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长沙清明时尚风


2014/9/6    热度:221   

今天上午9时,在建湘路天心城市广场,一场名为“古长沙清明风情展示”活动隆重举行

在“长沙版”《清明上河图》的喷绘前,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身着汉服,进行古诗词诵读,在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时尚以复古的名义在流行。

宋代《蹴鞠纹镜图》上的蹴鞠。

西汉马王堆《导引图》上的蹴鞠。

长沙版清明上河图。徐大山等绘

清明是中国农事节日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理所当然,清明节以祭扫祖墓、体现孝道为主。

然而,从古至今的清明节却又有着“双重性格”。

都正街办事处的尹卫东主任说:古时,人们在重视孝道的同时,因为清明节正值春光粲然、百花烂漫、万物生长之际,清明又是人们“少年不识愁滋味”,纵情郊野,回归自然,踏青之时。

两千年前,马王堆老太太踢“足球”

踢“足球”,曾是古代寒食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在唐代更是盛况空前。

有“诗圣”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前后来到长沙,先后写下三首《清明》诗作,其中就写到长沙人清明节,不但千人万出,到河西岳麓山春游,更有不少长沙人在清明时节到郊外蹴鞠、荡秋千。

蹴鞠,其实就是古代的足球游戏,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

让人惊奇的是,早在杜甫之前,即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马王堆老太太”辛追,可能就已在清明节长沙郊外的草地上踢过“足球”。

湖南省博物馆周世荣先生曾撰文说: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标为21号的图像中,“一个身穿灰色长袍的女子,折腰转体,一手向下。在她的脚下有一个略有残缺的红色球状物……这个图像,就是在蹴鞠。”

同时,人们翻寻马王堆老太太儿子的“藏书”(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居然在帛书看到这样的“神话”记载:黄帝和蚩尤打仗,黄帝活捉蚩尤后,把他的胃掏出来,做成“足球”,让人们踢来踢去。

汉代的“足球”,一般认为是“以皮革为之,其内填充动物羽毛”而成,有游戏、军事锻炼和医疗体育等多种玩法。

辛追在长沙踢过的“皮革足球”,到了唐代的长沙,渐渐已演变成“灌气的足球”。

而在“足球”运动对抗赛的玩法中,西汉设有两个球门,到唐代变成只有一个球门了。

当然,长沙妇女们玩的“足球”,仍是游戏“足球”的踢法。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精美的足球纹铜镜,铜镜中的画像反映的是宋代妇女踢球的生活,只是今天已难考证,镜中的妇女是不是就是一群宋代的长沙妹坨。

及至民国初年,长沙各学校开展足球运动,雅礼、明德、长郡、岳云、一师等校的足球都具相当名气。甚至周南女中,还成立了女子足球队。

今天的天心广场举行的“古长沙清明风情展示”活动中,足球又开始以“清明节的代表娱乐方式”出现。当然这已经不再是当年“足球运动的雏形”——蹴鞠了。

清明与元宵,曾在历史的绳缆中拔河

拔河,最初的名字叫牵钩或施钩,《墨子·鲁问篇》说:长江上游的楚人与下游的越人水战,楚人顺流而下,逆流而退,因撤退不及时常打败战,鲁班(公输般)南游楚国,发明“钩强”的战具,撤退的时候,就用“钩强”将船往上拉,但这种钩强需要军人有很大的力气,楚国为了训练水军士兵的这种能力,便仿照纤夫拉纤的方式,准备一条粗大的篾缆,把军士分为两队,让他们各执一端,互相较力,后来成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郊野的一种娱乐活动,流行于湖北湖南地域广大的楚国境内。

楚国的牵钩之戏,到了唐代,篾缆改为粗麻绳,并正式被称为拔河,并相传拔河之戏在清明举行,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更在皇宫中进行大型拔河比赛,参加者在千余人以上,“喧呼动地,番客士庶观者,莫不惊骇”。

唐玄宗更兴致勃勃地写诗道:“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至迟在唐中宗时期,拔河,已确定为清明节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娱乐活动。

在湖北湖南楚国最先出现的“施钩”之戏,在盛唐的历史中拔河。一头用力的是元宵节,一头则是清明节。

最后在拔河中大获全胜的是清明节。在唐宋诗词中,即已出现清明长沙拔河的记录。

清明节,名人在长沙说

唐代诗圣杜甫说:人生就像荡秋千

在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说:“我妈妈常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知下一块吃出什么味道!”

