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七 第六日法谈 圣者、八圣道、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七 第六日法谈 圣者、八圣道、受

 

  1. 现在是法谈的时间。请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张开,以觉性来听讲。

  2. 经过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觉性在起伏中增长着,有高潮也有低潮,我们不要在意这些情绪的起伏,我们只要努力地划着桨,乘风破浪,往涅槃的正确目标前进,终必到达目的地。波涛汹涌时,我们不用惊惧,风平浪静时,我们不用心喜,我们要超越苦乐的波涛,不随喜忧的感受而起舞。即使我们已拔除了身见、戒禁取以及怀疑这三个烦恼,已成为圣人,仍然还要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继续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一直培养到觉性圆满。

  3. 佛法中的圣人,有下列几种:预流的圣者、一来的圣者、不还的圣者、阿罗汉圣者、独觉圣者、菩萨圣者以及佛陀,这些圣者都不是凡夫,他们都是走在八圣道的路上,他们都已经亲证真理了。

  4. 八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此中,由觉性生起的智慧,如实看清身心实相,就是正见。依靠正见,而没有贪欲、瞋恚、伤害的心理,这是正思惟。以正确的思惟,发起如法的言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便是正语。行住坐卧、衣食住行,都能在正念正知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这是正业。如法的过活,不作邪命,这是正命。继续不断的去恶向善,拔除剩余的烦恼,这是正精进。继续培养觉性,摆脱昏沈、掉举,这是正念。使觉性持续不断,得到心的喜悦与自在,这是正定。因此,在生活中,禅修者不断实践八圣道,使觉性达成圆满,灭除所有的烦恼与痛苦。八圣道就是中道。佛陀所走的正道,就称做中道。我们也要走相同的中道。如何走在中道呢?就是要走在觉性的道路上;如果不这么走,痛苦就会生起。

  5. 在禅修的路上,不同层次的烦恼要依次拔除。身见、戒禁取以及怀疑是最初的三个烦恼,称做三结。其次是欲贪及瞋二个结,以上五个结称做「五下分结」。打开这五个结,所有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不还的圣者的一个特色,就是已打开这「五下分结」。另外五个结,称做「五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这五上分结一打开,所有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阿罗汉的一个特色,就是五上分结也打开了。因此,要从三界中脱离,不外是将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这十个结打开。当结打开时,内心就有大的转变,这是自证自知的。动中禅的目的,就是将心中这十个结打开。如何打开?就是不断的动手、动脚,将觉知一直持续,最后就必定打开这十个结。

  6. 有的学员问及神通。我们不排斥神通,也不执着神通。六种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此中,最重要的是漏尽通。当你体证无我,灭尽烦恼,就得到了漏尽通。一般有所谓的「隐形」,例如隐形人、隐形飞机,这种隐形仍然是会被找到的。但是当一个人体证「无我」时,这才是真正的隐形、真正的神通,因为谁也找不到「我」了。

  7. 众生由于轮回在三界内,不能脱离三界的束缚而受苦。三界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色界有四个禅那,第一个禅那,称做初禅,具有五个心理: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是喜、乐和心一境性。三禅是乐和心一境性。四禅是不苦不乐受和心一境性。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四个境界。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凡俗众生,都是利用专注力使内心达到非常的宁静,因此,如果对禅定仍有所执着,就会投生到这些地方,还不能够脱离三界的束缚。要想脱离,必须对禅定也不执着。正念动中禅的训练,便是要使我们直接脱离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所以,要训练出强而有力的觉性,不被欲望和宁静所束缚。

  8.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具有觉性是不容易的。说是容易,做起来却是不容易。尽管如此,任何人还是可以做得到。我们要在任何日常工作中,以耐心和决心来培养我们自己的觉性。由于我们整天都在动,因此在工作时,保持对肢体的觉知,我们的觉性就会愈来愈增加。这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它是一条快捷方式,没有典礼仪式。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练习。

  9. 在任何时候,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就是一种最好的业、最好的行为。在一个吵杂的地方,我们仍然能用这方法来培养觉性,并能面对问题。

  10. 工作没有觉性的人,只依照他的习性,无意识地工作着。一旦问题来临了,就承受痛苦。如果我们有觉性,问题来时,我们不会受苦。虽然问题存在着,但我们不受苦。这并不是说,没有受苦的人就不会碰到问题。而是这些问题不能让他受到痛苦。换句话说,他超越了问题和痛苦。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维持觉性,那么我们的工作将做得愉快而正常。

