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六) |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六)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在累劫修菩萨万行的时候,一心寂静。内远离烦恼,外不著六尘。 其中“欲觉、嗔觉、害觉”是表示贪嗔痴等的烦恼,心里没有欲的感觉、嗔的感觉、害的感觉,也不会起这方面的心念。“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外在引生烦恼的缘。我们都知道,烦恼生起的因,包括内在的烦恼种子,以及遇到一些能引生烦恼的境,再加上非理作意等等。如果我们的心接触到六尘等对境的时候,一不小心著在上面,就会引生烦恼。相反,在出现对境时,如果能够不著在上面,就杜绝了生烦恼的缘。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忍力成就”就是指在一切时处当中心念不动。其中“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能够治住心,安住不动,就是所谓的忍。它又分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前面说过法藏菩萨为了成满誓愿“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也就是历经五劫发起的大愿,要通过无量劫的修持才能实现。那么,这就必须有一种坚忍的意志力,不计众苦,这样才能长劫精进,所以说忍是精进的前提。 这里说到“不计众苦”,我们知道法藏菩萨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可以付出一切。也就是长劫以来经历了各种身心劳累的苦。而且在帮助无量困苦有情的时候,由于有些众生性情暴劣,或者做各种的邪行,菩萨需要忍耐各种各样的损害。并且要给众生做仆人,要肩负起无量众生利乐的大事,完成这些也需要忍耐很多的辛苦。但是法藏菩萨为了成就大誓愿海,无论经受怎样的艰辛,都在所不惜。凡是能够成为圆满誓愿的因,他都去精进地实行,无论多么艰苦,都要修证圆满。 我们常常说,菩萨要披着誓愿的铠甲才能发起长劫精进。也就是法藏菩萨完全是以大悲愿力,纯粹利益众生的心,使得他在长劫以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冤害、打骂、诽谤,或者处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遭遇饥、渴、寒、热等的苦,或者受持哪一种甚深的法义时,都能一心安住在法上,毫不动摇。只有具备这样钢铁般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事业,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国土。 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少欲知足”就是指对于世间法方面,像生活资具、自身利益等的需求少之又少。这也是圣者种性之一,因为只有少欲知足,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安置在菩提道上。法藏菩萨有无上的大愿,他完全不看重名闻利养、五欲享受等世俗的事。 “无染恚痴”是说身心清净,寂灭尘劳。也就是心里根本没有贪染、嗔恚、愚痴,恒常住于智悲双运等的境界当中,行持一切庄严净土的方便。 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里讲到法藏菩萨行菩萨道、庄严净土之时具备定、慧、正直这三种德相。 所谓“定”,就像《永嘉证道歌》中所说那样:“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所以叫做“三昧常寂”。其中“常”就是指一切时处都住于定中,远离各种的散乱。不仅在座上,包括座下也是如此,行住坐卧都处在定境之中。 “智慧无碍”,是指他的心明明朗朗,一方面不会迷失本面,常见自性。从起用上来说,随着各种因缘,没有耽著、没有障碍地能够起现妙用。这些都是智慧。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也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意思是说,凡夫因为有我执,有很多贪著名利的心,所以会表现出各种不正直的心态和行为,做出各种虚伪的表现。或者从究竟上来讲,只要没安住本性,是后天颠倒串习出来的心,就都是妄想心,都是不正直的心。而法藏菩萨心地清净,完全和真如相应。也就是恒时住于本然真心当中,所以没有任何虚伪、谄曲之心。 其实,凡是落在虚妄分别,都不足以住持净土。因为虚妄分别心幻生幻灭,这种心的做不是真正的做,得也不是真正的得。只有用纯真无妄的心,以本然的智慧,远离一切分别戏论,在这样一种直心状态下,才能真正的住持净土。 正是由于因地修行时远离虚妄分别,所以到果地时,众生的心一跟佛相应,就会住于不退转地,迅速圆满功德。也就是所谓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我们学过《往生论》都知道,这叫做“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也就是最终果地圆成的境界。