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点亮智慧人生 |
 
索达吉堪布:点亮智慧人生
——20120603索达吉堪布对四众弟子的希望和建议 ◎ 一个希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们一起,重温几个简单的佛教理念。 学习佛法,对佛教徒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世间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先学习、再实践,在充分掌握其规律之后大胆创意;学佛也要先学习佛陀的法教,再亲身修持、体验,而后将佛法的精神传递给众生。现今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佛教徒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光碟和电子书等方式研学佛法。我经常想,这一定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对此,佛教徒一定要充分意识并利用。 你们千里迢迢来喇荣参加法会,法会结束之后,又不得不回到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你们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和学习,我们要找到你,是那么不容易;你要找到一个能够托付的寺院,也是难而又难!汉地的寺院是那么少,人又是那么多,即使你怀着忐忑之心,来到一座寺院,寺院也不一定能满足你的追求和渴望。而网络,向你提供了一个次第深入佛法的机会,你可以足不出户,像山中的修行人那样通达并修行佛法。佛教徒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网络来学习佛法。 佛陀在戒律及其它经典中强调:希求解脱之人,一定要长期依止善知识。佛陀并没有说:“上师的法体殊妙庄严,你要天天瞻仰;上师的法音,即使是上师的哈欠之声也美妙动听,你要天天聆听。”在具德上师的相续中,蕴藏着丰富的佛法宝藏。依止上师,就是随学上师的意趣和一言一行,就是要获得上师心中深藏的法,自己不断地修习。如果依止上师,却对上师心续中深邃的智慧一无所获,所谓的学佛,也只是一纸空文。 世间有那么多在家佛弟子,如果每人依止一位善知识,可能没有那么多上师;如果共同依止一位上师,上师又不一定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依靠网络光碟等途径,一样可以依止善知识,获得佛法的精髓要义。有些道友虽然不在上师身边,但比山里一些出家人修行更优异。那些人天天跟着上师、目不转睛望着上师,就是不好好学习佛法、不实地修持,最后,他们会一无所得。而远在城市的一些佛教徒,在闻思上师所传的法教之后,真正改变了相续。 现在,很多人为了学佛而上网,包括老年人,这么做很有必要。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居士说:“我一定要听课,要好好学习佛法。我让孙女帮我装好电脑,我直接上就行。”老年人到山上或寺院听法是不现实的,通过在家上网的方式学习,一样能够获得大乘佛教智慧和悲心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佛教徒一定要与时俱进!所谓与时俱进,不是像世间人那样标新立异,而是要利用现代科技,在不被网络染污自心的前提下,将上师充满智慧、直指心性的开示,融入到心灵深处,运用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调伏自己无始以来那颗桀骜不驯的心。 ◎七点建议 1. 在家佛教徒的责任:家庭、工作、修行 在家佛教徒有三种责任,第一是家庭的责任。本来,这不需要我来说明,但是在现实中,不强调这一点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责任;第三,你是一个佛教徒,与世间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责任。 一些佛教徒在学佛之后,对父母、丈夫或妻子儿女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他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看光盘,引起家人强烈不满,致使家中硝烟弥漫,经常处于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中。由于学佛受到了阻扰,他们对家人深生厌离,一心渴望像山里修行人那样,过清修的生活。但是,他们出离尘世之心未必真实坚固,也许只是一时的逃避。出家后不久,由于环境艰苦、生活单调,修行艰难,他们又开始思念城市的舒适和便利,想回去过一种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与家人长期冷战,对佛教团体乃至整个佛教的发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琐事缠身,今天同学生日,明天亲戚结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们同流合污,也不能过于极端,有违世间的礼仪和规则。