  11. 每一个人都非常需要觉性,这跟他的国籍、语言无关。

  12. 如果我们拥有觉性,那么,正定和智能就会生起,也自动会守戒。

  13. 这个方法是一个快捷方式,有的人对此难以相信,因为看来这么简单,有的人则是执着典礼、仪式或外在的表相。而动中禅的方法是超越外在的形式的。

  14. 练习动中禅之后,它的结果,常常超出原先的想象。禅修者将看清自己生命的实相,到达没有痛苦的境界,这是最大最高的果。

  15. 要知道「痛苦」不怕任何人,不怕国王、不怕权势、不怕财富,但是只怕「觉性」。

  16. 如果我们没有拥有觉性,那么,我们的生命不算完整,因为我们尚未得到生命的精华。这生命的精华,不是别人给我们的,也不是谁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只要往自身去寻找,就能得到并且证实的。

  17. 真实的内在生命大家都是相同的。差异的只是世俗的表相,例如,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人,我是男人,妳是女人等等。希望大家好好发掘自己内在的生命。

  18. 人们的痛苦,都是来自执取,执取什么呢?执取快乐的感受,排斥痛苦的感受。结果,人们随着情绪的高高低低而起舞。感受由何处产生的呢?感受是来自根尘的接触,也就是内六处与外六处的接触。当眼看东西的这一杀那,有了接触。当耳听声音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鼻子闻到香味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舌头尝到味道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身体触到东西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当内心想到一件事的这一剎那,有了接触。在接触的这一剎那,禅修者要了了分明,不可以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无明,否则接下来就会对接触所生起的感受生起爱憎的心理而产生痛苦。因此,在禅修中,我们要培养出比闪电还要快的觉性,要在接触的那一剎那就能切除无明的生起。就像两人抢一个座位,力量强的就能占住。我们要使觉性成为强者,那么无明就不能坐到这位子上了。

  19. 有的学员问:当我看到花园的东西,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我能否只是看而不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当你感觉到喜欢或不喜欢时,是因为那一剎那你已忘了自己,未能知道自己的动作。如果已觉察到自己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就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不要与这些感觉认同,也就是说,不要把这些感觉当做是「我」或「我所有」。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先培养出强的觉性。

  20. 有的人认为自己业障深重,整天愁眉苦脸。其实,过去的业已经做了,你就接受这事实,要将注意力移到现在的行为:要觉知当下你的肢体动作,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如此,你开始做出正确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新业,因而能够有效的处理当下发生的事情,不再做出错误的行为。因此,动中禅的训练,使我们能够活在当下,不再造恶业,并且能够正面地面对各种逆境,解决问题。当觉性愈来愈强,自己的心就愈来愈清净,业障习性也就愈来愈薄了。我们以强的觉性,看清妄念的来源,当下妄念就无力生起,因而业障习性就薄弱了。这是一个直接净化的过程,这是一条快捷方式,这是佛法的精髓。我们常常觉得习性非常难改,这是因为觉性不够强的缘故。当贪心、生气一生起的时侯,若不能看清它,就会被习性拉着跑,因而一再地犯错而改不过来。因此,根本之道就是要培养出强的觉性,能在妄念刚要生起时,就立刻把妄念丢掉,这样习性就起不了作用了。

  21. 有的学员问:我们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算不算是一种执着?要知道,我们会执着,是因为不能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能够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就不会执着。我们愈能觉知肢体的动作,我们的觉性就愈强;我们的觉性愈强,就愈不会执着。

  22. 有两种知道,一种是没有觉性的知道,一种是具有觉性的知道。没有觉性的知道,会以自己所知的引以为傲,会执着于所知道的,因而固执不化,反而会被所知道的迷惑。具有觉性的知道,则是不会执着于所知道的,不会被所知道的迷惑,不会对所知的自以为傲,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方式知道,那么,我们知道得愈多,内心觉得愈舒适,愈没有疑惑,愈没有苦恼。这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23. 所有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或三藏经典,可以归到一句话:「灭苦」。我们不用去拥有什么东西,只要没有拥有「苦」就够了。

  24. 有的学员问: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烦多,我每天早晚各练习一小时的动中禅,这样够不够?能够每天保持这样的练习,当然也可以;能持续不断,那么你下一次再参加课程,就会进步很快。最好的情况是,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握住动中禅的原则,时时觉知你的肢体动作,一次一个部位,那么,你将发现生活就是禅修。饭后能够经行半小时,养成习惯之后,对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帮助。每天自己可以检讨一下:「一天下来,自己觉知动作的时间多,还是妄想的时间多」。如此常常激励自己,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觉性。久了,你将发现到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突然冒出来的问题,愈来愈能得心应手,迅速而正确,这便是修行的一个结果,这结果是自然成熟的。

