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带来的反思:如何与自然相处
2014/9/6   热度:184
环境是共有的,影响也是关联的,面对这场干旱,上游与下游,东部与西部,你或者我,没有谁可以是旁观者。 水库的三种缺 旱灾延续到4月,一些地区迎来了零星降雨,但这对缓解旱情作用并不大,今年的雨季目前估计要比往年延后不少,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要与干旱抗争。西南五省市区一向是我国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人们诧异于,如此严重的旱情为何发生在这些地区。 在云南,记者发现,虽然干旱少雨,一些地区并不缺水,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才是很多灾区干旱的本质。 复杂的地质构造是造成这一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云南省喀斯特地区多,普遍存在地表水存不住、地下水利用率低的问题,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多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另外,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于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云南省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15%。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水平低、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新民周刊》记者的调查发现,灾区水利设施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的水利设施欠缺,此次云南省受灾的800万人,75%都在山区或者半山区,而这些地区中,有不少数十年来连最基本的管引设备都没有,因为贫困,农户的水窖拥有率也非常低,导致干旱来临,百姓无力应对。 第二,就是农田灌溉水利的缺失,据水利部统计,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在灾区的采访,本刊记者也发现,有水利设施的村子与没有水利设施的村子状况相差很大。 第三缺是很棘手的问题,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占水库总数的42.5%。近年来,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多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地方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水利设施不堪重负。以云南省第二大市曲靖市为例,该市共有520座小(二)型水库,但目前共有442座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病险,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这样的情况在邻省贵州同样存在,由于水利历史欠账多,到2009年底,贵州还有1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829座。 如何与自然相处? 干旱带来了一场大反思,到底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因为干旱,深山里的贫穷终于为外界所知,记者发现,出于摆脱贫困的良好愿望,很多山区近年来开始大面积栽种核桃树、橡胶树等经济作物,但山上蓄水功能本就比较差,生态脆弱,很多山民尴尬地发现,经济作物还没开始受益,因为破坏了原有的植被,无雨即旱、有雨即涝的情况愈加严重,贫困因此加剧。 没有谁是旁观者 抗旱,首先要确保的就是民生问题,大量或悲壮或感人的抗旱故事每天都在灾区上演。昆明市郊的花农杨源在接受采访时,望着自家3亩多地绝收的玫瑰哭了,春节过后,雨一直没来,村里的几口大池塘干涸了,杨源家花地上裂开的口子可以放进一只手。鲜花变成了“干花”,路边的野草枯了,就连生命力旺盛,被视为“害草”的一支黄花也鲜见踪迹了。 保持民生的安定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是灾区首先面临的问题,因为争夺水源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因旱返贫的人数也正在增加,因为无力饲养,农户们正在贱卖他们重要的生产资料——耕牛,尽管很多灾区群众已经采取出外打工的方式减少损失,但对于灾区而言,抗旱之后的扶贫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其实,无论是长久的还是眼下的,一系列暴露出来的问题和解决之道,接受采访的灾区官员们都很清楚,但他们普遍的反应是“就差钱”。 地区发展不平衡,让西南地区面临干旱确实显得乏力。 环境是共有的,影响也是关联的,西南的干旱已经导致了南方的用电紧张与全国部分领域的物价连锁反应。 面对这场干旱,上游与下游,东部与西部,你或者我,没有谁可以是旁观者
喀斯特地形还带来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多年来,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5%,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流失面积1/10。
灾区的很多官员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都认为,天灾本并不至于引发灾区如此的被动,此次干旱暴露出的最大特点就是西南地区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以及工程性缺水矛盾的突出。
西南地区一直以来普遍存在对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以云南省为例,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却只有6%,远低于全国16%的总体利用率。在云南省内,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更低,比如普洱,水资源利用率只有3.4%。
“这场大旱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必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说。
此外,不少地区的坝塘近年来为了创收,承包出去搞水产养殖,干旱来临时,鱼塘主与下游农户的用水矛盾凸现,为了保证鱼塘利益,鱼塘主不肯放水,也导致这些水利设施起不到灌溉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干旱提示我们,至少在西南地区,在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农田灌溉网络工程,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工程性缺水造成的饮水困难,云南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至2012年,筹集不少于100亿元资金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带动地方、企业和民间资金投入建设400亿元,3年内拟投入水利和农村水电建设资金达到500亿以上。