但是要知道,这也是通过法藏菩萨在因地时的一步步修行,最终才得到的。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 这里首先说到,法藏菩萨累劫以来,都是对众生“和颜爱语”,也就是行持爱语为主的四摄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众生做表率,另一方面也是在跟广大的众生结善缘、结欢喜缘。所谓“结缘”就是指为了摄受众生,要让众生觉得亲近,对菩萨生信心。如果不结缘,将来成佛时便无众生可度。即使能建立一个净土,但是能摄受谁来往生呢?所以必须在因地时跟无量的众生广结善缘。 我们都知道,一切摄受众生的方便,完全归纳在四摄法当中。这是三世诸佛摄受众生的要道。这里只是略举一个爱语为例,其实还包括布施、利行、同事这三种。 具体来说,你想要摄受众生,首先就要给他物质上的帮助,也就是“布施”。虽然这是一个很粗浅的利他,但是众生的心直接能体会得到。因为对他来说,首先最需要的就是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像是缺衣少食、生活困难等等。你能够给他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他马上就能感受到。这样他就会对你生欢喜心,愿意听你的话,也就能成为初步领受正法的法器。 这时候,就可以给他传授六波罗蜜多的教言了。成佛之道都可以归摄在六度当中,从布施到般若之间修行的行相、因、作用等等方方面面都讲解给他听,这叫做“爱语”。所谓的“爱”,就是真心对他好。而真正对他好的方法,就是传授给他能得利乐的妙道。 仅仅传授还不够,因为在宣讲教法后,只能让他得到一种理论上的理解。所以还要进一步把他实际安置在修行的路上。这时就要做第三步“利行”。也就是进一步告诉他,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心来修持波罗蜜多的道,就是教他实际行持六度的方法。 这时虽然他开始实际修持了,但是力量还很弱。就像妈妈教小孩学走路那样,妈妈虽然跟他讲了要怎么走,但是他刚开始走,力量不够。这时必须要妈妈带着,经过一段过渡期,到了能够独立行走的时候,他才能自己走。同样的道理,第四步要求的就是“同事”。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菩萨要充当妈妈,要带着众生这个小孩逐步进入到实修当中,让他渐次得到稳固。因为刚开始起修,他自己的力量不够,没办法独立修上去。这时如果又遇到其它的恶缘,他很快就会退失。所以菩萨要带着他修,要给众生做至亲。如果学过《大乘庄严经论》,就知道菩萨叫做众生的“至亲”。也可以比喻成老师、母亲、奴仆、亲友等等。 正是由于法藏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依靠菩萨四摄法摄受了无量的众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尽可能的把他真正安置在解脱成佛的正道当中。所以,无量劫之后,阿弥陀佛就成了法界众生最亲的亲人。大家喜欢念阿弥陀佛、想去极乐世界,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多生累劫当中跟众生结过善缘。虽然前世的事情现在看不到,但是我们大家也必定在多世当中跟阿弥陀佛有着很深的因缘,得到过佛的摄受。总之,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对于众生完全是一种利他心,念念为众生着想,以四摄法来做摄受。 之后又讲到“先意承问”,也就是阿弥陀佛以身垂范,对于自己的尊长——善知识,行持恭敬心。“先意承问”就是指无论什么事都向自己的尊长请教,按照尊长的指示去行持。其中下对上叫做“承”,比如从上面递下来什么东西,下面的人用手接住,就叫“承接”。那么“承问”,就是指我们要请教师长;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承事”,就是按照师长的教言去做。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这里“勇猛”是讲到菩萨有大勇悍的精神。所谓“精进”,就是指永远有一股勇悍的力量,不会怯懦。“勇猛精进”就是说只要与成就无上菩提道有关,或者是成就净土、利益众生方面的事,他都有一种永无穷尽的力量。为了成办这个誓愿,在日日夜夜之中努力行持,也不会有丝毫疲厌之心,更不可能叫苦、叫累,而且在这其中能获得无量的安乐。他永远不会说“这个我不喜欢,那个我不愿意做”之类的话,他有着无尽的誓愿,完全乐在其中。 这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那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大愿无有穷尽。”所以说,实际上弥陀四十八大愿就是普贤行愿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与普贤行愿是一样的。就好比“母爱”是一个泛指词,是一个概念,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每一位母亲身上。同样,“普贤行愿”是总说,每尊佛都有很多具体的因缘,就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其中弥陀愿海就是普贤行愿广演出的一大杰作。 “志愿无倦”,说的是法藏菩萨在无量劫当中精进行持菩萨道。