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九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九讲

  佛教的果位

  今天是这学期讲《佛法概论》的最后一次课了。这次讲的是解脱道最后所得的结果。上次课就戒定慧三学给大家做了简略介绍,并讲了在家居士的人天行果。今天就声闻果、缘觉果乃至佛果给大家做个介绍。

  通过我这些年偶尔对一些居士的接触,了解到一般的在家居士之所以对佛教、佛法感兴趣,我想不下几个原因。第一种是基于个人在以前的人生当中的遭遇,对社会、人生、宇宙的一些神秘性的力量感到敬畏,比如对鬼神的敬畏,对人生中种种不可预测的神秘力量的兴趣,而对佛法感兴趣。第二种,基于在过去日常生活当中,由于遭遇到社会人生中的不良境遇,希望通过学佛改善自己的命运,变得更健康,更幸福,更长寿,更有钱,官更大。第三种,对社会人生种种痛苦和烦恼有比较理性、深刻、到位的认知,对自己将来乃至来世,想改善命运,提升境遇,因此学佛修行。还有就是通过对佛教经典的了解,然后确立信心,以修行解脱为目标,来进入佛门。

  上述第一种人,对佛、菩萨、阿罗汉有敬畏之心,但对佛法没有基本的了解,这些人在社会上占相当多的比例。他们对佛法的基本正见都没有,甚至没有看过一部佛经,但通过看相、算命、打卦、风水、抽签等,以此对民俗佛教有一点点了解。第二种人呢,主要是通过烧香、拜佛、诵经、礼拜、祈福、消灾等,跟寺庙、出家众、佛法结个善缘。第三种,出离心使他了解更多的佛经,接触更多出家师父,具备基本的正见乃至正行。但他的学佛修行,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也可能偏离正道。第四种,是基于对佛经、佛法的基本了解而确立信心,有出离心、解脱心,一般随后会出家,成为出家人。

  就学佛来说,由于个人的经历、知识、价值观等不一样,对佛法、对修行解脱的目标、要求也不一样。就解脱道来讲,是直指人生的种种痛苦和烦恼,然后用种种方便和善巧去消除它,最后得到究竟的解脱。必须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乃至非家出家、无家学道,然后解脱。解脱道有这样的特点:特别强调出离心。佛陀成道的时候,对说不说法犹豫再三,是因为解脱道对于一般的社会大众来说,很难生信,即使生信,也很难行持,即使行持,也很难持久,即使持久,他想得到究竟的利益,也就是证果、解脱,那也是难上加难。

  《佛法概论》课一共讲了九次,讲了基本的法相义理和修行次第。如果大家对这些内容没有了解的话,解脱道对你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你们就没法去实践。

  在座的,有时听课的人多一点,有时听课的人少一点,有时可能是有事情耽误了没来上课。那么你们对这门课的学习,能得到多少利益,各人是不一样的。

  总体来说,人们基于人生经历不同,对佛教有种种不同态度或要求。而对佛教的究竟的果位,大家多少都有羡慕感,比如对阿罗汉、对佛的神通大力,产生敬畏、羡慕之心,这是共同的。

  (一)声闻缘觉

  《阿含经》里讲到的三乘佛法: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这是声闻乘里的三乘教法,跟我们现在通常讲的三乘教法——人天乘、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不一样。

  人天乘:基于五戒十善的修行,使自己将来继续做人或生到天上,然后再基于各人不同的法缘,闻法修行。

  声闻乘:依据佛陀所宣说的教法,依教奉行,最后证四果,最高果位是阿罗汉。

  缘觉乘:在无佛的时代,依靠自己的善根和慧根,彻悟十二缘起而成佛,但没有组建僧团、没有制戒,由此成就缘觉佛果。

  1、声闻果

  声闻弟子,指佛陀在世时听闻佛陀音声而修学之诸弟子。他们依据佛陀成佛到涅槃之间45年所说的法修行,可得四果。

  (1)四向四果

  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果:果位。

  向:由见道位进入修道位后,渐次趣向果位的过程,为了证得这个果位做出努力的过程。如用种种方便和善巧,为了证得须陀洹果而不断努力,这就是须陀洹向。

  就像我们从苏州到上海,无论是坐车、坐船还是骑自行车,这个从苏州往上海的过程,是趣向目的地的过程,如四向。一旦到达上海,就到了目的地,如四果。

  一旦断除了“三结”——身见、戒禁取、疑,这三个结识不再生起,就证得了须陀洹果。为了断这三种烦恼而努力的过程,为须陀洹向。

  三结:

  A、身见:基于我们的五蕴身心,生起我见和我所见,执五蕴身心是我或我所有的。

  B、戒禁取:本意是执取非戒(如鸡戒、牛戒等)为解脱之戒,以此希望得解脱,这主要是针对外道来说的。后期论典里还把执取非道为正道也称为戒禁取。非道,就是非解脱的方法。比如,不具备解脱的正见,以八邪道为正解脱的方法与途径。

  C、疑:对须陀洹向来说,需要解决的是对佛、对法、对僧以及佛所制的戒(声闻戒)的怀疑。《清净道论》里说,需要断除的是对三世的疑惑,如过去世我存在不存在、我过去世是怎么样的、现在世有没有我、将来世有没有我等,一共是十六种疑惑。

  想要证得须陀洹果,就要用种种方便和善巧,断除三结。如果在座哪一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断掉了身见、戒禁取、疑”,那你已给自己授记你是证得初果的圣人了。

  在断了三结的基础上,其他烦恼如贪、恚、痴没有那么粗重了,已经很微薄了,那就证入了斯陀含果。贪,这里主要指欲界贪。恚,嗔恚。痴,在这里主要是说无明。欲贪、嗔恚、无明要微薄到什么程度呢?斯陀含果的圣人,在因缘成熟的时候,还会生起贪念、嗔念以及不如理、不如量的想法。但只要这些烦恼的念头一生起,他就马上能察觉到,基本上能够制止由此产生的种种生死业。

  要证得三果阿那含,需要彻底断尽“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加上欲贪和嗔恚,合称为五下分结。

  要证得四果,要断尽“五上分结”。

  五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A、色贪:对色界种种可乐、可意境界的贪着。

  B、无色贪:对无色界种种可乐、可意境界的贪着。

  C、掉举:色界和无色界的有情,经常安住在禅定当中。当一些障缘出现的时候,他们也会丧失禅定。什么障缘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掉举。心念沉浮不定,不断向外攀缘,使心散乱,由此退失禅定。

  D、慢:色界和无色界的有情,他们的福报、寿命等远远超过欲界有情,由此产生慢心。

  E、无明:前面三果的圣人还没有断尽无明烦恼,而阿罗汉要断除一切无明烦恼。那就是对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的不知、不解、不了、不达要彻底消除,确立解脱知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

  证得初果的人,将在人间天上投生七次,绝对不会再投生第八次,在七次投生后就会得到究竟的解脱,出离三界,不再轮回。所以初果又称为“七还果”。

  二果圣人,欲贪微薄,但还没有断尽。欲贪是对欲界的贪,当然也包括男女之间的贪爱。初果圣人,YIN欲还没有断掉。二果圣人,YIN欲相对微薄,但也没有断尽。有时候,二果圣人也会怒气冲冲的,但不会因此做傻事。证得二果的人还会在欲界投生一次,就会证得究竟果,出离三界,不再轮回。所以二果又称为“一来果”。

  三果圣人,五下分结断尽,不会再来欲界投生,有可能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最后证得涅槃。所以三果又称为“不还果”。

  四果圣人,十个分结都断尽了。在社会和人生中的种种痛苦与烦恼,都不会再体验到,只能体验到无苦之乐,得到究竟解脱,如经中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会再在三界中投生,不在六道中轮回了。四果是解脱道里最高的果位。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佛的弟子,以及佛本人,证的都是阿罗汉果。

  四向四果这八种圣人,合称为“四双八辈”或“八贤圣”。《阿含经》里的“贤圣”是指圣人,那么我们所说的“贤圣僧”就是四双八辈,当然也包括佛。

  佛陀亲传弟子中最著名的阿罗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他们两位都在佛陀涅槃之前先后涅槃了。佛陀涅槃后尚在人间的著名阿罗汉,如大迦叶、优波离、阿难、富楼那、摩诃迦旃延等人。

