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以戒律和虔诚净化我们的环境:卡塔仁波切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以戒律和虔诚净化我们的环境:卡塔仁波切


  一切事物都是以业感为其根本,因此断定孰是孰非,便可能误导他人的观念。我们无法对任何事物定下「很好」、或「不好」的结论,因为这种结论,纯粹是依据个人业力所能理解的程度,而做出的评断。

  以环境来说,水对住在里面的生物而言,是个安全的庇护所,但对住在陆上的生物来说,便有可能将他们淹死。不同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业力和果报的关系,所有看得到的众生,诸如:人类、动物、鸟类、昆虫等,其身乃是由于过去生的业行果报所形成的。另外,看不到的,诸如地狱以及饿鬼道的众生,他们所受的痛苦与折磨,则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像的,更别谈我们亲身去体验了。

  这些看不到的众生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中的一部分呢?还是世界外的呢?答案是两者都有。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他们,纯粹是因为我们的业力使然,让我们无法去感受他们痛苦的程度。他们是与我们这个世界分开的,原因在于他们的业感就是地狱道或饿鬼道的;同理,较高级进化的众生,已经净化了心灵的染污,便能看到此同样的世界为净土,而其他像我们一样的男女众生是空行与勇父。

  我们通常将天堂、人间和地狱分为高、中、下等三道,但这也只是一种知性上的理解而已。高道和低道并非取决于位置的不同,而是众生依於习气,所产生不同深浅的心灵惑障所致。具强大业障的众生体验到了地狱道,这是他们被称为「较低」的原因。

  在许多伟大的上师中,有一位是月称菩萨,他将业感的差别解释得非常好。他说,因为人类累积的业力相似,所以,我们便一同把海洋看成是水;但饿鬼众生当它是乾砂,而地狱众生则看成是熔岩。我们必须了解并非主体有变,而是感受不同之故。因此,没有一种绝对的实体可以让我们说「这是对的」,或「这是错的」。佛法教导我们要消除一切业障,以超越这种对立的概念。

  另一位伟大的老师龙树菩萨说,只要你的动机纯净,那麽了悟道上的各个阶段就会变得容易多了。换句话说,若你没有不良的动机,便会自然地做出利益他人的事。由于你在建立一个正确的习惯模式,你在今生及来世的生活便会更健康、更快乐,也将更容易进步,达到圆满的悟境。月称与龙树两位菩萨都教导我们,我们并无法改变世界,唯有净化自己的心态才是根本,因为它是真正累积善恶业力的主导者。

  当你训练自心时,你在心智上会真的改变。例如:修行佛法後,一个具有侵略性的人会变得温和多了。心灵上的宁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而佛法真正的价值,也就在于使人变得温和、慈悲,了解不仅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周遭的人。如果是为了希望减肥或长出新的头发而来修行,你可能不会真的减轻体重,或长出新的头发,但肯定的,你在心灵上一定会有所改变。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说修行不会产生身体上的改变,因为当一个人在灵修道上有极高的造诣时,身体的确会产生改变――例如:大修行者能将其身体化为虹光身。当一个人培养出内在的自主能力时,死亡就不再是无助且恐惧的经验,而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转化过程。藉著住於三摩地定中,一个人可以有效地控制身体,即使身体已死去了三天或更久,力量仍在。这些就是禅定成就的身体征相。

  你的社交来往情况,会使你变得习惯於善业或恶业:如果你和耽於恶行的人来往,就会受到影响,将自己也投入制造压力的活动中,这样一来,你就会失去心灵的宁静,并且累积无数恶业;如果你和一些有善念的人来往,就会习惯於善行,并且累积善业。

  社交关系带给人的影响,就像长在檀香木旁的树木一样:檀香木有怡人的香味,虽然大部分的树木都不是檀香木,但也熏染了香味;同理,若它们生长在具有异味的树旁,也会染上不好的味道。它们的真正本性既非檀香木也非异味树,假如将它们移开一段很长的时间,所沾上的气味便会消失掉。我们的习性也是如此,不论是善或恶,都不是真正自心的一部分,经由训练,这些也都可以净除。

  有如檀香木的芬芳,好的人际因缘的例子有:丘扬创巴仁波切、卡卢仁波切、DB法王、DL喇嘛、萨迦崔津法王、敦珠法王,以及各个传承的上师。西藏佛教在这个国家被人接受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说明了只要少数几位好老师就能带给许多人好的影响。

  由于这一阵子我们正经历一些末法时期的逆境,所以必须训练自己,一方面改善世间的情境,一方面寻求来世获得更好的聪智。要达到这个目标,所有以前噶举传承的上师都曾教导我们——必须保持完全的纯净。身体的清净需要依戒而行,不行做任何染污我们业力的事;心灵的清净需要藉由生起对一切众生的同等慈悲,以及对善知识的虔诚来培养;清净语的保持则需靠不断的遥呼祈求上师,永远以清新感恩的心,来忆念自己的上师。

