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考论 |
 
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因受到明朝诸帝崇仰而屡次召请加封,成为自唐末吕洞宾以来最负盛名的“活神仙”。其生平事迹,传说甚多,幸尚有根可稽,今探史考究,以飨读者。 一、张三丰仙人仙迹 张三丰是元明间盛传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式人物,时人已目为神仙。关于其生平事迹,诸书记载甚多,同异相参。 《张神仙祠堂记》载:张神仙名通, 字三丰, 号玄玄, 乃汉神天师之苗裔, 三十代师虚靖之玄孙, 嗣教天师西壁真人之曾叔祖。《太岳太和山志》记: “张三丰, 名全一, 字玄玄,三丰为其号。”《张三丰外传》曰: “神仙张三丰, 一名君实, 一名仲猷, 字玄玄, 道号昆阳。又称斗蓬, 又呼张邋遢。”云游时, 见宝鸡山泽幽邃而清, 中有三尖山, 三峰挺秀, 苍润可喜, 乃居其间, 自号三丰居士, 后又出三峰、君宝、玄通、玄一等名号(见《张三丰本传》) 。所传大同小异, 其根当属《明史•方技传》。其目《张三丰传》曰: “张三丰, 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 人, 名全一, 一名君宝, 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 又号张邋遢。欣而伟, 龟形鹤背, 大耳圆目, 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 所啖升斗辄尽, 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 游处无恒, 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明太祖洪武初,张三丰至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揽胜。有问其仙术,竟不一答;问经书,则延津不绝口。登山轻捷如飞,隆冬卧雪中,鼾声如雷。常语武当山乡中人:“此山异日必大兴。”此“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 辟瓦砾”于武当展旗峰北结庐而居,供奉玄帝香火。又于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年间复修此馆而改称遇真宫) 。并使弟子邱玄清、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等分住五龙观、南岩、紫霄宫等处。明太祖朱元璋闻其名,于洪武十七年(1384 年) 下诏征张三丰入朝,不赴。遂下令张三丰弟子沈万三(元末明初仅温饱;后得张三丰炼金之法,富甲江南;曾以其财力资助过朱元璋打天下) 与邱玄清再请张三丰,亦不赴。洪武二十三年(1393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出游,不知所终。次年,明太祖遣使觅之,不得。 而此时,张三丰已云游于陕、川、鄂、滇、黔一带,“踪迹亦奇幻”。张三丰先居陕西宝鸡金台观, 传太极于弟子王宗岳, 始开太极拳由道门传入民间之先例。一日他“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 (《明史•张三丰传》) 更添神秘性。此后入蜀会献王朱椿,劝其长生修道;蜀王亦作诗二首《赠 由此可见, 张三丰是一个内炼高深, 行踪不定, 能辟谷, 寒暑不侵, 有轻功神行, 知未来休咎, 淡泊名利, 脱胎神化的高仙。时蜀王朱椿曾题《张神仙像》赞之, 曰: 张神仙“奇骨森立, 美髯戟张。距重阳兮未远, 步虚靖之遗芳。飘飘乎神仙之气, 皎皎乎冰雪之肠。爰寻师而寻道, 岁月亦云其遑遑。既受诀于散神, 复续派于瓜王。全一真之妙理, 契未判之纯阳。南游闽楚, 东略扶桑。历诸天之洞府, 参化人而翱翔。曰儒曰释, 曰老曰庄。皆潜通其奥旨, 乃怀玉而中藏”。明成祖朱棣亦十分崇敬张三丰, 欲谒张神仙。永乐五年, 遣给事中胡偕内侍朱祥斋玺书香币往访。书中称“久仰真仙,渴恩亲承仪范”, “拱候云车风驾惠然贲临,以副拳拳仰慕之怀”。(见《大岳太和山志》卷五) 。后又多次遣使访求,“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 明史•张三丰传》) 。明成祖未怪反而益崇。现存于武当山的龟驮大石碑上也有文证, 由此其诚心可鉴。永乐十五年(1417年) 敕命于张三丰结庵故居处营建宫观290 余间, 赐额“遇真宫”, 宫中供奉张三丰尊像。自永乐十年(1412 年) , 命隆平侯张信、吏部侍郎郭淮、驸马都尉沐昕等人督率地方官员及三十万军民大举修造武当宫观, 历时十四年, 耗资难以计数, 建成拥有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 其规模宏伟壮丽, 天下无匹。“既成, 赐名太和太岳山, 设官铸印以守, 竟符三丰言。”(《明史•张三丰传》) 。因崇仰, 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 年) 时赐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 明宪宗封为“韬光尚志真仙”, 明世宗四十二年(1563 年) , 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 二、张三丰道书道绩 张三丰是位在内炼上有着高深造诣之人, 且有诸多著述传世, 明代已有流传。《明史•艺文志》著录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各一卷。明代曾有人编辑过张三丰文集《捷要篇》。《道书十二种》、《古书隐楼藏书》录有《云水前集》、《无根树道情》等。清雍正元年(1723 年) , 汪锡龄将所见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 附张三丰“显迹”三十余条,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清道光年间,道仙李西月又广采诸书补辑成《 张三丰门下弟子甚多, 著名的有武当高道邱玄清(1327 - 1393 年, 曾为五龙宫主持) 、孙碧云(1345 - 1417 , 成祖敕授道录司右正一职事, 后人举为榔梅派祖师) 、王宗道以及“太和四仙”(卢秋云、周真德、杨善澄、刘古泉) , 皆为三丰派嫡传弟子。