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尽量随和、仁慈和体恤。一些修行要诀中说:世人之所为与我之所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顺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要从内心关注他们暂时和久远的利乐,不能彻底抛下和放弃他们。在世间人非常重视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随顺他们;在不杀生等关键的问题上,你要把握原则。要利用一切剩余时间来修学佛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出家后,父母无人赡养,孩子没有人抚育,家中会出现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难以为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温柔呵护下长大,父母和子女,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责任。在我们短暂的此生中,如果尽自己的一生精进学修,学佛的时间也不算短。尽到家庭义务,是在家居士的第一个责任。 第二是对工作的责任。有的人本来拥有骄人的职业,但学佛后不久,就弃之如敝屣。在现代社会中,要找一个好职业相当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压力,因为一时看破红尘,就轻易抛弃了工作,最后走投无路,陷入非常可怜的境地。 其实,在工作的同时,你可以对你的领导、同事和下属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开显宇宙人生的实相,阐扬大乘佛法的宝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的道场。你身边的人本来不信佛,由于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众的能力、你的聪颖和善巧,最终,你可以让他们的心归向佛法。你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你身边的人树立一个新时代佛教徒的形象,一个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有的人最初精进苦行,抛弃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间的成就。但是,当所有压力都集于他一身,他又无法承受。最后,他为了现世的利益,与人同流合污,彻底放弃学佛,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人们认为,只要生活优裕、家庭美满、工作出人头地,人生也就不过如此了。但我们是希求解脱之人,与世间人不同。所以,第三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不间断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满座,就会断送自己的解脱慧命。因此,无论你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修学佛法。或许,你会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质疑。这时,你要有面对的能力,有应对的准备和方法。你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机智和善巧,一切会吉祥如意的。 在汉地城市中,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家庭和睦,在企业中肩负要职,个人的修行也相当优秀,基本圆满了所有课程。当然,他们疲惫不堪,没有娱乐和闲暇。学院里精进的修行人,连星期天也会用于学修,但大部分出家人还是会稍事休息;而学会的道友在一周紧张的工作之后,周六和周日都要共修学习。家人难以理解,你周末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作为佛教徒,相信你有能力让你的家人不仅信赖你,而且支持你。不间断修行,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三个责任。 2.佛教道场应当闻思、实修、传播佛法 接着,我想对以汉地为主的道场,提出我的几个建议。所谓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证法。教法是由闻思三藏十二部而得到的;证法是将佛陀的教法,在相续中数数修行,成为与你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道场应该具备什么?不是巍峨的佛像、不是香烟绕梁、信众如云,当然,如果这些一应俱全,也非常好。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显密经论并潜心串习,而后,将释迦牟尼佛的精神传递到其他众生的相续中。 如果一个道场或寺院不具足这三法,即使佛菩萨像修葺得殊妙庄严,周边林木幽深,令人心旷神怡,这个道场依然是不圆满、不完整的。