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年朋友谈学佛(上)——陈兵 |
 
近几年来,常有佛教青年或登门、或来信向笔者请教佛法,要笔者谈谈自己学修的经验,从而得以了解到青年学佛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苦恼、困惑。笔者自愧修学无成,无资格教人,在此仅作为一个早起步十来年的大朋友,就所见青年学佛中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与青年朋友们作一次笔谈。 佛教与青年 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横秋的景象正相一致。直到前八、九年,不管到哪个寺院里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中,无论僧俗,老年人都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老婆婆,往往是各地在家居士的主体,而且其文化程度一般都偏低,容易给人一种“愚夫愚妇”的印象。这种现象,自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及佛教弘扬等方面的复杂成因,对佛教的传续也未必是不好的事,但难免使未深知佛法的人们产生误解,以为佛教只讲求个死得好、来世好,是老年人的事,与中青年无关,无补于现实生活的建设。早岁排佛,晚年崇佛,是过去不少名流士子所走过的路径。听说有位青年时信佛出家、后来还俗当了学者的老先生曾说过:青年人不适宜学佛、研究佛教,此话当非无其根据。 然而,从佛教的本来旨趣和流传历史来看,学佛,绝非仅仅是老年之事,而应是贯彻全部人生旅程、一统世间与出世间的大事。老年人固然应亟亟学佛,青年、中年人更应学佛,而且实践菩萨道、弘扬正法、见道证果,主要是中青年的事。尤其青年,朝气蓬勃,浪漫纯洁,正是追求真理、形成人生观的时期,最需要佛法正见的指导。青年精力旺盛,意气风发,思想敏锐,上进心强,正是学习、成长时期,对学习佛法、修学定慧,具多优越条件。释尊及佛门多数高僧大德,都是青年求道,释尊成正觉时,才刚过而立之年。历来证圣果、弘法利生的法门龙象,多出青壮年。《华严经》特别描述了一位精勤求道,于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的善财童子的事迹,树为佛教青年的楷模。佛经中专对青年而说者,多达数十种。 笔者业深障重,发心学佛之时,已近而立之年,十几年来最为愧悔的一件事,便是未能及早学佛,以致在烦恼妄想中虚掷了宝贵的青春,枉受了诸多苦恼。如今到了该成熟结果的时候,却依然一事无成,力不从心,不能不常怀紧迫感,心想要是能早起步十年就好了,无奈逝者不返,青春难再啊! 这几年来,佛教的面貌发生了今人欣慰的变化,教徒的年龄在迅速年轻化,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不少年轻人,特别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怀着追求真理的热忱,研求佛学,其中不少已皈依三宝,精勤修学,还有现僧宝之相的,现在随便到哪个寺院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的阵容已大大改观:礼佛、听经、请购经书的人群中,衣着入时、现代气味十足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僧尼队伍中,近几年出家的青年僧尼,在各地寺院里都占到半数以上。笔者熟识的一些佛教青年,多数都有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善根深厚,信心大,有理想抱负,很能下功夫修学,有的修行已上了路。笔者在窃羡之余,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佛教在不久的将来必然焕发青春、欣欣向荣的希望。正确引导这一代青年佛子如法修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国佛教前途与命运的大事,也是为国家树才育人的大事。 佛法渊深浩瀚,法门万千,须得善学善入。善学之要,首先在当机择法。青年学佛,须根据青年的特点,及各自的根器和修学条件,制定正确的修学方案,选择合宜的修学法门。这对初入佛门,在世法和佛法两方面都不成熟,甚而往往在心理上有毛病的青年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慧根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易受损害。《华严经》中说,对于佛法,“智学成涅槃,愚学增生死”,喻如“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在台湾文化界弘法数十年的南怀瑾教授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我相信这绝对是经验之谈。 据我这几年的见闻,一些佛教青年很顺当地摸对了修学的正确门径;也有一些弄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在本来烦恼的身心上更加上学佛的烦恼,使本来就不大健康的心灵更加不健康,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还有送了命的,实在令人痛惜。