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见护法师: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见护法师: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

  佛教具有至为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然而对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道德规范,更是释迦牟尼佛于人生究极真相之亲自体验,是置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净化人心,达到自在解脱的道路。

  科学之发展亦是致力于世间真相之了解及人类生活之改善。依科学定律所开展之各项科技工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然而科学与佛法,一是讲究物理实证形而下之学问,一是心灵体验形而上之宗教,其内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实事求证为要求,了解真相为目标,而其内涵能彼此呼应否?

  本文将从物理学、数学逻辑、电脑、心理学、生化科学等,取十余个案参例,以突显近一世纪最先进科学之发现,往往可资印证千百年前佛法之教理,而使吾人不得不惊叹佛陀之洞见。

  其次,本文举出目前科学、科技所面临之许多难题,并略为探讨佛法如何能提供些许线索,以对未来之学术研究有所启示。

  上二段乃是阐述本文所持之立场,亦即科学对世间现象之成果自是有目共睹,然而佛法以其禅定、内证之方法,对世间、出世间真相的掌握,更是不容忽视,值得学术界之重视与探讨。甚而说佛法为科学中之科学亦不为过。

  最后,本文将就心灵净化之课题,说明为何任由科技无限制的自由发展,则人类前途实为堪忧;由此,吾人应以佛法的理念与精神引导科技之发展,方为大众之福祉。

  一、前言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无疑的具有至为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然而对正信佛教徒而言,佛法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道德规范或虔诚的信仰。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在亲自体验了人生究极真相之后,对人生、人心、及世界真理的如实阐述,以及对如何修持成佛(离苦得乐、觉悟真理、慈悲度世)的教导。佛法应是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净化人心,达到自在解脱的道路。

  科学之发展亦是致力于世间现象之了解及人类生活之改善,在近三百年中有惊人的成果。依科学定律所开展之各项科技工程,已永远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

  然而,此种种科技发展,是否真正带给人类利益,抑或灾难?中台山惟觉禅师尝言学佛者应当“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1)并提出“佛法五元化”之方针:佛法科学化,佛法学术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艺术化,佛法生活化”(2)俾使佛法之智慧能在现代生活中有更积极的影响。

  故笔者藉此因缘,略为探讨佛法与科学之关系及未来发展。科学与佛法在目标上可说有不谋而合之处(了解真相,改善人生)。然而此二者,一是讲究物理实证形而下之学问,一是心灵体验形而上之宗教,其内涵是否有所交集?二者皆以了解真相为目标,而其内涵能彼此呼应否?

  下文将对此做一初步之探讨,并由不同学术领域中选取十余重要的发现或研究成果,重点式的提示其与佛法之关系(第二节),佛法如何能对学术研究之难题提供启示(第三节),以及主张吾人若能由佛法的理念引导学术的发展,则是真正能利益社会大众(第四节)。

  二、科学印证佛法之实例

  二十世纪理论科学的长足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假以实验的证明,对世界的认知得到许多出人意表的结论。

  1、物质的结构—色不异空。

  所有物质皆由不同的原子组合而成,而不同的原子只是不同数量之质子、中子与电子的组合。原子所占之空间,百分之九十九皆是空(10),人所以见之为实体,乃是肉眼之错觉。这符合佛法中,地、水、火、风本来不一不异的道理。

  如《大智度论.卷28》中言,“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令转易。以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故。”而地(坚固)、水(湿润)、火(燥热)、风(流动)之相,皆是因缘暂现之假相,其本质皆是空性。

  《般若心经》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般人恐难以接受。而爱因思坦之相对论提出E=mc2 (质能互换定律)之著名公式(11),物质与能量本为一体。

  物质似有生灭,垢净,增减,而物质不异能量,而能量正是无有形相色彩,“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则知肉眼所见乃是不实之表相,此则是科学为“色不异空”提出的力证。

  能量的特性可帮助我们少分理解空性,但不能说空性就是能量(能量?空,但空1能量)。般若经中,受想行识,皆不异空,皆即是空,则非物理学所能知。

  空性乃是佛法中至深奥之理,非世间一切哲学所知。虽然如此,若能透过科学更进一步了解色相本妄,则对世间假相之认知、破除物质之执著,不无助益。

  2、场论-色即是空。

  现代物理学对物质本体之研究,发现“粒子”的观念,有所偏差,而代之以“场论”(field theory)(8,9)。以电子为例,一个电子并非存在于空间中某一位置的一个“粒子”或个体,而是一个抽象的“场”。