正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正是由于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的精进,才使得众生一往生到这无比殊胜的极乐世界,就能迅速到达不退转地。所以说,弥陀净土法门依靠的完全是阿弥陀佛果地的加持。众生受用的就是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大愿大行的结晶。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清白”就是指无染,可以说是心性本来清净,或者在一切行持之中没有各种执著的垢染等等,有多种解释方法。“专求清白之法”,意思是法藏菩萨要成就的是清净无染的国土,这一定要以净业才能成就,不可能以染业成就,所以专一寻求清净之法。 “惠利群生”是说法藏菩萨无论修持哪种清净法业,所成就的广大善根都布施给一切众生。就像是一棵大树,能够让无量众生在下面乘凉那样。 法藏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专门寻求清净的法,凡是染污的法都不取受,因为以染污法不能真实利益众生。由于他心心念念为众生着想,所以在在处处唯一行持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无量清净行海,并且把这个善根印持起来,回向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依靠他无量劫以来行持清净法业,大悲愿海已经完全成就了。正是这个原因,极乐世界可以任运流现出无量无边的清净相。众生一生到这里,全部可以转染为净。 具体来说,阿弥陀佛就是以这样清净无染的心,来变现出极乐世界各种清净庄严的相。就像《往生论注》中所说那样,极乐世界国土庄严的总相是“清净”。意思是说国土总的体性就是清净,无论是哪种色、声、香、味、触,或者是有情、无情,乃至毛孔中的光明、一个音声、一种色相等等,无不清净。所以说,清净是极乐世界的共相,它遍在一切的具体事物当中。比如极乐国土的天人所受用的都是清净的法喜乐、禅定乐,免除了一切杂染的受用境界。而且以这种力量的加持,使得他下至一念贪执我和我所的念头都没有。再比方说,那里的水、鸟、树林全部宣流清净的法音;光明照过来的时候,马上就能止息尘劳,破除无明,身心当下清净;风吹过的时候,立即得到身心安乐,犹如比丘入灭尽定一般;接触软宝时,也只会生起清净妙乐,根本不会产生染著;受用饮食等的时候,完全没有染著,心地喜乐、清净等等。诸如此类,所以说极乐世界具足“庄严清净功德成就”,一切无不清净。 要知道,这一切清净的功德必定是以专求清净之法,来给众生施恩惠,由这样一种力量不断的积聚,通过无量劫以来逐步升进,最终才能成就果地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利他的能力已经登峰造极,能够在这样一个无边际的国土当中,对无量的众生一时之间普施清净。所以要知道,极乐世界完全是从佛的果觉中,随着因地的愿力而任运流现的。正是因为这样,才说极乐世界的无量庄严悉皆不可思议。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恭敬三宝”,就是指对于佛、法、僧三宝,在一切时处恭敬地供养、依止。“奉事师长”是说,对于自己的师长,也是非常恭敬地承事。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一切利乐的源泉,师长、善知识也是赐予加持,长养法身慧命的根源。所以,对他们恭敬承事能够成就道果的一切功德。 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平时在自己的身心上“以大庄严具足众行”。所谓的“庄严”,比方说像我们这间屋子,可以挂上很多灯,摆设很多鲜花,从方方面面来作装饰。而此处指的是心地上的庄严,也就是用万善来作庄严。换句话说就是指菩萨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一切行为,这些都是庄严。这包括了内在的智慧、慈悲,外现的种种利生方便,以及所有的礼拜、供养、说法等等,这一切都是菩萨的万行庄严。 这样具足众行庄严后,能够“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意思是说,只要内在有证悟的功德,那么外面显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可以使众生一接触就得到利益。这就是大菩萨以自己内证的功德,出现的教化事业。 从因地来说,法藏菩萨以大庄严的行为跟很多众生结缘。众生一见到法藏菩萨的身相、光明,听到他说法的音声,或者稍有接触,就会油然生起善心,种下很深的善根,逐渐能成就各种功德。到果地时,利益众生的事业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就是阿弥陀佛成为了一切众生的怙主。他在极乐世界无量大众海会当中,如同须弥山高于一切群山那样,无比尊胜。这个时候,下至阿弥陀佛的一句音声、身相、光明等等,都能使接触者毕竟成满功德大宝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利他成就。 正是由于法藏菩萨累劫功行的圆满,所以当他成佛时,就具有了无比的利他能力。