  最後,要维持周遭环境的清净。根据前人的说法,环境是指独居。当没有干扰发生时,一个人就能一直保持所有的清净,因为他无法从事不正当的活动。在僻静之地长期修行,能强化一个人的清净性,并使之易於维持。但若无法独居,就必须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来住。

  请了解一点:维持身语意的清净,和身体乾不乾净并没有关系;若有关系,就和真正修行者的经验相互冲突了。例如:密勒日巴裸身禅修,在洞中穴居多年,连澡都没洗过一次。合宜的清净性,其要点就在于远离像杀、盗、YIN等不正当行为,以免带来恶业习性,制造更多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起分别心是很自然的事。你希望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快乐、成功,但别人的成功却很可能让你嫉妒或羡慕。因此,你必须对一切众生发展出平等的慈悲心。慈心和悲心在此密切相关,因为一旦你对众生发展出一种真正无分别的慈心,就会摧毁两种烦恼,嗔心与嫉妒。

  对上师及一切善知识的虔诚会消弥骄慢。常向上师遥呼祈求,甚至最简单的持咒,也能变为清净的。当你没有了我执,心就会变得非常清净。以前,你很愚痴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去为人处世,但修行了平等舍心、悲心、虔诚心之後,你就知道如何去消除嫉妒、嗔恨和骄慢了。

  环境对初修行者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在自律上能力较弱。初修行者就像树上飘下的叶子一样,没有风的时候,它就掉落平摊在地上;有风的时候,便四处飘零。同样地,如果环境充满了刺激心神的东西,而我们又缺乏自律力,就会无可避免地造作了身语意的恶行。因此,远离所有恶缘的一个平静环境,对初学者而言,是有必要的。

  若你因日常生活繁忙而无法独处静居时,就应知道,维持正确的心境并非一定要离群索居的;但在人群中和在独居时,都一样需要守戒。如果你研读八十四大成就者的传记,便能了解他们并没有离开红尘,相反的,他们完全投入其中,这是因为他们随时提醒自己,让心没有一丝恼障,因而成为大成就者。

  例如:吃饭时不应只图个人的满足。浸YIN於佛法中很长时间的人知道,他们的身体就是本尊的坛城,因此,将吃的食物看成是对本尊的供养。如果知道你的身体充满了细菌和微生物,数目也很多,而觉得这种事很奇怪时,每次进食,你就观想将食物分给了它们,而非只是为自己在吃。如此,就能把心态由自私转为利他,那是很重要的一种心态。

  尽管身的清净并非指肉身的乾净,但在你做精神修持之前,清洗一下,穿上整齐的衣服,还是很重要的。而且佛教对于沐浴的看法,有了另一层思考空间。在沐浴时,你会不经意地剥夺了许多肉眼看不到的众生的生命;但若能在沐浴的同时,持诵任何一个你所知道的咒,便能将沐浴的水转为治疗的水。如此一来,沐浴不仅能清净你的身体,也能治愈你的心灵。换言之,在行住坐卧中训练自己的心去为他人著想,就能将平凡之物转为善行。

  佛陀时代,有个非常年轻认真的和尚叫做朗琼,以邋遢率性闻名,也正因如此,他一点也没兴趣读书。别的和尚让他待在庙中,但要求他用扫把清理佛堂大殿。那是古远的从前,想像在一个不太开化的小国家里,没有水泥地,地上就是泥土,所以永远都有尘土覆在上面。这就是那个年轻和尚所要清扫的地方,永远扫不完。佛陀以善巧方法建议他在扫地时,不断的对自己说:「我扫尘埃,我要清除小小的尘埃粒子。」因此,他每天清扫偌大的佛堂时,就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领悟到,消除尘埃整个的想法,就如同我们要清除迷惑与无明一样。他的心转为急欲清除自己的烦恼障,终于成就了阿罗汉果,而这只是藉著清扫房舍而已。好的动机有非常大的价值,我们不应低估它。

  你的心态和你的精神界有很大的关系。讨论菩萨行的经典指出:开门、关门是一种中性的行为,通常不会累积善业或恶业,但你却能以一种让我们可以累积功德的心态来做同样的事。例如:开门时,你可以观想自己正为一切众生打开解脱之门;关门时,你也可以想像自己正为一切众生关起投生恶道之门。如此一来,你便能随时都保持在禅观中,培养出使自己的精神修持成长的果实。藉由菩萨愿心,这些平凡之举都能转为功德的累积,并能以同样的发心将一切行为由恶转善.

