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明月中天(曙正) |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明月中天(曙正)
顺治十五年,冬。 顺治皇帝下旨,请报恩寺方丈玉林通琇禅师入京面圣。钦差大臣内十三道司吏院掌印官张嘉谟携圣旨赶赴常熟海会寺,向正在那里为先师入塔一事忙碌不停的玉林和尚宣旨。 玉林通琇接旨谢恩。他抬起脸时,张嘉谟不由得再次仔细打量,这已经是大清天子第三次下诏迎请这位禅僧了。可禅师一直以恩师罄山圆修和尚以及其母亲大慈老人灵龛尚未入塔为由,屡屡辞谢。他原本住持湖州报恩寺,但因将恩师的灵塔选址在常熟,故而一直住锡于海会寺,此番宣旨,也要赶赴常熟。对于这位禅师的几番推辞,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恭敬与容忍,不仅未曾因此动怒,反而不殚厌烦地接连恭请。这样的礼让恭敬,对于爱新觉罗·福临来说,简直就是奇迹。此番圣上的旨意是:“禅师可自行方便,待当入塔事竣来京。” 此时已经入冬,不时有风吹来,虽不算凛冽,但也寒意漠漠。天空上浮有淡淡的云层,阳光稀薄地透将出来,洒在玉林的脸上,玉林的脸色亦如冬日阳光,一派淡薄,不见喜忧。这些日子为营建灵塔,大和尚颇为操劳,他看起来清瘦了许多,眼下略有阴影,但目光依然沉静如水。这位禅僧的眼睛曾令张嘉谟记忆深刻,他面色玉白,浓秀长眉斜飞入鬓,又兼眼角微微上挑,故而给洁净无尘的脸上带了些许英气,一双眸子黑白分明,清澈见底,目光扫处,却时时会有凛冽光芒闪烁,炯炯射人,颇有不怒自威之相。“目烂烂如岩下电”,面对这样的目光,张嘉谟不时会想到此语。玉林说话时声音低沉,语气柔和,即便是拒绝也有着纤尘不染的优雅风度,让人感觉即使是天子的恭请,对于这位禅师来讲,也是一种打扰。他的行止又极温和从容,即便是急行,也有着不徐不疾的淡定,并无一分燥气,但是因为他目光里的庄严威仪,令人无法前去亲近。 张嘉谟见他郑重下拜,叩首,又徐徐接过圣旨,起身,礼数极为周全,却有说不出的疏离淡漠,仿佛他接过的不过就只是一张白纸。一阵风吹动天上流云,阳光浓淡不定,也许是因为阳光或是云影,玉林的脸上也随之微微一暗,但又瞬间转为平和,张嘉谟欲待再看时,他已然垂了眼帘,掉头而去。 冬日风吹过,一阵又一阵的凛冽。云层随之层层堆积上来,遮蔽了阳光,天色于是转暗。玉林的身影渐渐远去,他步伐缓慢,每一步都沉稳庄重。他所着极为简单,即便是接旨,也不过是寻常木兰色僧袍,配以青绦及玉色袈裟。张嘉谟看见他的衣角被风吹动,缓缓飘拂,有如一朵荷花,不禁再次赞叹他的风仪之美,即使宽大的僧袍,也掩不住他的秀颀挺拔,这使得佛门原本坏色的袈裟在黯淡的天色里有一种奇异的冰冷洁净。 “谢主隆恩,一殆入塔事毕,山僧即刻进京面圣。” 玉林如是谢恩。 依旧语音清冷,和缓而低沉,谦谦有礼,却如冬日寒风,没有温度。 张嘉谟微叹。此番看来要随这位禅师一同营塔了。他仰望已无日色的天空,不知道这位大和尚营建的灵塔,会到何时方能完工? 摘自《明月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