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慧净法师:五正行与五杂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慧净法师:五正行与五杂行


  一、“净土门”和“圣道门”

  要解脱生死轮回,必须学佛修行才能达成。佛法中所谓的八个宗派,可分为两种法门,一个是“净土门”,另一个是“圣道门”。净土门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离六道轮回,在净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后再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这一个法门叫做净土法门。除了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禅宗、密宗、律宗和三论宗等都属于圣道门。圣道门的定义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这一辈子不成,下辈子再来,下辈子不成,下下辈子再来,这一种法门叫做圣道门,这种判别的方法是以净土门的教理来判别的。

  我们晓得有这件大事要解决,有这个目的必须去达成而来学佛,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要选圣道门,还是要选净土门?我们必须仔细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学圣道门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还是学净土门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如果真正深入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就会发现我们不够资格去学圣道门--我们是没有力量学圣道门的,走圣道门我们还会再度地继续轮回。

  二、学圣道门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为学圣道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过程。“戒”就是一般所讲的“五戒”或“菩萨戒”,出家人则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萨戒”。单单以“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不打妄语,我们心中明知要真诚清净,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语是犯戒,却往往会说妄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几乎在一生当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语,因为他需要做买卖的关系,不得不打妄语。至于说不偷盗,就是不取不应该取的,甚至花费超过自己本份的东西,也算是偷盗;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邮票、信封、信纸啦,也算是偷盗;别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针线、大如钞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盗的范围。我们用五戒的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杀生,有直接、间接甚至见杀随喜,我们只要是不持斋吃素,即使不杀生也会有间接杀生的罪过,因为我们吃肉他们才会杀来卖,所以他们是为了我们而杀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谈论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况“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细的戒。《地藏经》说:

  阎浮众生,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如果我们依自己的力量学圣道门,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净,就是跟众生结了恶因缘,下一辈子要来还债,了结这个因缘。想脱离六道轮回,就要持戒清净,不能与众生有牵缠,否则犯了戒,就只有堕落三恶道这一条路了。

  至于“定”,修定要达到最低层次的“欲界定”--心时时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净,事来当下办理,事过了无痕迹,已经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无色界定”,在学佛的人当中,不论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广钦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是学禅的,有几次入定的经验;广钦老和尚不是学禅宗的,可是他曾经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经验,不过广钦老和尚最后晓得,即使有禅定的经验,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晚年他都强调念佛,弘扬净土法门。虚云老和尚虽然讲禅,也讲净土法门的道理,他晓得禅修不适合大众的根机。

  “慧”是指“明心见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明心见性”,是达到开悟、觉悟的境界,印证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几人能达到?至于“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则更困难了。

  三、学净土门是依他力往生净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脱死,这是圣道门,我们能修吗?单从这一点来检讨,就可以了解我们修不起,学不成。那怎么办呢?摆在目前就是三恶道火坑。那么净土法门是怎么样的呢?净土法门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来离开六道轮回的。刚刚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学佛;而学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并进一步成佛。这个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远程的目的,毕竟学佛最终是为了远程的目的--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解决生死轮回,必须先达成;否则,人身都难得了,还谈得上成佛吗?所以学佛的目的,近程是先离开六道轮回,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级一级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刚说的圣道门,要离开六道轮回,必须修习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证到初果阿罗汉。虽然初果阿罗汉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他不会堕落三恶道,他还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间的果报,经过了这时间的往来,他就到达四果阿罗汉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轮回。当然若要成佛则必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去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然后一级一级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到达等觉、妙觉而成佛,但是这段时间非常长久,做起来非常困难。

  龙树菩萨曾经说过,圣道门是属于难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陆地上走路,比较辛苦,而且时间很长,非常困难;净土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费自己的力量,时间一到便达彼岸。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就是净土门;依靠自己力量在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来了生脱死,超越轮回乃至成佛,是圣道门;我们学佛必须要了解这两门的差别,才不会学起来混淆不清。净土门是完全靠弥陀的他力法门,但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这样没有志气。我们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连五戒都修不成,还有什么力量不力量呢?自己无力、无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并非指其他佛菩萨、罗汉,那么今生今世就能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然后广度十方众生。

  四、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

  阿弥陀佛为我们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面一滴水、一片叶、一朵花、甚至一颗宝石,都是阿弥陀佛完成的。那么极乐世界是建设给谁的呢?当然是建设给我们的,如果没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了。

  往生极乐世界所须的功行,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为我们圆满的,祂经过兆载永劫修习种种苦行,来完成能够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 扼要地说就是第十八愿。极乐世界的成就和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所以能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回向给我们,而不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

  如果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难有把握,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也很狭窄,谁敢保证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资格、条件。其实,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便已经被救,当下便具足往生的资格了。我们要了解这个“信”是永恒不变、毫不动摇,是金刚不坏的,就算病苦现前也不改变,临终时也金刚不变;它跟世间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间的信用会变,而我们对弥陀的信心是金刚不变,因为信心的对象是阿弥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极乐世界。信愿行的“信”,应该这样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能救度任何时代的任何众生,而不应掺杂含有自力的、修功行来回向的成分。完全纯粹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如果还掺杂自己意见在里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门。

  五、“纯他力”和“自他二力”

  现在讲这二门的差别。净土根本经典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有关掺杂自力,和纯粹他力的内涵,以善导大师对《观无量寿经》的解释最正确,这里便是引用善导大师《观经疏》的内容来解释。

  《观经疏》总共有四卷,第一卷〈玄义分〉,就是在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将这一部经的重要义理加以提示,然后才发挥。〈玄义分〉有一段话说: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