  此场没有界限,无量无边,而在某一特定因缘之下,其能量集中在某一点,故可侦测,但不可说此电子在此或在彼。场论更打破了“物质存在于空间中”的观念,代之以“物质即是场,场即是所谓的空间”,故“物质”(色)真正“即是空”,能即是所,无二无别。(按:如前项所注,此“空”仅佛法“空性”之少分显现。)

  在场论的观点中,并无独立存在的个体,“物质”唯有在与其它“物质”(场)互相作用之中才可描述(缘起性空)。并且,“场”即是无有边界,其粒子的表现只是“局部的能量集中显现”,是则粒子之运动,实无来去;反观佛法中对实相之描述,常言“动静不二”、“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又如《信心铭》云“无在不在、十方目前”,实令人惊异赞叹*。

  3、时间与空间。

  在传统牛顿的古典物理学中,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爱因思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世人对时空的了解。时间与空间是相对,而非绝对,是相依相待,而非独自存在,故爱因思坦称之为“Space-Time Continuum”(时空连续体)。

  此认知符合佛经中对时空的认知。龙树之《中论》讲“因物故有时,无物何有时?”确立时、空互依互存的观念(有空间中的事物的变化,方能有时间的成立,否则无时间可言),此则是对时空极深的洞见。佛经进一步,阐述更不可思议的时空特性。

  如《维摩诘经》中,变一时为多劫,变多劫为一时;《华严经》言空间互摄互入,如大梵天网。在属于唯识学的《百法明门论》中,“时”、“空”(空间称为“方”)归类于“心不相应行法”,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基本上即是由心而生,观察世间而立的种种观念(concepts)或对差别现象的描述,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与自性,属于“有为法”的范围。

  换言之,时、空乃人所设立之概念,吾人对时空的感受,因心因境而有所不同;并无独立客观存在之时空,是则佛法早有之认知,此则需要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共同研究交流方能得知。

  “空性”是佛法中甚为深奥的观念,需另撰专文解释。本文尽在此略提一二:空并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佛用来破除我们对种种“实有”的执著的方法。如执著身体是净,则说不净以破之;执著身体实有不变,故举空以破之。

  此处之空是“四大和合、变易无常、析空”故空。“我见”是空,因为“无有一定不变之内在自我、是受想行识念念迁流”故空。物质是空,为何?因为眼见实有,故举“百分之九十九是无”以破之;因为执地水火不同,故举“原子组合不同”以破之;因为执著在此在彼,故举“场论—无在不在”以破之。此皆是对色法之不同执著,故需举不同之“空”以破之。

  不可说“缘起性空”是真正的空,而“空无所有”不是真正的空;“空”只对“有”方有意义。如中论种种论偈,每一品,皆是破不同之有见,或破“去来”,或破“有无”,或破“六根”“五阴”“作与作者”,甚而破“因缘”“四谛”以显“空”。(它不是真正否定因缘或四谛,而是破学佛人对因缘、四谛所产生的误解)。

  大智度论释大品般若经“十八空”(卷31),为何有十八空,即是以不同方法破除种种有见,此即是空义。不是另有一个空。龙树《中观论颂》云: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4、能与所。

  量子力学(6)打破了传统古典物理学“绝对客观观察”的迷思—以前科学家以为,科学方法可以正确测出实相。量子物理学之基石,海森堡之“测不准原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发现在微小的量子世界里,观察者(实验者,佛法称为“能”)与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无法划清界限;实验者也在自己实验中,不可脱拔。

  如此,科学家引以为傲的“客观观察”实际上不存在,观察测量的行为本身就影响观察结果,故真相是“测不准”。这是万法一如的必然结果,于此,科学家实无计可施。

  佛法中早已提出在“能”“所”相对之情形下,不可能了达实相。事实上,此一发现正证明了“能”“所”相待(一般人的世界),其实是假相。任何实验或测量,“物”与“心”是不可分的。这是“测不准定理”最重要的结果。然而如何证入实相?则非科学界所能了知。