  身体与语言的行为反映出你的心,恰如镜中之影,若你做个鬼脸,镜中的你也会做个鬼脸;若你不做鬼脸,镜中的你也没有动静,只要你能控制自心,身体和言语都会依从而行。西藏有句俗话说:维持正念什麽都不做,也比怀著邪念认真修行来得好。

  戒律是保护你不受世俗诱惑的关键。戒律能持得多好,就要看你对它的认真程度而定。若你没能好好地持守,一件小事就会让你破戒;但若你很真诚,就算面临极大的困难,也不会做出任何事来破犯誓戒的圣洁。要建立起戒律的神圣性,好好持守它是最基本的。

  例如,虽然我们认为全身都很重要,不过眼睛却是最重要的部位。任何时候危险发生时,我们都会眨眼以保护双目和全身;同理,持守任何受过的戒律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每早一睡醒,就默想:「今天不论遇到什麽情况,我都不要毁戒。」晚上回顾一天,若无破犯戒条,便应觉得高兴,并怀喜悦和仁慈的心。常常默想你的誓戒,让自己对它感到熟悉。

  你必须非常谨慎的检视自己的戒律,这些誓戒在密续中称为三昧耶。

  在你受戒之前要先考虑一下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免将来利用它来做为一个藉题。如果你的文化传统看起来和戒律并不相合,但也不完全抵触,那麽就不算是不当;但若传统的生活方式确实会毁掉誓约,那麽受戒就不适宜了。在你受戒前,一定要学习将它视为比任何其他事物,都还重要的一个神圣约条才行。

  在做社交活动时,只要你不觉得别人做什麽你就非得跟随不可,这样就不会犯戒了。单单和他人相处并不犯戒,还可能由于自己持戒而利益帮助了他们。你的责任就是守戒,而非去批判他人。倘若你不饮酒,就建立起一个好榜样,播下了一颗好种子,你可能引起那些人的好奇心,而带领他们走上学佛之路。只要自己守好戒,就能打开许多人的眼睛。如果你在行事前能想:「我不做任何违背佛法的事,我的一切作为都将依照怫法的原则而行。」这样便会对我们有帮助。每天常常的这样提醒自己,由于心理有了准备,因此,突然遇到困难,也便能加以容忍了。

  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人批评你,甚或贬责你。同样我们可延用前述如护眼的方法。因为做为一个修行者,你的责任是在于照料自己的行为,而非指出他人的毛病。试想如果你对这些批评贬抑感到认真,精神就会受刺激,因而生起极大的嗔恨等恼障。我们修行佛法的人知道,最大的恶业,通常都是因为嗔心大而起来的。了解到这点,我们就会停止批评或贬损他人,这种包容会产生极大的功德。

  但这并非意味你不必去澄清批评,或说明误会,那些当然都应做的。但由于佛法是反对情绪上、或身体上的暴力行为,因此做为一个修行者,你便有保护自己,不造恶业,平息愤怒,对那些批评或冒犯你的人生起慈悲心。若你学会在遭受攻击时保持容忍,那麽恼乱你的人就会成为你的法友,因为他或她正在助你培养宽容的心,将一切转化为功德的累积。你无法找到比那更好的法友了——当然,只要你还是个菩萨。

  在修每个法的开始,你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并舍弃一切烦恼。在修法过程中,你的心可能会散乱,但由于以正确的心态开始,因此小小的散乱并不足以摧毁你的功德。最後,要记得回向,将功德和一切众生分享。这样的修行方法会使你的修行具很大的功德。

  在工作时,你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若你是以纯净的心来修行,那麽在工作时保持修行之道,就会变得很简单,不费一点力气。否则,即使花了很多时间修行,若心无法避免恼障,也还是无法追随法道的。这不是修行本身没有效益,而是你将不净的心态混杂一起了。

  晚上睡觉前,坐下来稍微想一想是很重要的,即使只有五分钟左右也行。想想你每天所做的事,问你自己是否做了任何违背佛法的事。若做了,应感惭愧,并下决心明天不再重犯,这就是你要如何强化自己决心的方法。如果不能每天检视自己,便对任何自己所为,或对或错的,失去了明察的心。

  有的人通常对世界性的痛苦具有慈悲心,问题是他们究竟是否真的了解了众生?即使是好像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痛苦感到关怀,却也往往忽视了自己家庭的幸福。有的人对建立夫妻、父母或小孩私人关系的和谐上一点也不经心。而唯有先学会把和谐带给少数人,包括自己及家人,你才有可能把力量伸展,带给全世界和平。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

净界法师:八识的个别体性——什么是前六识?

宗萨仁波切:了解爱执着的本质

净界法师: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有什么区别呢?

净界法师: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后五篇文章

六道轮回从生至死到再生:卡塔仁波切

明贤法师:四大视角看云南盘龙寺“闭门事件”

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第一章 15.离苦得乐的幸福咒

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第一章 14.藏地幸福密码

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 第一章 13.消除痛苦的六大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