武林中人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俞代岩、段利享、莫声谷等七人拜于张三丰门下, 成为武当弟子, 得其太极拳与武当内家拳剑法之真传, 世称“武当七侠”, 自是武当剑与内家拳法名声益显。另外, 还有曾资助过朱元璋银饷的南京秦淮富户沈万三也曾拜张三丰为师, 后及其亲人十余人。永乐以后, 朝庭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皆以张三丰为祖师, 其丹法武功迅速流传开来, 于是以张三丰为核心和祖师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 在武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明末清初的黄家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也称,“三丰为武当丹士, 徽宗召之, 道梗不得进, 夜梦玄帝授之拳法, 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三丰之术后流于陕西, 以王宗(即王征南) 为最, 至嘉靖间以张松溪为最著(张一脉代有传承, 至今已二十代以上) , 开创了武当松溪门派, 武当武术因此盛行于江浙福建一带, 影响日大, 故有“北少林, 南武当”之说。 张三丰生前并未公开自立门派, 仅以游方高道身份收徒授道。但其身后被武当山及各地道士奉为祖师, 形成三丰道派。明清以降,自称遇见张三丰传道授法,开创道派的道士道派甚多。仅据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薄》所录, 以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八支, 如三丰自然派、邋遢派、日新派、蓬莱派、松溪派等。直至清道光年间, 还有川人李西月自称得张三丰隐仙派之传, 创内丹西派。这些道派至清末民国初时仍在流传。 张三丰主张“三教合一”。在《大道论》上篇中就明确提出: “予以不才, 窃尝学览百家, 理综三教, 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 佛离此道不成佛, 仙离此道不成仙”, 三教皆统一于“道”旗下。至于三教之间的关系, 他说“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 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 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 各讲各的好处, 何必口舌是非哉? 夫道者, 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 仙家畅言之, 喻言之, 字样多而道义微, 故人不知耳。”(见《 张三丰禀承金元丹法之精要, 又加以创新, 成内丹丹法。其丹法分清修和双修两大部分,清修是对出家的道教徒说的, 双修是对世俗的成年和老年人说的。其内丹修炼主要体现在《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张三丰内丹修炼以《太极图说》为理论根据,以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静生阴阳五行之宇宙生成论, 比附于人之性命生育。《大道论》曰:人在父母未生之前是无极, 父母始生之始为太极, 既生之后, 复以无极统其神, 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 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 则曰真命。浑浑沌沌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命以复其天命, 此即可谓之道。”(《 张三丰内丹内法也重“阴阳双修”或“男女双修”。其《无根树道情》中云:“无根树,花正孤, 借问阴阳得类无? 雌鸡卵, 难抱雏, 背了阴阳造化炉。女子无夫为怨女, 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 太模糊, 静坐孤修气转枯。”这为后来的“东派”(明代扬州陆西星所创) 、“西派”(清代川人李西月为祖) 开了先河。 三、余论 首先,张三丰是否有其人。《明史•张三丰传》、《张三丰外传》、《张神仙祠堂记》所载张三丰名号虽略有差别,但基本一致,应视有其人。从明朝王思民所著《张仙遗事》、郭子章《黔记》、曹学全《贵州通志》、《大岳太和山志》以及蜀献王朱椿晤三丰并题诗二首和《张神仙像》上亦可佐证有其人。至于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记三丰为宋人,似有两个张三丰, 当属神话传闻之误, 并非真有两个张三丰。 其次, 张三丰生卒年纪几何。《明史•张三丰传》曰:“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 遣使觅之, 不得”。时未闻其为少年, 故且定为老者, 以百岁论, 以合情理, 其时为元二十九年(1292 - 1391年) , 乃生于元初。然当时传言, 三丰为金时人, 与“元初刘秉忠(1216 —1276 年) 同师, 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刘为真实人物, 若视二人为同年, 至洪武二十四年应为175 岁, 无论以大年小年论均实难令人相信, 况有关刘秉忠之文献中尚未提及此事。故《明史•张三丰传》并未信之,“然皆不可考”。及清康熙时人汪锡龄总结数百年之传说, 否定金时人、元末人、明初人而定为元初人, 生于元定宗丁未(1249年) 再次, 张三丰之事迹。因明初太祖、成祖多次遣使寻访, 成祖更是耗巨资大修武当, 以及英宗、宪宗、世宗加封赐诰, 而使人们对张三丰的信仰持热不断, 故文人泼墨书记。虽记载中多有神话传说之词, 如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之事, 不可信之, 之所以有此传说, 疑为以免朱元璋之深究其实。但基本事迹如“游四川, 见蜀献王, 复入武当, 历襄汉”, 云游四方, 授拳传道, 均有根可稽, 应为实情。 再其次, 张三丰的著作。清初汪锡龄所编《三丰祖师全集》, 清道光年间李西月所辑《 最后, 道派归属。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