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K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K
1174经:本经以流树为喻,教诫比丘当不著内外境界,直至涅槃。 本经有一些故事情节,我择其中比较重要的叙述。曾经一段时间,佛陀住于阿毗阇恒河水边。有一天一位比丘来顶礼佛陀,并请佛陀为之说法。这位比丘来参谒佛陀的时候,正值佛陀在恒河边经行。 世尊没有立马作出解答,而是静静地望着恒水东逝之水。此时,佛陀“见恒水中有一大树,随流而下”,于是以此水中大树为契机而问道:“汝见此恒水中大树流不?”比丘回答说“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大树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至大海不?”比丘表示肯定:“如是,世尊!”佛陀总结:“比丘亦复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涅槃。” 我们对上述经文进行大略地分析一下:比丘来请法,佛陀以恒河中漂流的大树为喻,道出修道的一些必备因缘条件和所抵达的最终目标。作为佛弟子来说,若想成功抵达涅槃,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也就是“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又不腐败”。我们知道,大树欲要顺利漂流到大海之中,必须不能被两岸或者水中的任何障碍物所束缚,而且不能被人为地阻隔,否则希望便会化为泡影。 若从佛法的角度讲,佛陀所说的“此岸”、“彼岸”等皆有所指,佛陀对此解释说: “此岸者,谓内六入处;彼岸者,谓六外入处。人取者,犹如有一习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忧、若苦、若乐,彼彼所作,悉与共同始终相随,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犹如有人愿意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诸梵行,当生在处,在处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犹如有一还戒退转。腐败者,犯戒行恶不善法,腐败寡闻,犹莠稗,吹贝之声,非沙门为沙门像,非梵行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输涅槃。” 佛陀这番话很有深意,所谓内六入处和外六入处,可以说把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外面的问题都统统包括在内了。对于此二处,普通人若能做到无“取”,可以说相当困难。作为众生来说,不仅性情刚强难以调伏,而且极易反复;更为要命的是,我们人类很善于伪装(关于这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及过),有时根本无法察觉出任何端倪。所以佛陀说这些人就好像“莠稗”(似稻非稻)和“吹贝之声”(声似海浪而实非浪声),“非沙门为沙门像,非梵行为梵行像”,这就是我们人类的伪装习性。倘若我们住于内外六入处,并无实修却善于伪装,那注定是无法浚输涅槃的。(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