因为,一个寺院的根本——它的精要和灵魂就是闻思修行。 在雪域举办的研讨会上,我们对藏地寺院提出这样的要求:寺院,要起到寺院的作用。人们来到寺院,是出于对博大精深的佛教的敬畏和兴趣;是因为虔诚的信仰和对解脱的渴望。如果寺院不给他们提供学习论疏和修行窍诀的机会,不起到传播和弘扬佛法的作用,这些人就会懵懵懂懂地来,迷迷糊糊地去,得不到任何实际的利益。 当然,他们会在佛菩萨像前磕头、烧香、许愿说:“请佛菩萨保佑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学,保佑我丈夫身体健康……”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他们也可能如愿以偿,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法教中,如果没有闻思修行,凡是和寺院相关的一切人,都是盲目而行。 在雪域藏地,一些寺院的僧侣及周边的百姓,具有相当高的佛学素质。他们既能讲解深奥的教典,又知道如何在心上修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忘我利他的心,会尽他们的一切力量,把诸佛菩萨的心要宝藏传遍四方。 我觉得在汉地的道场中,真正的寺院不算多。但是可喜的是,一些学习显密经论的小型佛教团体正在蓬勃兴起。比如学会的道场、居士林、佛教中心……如果佛教徒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餐闲聊,就没有些许意义;即使天天讽诵经文,也意义不大。诵经虽然是一种善法,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通晓佛法的内涵和精髓。 为了让众生获得佛法殊胜的利益,上师法王如意宝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喇荣五明佛学院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广弘佛法。不久前,我去壤塘觉囊派、噶举派的一些寺院。在觉囊派的一个道场中,有300多人正在进行为期三年的闭关,300多人正在闻思经续论典。我班门弄斧,为闻思的僧人传讲了时轮金刚的六加行。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寺院的法师都是出自喇荣五明佛学院。其中一位还做过我的邻居,我有些眼熟,却叫不出他的名字。当时,他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在佛学院中,这些出家人鲜为人知,一旦走出山门,却能在几百人面前广引博征,宣讲五论,而且非常圆满和成功。所以,我希望正在学习学院课程、具有殷切利他心的在家学子,未来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广弘佛法。只有佛法兴盛,众生才能安乐。这就是我对佛教道场的三点建议。 3.道场负责人应具备人品、智慧、利他心 无论是寺院住持、居士道场的组织者或佛学小组的组长,最首要、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德行高尚。如果是出家人,则要严持律仪。假如一个人戒律清净,人格稳重、可靠,在这个基础上,为人正直、心地敦厚善良,就像上师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所说的那样,要具足贤善人格的功德。 第二,负责人要有智慧。一个人如果人格卑下,就会无恶不作;如果智慧浅薄,就会把好事变成坏事,把团队引往错误的方向。前不久,在一个二三十所寺院参加的研讨会上,我提出:“不管是活佛还是堪布,寺院最主要的负责人,应当具有很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广博的佛学知识和修证智慧。因为寺院是知识分子的团体,如果管理者不是知识分子,人们就会不服。”在现在这个时代中,谁也不会服谁。除非管理者是真正具有水准和能力的人。 以前,在一些偏远地区和以老年人为主的学佛团体中,由于人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只能从发心的人中选出一位负责人。但以后,希望各地在遴选负责人之时,一定要选智慧出众的人。世间选举一位村长,也需要一定的水平;录用一位幼儿园或小学老师,也要经过各门学科的考试,如果总分不够,就不会录取他。佛教群体是智者的群体,智者团体的负责人必须是一位智者!否则,团体之中,人人都具有一定的素质,管理者却缺乏取舍和决策的能力,这怎么能行! 无论是藏地还是汉地,有些寺院的最高管理者,显现上学疏才浅,一旦权力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就会因循守旧,压制一切建设性的创意。即便下面的人试图发挥寺院的作用,提出高瞻远瞩的建议,也不会被他们采纳和实施。现在是21世纪,智慧浅陋之人,已越来越不适应这个时代。 第三,要有利他心。负责人如果具有人格和智慧,却没有利他心,就不会关心这个团体,包括外界与之相关的一切,他都会漠然处之,不予重视。作为一家之长,至少要对家人负责;一个团体的负责人,最关键的就是一切时分都思维利益他众的心。无论是寺院还是居士团体的负责人,一定要有人格、智慧和利他心。有了这三法,其他的一切功德都能圆满。 《君规教言论》中说:在这个世间中,所有功德都聚集于一身的君王很难寻觅。