  证入实相正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修行目标。佛经中常言“无彼无此”、“无自无他”、“非一非异”。唯有在“能所一如”的体验中,方能证得实相,而此一境界则唯证乃知。

  5、神通之可能性。

  佛经中有“天眼通”“天耳通”等超自然能力之描述,并言可由禅定证得,似是匪夷所思。科学证明,种种可见光 (visible light) ,与肉眼所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X-光、无线电波,其本质非二,皆是不同频率之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s)。

  而可见光,亦即人类肉眼所见之世界,只是所有光谱中之极小部分。若动物的肉眼构造不同,或藉由禅定提高对电磁波或音波接收之敏锐度,天眼、天耳亦非不可能(科学仪器即是如此)。这虽不能证明“天眼通”、“天耳通”的存在,但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今日之电话、电视、望远镜等,事实上即是科技界之“天耳”、“天眼”。

  6、逻辑、电脑与我执。

  1930年代,数学家、科学家雄心勃勃,企图将世界一切现象量化、逻辑化、定律化(axiomize)。当代最著名之逻辑学家哥德尔(G?del)却以“不完整定理”(Incompleteness Theorem)(14,17)证明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切逻辑系统,不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导出所有定理,其本身必是“不完整”。此亦证明佛家所言,思惟辩证、言语文字,均无法描述实相。故禅宗主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能臻于实相。

  与此相关者,在电脑理论中,有所谓的Halting Problem(电脑无尽运算问题)或Undecidability Problem (15),任何复杂的电脑程式,皆有其致命伤,某一特定input能让此程式无止尽的运算下去,无法得到“是”或“不是”的答案(俗称“当机”!)此实质上与“不完整定律”是同一个问题。电脑即是一逻辑系统,故其设计软体再完整精密,亦无法完全预防程式错误及电脑病毒之入侵。

  犹为有趣者,在佛法中,“我执”即是一切迷惑之根本。而哥德尔所谓“复杂逻辑系统”与过于简单之系统,其关键即在于此复杂系统能“refer to itself”(其系统有“自我”之观念),若然,则此系统中必然存在不可解决之矛盾。哥氏即是发现此理,以极巧妙之手法利用系统中“自我”之观念,证明其系统之不完整性。

  在《大智度论》中,有一外道长爪梵志挑战佛陀,言“我一切法不受”(我拒绝承认一切观念、理论。)佛问:“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否?”(那么,你自己这个观念,接不接受?若接受,若不接受,皆是自我矛盾)。

  此即是不完整定理及Halting Problem之核心症结。当此系统能 self-reference(有“自我”之观念)时,便会有不可捖救之矛盾存在。故佛法必得破除观念认知中之“我”(我执)方得证入实相。龙树在其“中观论颂”中,便是以种种论辩,导出众生由我执、法执所产生之种种观念,悉皆是自我矛盾,故不得成立。若吾人能冷静的、细密的思考,终当亦能了解“自我”之假相,进而得到解脱。

  7、潜意识与名字相。

  高运算功能之电脑促成了新兴的大量依赖电算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的科学研究领域,如类神经网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19),碎形(fractals)(16),混沌理论(chaos theory)、非线性动力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12,22)等研究,皆有异曲同工之妙,亦与佛法多有互通之处。在类神经电脑网路中,所有的计算结果由许多简单的运算元素(“神经元”)共同完成,每一神经元皆有影响,而无一可称为核心或主导者。

  若问此运算了知之CPU(心)在那,实不在此,不在彼,亦非不在此,非不在彼,不即不离,乃众多因缘和合而成就。其神经元即是运算之因源,亦是其过程,亦是其结果,因即是果。

  综观“类神经电脑”之运算过程,在其未得出明确结果之前,相似于人之潜意识;得出明确结果之后,似于明确意识观念之形成。而实际上所谓明确结果,与前(未明确结果)无别,只是主观观察者付予之名相。此即是《大乘起信论》所称“执取相”、“计名字相”;依此而作判断,即是“起业相”;而其果报,即是“业系苦相”也。