  25. 有的学员问:已经生气了,该怎么办?已经生气了,我们就更要努力回到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事实上,正念动中禅也是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我们只要一直活在当下,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当生气刚要生起的那一剎那,觉性就会看到它,它就自然跑掉了。能保护我们的心的,就是觉性。

  26. 有的学员问:一个灭苦的人,死后那里去?是不是往生净土?灭了苦的人,临终时,自己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果有那里可以去,他就去那里;如果没有那里可以去,他就不去那里。当他活着时,他体证了涅槃,他超越了生与死。因此,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活着的当下,不用担忧死时到那里去。要好好的耕耘,就像我们种树,要不断的去灌溉一样,我们要不断的觉知手部的动作,使觉性一直成长。只要种下正确的因,正确的果就会出现,这是大自然的道理。因此,好好的觉知当下的肢体动作。

  27. 有的学员问:经典上提到七清净,也就是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知见清净,七、智见清净。这些如何达成呢?要知道这些内容,不超出戒、定、慧三学,而这三学含摄在圆满的觉性当中,因此,我们只要好好的培养觉性,那么,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及增上慧学,或七清净自然都可以具足。将树的种子,好好灌溉,就会长出根、茎、叶、花及果,多么神奇。同样的,一直觉知肢体的动作以培养觉性,就会得到智慧、慈悲,这是自然的道理。

  28. 真实的东西只能被真实的人来证实。依照自然的本性,人整天都在动着,因此,当我们活着时,要用这自然的方法去证实真实的东西。

  29. 有的学员想了解十六阶智,也就是一名色识别智,二缘摄受智,三思惟智,四生灭随观智,五坏灭随观智,六怖畏现起智,七过患随观智,八厌离随观智,九欲解脱智,十审察随观智,十一行舍智,十二随顺智,十三种姓智,十四道智,十五果智,十六省察智。这些南传论典所提到的智慧名相,并不是要我们去记诵,而是要我们去自证自知,只要我们不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把觉性持续如炼,那么,所有的内观智慧自然就会生起,层层上增,此时配合经论,我们将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智慧,因此,在禅修时,以培养自己的觉性为首要之务。

  30. 有的学员问:在修行的路上,会经验到什么?会碰到什么障碍呢?我想先做好准备。我们希望禅修者自己去体验,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体验。修行路上的障碍,经典上提到了五盖等等。这条路是一直觉知当下肢体的动作。任何阻碍我们知道肢体动作的,就是盖。例如,昏沉、懒惰、怀疑、妄念等等。碰到任何障碍,记得回到觉知自己的动作,与觉性同在,就能带你到安全的地方。

  31. 有的学员问:正念动中禅要修多久才能灭苦呢?当年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观察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三根,利钝不同。就像莲花,有的浮出水面,有的与水面齐,有的居于水面下,众生也是如此。因此,依据根性的利钝,要修多久才能灭苦会有所不同。隆波田禅师说,善良而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32. 有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入灭了。很多尚未证得圣位的比丘,感到很伤心,就整天紧紧追随在佛陀的身边。但是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提沙」却没有整天跟着佛陀,反而到静僻的地方禅修。其它的比丘带他去见佛陀说:「世尊!提沙比丘不像我们这样敬爱您、尊重您。他躲在一边,自行其是。」提沙比丘说:「我只是加紧用功,希望在佛陀入灭前,证得圣位,达成灭苦的目标。」佛陀听完后,加以赞叹说:「凡是敬爱和尊重我的人,应该效法提沙比丘。比丘们!奉行我所教导的出世间法,精进禅修的人,才是真正的尊敬我。已经尝到佛法的滋味而喜悦的人,将免于恐惧和邪见。」

  33.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动中禅的训练,就是培养八圣道,使禅修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觉性走在中道的路上。在禅修的路上,有十个结或十个根本烦恼要拔除,这十个结绑住我们。使我们在三界内不得自在。透过觉性,可以将这十个结松绑。当我们培养出强的觉性后,才能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不生起「我」「我所有」的错觉,而不会被苦受或乐受拉着跑,因而不会继续打结。

  34.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好好的灌溉自己心中觉性的种子,使它成长、茁壮。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

更多隆波通禅师佛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八 第七日法谈 总结、生活运用

隆波通禅师:正念动中禅动作分解图

隆波通禅师:正念动中禅的历史传承

隆波通禅师:正念动中禅简介

马哈希尊者:观智进程 目录 英译序

 

后五篇文章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六 第五日法谈 慈悲、七觉支、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五 第四日法谈 五根五力、四食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四 第三日法谈 经典、四神足、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三 第二日法谈 戒律、四正勤、

隆波通禅师:生活即禅修 二 第一日法谈 五盖、四念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