但是,一定要具足这最根本的三点。这就是我对道场负责人的三点希望。 4.佛教徒需要信心、大悲、智慧 佛教徒应当具备哪些要素?显宗有显宗的条件,密宗有密宗的资格。作为一个佛教徒,至少应当具备三样。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悲心,第三是智慧。佛教徒与其他人不同,对佛陀、甘露妙法和具相上师如果没有信心,那么,无论你拥有怎样的头衔和声望,都无济于事。许多知识分子对佛教抱有好感,但就是没有信心。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信心之别。 为什么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皈依时,着重强调了三种信心?没有信心,就不会皈依;不同的信心,有不同层次的皈依。信心是入门之基,没有信心,就没有资格入门。佛经中说:没有信心之人,如同种子被烈火焚烧殆尽,善法的妙药功德,一丝一毫都不会在他心中产生。 第二,大乘佛法的基础,就是对一切众生的悲心。没有悲心就会铁石心肠,视生命如草芥。你会一边念经,一边打蚊子、杀蚂蚁。如果没有悲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致证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产生,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子。 第三,佛教徒要有智慧。这几年来,我到过很多地方,相比从前,佛教徒的佛法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每到一地,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和慨叹:假如这些人了解佛法的内涵和意义,该多么好!他们是那么虔诚、那么有信心,却对佛法一无所知,多么地可怜! 虽然各地佛教徒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迄今为止,不要说佛法深奥广大的意义,有些人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让人十分悲悯。昨天,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说:“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还要迷信!”有些人平时也不重视学习,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迷信无知。 一些参加金刚萨埵法会的人,不仅受过皈依戒,还得过密乘大圆满灌顶,却对密法法本和出家人的法衣满不在乎,在上面任意跨越。法本就像佛像一样,不能踩、不能跨。如果这么做,受过皈依戒的人,就会失坏皈依戒的戒体。 我在传讲《入菩萨行论》和《前行》时,都再三提醒过,只要是学会学员,都知道如何恭敬三宝所依。《大圆满前行》中说:“出家人的三衣,哪怕是一块碎片也不能跨越,一定要恭敬顶戴。”学院的出家人在经堂走路时,都特别小心翼翼,尽量让别人归拢法衣和法本,不会在上面跨越。 从这一小小的举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有的人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但由于没有次第系统地学习显密经续,连基本的佛法常识都不懂。他们的行为,与经论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佛教徒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所谓的佛教团体,如同群盲一样,对自己、对众生,不可能成办任何利益。 近几年来,各个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前进的步伐不能停顿、终止,还需要不断地深入。提高佛教徒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我的责任,也是你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否则,在任何一个场合,或者在其他宗教徒面前,一些佛教徒的言行,让我们深感羞愧,无地自容。学会里一位大学老师说,本来,他认为弘扬佛法是堪布和上师的事,现在,他终于明白,弘扬佛法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你们应该回忆,每天念诵的发心仪轨是怎么说的?在座的每一个人,不论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责任。 有些人经常说,我是这个寺院的法脉传承,那个上师的根本弟子……除此之外,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漠不关心,这对整个佛教的发展是相当有害的。我们是否听到过基督徒说,我是这个牧师的、那个神父和教堂的?他们都一致赞叹基督的慈悲,思考的是如何发扬基督的济世精神,怎样播种宽恕、喜乐、让大爱充满世界。由于他们卓越的努力和团结的力量,致使他们的教法传遍人间。 佛教徒却作茧自缚,将自己禁锢于一个狭隘的概念中,开口就是我的上师是如何了不起。