  8、蝴蝶效应、互摄互入、缘起甚深。

  上述领域皆属于“非线性”“复杂”运算,而研究发现所谓“蝴蝶效应”之特别现象(一只蝴蝶扇动双翼可能引起远方暴风雨之形成,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之理论可能性)(3,12)。佛经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一念中,能造无量罪;于一念中,能灭无量罪。此即是自然界中非线性业力作用使然。

  Fractals, chaos 之研究,对自然界之了解及工商业界之应用,皆有其可观的发展性。碎形打破了整数一维、二维、三维世界(integral dimension)之观念限制,以碎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运算之结果,以极简单的机制,得到与大自然界极为相似的图形。又碎形与混沌理论中极重要的“奇异吸子”(strange attractor),其结构乱中有序,于任一小点中,若深入下去,能显出整体的结构,重重无尽。此与佛经“一粟米中藏世界”,及世界如梵天网重重无尽、互摄互入之描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Neural networks,fractals, chaos theory皆属于非线性动力系统(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之理论范围,而此类系统之研究,复杂无比,殆今并无适当之数学语言及工具,更遑论了解。而现实世界,皆是无比复杂,时时在交互作用中之非线性系统。

  如佛所说,缘起甚深,纵使千万智慧如舍利弗者,亦不能了知佛智实相于万一。以上略举数例,虽然零星散于各领域,仍可见二十世纪许多最先进之发现,也是令人惊讶之发现,在佛法中早已了知。仔细思考之,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任何一宗教或哲学理论,恐皆难以找出如佛法中这么多与现代学术相应之处。

  三、佛法对科学之启示

  不但是在佛法中,许多难解之观念,可由现代科学得一佐证;反之,佛法更能超越科学之局限,而对现今科学所面临之难题提供重要启示。

  1、基因、环境与业力。

  自发现基因开始,人类各别之性格行为,究属基因或属环境之影响,一直难以厘清。而从佛法来看,基因或环境,二者皆是业力。业力理论实为更完整之解释。

  业力者,即是吾人之行为(action),而任何行为必有其相当之影响及后果。此行为及其因果,若纯属于物质面,则科学家能测量研究;若牵涉至心理层面之因果,则属佛法之范围。

  由此可知,佛法之因果说乃是具有科学基础,而比科学之范围更广泛。业力影响,遍及过去、现在、未来,包括色身、心及环境。业力有共业与别业;一家人之血缘、基因相似,乃是共业所感;一家人命运不同,则是别业所感。共业或别业,基因或环境,其影响及限制,并非不可突破,若能了知正确的因果关系,则可适当的改变命运,故佛法实是最积极的人生科学。

  2、复制基因与生命尊重。

  现在最热门之基因改造工程、复制基因研究,也引起许多难解之伦理课题。以复制人来说,假使可能,从佛法来看,基因虽可复制,基因亦只个人业力之一部分,人一生之遭遇,则属于个人别业。复制人如同双胞胎,长像虽同,实是另一个个体,另一个生命,应当受到一样的人的尊重。

  动物之复制亦然,复制动物亦是有情之众生,亦有苦乐之感受,如同其它动物,应受到生命的尊重。基因改造,如同许多科学发明,其不良后果往往需要十年、二十年方能发现,实应极为审慎,不可将生命当儿戏。

  3、医药与病源。

  医药之发达,日新月异,然而一病未平,一病又起,治疗始终赶不上病菌的脚步。可能有一日将人类的病完全消除吗?佛法言,病由业生,业由心生,病乃是由心中之贪嗔痴,转为伤人伤己之行为(造恶业)而起。

  故虽然从前难治的疾病得到控制,人之恶业未停,则新的疾病一定会层出不穷。治身病是标,治心之三毒(贪嗔痴)方是治本。这也是为什么,行慈悲、做善事、修禅定(心平静则减少贪欲嗔恚)能对健康有所助益。

  4、心理学与唯识学。

  现代心理学自弗洛依德开始,试图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病状,之后虽有容格等一二著名学者,数十年来并无真正决定性、突破性之发展。若以佛法观之,以凡夫心来观心,谈何容易,心之研究乃是世间最复杂之学问。