就眼下而言,云南省今年准备陆续开工建设100个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个小山塘、小电灌站等水利工程。贵州省委常委王正福也表示,要全力以赴做好水利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对于广为关注的水库问题,本刊记者的调查总结,水库的“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一些已有的水库,尽管蓄水减少,但还是有水的,就因为缺乏配套的水利设施,或者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造成无法有效利用,老百姓守着水干着急。
灾害发生后,几乎每个接受本刊采访的官员、百姓都对修建水库的呼声很高,时常听到老百姓们说,如果当地修建一个水库,此次就不至于如此被动,可是项目申报了多年,因为缺乏资金至今没有动工。这是水库的第二缺。
对于水库的三缺需要具体分析,对于第一个缺,有必要今后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使现有大型水库发挥应有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第三个“缺”,必须引起警惕,雨季迟迟不来,但雨季迟早要来,应该尽早赶在雨季来临前对病危水库进行加固,以防大旱之后出现大涝的情况。
重点要思考的是第二缺,这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修建更多的水库,确实可以解决饮用与灌溉的问题,但必须全面论证,慎重思考,否则水坝数量无序、非理性井喷,非但会造成上下游的用水矛盾,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打井,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修筑水坝,打井只能是一个应急做法,此次抗旱中发现,村民们使用的较为原始的水窖的方式,在雨季把雨水、泉水聚集起来,在旱季使用,是一个切合当地实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云南省的特殊地形本就决定了该省地表蓄水功能较差,在这次干旱中,一些地区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发现,在水冬瓜树密集的地方,水不仅不枯竭,且水质较好。水冬瓜树,在海拔30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5℃—18℃,降水900毫米—1400毫米地方均可生长,本是大自然赐给云南这种特殊地貌地区的一个礼物,被当地人称为天然的水窖,这是因为水冬瓜树用途广泛,根系发达,耐潮湿土壤,对抗旱保水、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森林火灾都有很大的作用。这种植物的叶片易腐烂,氮、磷、钾含量较高,是很好的肥源,根系有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然而,近年来,水冬瓜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背后原因是,思茅松、桉树等更容易带来经济受益的经济林受到青睐,大片原生林被砍伐,栽种上了这些经济植物。
思茅松与桉树可以用来造纸、取脂,一亩桉树能带来成千上万元的利润,然而,这些树在当地也有另一个称号——“抽水机”,它们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水分。
干旱当然不是桉树、思茅树造成的,但生态的脆弱、山体蓄水功能的下降,以及干旱来临时的被动,却不能不说与之有关。
退耕还林在一些地区尤为重要,在追求地方GDP的同时,必须要算一算生态账,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西南地区江河上越来越多的小水电,我们有没有必要修建那么多的小水电?
只有人和自然的相互和谐才能真正从长久来解决旱灾的威胁!
在云南采访期间,记者发现,山体从远处看总体还是绿的,但走近一看,山坡上的耕地都裸露着,山体就像被剃了光头一般触目惊心。这些耕地都位于山顶或者山腰,或许并不适宜农业生产,村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又是非常低端的,种植的往往是产值很低的少量玉米和土豆。
在云南楚雄永仁县,记者发现,从2002年起,该县就开始陆续进行生态移民。原来在山上居住的彝族人,到镇里一趟要4个小时的山路,往返8个小时,一旦缺水,生活难以想象。迁移到平地后,由政府每人分一亩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同时把彝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带到市场,每年也有很好收入。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一代,近年来高山移民、生态移民普遍开展,当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和人均耕地以及平原面积较少的西部地区,大面积高山移民是不现实的,但是不是应该考虑对一些极度不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实行移民?
比如岔河小组那样的村庄?
作为普洱茶大省,云南省已经有近300万亩茶叶受损,占总面积的六成,近5万亩茶树枯死。在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高达360万亩,农民近六成的经济来源依靠橡胶,然而,因为干旱,橡胶树大片枯死,景洪市30多家橡胶厂有一半因此停产。
紧随而来的市场反应是,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拍卖中心,最上等的A级玫瑰每扎价格已经从起价20元抬升至60元。花卉是云南省的主要经济产业,全省80%的花卉面积受灾,其中绝收的就有2.56万亩,不断减少的花卉产品与居高不下的价格,让历经20年发展才到目前规模的云南花卉面临失去部分国际市场的危机。
普洱茶协会已经预测,今年的普洱茶价格平均调价幅度将会达到三成,部分品牌甚至涨幅百分之一百。在昆明市郊的“七彩云南”旅游点,滇药销售人员也劝记者赶紧购买中药三七,全国97%的三七都是产自云南文山,因为干旱减产,三七的价格已经从去年每公斤70元飙升至400多元。
没有水,洗浴业可以暂时关闭,没有水,泼水节可以改到河边进行,但没有水,饭却不能不吃,日子却不能不过。蔬菜没有了,就连山上的野菜都挖不到了,寻甸县柯渡镇副镇长张玉万花9元钱买了两棵大白菜,哭笑不得,这个价格是常年的9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三世因果与改命: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当中得贫穷果报;过去生中没有修法布施,这一生当中得愚痴果报;过去生中没有修无畏布施,这一生当中果报就是短寿多病,身体不健康,常受病痛之苦。因果报应就是这样的。既然是自己造的因感得的果报,当然自己能够改造命运,怎么改造?如果我们这一生有这些现象现前,我们就知道过去生中修行缺少哪一部分,现在可以补,认真努力地去学习。你要是勇猛精进,不必等到来生,这一生命运就能改变。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