有人这么赞叹我时,我也深感不悦。你如果对某位上师深具信心,不需要把信心变成嘴上的泡沫,发出空谷回声。 大家要感恩释迦牟尼佛,要赞叹佛教的殊胜和伟大。只有这样,佛教徒才会亲如一家。否则,这位上师有一群弟子,那个上师有一群弟子,上师与上师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矛盾重重、互相隔阂乃至对立,这样,佛陀的法教永远也不会有广弘的机会。佛教徒要有广大的智慧,要精诚团结。是显宗或是密宗,是藏传抑或汉传南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麦彭仁波切也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就像是一对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毕竟,你的父母是同一个,彼此应该相亲相爱,而不是兄弟相煎,以一种偏狭的意识互相竞争、拉拢弟子。 学会也要求不干涉任何上师,不拉拢其他教派的弟子。未皈依之人多如繁星,如果能让他们皈依三宝,是对他们最大的利益;已经皈依三宝之人,拉来拉去,都是在一个大家庭中,没有些许意义。对具相上师而言,是从来不会缺人的。真正的上师不需要弟子拉人来填补空缺,不需要弟子关心上师弟众的数量。我对佛教徒提出的第三个要求,就是佛教徒一定要有智慧。 5.藏地大德应以弘法为主、基础法为主、素食为主 依靠三宝的加持,近年来,很多藏地大德去汉地弘法,总体上是非常可喜的。毕竟,人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最初没有值遇上师,就不会皈依佛门,也不会有日后的修行。假如因缘不具足,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但是,上师们到汉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回顾我为汉地四众道友传法的经验,对此,我也有三个建议。至于是否接受,你们酌情而定。 上师到汉地,第一不要化缘,而应以弘法为主。化缘对佛教是相当有害的。作为上师,不论是灌顶、传法、皈依和念传承,都要以利益众生的心出发,不能掺杂其它目的。但是我确实发现,有些上师不是为了弘法而去汉地,有的佛弟子也对传播佛法漠不关心。这种做法,对自他、对佛教都是相当不利的。 我经常对汉地的大德说:“你们应以弘法为主。”在汉地,一些寺院成为工商局、旅游局和地产商开发的景点,根本体现不出佛教原有的精神和特色。寺院如果不弘扬佛法,就会成为靠门票、经忏和旅游业生存的营利场所。一场佛事需要多少钱,付钱才能超度,不付钱就不给念经。这样,寺院就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如果这种恶习广为流传,未来的佛教究竟会变成什么样?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浩瀚如海,但迄今为止,大多数佛弟子尚未获得它甚深的智慧和力量。究其根源,上师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没有弘扬大乘佛教的内涵和精神,他们以建筑为主,以化缘为主,以各式各样表面上的善行为主。以这个原因,那些皈依他、信仰他的人,也都是忙于形象上的善法。因此,我建议上师们去汉地时,一定要以弘法为主。传播大乘甚深和广大的教义,是我们的第一责任。 第二,要以传基础法为主。很多上师直接传最高的法,什么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大威德……直接灌顶,连灌顶需要守护的誓言都不宣说。暂时,弟子看上去信心十足,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从究竟上来说,这种做法却相当危险。就像摩天大楼需要从最底层建起,依靠深厚、坚固的基础,才会有高入云霄的壮观景象。而现在的佛教徒,只念了一点皈依,就高攀大手印、大圆满等正行法,其结果会像城市的烂尾建筑,由于缺乏资金、手续不全、老板逃之夭夭,最后不得不被迫终止。 同样,有些人在基础法上蹒跚不前,这样,即使你得到一个大法,也只是名相上得到。你的相续尚未成熟,暂时来说,得深法也未尝不可,但从长远而言,对你没有利益。就像造一所公寓,你不打地基,造完后将它装修一新。从表面上看,它和其它公寓没有差别,但因为它地基不稳,时间一长,就会全盘坍塌。 因此,我希望大德们以传基础法为主。就像学会安排的课程,在最初的五六年中,让学员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既学习大乘理论,也进行实地修持。明年或后年,第一批圆满加行之人,我考虑通过直播或其它方式,给他们传讲密法。我有把握,只有这样,他们此生的修行高楼,才不会突然化为齑粉。 虽然人身无常,寿命短暂,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要为未来做准备。你们不要以为:我不修加行也照样能……只要生命没有出现意外,我们就要按照菩提道次第一步步走。就像学院里很多修行人,在长年闻思修行、积资净障之后,他们的修行之路才会变成通途。所以我建议,最初传法时,应以基础法门为主。 第三,希望藏地大德去汉地时,以素食为主,最好不要在大众面前公然吃肉,否则,藏传佛教的形象会由此受到严重损害。前不久,在雪域寺院高僧大德参加的一个研讨会上,有一位堪布指出,他所在寺院的一个木匠说:如果要皈依,他不会皈依藏传佛教,而是要皈依汉传佛教。