  如科学家须以显微镜方能观细菌,心理学家需以“禅定”之显微镜方能看清人心中之微细心念。故一千年前,唯识学对意识、色、心已有相当完整、有系统之研究,迄今西洋心理学仍望尘莫及。若心理学家皆能修持禅定及研究唯识,必能在此领域有所突破。(现今陆续有一些专书探讨佛法与心理学,然仍只触及唯识之皮毛而已。)若言佛法实为心之科学,实不为过。

  5、心理与生理、禅坐与健康。

  许多心理、精神、忧郁治疗研究目前仍大多局限于生理研究,由色身之不正常分泌或失衡,只求找出人之精神问题之生理症兆,进而以药物,甚而electric shock therapy(电击震撼以麻痹神经)以求暂时扼止病情。

  这是否有真正长足的疗效尚未可知。相反的,诸如禅修、念佛、礼佛、梵呗唱诵等,让心灵得到平静,得到安抚;行善布施,消除业障,乃至于学习放下,慈悲宽容等,方是根治之生机。

  西方已渐渐重视“自然疗法”等“另类疗法”,其中发现禅坐、礼拜、唱诵、持咒,以及 positive thinking 积极思考等,对如高血压、焦虑症、失眠等各种病情颇能有正面之影响,甚而对绝症亦可能有起死回生之效。此中实有甚深之身心不二之因果关系。

  近期时代杂志(Time),封面专题报导,即是“禅坐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21),证实禅坐对身心确有疗效,能增加人体的抵抗力,禅坐者也较乐观快乐。著名医师如Schwartz将佛教禅修法门发展为治疗“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病人陷入一种无意义、重复不断焦虑性的想法与行为当中,无法摆脱)极为有效的疗程,并在证明心志转移训练能改变脑神经线路,为学术界重要发现(20)。

  美国科大神经学教授Austin之800页钜作全面探讨禅与大脑、意识之关联并一再推崇禅修之重要(3)。美国许多知名学府,如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皆积极从事禅坐之研究,并有相当正面之成果。禅修研究已渐渐为主流学术界所重视(4,5)。西洋的医院、学校、公司,甚而监狱皆逐渐开始提提倡禅修。笔者亦经常至美国大学、高中、国中、公司团体、社服机构介绍佛法与禅修。

  四、科技时代佛法之角色

  佛法与科学,皆欲解开宇宙人生之奥妙,此二者方法虽然截然不同,而其实事求证之精神则一致。由以上二节之讨论,可见佛法禅定、内证所得之智见,往往能超越当时世间之见识,乃至二千五百年后之现在,科学似乎仍在努力证实佛法。

  因此学术界实应重视佛经之道理,相信许多佛法之见解,亦能在未来得到科学之印证。所谓真理,当是放诸四海而皆准,这是与科学研究同理的,以此而言,佛法自能经得起考验。

  科学与科技之发达,对人类确是有不可磨灭之便利与贡献,此处无庸赘述。然而亦有其严重之缺失:

  科学目前只能权威的述说物质界之因果,而不能有系统的研究或了解人生苦与乐之因果。科技之发达长足的促进物质之享受,却不能达到心之宁静、满足。人类对真理之渴求,幸福人生之向往,精神层面之提升,道德观念之迷惑,似乎并未因为学术之发达而得到圆满的答案。科学未能了解与强调心之知足即是常乐,对禅定禅悦之乐亦茫然不知。而佛法由对人生之苦与乐为症结点而出发,秉持如科学般实事求事之精神,进而达到身心圆满解脱之途,则是现代社会人生所亟需之良药。

  学术研究必定为形(符号概念)所困,而不能超越形表。专业科学领域只能研究片面之因果原理,而不能融贯全面。因此,往往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挖肉补疮”的现象。

  科学有一根本之作法,即是对太困难无法解决的问题,转而以较简单的假设来研究,或转而研究较简单的问题。如心理现象太复杂,则研究物理现象;物理的因果复合作用太复杂,则研究较简单的线性(linear)系统。在此领域,科学得到了空前未有的成功。然而,此种成功也造成了极端偏差的想法:以为此简单的假设结果,能代表原来的事实;或以为物理现象为唯一真相,而不敢谈论心之影响,甚而认为心只是物理现象的副作用。

