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之六十二--缘起与性空(五)
2014/9/3   热度:388
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境,交代得特别清楚。首先,佛陀对须菩提说: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实在是让执著于法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所以听到这层道理,他会害怕;《金刚经》中说,这类通常是乐小法者,也就是自了汉迫切于清净自乐;执著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对菩萨的法义他没办法接受。但是我们知道,修行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菩萨法的修养,才能够到达佛的境界,当然,那是更高的无我之境──不舍一个众生而入无生法忍,完成的是究竟清净的修养。 须菩提曾经问佛陀: “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面接著还有一句话很重要,佛陀说: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我们先看佛陀曾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第十七品),又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世间法与佛法的差别所在。 一切法皆是佛法,并不等于说:一切法即是佛法,这差别性一定要注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因为“佛法不离世间觉”。 人之所以会觉悟,是因为面对世间种种的一切,有所感悟而生,但一切法并不就是佛法,否则就没有学佛的必要了,因为一切法是轮回的根本,而佛法则是出离轮回苦海的;所以佛陀说:“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凡夫眼中,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佛菩萨所见的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为什么? 因为凡夫执著那个我,而佛菩萨已经突破了我,所呈现是『无我』的修养,没有见的执著,所以没有相的分别计较。 在经文末第三十一品中,佛陀曾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以佛陀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见”的清净,可以说是破除轮回的根本原因。 楞严经里面就说:“令汝流转,心目为咎”,又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什么是涅槃? 佛陀也曾经说过:“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所以佛陀在《金刚经》的最后,特别交代,于见的清净,怎么去理解?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开始起,就要不著见,不生法相;而之所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是一种文字语言上的善巧方便;就像说“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又特别加以说明:“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为什么要如此?因为凡夫众生都是执著的,说善法执著于善法,而善法只是有为法的福德因缘而已,有漏不净,不脱生死轮回,所以佛陀才说: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善法不能执著,一执著,也成了有为的不善;所以说:“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便是于善法的内涵境界已经提升。比方布施是种善法,但不住法所行的布施,则已是突破了自心与外界色尘缘境的分别,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所施之物,能所俱如虚空,无纤尘之染著,呈现无碍周流的自在,而达到自他两利的饶益,也正是佛法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佛陀才会在法华经中说: “为度众生故,方便示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 体会到佛陀的悲心,便知道怎么在菩提道上去努力。所以发心的大菩萨们,他们不是誓度众生,便是辅佐释迦牟尼佛在娑婆苦海来度众生,因为在三千大千的世界中,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也可以说是众生获苦报最严重的一个环境,单一个下三道的轮回就不得了了,而于人于天的乐境中,又迷于假有不知出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迷幻药、摇头丸有什么可乐的?但是青年少年族群却会趋之若骛;菩萨看我们世间,人的沉迷也是如此,以苦为乐,所以称之为“可怜愍者”。 佛陀悲愿弘深,才在娑婆世界成佛。凡有觉知能力的人,只要面对生命的真相作深层的省思,都知道该怎么去掌握未来,发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虽然有很多朋友并不是佛教徒,但他的信念与操守已经是菩萨的心性与行为,这也正说明了 大中华的儿女深具有菩萨乘的种性,也因此大乘佛法才会在菩提达摩东来之后,在这一大片国土上蔚郁生根,发扬滋茂,我们更要爱惜这难得的机缘,让大家都来追求性灵的自性觉悟,圆满生命的光辉。只要中生代觉醒,老年人就得安养,少年人就得教养,我们的国家就有无穷的希望。 所以金刚经的后十六品所宣示的法要,于境界是一种提升,如果说前十六品所提的是体、相,则后十六品则涉及到境、用;也可以说是修证的结果与究竟的清净。 所以老禅师说:前十六品属于『缘起』,后十六品属于『性空』,也可以说《金刚经》的法义,是从“有”说起,然后突破有显现“无”,依于“无”见取虚空性,于“用”如如不动,于“境”即能清净本体;所以若能受持读诵,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于是可见金刚经的重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得好,我们这一生所受的一切,这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前生。前一世造的因,今生受果报,今生所造的因,来生受果报。我们到这人间来干什么?来受果报的。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这一生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你不再怨天,不再尤人。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畏因,因为他知道果报之可怕!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决定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件伤害众生的事情。众生迷惑颠倒,天天在造恶因,果报现前,他害怕,众生畏果;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他乐意承受,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