唯一的原因是,藏传佛教的很多上师吃肉!一个木匠的智慧是有限的,他不了解,自古以来,藏传佛教素食的大德非常众多。但是,从一个工人嘴里说出这样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在青海举办的另一个佛教研讨会上,一位法师说,有的上师认为:“因为众生可怜,我要和它结缘,如果吃一点肉,我就能超度它。”对此,一位堪布开玩笑似地反驳:“吃肉只是与六根中的舌根结缘,除了舌根,还有五根,为什么你不能眼睛看它一眼;敲一敲肉,耳朵听一下它的声音;鼻子闻一闻;手摸一摸?这些都是结缘的方式。难道这样不能超度,非要吃它的肉不可吗?” 有些弟子也说:“上师啊,你应该好好地吃一顿,边吃边为它超度,不然,众生也太可怜了!”我们承认,有的弟子对金刚上师有着非同一般的信心。但是,有些佛教徒也可能过于愚痴和盲目了。 现在,以学院为主的藏地大德都在倡导断除肉食,总的来说,藏传佛教正在改变旧有的习俗,向素食转变。但是,也有些上师偷偷摸摸地去汉地,在不同的场合大吃特吃,并大肆赞叹吃肉的行为。一些学会甚至学院的出家人也不辨是非,随声附和。佛陀在大量经教中说,吃肉就断绝了大乘的种性。如果你实在业力深重、烦恼难忍,不吃不行,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不敢说,只要是佛教徒,一律都不许吃肉。有的地区也有其特殊的情况。但是一般来说,汉传佛教的素食观,才是最令人赞叹的,汉地信众在这方面的行持也格外清净。 有的书中说:“吃肉就是吃众生的生命。”确实如此。我并不是说,所有的藏地大德都必须这么做,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建议。现在是21世纪,人人都有言论自由。我相信上师们不会生气,包括上师的弟子们,也不会因此勃然大怒。假如他们真的迁怒于我,我也没有办法。 6.依止上师要细心观察、恒心依止、开心得法 如何依止上师,是佛教徒最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也有三个希望。依止上师应该有三心。最初是细心观察,中间是恒心依止,最后是开心得法。首先,我们一定要细致用心地观察,不能一遇到上师就立刻依止。在世间,你结交一位友人、一个合作伙伴,或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德育老师,也会先从各方面观察,了解他的人品和能力,看他是不是值得你信赖和托付。依止上师也是如此。有些人急于得法,说:“来不及观察了,就要灌顶传法了!”没有什么来不及的,这样的行为,只能反映出这些人的无知。 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业是如此畅通和发达。如果他是从藏地来,他来自藏地什么地方?哪一家寺院?在寺院里是什么身份?在当地口碑如何?假如是汉地法师,他来自汉地哪所寺庙?在庙里担任什么职位?表现如何?他们所持的戒律是否清净无染?人格和智慧是否真实具足?这些都需要充分了解。你不能因为他是某某活佛的转世,就不加观察,立刻依止。今世究竟有没有成就和功德,还是要详细观察。 我们并不是反对活佛,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转世活佛。有的活佛自己也承认:活佛也需要艰苦地学习和训练,需要长期精进地修行。前不久,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转世活佛,年轻的杨希仁波切公允地说: “别人都说我是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转世,对此,我压力很大。我一点也回忆不起我的前世,既然想不起来,相续中的所有功德,只有从零开始。所以,我从小就学习英语、闻思佛法、听受世间各种知识,每天都要学十几个小时,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拼命。我觉得,我和别人没有差别,有的只是一个转世活佛的头衔、几个不同寻常的梦境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至今,我都不认为我是他的转世,我和他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我曾经用学开车来比喻学佛,学习开车时,教练尤为重要。如果教练不会开车,却教我们如何开车,其结果一定是车毁人亡,双双坠入悬崖深壑。有一次,我们坐车出去,开车的人不熟练,车偏离大路,驶到旷野上。他不踩刹车,却大叫:“快祈祷三宝!快祈祷三宝!”我们中的一个人对他吼:“祈祷三宝没用,你快踩刹车!”当然,祈祷三宝是决不会空耗的,但与此同时,你也要踩刹车。 第二,要恒心依止。恒心依止就是像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那样,长年依止上师。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我们依止他老人家长达二十多年。但对有些利根者来说,也许不需要这么久。比如法王如意宝依止托嘎如意宝只有六年。长期厮守在上师身旁,不一定叫依止。所谓的依止,就是学习上师传授的法要。如果你学习了六年,就是依止了六年。如果你什么也不学,即使跟着上师亦步亦趋,也不叫依止。 有人认为所谓的依止,就是做上师的侍者:给上师开车、做饭……其实,真正的依止,就是长年听受、思维、潜心修持上师所传的显密修要,相续发生彻底地转变。