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慈善可以让人更快乐更健康
2014/9/6   热度:361
最近,玉树地震灾情牵动了每个人的心,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无私援助,展示了中华民族儿女的炽热情怀。心理学家认为,热衷慈善、乐善好施的人心理健康程度和心灵快乐指数均高于普通人,他们比一般人更健康、更快乐。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人们常爱说的一句话。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慈善的本质是生存互惠——你帮助他人,就增加了得到他人帮助的可能性。互惠是群体的生活方式的特点。人都有强烈的归属群体的意愿,保持社会认同,就会获得满足感。
在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现场,活跃着一批老年志愿者。他们热情疏导人群,帮人指点路径,忙得十分开心。马老先生告诉记者,自从做了世博会的志愿者,他每天都很愉快,感觉年轻了不少。“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又很开心,这不是双赢的好事吗?”他说世博会结束后,他打算在社区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常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仁者寿”,这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观。调查发现,做善事时人的心情特别好,情绪积极,自尊得到提升,可以获得真正的快乐。行善活动中,无论助人者、受助者还是旁观者,都能从中体会一种和谐与愉悦的感受。心理学家杨霞这样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会改善个人情绪,使之良好,有效减轻自己的身心压力;二是助人的积极效果和身心压力的减轻,对自己的健康会有积极影响。这说明助人本身就蕴涵有内在的回报。
通常,我们总认为心情好的人才愿意助人,其实,许多心情糟糕者同样愿意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那些正在为糟糕的考试成绩而闷闷不乐的学生,当他们走在校园里时,路遇一个人手中书本纸张突然散落一地,他们会比平时更主动去帮助他人。
杨霞分析说,这样做是一种自我满足,可以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回报,同时,看到和自己一样不走运的人,有助于抵消不良情绪。这也是有些处于内疚、悲伤或者其他消极心境者,愿意主动帮助别人,让自己感到被需要的原因。慷慨助人,是一种使自己振奋、自我满足的方法。很多人乐善好施,愿意倾听别人的苦恼,喜欢帮助弱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就是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心情更好,得到快乐和满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人讲功夫,什么叫功夫?你什么都懂,拿到《大藏经》,统统都会讲,讲得天花乱坠,算不算功夫?不算功夫。功夫是什么?一切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是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又能够了了分明,这是功夫。所以六根在六尘境界里是“定慧双修”,这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定慧等持”。大师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一接触,都变成了定慧。他不生烦恼、他不动心。“不动心”,成就他的定;“了了分明”,成就他的慧,六尘境界,对他来说,没有障碍。无论什么法门,世出世间法,他都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就是修这个。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