  其中,大迦叶在汉地被尊为“西天初祖”,这在《阿含经》里也有根据:佛陀为了使正法久住,在人间把佛法付嘱给大迦叶,在天上把佛法付嘱给四大天王。

  大迦叶基于这种历史重任,在佛陀涅槃的当年雨季,召集佛陀亲传的声闻弟子——五百阿罗汉——结集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到涅槃这四十多年中所说的一切经教而成《四阿含》。把佛陀所制定的戒律,结集为《八十诵律》。这是一次非常权威、圆满的结集。佛陀涅槃后的四五百年间,所有佛陀的出家弟子,都以《四阿含》、《八十诵律》为佛所说的根本经典。

  佛陀在世时,这个时期称为根本佛教时期。佛陀涅槃后至部派佛教时期,佛弟子依然遵从佛陀所说的原始经律,这个时期称为原始佛教时期。也有人把佛陀在世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统称为原始佛教,佛陀在经典里把这个原始佛教时期称为正法时期,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五百年,经过一千五百年后,佛法在印度就消亡了。佛陀对此的预言是相当精确的,在公元11世纪左右,由于回民的入侵,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但是,由于斯里兰卡,也就是汉地所说的狮子国,是个岛国,远离印度次大陆,远离了刀兵之灾,佛法在那里得到完整的保留并传承至今,又影响到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是为南传佛教(被遵称为上座部佛教),遵从的是四阿含(南传说四部,另加小部而有五部)、声闻律。

  (2)俱解脱及慧解脱

  就阿罗汉来说,所得的究竟解脱,在经典里分为两种,一种是俱解脱,一种是慧解脱。

  俱解脱:阿罗汉成就了灭尽定,同时依靠所得的慧力断尽烦恼。

  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成就灭尽定,但仅依靠无漏慧而断尽烦恼。

  两者的共通点:依靠无漏慧而断尽一切烦恼。区别在于:俱解脱是成就了灭尽定而慧解脱没有成就。

  灭尽定,又称想受灭定,又称圣定,是惟有圣人能成就的定,是九次第定中最高的定。进入这种定,没有想行所和受行所。并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成就了灭尽定。如《杂阿含?一二一二经》说五百阿罗汉中,只有九十位得三明,九十位得俱解脱,而其余的都是得慧解脱。

  没有成就相应禅定的阿罗汉,往往没有神通。得俱解脱的阿罗汉才有可能成就神通。所以有不可思议神通的阿罗汉,人数并不多。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目犍连。他可以下到地狱,他成就了即生神变——当下作意,就可以当下显现出种种神通变化。而于神通不得自在的阿罗汉,为了显现神通,可能要准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如果身心没有调整好,可能还显现不出来。

  《增一阿含?三二四经》里讲到,舍利弗、目犍连比试神通,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一直没能占上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也是相当厉害的。之所以强调舍利弗的智慧第一,那是因为相对于神通,舍利弗的智慧更为殊胜。

  但是神通也有局限性。如果身心没有调整好,神通有可能显现不出来。神通也并不是万能的。目犍连后来被外道用石块砸死就是最好的说明。

  2、辟支佛果

  缘觉乘得到的果位,称为辟支佛,又称缘觉、独觉。

  辟支佛是在无佛的时代,依靠自己的善根、慧根证悟十二缘起而成就佛果。但是,他不说法,没有声闻弟子,没有僧团,他的法住世时间不长。他灭度后,他的法可能就消失了。

  (二)佛陀的正觉

  声闻教法里的果位,依据的是断烦恼的程度。如果一切烦恼都断尽了,就证得了最究竟的果位——阿罗汉。佛陀和他的阿罗汉弟子,共证有余涅槃,他们灭度以后所证的涅槃是无余涅槃。从所断的烦恼来说,佛与他的声闻弟子是无二无别的。而后来,人们把佛越来越理想化、艺术化了。