随着时光推移,有一天,生死无畏的境界会真实降临……正如法王如意宝在一首道歌中所唱的那样: 活着我非常快乐 因为能成就弘法大业 死了我极其欢喜 因为能往生清净刹土 大成就者从佛法中品尝到无法言喻的欢喜,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对轮回中任何一种业感的显现,都已经超越了希望和担忧的患得患失之心。我们也是这样,生活中有时欢乐,有时悲伤,时而诸事如意,时而千曲百折。然而,你内心已经得到了宝,你心里洋溢着无比的欢乐,世间的荣辱得失和生老病死都不能再左右你,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无法改变你内心的喜悦。 如果心中没有一点佛法的体验和成就,就会患得患失,终年生活在忧虑和紧张中。如果你长期依止上师学修佛法,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认识心的光明,从而沉浸在深深的法喜中。就像米拉日巴、智悲光尊者和六祖依止上师,最后大彻大悟,生起了无与伦比的大安乐,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在家佛教徒通过长期学修佛法,最后,一定会了解轮回虚幻的本质,从而坦然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忏悔过往今来的所有恶业,不间断修持佛法。这样,临终之际,就会有往生的机缘和把握。即使此生未能往生清净刹土,也不会堕落恶趣。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最后结果。 也有人虽然依止上师,却一无所得。佛陀说过:“我已经为你指出了一条解脱妙道,能否解脱,就要看你自己了。”看你是否真正诚信,看你是否精进修行。上师再好,你如果不按照上师的言教去行持,是不可能解脱的;或者就像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一样,以正法为因,反而堕入恶趣。解脱,首先要依靠上师指点迷津,而后要凭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修习。这就是我对依止上师的三点希望。 7.弘法应有无偏悲心、无私奉献、无畏精神 有些道友希望自己即生中就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关于弘法,我也有三个建议。第一是无偏的大悲心;第二要无私奉献;第三是无畏的精神。 弘扬佛法时,首先要具足周遍所有众生的大悲心。无论是哪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不论是人类、旁生还是其它形式的生命,只要是生命,只要他们正在承受深重的痛苦,就要尽一切可能解除他们的苦难。这种发心,叫做真实无偏的大悲心。 我们只对与自己生死攸关的人,才能生起些许的悲心;对无关痛痒之人,乃至我的仇敌、我亲朋的怨敌就无法产生悲心。我们要警惕和断除《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九种负面心态。如果真正想把大乘智悲双运的精神传遍世界,要记住所有生命都是我们利益的对境。这是我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是无私地奉献。利益众生是无条件的,假如有条件,就是自私的行为。前不久,我送给智悲学校义工和爱心学生四个字:“无私奉献”。我们帮助众生,哪怕是在路上向一位老人伸出援手,既不是为了今生得到回报,也不是为了来世人天或解脱的果位,而是无私奉献。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做什么,即使别人埋怨我、误解我或伤害我,我也要不计个人利益,不掺私人动机,只要能解救众生于苦难,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是一个大乘佛教徒。有了无私奉献,才能修成一颗刹那也不为自己的大悲菩提心。在寻求一己私利的染污心驱使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会趋向菩提的果位。 第三,弘扬佛法要有无畏精神。我们凡夫经常会遭遇挫折和困难,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就会中途夭折。就像学会的很多道友,刚开始时发心非常踊跃,一旦受到非议和误解,就会灰心丧气,心生畏惧,只想退而独善其身。在佛教徒中,修自己解脱的人比比皆是,能英勇无畏地站起来,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都要把佛法如意宝传遍世界的人很少。在家佛教团队中,尤其需要有能自我牺牲、奉献一切,真正利益众生的人。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种种违缘和障碍,这时,我们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为了利益一个众生,是怎样甘愿堕入地狱十万劫,又是怎样割截自己的身体、献出自己的生命的。我们要效仿和追随佛陀伟大的足迹,以大无畏的精神来弘扬佛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