  这种唯物主义已成为三百年来科学思想之主流,而忘记了物理研究之成功,不代表科学家了解心理现象;未能以科学方法研究心理,不代表心理现象不重要或不存在。相反的,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心理作用,而非脑神经细胞的电化作用。佛法言:“心是根,法是尘”,佛法之正确性,正证实了佛陀不畏困难,勇于研究心的真相,进而了悟到心物一体,故对于物质界也能有正确的认知。

  学术研究偏向于纯知识之探求,而不能对其应用适当与否置喙(如爱因思坦为和平主义者,而其科学发现促成原子弹之制造,为终生之悔恨)。科学之工具为各种人所用,各遂其求,有善有恶。科技越发达,其善恶影响亦更广更深。相对的,佛陀只谈对人生解脱有用之知识。

  近年来高科技犯罪,严重的生态污染,杀伤力极强的武器等,亦皆是拜科技之赐。科技知识只是工具,而如何善用此工具以造福而不是造恶,实是更根本、更重要之课题。科技的力量越大,其为善、为害影响之层面亦越大,而人心道德良知之培养亦更为重要。

  以佛法观之,纯学术研究,为研究而研究,是不足取的,一切研究知识当是为促进人类众生之和平安乐。重智而忽略慈悲,是偏向甚而可畏之发展。吾人当以佛法中平等、慈悲之理念为前导,深入了解人生苦乐之因果,如此学术研究及科技发展,方能真正利益大众,净化人心。

  【主要参考书目】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维摩诘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智度论》龙树

  《中论》龙树.青目注释

  《大乘起信论》马鸣

  《百法明门论》世亲

  《信心铭》三祖僧璨

  《八识规矩颂》玄奘

  1. 释惟觉,《见性成佛》,中台文教基金会, 1995。

  2. 释惟觉,〈上惟下觉大和尚新春团拜开示〉,《中台山月刊.第58 期》,中台山教基金会,2003。

  3. 释见护,〈蝴蝶效应〉,《灵泉月刊.第33期》,灵泉杂志社,1998。

  4. Austin, JamesH.《Zen and the Brain》, MIT, 1998.

  5. Benoit, Hubert.《Zenand the Psychology of Transformation》, Pantheon, 1955.

  6. Bohm, David.《QuantumTheory》, Dover, 1989.

  7. Bohm, David& Hiley, B.J.《The Undivided Universe》,Routledge, 1993.

  8. Cao, C.Y.《ConceptualDevelopments of 20th Century Field Theo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8.

  9. Capra, Fritjoh.《TheTao of Physics》, Bantam, 1988.

  10. Dull,Metcalfe, & Williams. 《Modern Physics》,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0.

  11. Einstein,Albert.《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y》,Crown Publishing Group, 1995 Reprint.

  12. Gleick, James.《Chaos》,Penguin, 1988.

  13. Harnad,Stevan.《The Symbol-Grounding Problem.》,Physica D, 42, 335-346, North- Holland,1990.

  14. Hofstadter,Douglas R.《G?del, Escher, &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Vintage, 1980.

  15. Hopcroft &Ullman,《Introduction to Automata Theory, Languages, andComputation》, Addison-Wesley, 1979.

  16. Mandlebrot,Benoit.《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W.H. Freeman & Co., 1982.

  17. Nagel, Newman& Hofstadter. 《Godel’s Proof》, New York University, 2002.

  18. Richard,Matthiew & Thuan, T. X.《The Quantum and the Lotus》,Crown, 2001.

  19. Rumelhart& McClelland, eds.《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MIT, 1987.

  20. Schwartz,Jeffrey & Begley, Sharon.《The Mind and the Brain: Neuroplasticity and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 HarperCollins, 2002.

  21. Stein, Joel.〈TheScience of Meditation〉,《Time》,Time Inc., 8/4/2003.

  22. Wiggins,Stephen.《Introduction to Applied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and Chaos》, SpringerVerlag, 1997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如何面对跳蚤、疟蚊、蟑螂等虫类的干扰?

传喜法师:培福消业好修行

传喜法师:善巧方便对机说法

传喜法师:重在依止善知识

传喜法师:人成即佛成——冬至蒙山法会开示

 

后五篇文章

YIN欲的本质

世界上最大的谜是什么

顶果钦哲法王:上师瑜伽之精髓

顶果钦哲法王:《修行百颂》(1)

顶果钦哲法王:《修行百颂》(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