金钱资具,使他图得一时的舒适,是不够彻底的,甚至可能弄得更糟。因为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他的性格、习惯还未改过来,就是说他的苦根还没有断除。这时给他好处,于他不会有什么实利。所以,大悲实是拔济众生苦难、解除众生生死的根本。智慧是贯穿信愿与慈悲的纽带。离开了智慧,信愿就会变成一种狂热的、充满愚痴与邪见的追求,慈悲就会成为一种祸害,正如经上所云:“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慈悲成祸害”。可见,初学者必须以信愿启发智慧,而后更以智慧助长信心,两者相辅相成,互摄并进,最后达到信智一如,即是真实智慧的成就。慈悲依于智慧而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智慧亦依于慈悲而彰显其无碍大用,从而达于悲智交融的平等法界,契于无常无我之寂灭法性。因此修学佛法,必须三者相摄相成,完备修持,始能臻于圆满的境地。总之,学佛就是要对生命的三世流转有个明确的认识;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断展开,生死未尽,会无限地延续下去。若想得到生命的超越、痛苦的解除,就必须从学佛起步!
编辑: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