而我们众生之所以要想生到极乐世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想要获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就像《往生论》中讲的:“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依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大威神力的住持,能使众生一往生极乐国土,就入于正定聚中,再不会退转,不会偏离大乘道。也就是阿弥陀佛能够住持往生者的心,能够强有力地把国土人民的心直接引向无上菩提,使他不会往其他方向走,不会有一刹那的偏离,不会有一刹那的退步。这就好比一粒种子,原本入水则腐,入火则焦,但是经过不朽药涂过之后,在水里不烂,在火中不焦,得到因缘便能生果。同样的道理,我们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神力的住持,佛的力量就入到你心里。从此之后,你心上的菩提种子便会永远坚固不坏,再回入娑婆度化众生时,也决定不会迷失自性。 为什么极乐世界叫做功德极殊胜的国土呢?这就是佛果地功德的加持,能使得一个带业往生的凡夫,立即登入不退转地。或者说就是由这无量功德庄严的功用,能让众生的心识一接触到就发生转变。无论是哪种种性的众生,生入极乐国土后,都会毕竟成佛,而不会落到轮回和二乘当中。并且在往生后能够极迅速地显发自性本具的广大功德。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能够赐给我们的,也可以说是阿弥陀佛利他成就到达顶峰的一个表现。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安住在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当中庄严国土。 “空、无相、无愿”只不过是从因、体、果的不同分位做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在说万法无自性。首先“空”,就是指万法本体无自性,仅仅是无而现的幻相,实际寻找的时候,完全得不到它的自性。“无相”是说万法的因无自性。“无愿”是指万法果无自性。如果说有一个果法可得,那么就有理由发愿求取,而实际上无一个实法可得,一切都只是幻化一样,所以是无愿。 “无作无起”是说法藏菩萨了达诸法空,就远离了执著,住在空、无相、无愿的空法当中,也就没有什么刻意要取著的。当心里有愚痴的时候,不了知诸法本来空性,就会误以为面前有一个存在的法,你才会缘着它妄想、分别,才会去求取。但是已经了达诸法空性,这种攀缘的心就歇下来了,再不会去刻意地执取什么、造作什么了。 “观法如化”(“化”是幻化、变化的意思),是说一切法都只是幻化出来的一个影像,真正去寻找是找不到的。 本经的后面(唐译)有这样一偈:“了诸法如幻,佛国犹梦响,恒发誓庄严,当成微妙土。”意思是说,真正要成就净土,必须观一切法如同梦幻,在这当中去作庄严。当然,这并不是落在空边上面,不会堕在一个小乘阿罗汉的寂灭定当中。因为要依靠在在处处随缘做各种利他的行为,修积福慧二资,最终才能成就圆满的色身、刹土和眷属。就像《维摩诘经》中所说:“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意思是不住空有二边,虽然了达诸法空,了达众生空,但是仍然庄严国土、教化众生。 那么具体如何教化众生呢?下面讲到: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法藏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对待众生时,在语言上远离了伤害众生的粗言恶语,并且一切损害自己、损害他人、彼此俱害的心态和行为也全部杜绝,断除一切恶行。或者从正面来看,语言上修习善语,所说的话决定对众生的心有利益,能够让众生增长善根,启发智慧,使得他们身心得到安宁、清净。并且无论是心态、行为上,做的都是自利利他之事。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 不仅如此,为了佛法、为了众生可以抛弃一切世间的享乐。世间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追求的完全是一些功名、富贵等的世间享受。而法藏菩萨拥有无比广大的胸襟,有着极其深远的目光,所以他跟世间人的见识完全不同。他一心希求的是完成大誓愿海,成就功德最极殊胜的国土,给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 所以,为了完成伟大的誓愿,可以抛弃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名利财色,包括世间人最尊崇的国王王政在内,全部可以舍弃。 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自己永远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行为,并且教导众生行持。诸如此类,在没有边际的劫数当中,恒常不断地积累功德。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简略地叙述法藏菩萨因地时所修的大愿大行,真正要说从无量劫以来到底行持了多少的菩萨行,他的境界到底有多深、多广,那么假使以须弥山为笔,以大海为墨,也没办法写尽一分。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