责其咎,并不在佛法,而在于他们不善学法,缺了善知识的正确引导,或不听善知识的教诫。 “了生”为主旨,菩提心、智慧、方便为首要 全部佛法,无疑是围绕“了生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古人对青少年,虽然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的警策,但死,对来日方长的青年人来说,毕竟非迫切之事,要青年人成天把“死”字贴在额颅上,念念为求死后的究竟归宿而精勤修行,显然不易生起坚固道心,即使能由此生起道心,也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热情,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听说有个高中才毕业的姑娘,学了净土法门后,便不准备考学、工作,整天关门礼佛念佛,计划过一两年及早往生,弄得她的父母好不伤心。如此学佛,当然不是经论中所示净土法门的正道。人,既然已降生到这世上,在父母和社会的抚养教育下长到一二十岁、二三十岁,便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应好好走完应该走的道路。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前程似锦,国家和人类的美好未来,有待青年去创造,弘扬佛法的重担,全赖青年来担承。如果说,老年人学佛,不妨以“了死”为要,以解决死得好和死后的归宿问题为重心的话,青年学佛,则应以“了生”为主旨。这里所说“了生”,意谓参透人生的意义,提高精神境界,珍惜此生,过好应有的合理生活,创造最高的人生价值。实际上,只要能真实“了生”,“了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若不能“了生”,连现前人的生活都过不好,即使孜孜念佛求生,责任未尽,资粮不备,恐怕也难遂往生“了死”之愿。 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浪地过一辈子不难,但要说到明明了了、合情合理地过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亦即“了生”,可非简单之事。这须对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心世态有深彻的观察,对人生的意义有明睿的认识,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过好合理生活的智慧、技巧。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问顾,大概是初上人生征程的青少年都会认真思考,而不容易得到正确答案的。在这人欲横流、价值观念混乱的现代,唯有佛法,堪以提供究竟的人生司南,在青年时代便能认准佛法这个究竟归依处,从而能避免许多上下求索的困惑苦恼,避开误区,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是大善根福德因缘,应当庆幸,应当珍惜。但学通佛法,善于运用它来指导生活,来“了生”,还须通过认真的思择、观修。 根据经教所示和自他修学的经验,笔者认为,青年,尤其是在家青年,学佛的重心,不应在严格吃素,不应在课诵唱念,不应在持咒念佛,不应在坐禅入定,不应贪便宜求即身成佛、神通自在,不应亟亟求往生净土,而应把重心放在“了生”的大本上,通过学习、观修,真实发菩提心,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掌握过好生活的方便。这其实是立志、处世、立身三大问题。 一、真实发菩提心理想、志向是人生舰艇的动力和方向盘,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取向、人格形象和生命价值。树立远大理想,立定明确的志向,是青年做好人的第一着。现在不少青年,缺乏远大理想,卑者大概只以自己安逸快活为生活目标,对西方物质生活方式垂涎三尺,无能者向父母索取以供自己享用,有能耐者不择手段地捞钱、找门路出国,其所追求者不出满足佛学所说五欲的范围。这种低层次的人生理想,自古以来即遭东西方许多高人的鄙弃,如爱因斯坦便称追求财产、虚荣和奢侈的生活为可鄙的“猪栏的理想”。较高者声称以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为目的,为满足个人的爱好、展现个人的才智和独特性而努力,其实质亦不出巩固小我、假我的圈馈。从佛法看来,这都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不能使人得到真实的受用,辜负极为难得的宝贵人生。有高一等者,或以追求真善美,或以为全人类谋幸福为理想,这种人已是十分难得了,但要向他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真善美?科学是绝对真实吗?既是真实,为什么还在不断发展翻新?恪守自己所处时域的伦理信条是至善吗?既是至善,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伦理轨范颇有歧异?到底什么是人类真正的幸福?若物质财富极大富足,大家都尽情吃唱玩乐,是否便真正幸福?