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破茧而出”


2014/9/6    热度:201   

  一只幼蝶在茧中挣扎了很久,觉得它太累了,出于好心,用剪刀小心地把茧剪掉了一些,果然这只幼蝶轻而易举地爬了出来。然而,不一会儿,这只幼蝶竟然死去了。原来,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飞翔。可见,恰恰是人的“好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这个故事,又叫人很自然地联想到现在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可能会犯很多错误,但最具普遍性也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好心”的错误。比如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或者为了让孩子专心于学习,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部包揽;比如父母受过很多苦,不忍心再让孩子吃苦,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锦衣玉食;比如担心孩子的安全,不仅小学要天天接送,进入中学后依然如此。凡此种种,都类似于那个为幼蝶除茧的人。也许你的“幼蝶”看上去很正常,甚至在某些方面很优秀,但由于省略了或许是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其精神发育会有一定欠缺。在生活一帆风顺时,这只幼蝶或许翩翩起舞,但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挫折或磨难袭来时,命运便可想而知了。

  有一位母亲在儿子新婚时送给他一个小册子,上边是所有亲友的联系方式,并写明了有什么样的困难找哪一位亲友帮忙。母亲还在小册子上注明,水、电、气、房子等出了问题打什么电话报修,感冒吃什么药等。这位不久之后也要做父亲的人,其实还没“断奶”,算得上是一个“嚼着喂”、“抱着走”的包揽式教育的标本。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如果忽视了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就如我们现在做家长的常常会感觉到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有许多毛病:如独立生活能力缺乏,自理意识差,依赖性强,做事被动、消极、胆怯,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

  美国心理学家布里顿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儿童探索的过程中,成人给予的指导越少,儿童参与活动的程度就越高。卢梭曾幽默地“教导”我们:“你想让孩子成为低能儿吗?办法只有一个:无休止地关心他吧。”由此看来,要想孩子摆脱“低能”,成为“人才”,在生活中,父母就必须要多一些旁观,少一些干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替代,通过“一分管,三分导,六分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探索的宽松氛围,让孩子自己经过挣扎“破茧而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是一切事物的先导: 以恶心思考与行动,忧愁必将随之而至; 以善心思考与行动,快乐亦必随之而至。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