“诗圣”杜甫,对人生的感慨,则是人生就像被踢出去的球,就像荡着的秋千。

公元770年清明节,诗圣杜甫来到长沙城边,他请人用竹椅将他抬进城内,去看太平街旁的贾谊井,去看浏阳门旁的定王台(原诗:“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此时的杜甫年近六旬,已是“右臂偏枯半耳聋”,他看到在清明节时长沙城内外娱乐和游嬉的人们,感慨“此身飘泊”,从北方漂泊到南方,从西蜀漂泊到湘东,寂寂系舟于西湖桥下。

在《清明》的诗中,他写道,战乱以来的十年,他将雏携妻的漂泊,似乎就像是“足球”场上被踢出的球;而万里的漂泊,何曾不像清明节南北共有的秋千,荡起老高,却不知何时能从空中落下(原诗: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的习俗。相传原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山戎之戏。到汉武帝时,为后庭之戏,千秋是祝寿之词,南北朝时传到江南,到唐代时,已成为清明节南北共有的重要习俗之一,杜甫《清明》诗中:“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即作为这一清明习俗的重要依据而被后代民俗家广泛征引。

杜甫在长沙写过的《清明》诗共有三首,今选其一于下: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晚清“女侠”秋瑾说:“今朝侬上定王台”

晚清“鉴湖女侠”秋瑾,巾帼远胜须眉,她的诗作:“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如霹雳奔雷,让人感奋难已。

秋瑾少女时代在长沙生活,17岁写过《踏青记事》四首,写尽长沙清明风景。奇怪的是从辛追到杜甫是一千余年,从杜甫到秋瑾又是一千余年,秋瑾在长沙清明的踏青线路,和唐代杜甫,几乎一致,也是从贾谊宅,到定王台。

17岁的秋瑾和她的闺密在清明长沙踏青时,穿的是凤头的鞋子和绣花小袄,她们穿过黄鹂鸟宛转鸣唱的柳阴,看到一处楼阁半卷珠帘正对绽放的海棠;经过一处小桥,桥水卷着落红无情流去;曲径之外是芳草茸茸。

在寒食清明节的那几天,秋瑾和她的闺密在长沙纵情游览。她的闺密对她说:“你昨天去的是贾谊宅,我今天刚刚登过的是定王台”。而此刻天真烂漫的秋瑾,正在束装,准备马上就去定王台。

当然,长沙古城历史遗迹,多焚毁于1938年冬的“文夕大火”。贾谊故居、火宫殿等早已次第恢复。只是定王台,一直只是活在太史公的书中、杜甫的诗句里、秋瑾与女友的对白中,活在长沙人民的心中,到目前为止,尚无法恢复。

在今天上午天心广场举行的古长沙清明风情展示活动中,不知会否有人诵读“鉴湖女侠”秋瑾的诗句。

秋瑾如能活到今天,估计也会兴致勃勃,发起“少年狂”,步行到天心广场去,倾听着当年写过的带些“小资”情调的诗句,在一旁低首不语。

秋瑾的四首长沙《踏青记事》诗如下:

女邻寄到踏青书,来日晴明定不虚。妆物隔宵齐打点,凤头鞋子绣罗襦。

曲径珊珊芳草茸,相携同过小桥东。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

柳阴深处啭黄鹂,芳草萋萋绿满堤。笑指谁家楼阁好?珠帘斜卷海棠枝。

西邻也为踏青来,携手花间笑语才:“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

杨昌济痛心新柳叶搀在茶叶中

草草

清明前后,正是长沙摘茶之时。

清嘉庆二十三年《善化县志》“清明、上巳”条下说:“上巳,士绅多结伴出游,踏青修禊,时茶芽初发,揉绿炒青之村,香满里巷。菜花正黄,如散金遍亩,田歌与布谷禽声,若相互答。令人怡情,至游民演采茶戏,每于二三月,乡僻聚观,诲YIN失业,殊为恶俗。近日奉示严禁,此风少息。”

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在《达化斋日记》中也记载了游民演采茶戏,不过他更严厉斥责了清明前后,长沙一些乡人在茶叶中搀杂使假的现象。

杨昌济在1917年4月11日的日记中记道:“前日往岳麓,在舟中闻人言:新柳叶,可搀入茶叶之中,言之甚易,若不知作伪为可耻之事者,此国民程度低劣之证。曾闻人言茶商之所以失利者,多因货劣而滞销之故;而货之所以劣,不仅因做法不善,亦缘乡民担茶叶求售者已有搀杂,故茶质不良。欲振兴茶业,非彻底澄清不可;必须山户群知作伪但能获细微之赢,终将失永远之利,群相劝戒,不许搀和伪叶,斯亦小学进身时,不可不提倡者。”

杨昌济先生日记中之言,也是想要改造世道与人心。清明时节,长沙街头挑担卖的茶叶之中,据闻目前仍有掺杂细柳叶者,据闻细柳叶有柳酸,初尝入口微苦,可令人头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有很多人念佛念一辈子,一身都带著病,为什么念不好?念得不如法,如理如法,效应就不可思议。什么叫如法?《佛说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有没有做到?做到了就是如理如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