若真正幸福,为什么古今中外不少物质生活丰裕自在、艺术生活过得很好的人,尚有苦恼,如贵为太子的悉达多,还要深感痛苦,出家修道?这些问题,世间的科学、伦理、哲学、宗教,是无法给予圆满解答的,只有大乘佛法菩萨道根本加行中的发菩提心,堪以给佛教青年指明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航向。 发菩提心一事,经教中强调为修菩萨道之本、成佛之因,在大乘的整个修学过程中是最为根本、至为重要的环节。菩提心不发,纵有修行,只成人天小果,纵断烦恼,只成个自了汉,未播下佛种,何以结出佛果。菩提心一发,便已种下成佛种子,将来必然开花结果。菩提心的高尚理想,能点化凡夫成为菩萨,小人成为“大心众生”,开拓出宏大的心量,培育出热忱勇猛的大丈夫气概,喷涌出源源不竭的精进向上的力量,出生无量世间、出世间的利益、功德。生为人身,特别是这正法衰微、人心恶浊时代的人身,最有条件修学、最易修学而功德又最大者,莫过于发菩提心。《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说初发菩提心时,因当来必定成佛故,“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甚至说真实如理发心时,便能证得无上菩提。即使未能证果成佛,只要菩提心坚固,则现前便有了可靠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能源,精神境界已超出凡小,与诸佛菩萨相往来,有了究竟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确的努力方向,会从菩提心中享受到凡庸小人所无法享受到的高尚幸福。只要菩提心坚固不退,往生净土便有了最重要的资粮,见道证果也不会是遥遥无期之事。发菩提心,不仅要依《发菩提心经论》等所示,观人身过患、轮回苦、业报因果、佛果功德、自性功德等,学习诸佛菩萨因地之发心,发起成就佛果,利益济度众生的宏大誓愿,立志尽未来际永远为此宏伟目标而奋斗,而且更须在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社会人生: 观察各种人的心态、生活方式及其生存的价值; 观察名利权位、声色犬马之无常难保、如梦如幻; 观察人们生老病死、贫穷衰患及水火刀兵等痛苦; 观察不少人因无正见正信,杀盗YIN妄,扰乱社会,污染人间,自造恶果; 观察社会上尔虞我诈、贪赃腐败等丑恶现象,历史上无数的争斗残杀,皆由人心不净、智慧不明、烦恼炽盛所致; 观察西方片面发达物质文明的弊端和诸家学说的弊病; 观察佛法的真理,尤大乘菩萨道的实践,堪以从根本上针治文明弊病,净化人心,祥和社会,挽回劫难,庄严国土; 观察诸佛菩萨及历代高僧大德以菩提心为怀,精勤修学,弘法利生,其人格实足钦敬,其功德泽被万世; 观察以假我为中心而扩张占有欲,徒令人枉受苦恼,丑化形象,无实际义利,唯菩提心之宏愿,能出生真实功德。 平时常作如此观修,不断发起大悲心、救世心、向上心,使菩提心不断巩固增长,渐渐达到念念不忘失的境地。若真能如《华严经?净行品》所教诫,于洗漱澡浴、行住坐卧、抬手动足、待人接物,一切时中,念念观修,以普度众生为怀,则随菩提心之增长,不仅心理结构、人格形象会迅速发生良性转化,而且易于深入正定、明心见性。 当今的佛教青年发菩提心,尤应观正法衰微而发护法心及护法的行菩提心。《智印经》等谓此为各种发心因缘中最能为诸佛护持正法、疾得不退转的发心因缘之一。应观佛教在促成我中华隋唐盛世的繁荣昌盛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自宋明以来,渐受排击,积弱不振,近几十年更濒临衰绝之边际。当今由宗教政策之落实,人文思潮及人体科学等的发展,再度出现振兴的良机,社会人士对佛法之需求日益增长,然佛教界人才凋零的状况,远不能适应弘法的需要。国内佛教人才断层长逾二十五年以上,老一代大德,近几年纷纷西逝。六十岁左右的弘法人才,如传印、净慧、白光等法师,已屈指可数,都被各种重担压得喘不过气,中年一代几乎是空白。二三十岁的佛教僧俗虽有了不少,但各方面多未成熟,尚不堪负荷弘法度人之重任。时代、社会、佛教,都急需佛教青年尽快成才。有志气的佛教青年,应观察佛教现状,深发护法心,争取作如来使者、护法良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才。当今之世,欲荷负弘法重任,不但须精通佛学,善于活用佛法,而且须通晓各种现代知识,熟知社会思潮与时势人心,有弘法和服务社会所需的各种技能才干,如演讲、写作、编辑、教育、管理、外交、理财等。纵然不能全面发展,也应根据自己的资质和条件,立志把自己培养为某方面的弘法专才,为弘法做出某方面的杰出贡献。或现僧宝相,讲经说法,撰文著述,或在文化界、经济界等做出成就,护持佛教。只要有了这种行菩提心,至于怎样去实现,我看不难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条件,闯开门路。只要菩提心坚固,自然会有佛菩萨加持,龙天拥护。再加认真实践,没有不获成功的道理。 二、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 佛法三乘,皆以慧学为精华,慧学的现实用途,是指导人正确生活,善度人生。所谓正见、般若、闻思修三慧的修学,千经万论的研读,应以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在生活中活用佛法,从而生活得更好为第一目的。一个人在学佛之后,应该比一般人聪明得多,其世俗生活、精神生活应该比一般人过得好。