  从《阿含经》和声闻律中看,佛陀完全就像是我们眼前的一位活生生的人,他平时要托钵、乞食、洗手,也要行立坐卧,说法时也许就对一两个人说。他说法的当机众,不像大乘经典里讲的那样——听法的人山人海,天龙八部、诸方菩萨都来,气势磅礴,惊天动地。大乘经典中,佛经常会口放光、身放光。但是在《阿含经》中,很少看到佛陀口放光、身放光。大乘经典中,经常有无量无边的菩萨从地涌出,从十方世界来到跟前,当机的鬼神、天龙八部不计其数,听法后,成千上万人得到果位。根据《阿含经》和声闻律记载,听佛陀说法的人中,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听就生起信心的,甚至还有诽谤、谩骂的,而且佛的出家弟子里也有一些人在听佛说法后还俗了。

  通常说佛的身量是丈六金身,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托钵乞食、进入信徒家里应供的时候,怎么进得了门呢?根据律典里记载,佛陀的身高比他的同族兄弟阿难陀仅高两个手指。也就是说,佛陀的身量跟一般人的身量差不多。所以想了解历史中真实的释迦佛,只有看《阿含经》和声闻律。

  1、正觉

  佛陀所成就的正觉,是圆满的、彻底的觉悟,所以又称为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正觉,音译为“三菩提”。正等正觉,音译为“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上三个词组含义都是一样的,只是有简繁之别。

  2、佛与阿罗汉之别

  《杂阿含?六八四经》中讲到,佛与他的阿罗汉弟子的区别有二种:

  (1)佛是无师而自觉的。他没有从老师那里听闻解脱法,没有别人指引,通过自己的善根、慧根而自我觉知。佛的阿罗汉弟子是听了佛的教法,依教奉行而得解脱的。

  (2)阿罗汉修行能够成就五学力,又称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佛也成就了这五力。但是,阿罗汉弟子不能圆满成就“如来十力”——佛基于十种智慧而产生的力用。

  部派佛教时期,把如来成就的大悲、三意止、四无所畏、如来十力,称为十八不共法,即佛与阿罗汉弟子不共的功德。

  大悲:佛陀成就的同体大悲。

  三意止: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如果座下的听众对佛陀所说的法能够生起信心和欢喜心,佛陀不因此而欢喜;如果座下的听众对佛陀所说的法不能生信乃至诽谤,佛陀也不因此而忧心;座下的听众有的对佛陀所说的法欢喜信受,有的不能信受乃至诽谤,佛陀不会因此欢喜,也不会因此忧心。佛陀完全以清净无染的心说法。

  四无所畏:佛陀成就的说一切智无畏、说漏尽无畏、说障道法无畏、说尽苦道无畏。

  但《杂阿含?六八四经》中,佛和阿罗汉弟子的区别仅仅提到如来十力。后来,佛和他的阿罗汉弟子的距离越拉越大,甚至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造成佛和阿罗汉的距离,主要是把佛理想化、绝对化了。

  3、佛与辟支佛之别

  辟支佛生在无佛的时代,无法听闻佛法,依靠宿世的善根和慧根自成佛果。

  《增一阿含?二八○经》:“恒沙过去佛,弟子清净心,皆是诸佛法,非今释迦文。辟支无此法,无岁无弟子,独逝无伴侶,不与他说法。”

  在过去恒河沙佛当中,弟子都是听闻佛陀的教法而生起了清净心。弟子所依的法都是诸佛所说的法,并非单单只有释迦牟尼佛说法。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跟过去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

  “无岁”,“岁”指的是“受岁”。佛陀组建的僧团,在每年夏安居的最后一天举行自恣,也即是受岁——回忆自己身心清净不清净,通过相互察纠,看看大家有没有不如法的言行,然后改正。经过这一天,夏安居就圆满了,戒腊增长一岁。“无弟子”,是说辟支佛成佛后,不组建僧团。辟支佛也不说法,不制定戒律。他涅槃后,他所觉悟的佛法在世间也就随之消失了。而佛陀说法度众生,组建僧团,还要制定戒律,从而使正法久住。

