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F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F
1184经:此经记载佛陀与孙陀利河边与婆罗门施食之因缘。 曾经一段时间,佛陀住止于孙陀利河岸附近。孙陀利河位于北印度的拘萨罗国境内,在当地来说,大约是仅次于恒河且带有神圣意味的一条支流。正是由于被视为一条圣河,所以四周的人们总是喜欢到河中沐浴,并且在河的两岸从事各种祭祀活动。关于祭祀的具体内容与细节,现在很难知其原貌。从祭祀供品方面来说,一般是肉类、饭菜类以及瓜果类。从1184经文中的记载,“孙陀利河侧有婆罗门住,夜起持祠”,说明祭祀一般在后半夜接近黎明时分进行,大约是先陈列好供品,并在供品前方点燃熊熊大火,然后在大火边祈祷,念念有词,并一边祈祷一边把供品抛向烈火之中。当然供品不会全部投入火中,总要留一小部分用于供养出家沙门,以求现世福报。 由于天色尚早,只能凭感觉依稀辨别前方,所以当婆罗门手持供品四处寻觅出家沙门的时候,世尊便“謦咳作声”。这位婆罗门一见前方是位剃头出家人,便心想:“是剃头沙门,非婆罗门”。婆罗门种姓一直有种姓歧视偏见,因此供养的对象首先必须是婆罗门种姓。但是此婆罗门又想,“非独沙门是剃头者,婆罗门中亦有剃头”,怎么办呢?只能上前去问个究竟了。于是他来到佛陀座前问:“为何姓生?”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他是刹帝利种姓,而是回答:“汝莫问所生,但当问所行。刻木为钻燧,亦能生于火;下贱种姓中,生坚固牟尼。智慧有惭愧,精进善调伏,究竟大明际,清净修梵行。而今正是时,应奉施余食。” 佛陀说得很对,面对出家沙门,一上来便问种姓便显得十分不恭敬,甚至是一种轻蔑和侮辱。每个人的种姓由不得自己选择,因为它是与生俱来;对于出家僧人来说,毕竟修行状况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种姓与后天学识与教养没有必然联系。从布施供养而言,那些“究竟大明际,清净修梵行”的人,才是我们供养的首选,而非身份与种姓。 婆罗门闻后觉得自己冒昧失言,便说“我今吉良日,求福修供养,遇得见大士,三时最胜尊,若不见佛者,当更施余人!”于是婆罗门“转得信心,即持余食以奉世尊”,而此时世尊却不再接受眼前的供养。在佛陀看来,因说偈而得食,是一种禁忌,也就是变相的交换,这样的饮食佛陀是拒不接受的。所以佛陀说:“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有能食此食,令身安隐者。”这样的食物,任何人都不能食用,因为它们不能给我们带来身心的安隐,这与“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可谓殊路同归。(1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