但现在有些学佛的人,反而显得比一般人愚蠢,予不信佛者以谤讥佛法的口实,便是因不知从佛法中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所致。 正确生活的智慧,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的艺术等。应通过研读经论,观察社会人生,思察在浩渺无际的轮回海中,人身极为难得易失,佛法极为难闻难信,今由前世善根,幸得人身,遭逢佛法,应极度珍惜此生,以严肃积极的态度,过好此生,获得现世的、后世的、究竟的利益安乐,创造应有的人生价值。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利乐和应有的人生价值?就人天乘法而言,从事对自他和社会有益的劳动,正命生活,不造诸恶,力行众善,过好物质的、伦理的、文化的、精神的生活,尽到做人的责任,是最起码的正确人生。从大乘佛法看来,为自己和无量众生现世、后世、究竟的利乐作无私奉献,活得对自性、对人类、对众生俯仰无愧,活得洒脱自在,安乐祥和,认识到真正的自我,获得究竟解脱成佛的保证,是为应有的人生价值。创造出这种人生价值的人,方称得上真正的人,称得上大士,其人生价值的大小,与其对众生的贡献成正比。以假我为轴心向外扩张占有欲,为声色名利、权位虚荣而操劳奔忙,即使占有了天下,也还是个俯仰有愧的小人、无家可归的过客。他向社会和民众索取得越多,其人生的负价值便愈大,他所捞到的东西也愈为虚幻不实。为创造应有的人生价值,过好既多奉献于人类、又能得超脱安乐的合理生活,须运用佛法的缘起论,冷静观察社会人生和自心,掌握过好合理生活的艺术。这种观察大略可分为体、用两个方面。从体的一方面来说,应在生活中随处观察诸法缘起性空,无常无我,锻炼自主其心的能力,不被声色货利所诱牵而丧失自心的安祥自在。随时观察自心,有如牧牛,觅求不动的主人公,观心所起念,缘境而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即生即灭,无实体可得,能观之心亦不可得。尤其当烦恼炽盛时,应加倍用功夫。观心得力,妄念自然息灭,即于息灭处,得到轻安自在,时常保持这种轻安自在、活泼空灵、一尘不染的心境,便是正受。若功力深厚,真能觑破妄念,休歇驰骋,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际,自然会亲见本地风光,认识真正自我。这是当今最为契机的参禅观心法门,只要肯修,便得悟解受用。就用的一方面说,应观自性虽空而缘起,本具慈悲、智慧、精进等功用,能成办事业,创造一切,用以服务民众,造福社会,济度众生,弘扬正法。自性的力用不能全部发挥,自性的本体也就无以全体显现。想要活得有价值,圆成佛道,必须尽力发挥自性功用,双修福慧,实践六度四摄,于学习、工作、弘法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高度的热忱,作出巨大的奉献。虽然尽心办事操劳,由勤观缘起性空故,于外六尘、内自我,不生执着,从而不因挫折失败而灰心丧气,不因成功赞誉而骄傲自满,不因谤讥嘲讽而动怒发火,不因困难障碍而忧郁退悔,八风不动,事过不留。《金刚经》“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可奉为智慧生活的诀要。心若稍有住着,被名相所粘,便生烦恼,系缚自心,难得安祥自在,只有一无所住,亦不住于“不住”,方契自性之体;只有从一无所住处不断生心办事,作无私奉献,修六度四摄,方显自性之用。体用双圆,是为正觉。 三、掌握过好生活、服务众生的方便 人立身于社会,维持生物性、社会性的生存,必须从少儿时期起,便努力学习,掌握为大众服务的知识技术、本领才干,以从事正当的职业。这在《善生经》中,被列为佛陀教诫佛教青年欲得现法乐须具的四种具足之一,谓之“方便具足”。不具足方便,自己尚无法生存,何以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自己的存在本身便是一个负价值,便是一种罪业,岂能谈得上学佛修道?大乘六度,布施度为首,没有知识技能,创造不出财富,拿什么去行布施?一个菩萨行者欲广度众生,须具多种方便,《华严经·十地品》说若不能通达世间的医方、工巧、书算等一切技艺,便不能过菩萨第五地。即使出家披剃,就算是仅求自利,为学通佛法,也须通达五明,起码得读懂古文、通晓文史知识。经云:“佛法于五明中求”,门门科学,莫不与佛法相通相涉。若要深入法海,说法劝化,更须学识渊博,智慧过人。缺乏学识,不通世事,知识水平低于一般人,欲图说法度化众生,还不如老老实实接受众生的度化。现在有的年轻人,一学佛便想专修禅定,上学的不好好学习,工作的不好好工作,甚至为学佛而辞了工作,丢了饭碗,弄得象个乞丐。有些佛学院学僧,懒得学文史、外语等课程,还藉修持为借口。殊不知修行是大福报,专修禅定,更须非同一般的福智资粮。福报、资粮,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靠自己努力学习,掌握方便,以方便去创造,不具方便,别想修学。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先掌握方便服务大众以积集资粮,想靠别人的供养来修行,我看根机就已不大正,即便他能发心效仿米拉日巴尊者的苦行,恐怕也很难具备米拉日巴那样遇成就上师、具真正见地、强健体魄和安全保障,及未婚妻等供养的福报资粮。
查看原文 编辑:笑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