  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韦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时,印度一位国王叫频婆娑罗王的夫人,他们的太子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把父王、母后关在牢房里,夫人非常痛苦、悲伤,她想:为什么我的家庭,甚至皇家,会有这样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伤地向着释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释迦牟尼佛来给她说法;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祈愿,以神通变化来到夫人的地方。

  夫人跟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辈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够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世界去,希望释迦牟尼佛指示她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释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间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后,又将这光明收摄到头顶上来,显现了一个光明台,十方世界的国土,全部在这个光明台上显现出来。夫人观看选择后,禀告释迦牟尼佛说,十方的净土虽然都美好,但是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

  在这里善导大师所说的:“韦提希夫人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说,我想往生极乐世界,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怎样观想,才能观出极乐世界种种相貌而往生极乐世界。

  六、“要门”和“弘愿门”

  接下来: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义之弘愿。

  “娑婆化主”是指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才开展出净土法门里面的所谓“要门”出来。“安乐能人”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显彰出“别义之弘愿”。“别义”是指它别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门,故称作别义;“弘愿”即第十八愿,为救度十方众生,此愿非常弘广,所以叫做弘愿。以这一点可以看出,往生极乐世界有两门,一门是“要门”,一门是“弘愿门”。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要门”是指什么呢?是指“定”跟“散”这两门。“定”是“息虑凝心”,也就是“十三观”,因为要观想十三观,必须将妄想杂念停息下来,所以叫“息虑”,将整个心集中在这十三观上,所以叫做“凝心”,这个是“定”的法门。“散”是指十六观内的第十四、十五、十六这三观,虽然不像前面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必须息虑、凝心,也就是说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虽是散心,必须去恶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说要回向定散这两门所修,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两门的修行,就没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这是属于要门。

  那么“弘愿门”是什么呢?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经》是指《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哪里有说这一点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一段是指第十八愿来讲的。因为第十八愿一开始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意思就是说,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十方众生包含起来,就是善跟恶的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是以凡夫为本来讲,不是指圣人;一切善恶凡夫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力量,才能往生的。那么这个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缘,这个力量,是能够使我们超凡入圣,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达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缘”,这是指第十八愿来讲。

  从以上就可以知道,净土门里面有“纯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门。

  佛法大致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净土门里有要门、弘愿门。要门则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观,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须看《观无量寿经》才能够了解,这是属于“自他二力”的法门,自力回向给阿弥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够救度我们,所以说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门。

  七、大愿、大业、大力

  那么弘愿门呢!是纯粹“他力回向”过来的,“他”是指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将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白白就能够拥有的,那么祂回向什么给我们呢?前面所讲的“大愿业力”,也就是“大愿”、“大业”、“大力”。

  “大愿”,就是刚才所讲的,阿弥陀佛当法藏菩萨的时候,为了救度我们,以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后,考虑出容易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来,这就叫做“本愿”。祂这个本愿,是为我们而发的。

  “大业”,就是指大的行为,什么是大的行为呢?就是阿弥陀佛,虽然发了愿,发了愿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是空愿,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必须实践;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去行菩萨万行,可以说祂这个行,是为我们而修的。

  有了愿、有了行,愿行圆满之后,就有了“大力”出来。“大力”就是无碍光明的摄取力和无为、无漏的名号功德力。《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碍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摄取救度念佛众生的作用,所以里面就有无碍光明的摄取力。

  八、五正行

  正行有五种,名为“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亦即: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供正行。

  五正行五正行

  何故此五种行名为“正行”?大师如是说: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种正行是纯依“往生经”(净土三经)所说之行而行,是往生弥陀净土纯正直接之行故。

  又,此五种正行之中,亦分为“正业”与“助业”两种。

  “正业”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称名念佛,名为“正定业”,大师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助业”即是其余四种正行,大师云: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何故五种正行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大师解释说:“顺彼佛愿故”。亦即“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余行非本愿之行;故但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大师又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九、五杂行

  “杂行”即是杂多之行,即一般菩萨所修之六度波罗蜜及其余一切诸善万行。若论杂行,其数无量,不遑具述。若与五正行比对,则有“五杂行”。

  五杂行五杂行

  此外,举凡布施、持戒等,并圣道门所重视之菩提心,皆属杂行。亦即五种正行以外之一切诸善万行,不问大乘小乘,为求现世证悟,或求现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杂行。

  十、二行得失

  大师列出五种正行,明确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杂归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对”。因为“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五番相对之“二行得失”,故大师说: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如是,修五正行者,与阿弥陀佛亲缘、近缘、无间、不别回向、纯极乐行。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以外之诸佛菩萨天人相关系之行,与阿弥陀佛疏、远、有间、须要回向、不纯。修五正行与修杂行比较,有此“五番相对”,故舍杂行,选正行,此是大师“就行立信”之意。

  十一、三重选择

  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和易行道

  正行和杂行正行和杂行

  二门、二行、二业二门、二行、二业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将大师之净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语彻底圆彰,此偈妙含“三重选择”之义,后世称为“三选文”,此三选文所独举之“搁、抛、傍、专”四字,可谓“净宗口诀”。其文如下: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文明示三重选择之义,亦即于“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即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

 
 
 
前五篇文章

通往智慧(达真堪布)

福报随缘至(达真堪布)

福报是修来的,不是求来的(达真堪布)

禅定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 (大安法师)

福慧双修得圆满(达真堪布)

 

后五篇文章

福报哪里来(星云大师)

行善才能得福报

修福报(法藏法师)

一开始就修福报,对你非常不吉祥(净界法师)

心敞福至(达真堪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