  4、菩萨、佛的相对性

  声闻教法与解脱道的特点:以人为本。

  《阿含经》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是针对人制定的,当机众主要是人。修行解脱是立足于我们的身心,调整身心,修正言行,来改善我们的命运,最后断烦恼,证解脱。把握住这一点,对原始教法的理解就到位了。如果修行解脱偏离身心,身外求法,那就是缘木求鱼。

  《佛法概论》最后一章里,讲到了佛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

  《佛法概论》前面讲三宝的时候,也讲到了佛的人间性。他在人间出生,有父母,经历了童年、少年,成家立业,有过婚姻生活,觉悟到人世间的无常而发心出家,经历六年的苦行,又放弃了苦行,最后依于中道觉悟成佛,所说的根本教法是十二缘起、四圣谛,以八正道教导弟子。

  《阿含经》中和律典里,称释迦佛成佛之前当太子的时候为菩萨,意为“觉有情”,音译为“菩提萨埵”。后来也把释迦佛在过去世中的种种身称为菩萨。

  菩萨在《阿含经》里是特指决定成佛但尚没有成佛的有情。

  从释迦佛的生平来看,他出家修行后,走过六年苦行的弯路。后来总结他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其一就是六年苦行。在那六年中,他尚不具备相应的正见和正行。失败乃成功之母,正是因为他发现苦行无助于解脱,最后放弃苦行,依于中道才觉悟十二缘起而成佛。

  他成佛之后,虽然已经断尽了一切烦恼,但仍会遇到灾难。后人统称为佛陀九难或十难。

  比如,佛陀会生病,头痛、背痛、骨节痛。

  还有一次,佛陀在树林中,不小心被尖锐的木桩刺穿了脚背。而这个故事在大乘经典中被演绎得非常神奇,说当时木枪出现在佛面前,不管佛走到什么地方,木枪就跟到什么地方,甚至佛跑到空中、水上乃至梵天上,木枪都如影随形、紧跟不饶,最后佛觉得果报不可避免,于是回到人间住处坐下来老老实实地伸出右脚受木枪一刺。事实上是佛走路不小心一脚踏到木桩上被刺伤了,流了很多血,随后发炎肿痛。后来他的一位有神医之称的在家弟子耆婆把这个伤口给治好了。

  还有“掷石出血”的事。在《阿含经》里,还没有确定是提婆达多推的石头,而后人认定是提婆达多干的,说提婆达多从山顶推下石头,想砸死佛陀,佛陀及时闪开了,但仍被一小块碎石砸伤了脚趾而出血。

  曾经有杀手受雇去杀害佛陀。但后来杀手们都被佛陀感化了,成了佛的皈依弟子。

  佛陀曾经得不到供养,不得不吃马麦这种不适合人吃的食物,来维持夏安居。

  佛陀也曾经到村里乞食,但村民不供养他,佛陀空钵而回。

  佛陀成佛以后,还出现过“绯闻”。一次,外道雇了一个女子,让她总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住的地方跑。有一天,人们发现了此女的尸体在僧团所住的地方,外道就诽谤,说佛陀及其弟子与此女有不正当关系并杀人灭口。还有一次,外道雇一女子,她把盆扣在腹部伪装成孕妇,在佛陀说法时站出来指责佛陀,索要生活费。

  大乘经典认为佛陀有一切智,可以不用作意就知道天下的一切事,具有无量无边的神通威力,不会舍弃一个人,要度尽天下众生。

  而历史上,毗琉璃王子要攻打佛陀的亲族——释迦族时,佛陀只是先后在他们必经的路上静坐了三次,意在阻止。毗琉璃王子虽然也敬重佛陀,并因此退兵三次,但最后还是坚持要攻打释迦族,佛陀也就随缘放弃了。释迦族被屠城时,目犍连提出要用神通去救出释迦族人,佛陀并不主张这样做。目犍连也没能拯救成功。

  佛陀依靠他修学的禅定工夫,可以住世一劫。但佛陀随缘放弃了,进入无余涅槃。但无常力是最厉害的,胜过一切力,就连佛力也胜不过无常力。

  基于慈悲和智慧,佛陀是随缘度化众生,对有缘人来说佛陀也只是以智度而非以力。《贤愚经》卷六中说佛告魔王,佛所度化的众生跟他手上抓的土一样少,而没有度化的众生和大地上的土一样多。

  并不是度尽一切众生后才能圆满成佛。根据原始佛教,并非不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就不能成佛,佛陀当初成佛后对要不要说法还犹豫再三。

  佛不能延寿无穷、恒护生命。佛也不是三界的主宰,不可随自己的意愿使众生往生善处。人的未来命运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言行,造善业则生善趣,造恶业则生恶趣。

  关于《佛法概论》中一些说法的商榷

  印顺法师是汉传佛教历史中重视阿含经、影响比较大的第一人,他引领了汉传佛教的新方向、新潮流,使汉传佛教涣发出新的生命力,前无古人,功不可没。我个人很敬佩与推崇印顺法师的人格与道心,他也是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人之一。但我对他所讲的一些内容、观点也有所保留。

  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里讲到菩萨和净土的一些内容,跟《阿含经》明显不相符合。他在《佛法概论》第246页中说“净土中,有菩萨僧,大多是没有出家声闻僧的”,第247页中说“佛的真身,是现在家相的”,其论据就是“天王佛”。“天王佛”出自《大智度论》,是后期论典,非圣言量,不足为凭。说佛的真身现在家相,这与阿含经相违背。《长阿含?大本经》中说到过去诸佛都是现出家相而成佛的,而且这是诸佛常法。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第三经中说弥勒为度有情而说“苦习尽道”也即四圣谛,座中有八万四千人“尽成阿罗汉道”。另卷二十八第二经讲到“声闻三会”,弥勒佛所度化的徒众都是阿罗汉。弥勒佛说的教法是声闻教法,度化众生是成阿罗汉果。并非如印顺法师所说,净土中多是在家菩萨而不是出家人。

  又如《佛说阿弥陀经》中说,西方净土中阿弥陀佛为使法音宣流,而变化出众鸟“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而且“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经中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正是声闻解脱教法所要修学的重要科目。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宣说的也是声闻教法,其弟子也多是出家声闻阿罗汉。这些,恰与印顺法师说的相反。

  我们学习要依法不依人。对《佛法概论》一书要认认真真地看,如理思维,如法抉择。

  想要依佛陀的古道修行,应该依《阿含经》来学习,这是公认的佛陀的教法。

  在家居士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对六随念如能修行到位,至少不会堕落到三恶道,最低还能保住人身。当以八正道调整身心,修正言行。

  考试题型

  书面考试。客观题(70分)——填空、不定选择;主观题(30分)——名词解释、问答。填空大概30个空。不定选择大概是20题。名词解释大概三道。问答大概两道。所有考试内容都在讲纲上。

  考试要点

  一个态度,两种真实,四个准则

  佛、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对释迦佛的人间性要有一个了解

  法是什么意思,佛法,三藏,三大语系

  僧是什么意思,有哪出家五众

  什么是归依,在家是哪二众

  七众弟子是哪七众

  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有情,五趣

  人类的特胜体现在五个方面

  四生,四食,四有

  什么是世间,阿含是怎么解释世间的

  什么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千大千世界,须弥世界,四大洲

  四轮,四劫

  什么是业力,业果,业感,

  因缘,三重因缘,正因,邪因

  什么是缘起,缘生,十二有支的各自含义,三世两重因果,二门四观

  八正道的内容

  四圣谛,两重因果,四法印的各自含义

  三法印和三解脱门

  声闻戒的内容

  惭愧,忏悔,忏悔有三种

  什么是定,三明,六通,

  什么是慧,闻思修慧,如何成就

  人天乘,在家众如何过上如法生活

  声闻,缘觉

  佛与阿罗汉、辟支佛的区别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要小心生活中常见有毒的花卉!

海带芹菜木耳等有利心脏健康

苹果生吃可通便 熟吃可止泻

土豆作车身巧克力当燃料,全球首款绿色赛车

聪明大象用鼻子为游客作画,受到英国人追捧

 

后五篇文章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八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七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六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五讲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四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