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顶果钦哲法王:转化六根、五毒、五蕴 |
 
顶果钦哲法王:转化六根、五毒、五蕴 在密乘涵摄各种不同阶段的无数教授中,其精华是视一切相为本尊身、所听一切音声为咒语。了知一切念头为法身。以此方式将六根的认知、五毒烦恼和五蕴转化为其对应的智慧,并了悟身、语、意即是金刚坛城、本净的俱生坛城。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色 44、 色即本尊生起次第决; 美丑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心之显相观音身, 见色自解脱中诵嘛呢。 心犹如虚空,没有形体,必须透过身体才能从事各种行为,使我们走向轮回或涅磐。即便在中阴阶段,也有一个幻身使我们经历从此生到下一生的各种不同阶段。当心与身合一时,我们就能经由感官及其对应的意识来感知这个现象世界。这些感官意识的功能只是纯粹认知其相应的对象――色、声、香等,而不加任何东西。然而,心会在这些认知上多加着墨,如『这是美的』、『那是丑的』、『这可能会伤害我』、『那会带给我快乐』等。这既非外在物体的形状,也不是眼睛或视觉产生了这些主观的阐释导致业的累积,而是『心』的缘故。美的事物本身并不具备利益心的特质,丑的事物也没有任何伤害心的天生力量。美与丑只是心的投射,外在物体本身并没有能力使我们产生快乐或痛苦。例如,看到同一个人,有人觉得快乐,有人却觉得痛苦,是『心』把这种特质加诸于感知到的物体上。 如此,当客体与六根之一相遇时,便由第六识――意识――产生愉悦或嫌恶的认知。这种扭曲的认知乃是因执着所致,此即造成轮回的基础。倘若没有执着,认知就会解脱为智慧,这便是涅磐纯净的体验,在此境界中不再需要排拒愉悦的感受。为了离于执着,你应该练习了知一切境相为诸佛净土,一切众生为本尊。以此来看待事物,转化你对世界的认知为本净,得以让你了悟诸佛净土的所有功德。 当你仔细分析宇宙中的各种无尽现象和一切众生的本质,你会发现除了空性的相续外,再无余物。诚谓:『空性的真理是万物的真理。』事实上,是空性让无尽的现象得以显现出来。我们所感知的现象界是空性任运的展现,是净土,而一切男女众生是观世音和度母,此即密咒乘的根本教授。 我们现在被美的事物吸引,排斥任何丑陋的东西;看到朋友就高兴,看到不喜欢的人就生气。这些主观的反应都是由于心对客体的执着所产生。当我们连魔都可以看成是观世音菩萨智慧的示现时,执着就能被清净,再也没有任何魔能干扰我们的生活或修行了。当我们视一切现象本然清净,是本尊、咒语及智慧的化现时,一切的感官认知都可以当做修行之道。当我们把由空性中生起的万物看成是观世音菩萨的显现时,便证得了无尽清净法界,不再对好坏染净起分别;一切都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朋友是观世音,敌人也是观世音,一切都是观世音菩萨。 当这种觉受生起时,小心不要抓住不放或感到骄傲。这广大的清净不是我们修行的产物,而是事物的真正本性。金矿中的黄金在与其他物质相混时,其本质从未改变,历经提炼和锻造的过程,只是让它呈现原貌而已。同样地,情器世间的万物和众生本来是空,现象不会被不净观所毁损,也不会因净念而增长,真实本性一直不曾变异。 如原颂所言,体验一切外相为清净的练习是生起次第的重点,这通常代表了对本尊的观修。但如果你不能持住观想的所有细节,那就把世界看成净土,一切众生皆具本尊自性就可以了。安住在此体悟中,持诵六字大明咒。 声 45、 了知音声为咒持诵诀; 悦耳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轮涅原音六字语; 闻声自解脱中诵嘛呢。 通常听到赞美、好消息或美妙的音乐会带给我们快乐;另一方面,当我们听到对自己的批评、诬控、喜爱之人的坏消息或刺耳的噪音时,马上就觉得沮丧或恼怒。不是各种声音本身能制造出这种情绪,而是执着之心所致。菩萨明白心的本性是无生,视一切音声都是咒音,不论其好坏;赞美不会使他感到骄傲,恶语也不能激起他的怒气,只会增加他的忍耐与悲心。如果你视一切音声为咒音,好或坏的消息将无法干扰你,犹如风不能扰动山一般。事实上,当你听到坏消息而生气,只不过是让自己痛苦罢了,既不能使亡者复生,也不能让财物失而复得。 一如万象,声音也是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并不能独立存在。美妙的琴声端赖琴弦的合度,若是一根弦断了或不调,弹出的音韵就不和谐、不悦耳。仔细深入检验任何音声;天籁、风声、雷声、树叶的飒飒声、动物的呼啸、人语、歌声,都是组成音声的基本元素,这些声音的本性都是空性。 种子字『阿』象征无生本性,是一切音声的根源,包含了智慧佛的精华。尤其自『阿』生起了六字大明咒。持诵此咒时,要了知一切声音皆从空性生起,是诸佛之语――咒语――无尽示现。若此,只是稍做念诵也将孕育成果。这是把一切音声带入修行道上的修持。 一般的闲聊是贪执与嗔恨的表露,只会使妄念之轮旋转地愈来愈快。但持诵咒语会保护你的心,引导你了悟语的智慧本性。所以一切时中持诵六字大明咒,直到它和呼吸合一为止。 香 46、 知嗅无生圆满次第诀; 香臭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嗅中观音戒律香; 嗅味自解脱中诵嘛呢。 我们喜欢闻香气,捂住鼻子避开恶臭。但一切气味,无论是淡淡的檀香或粪便的臭气,其本性为空。了知它们是清净、无实质的,将它们当做圆满戒律的芳香来供养诸佛,这样的供养能圆满福慧二资粮。既然佛不被二元概念所影响,我们也应该放弃一切好恶的念头。如此一来,嗅觉的概念就能获得解脱,回归其本性。 味 47、 了知味为荟供献供诀; 美味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饮食观音愉悦物; 味觉自解脱中诵嘛呢。 通常我们喜欢品尝美好香甜的口味,而不喜欢任何苦涩酸腐、火辣刺鼻的味道。事实上,这只是心执着于美味或恶心的味道。一旦心了悟这些特性是无生、不存在的,就能了知每种味道的清净本性。于是饮食成为荟供的智慧供,一种荟供的修行。 透过荟供的修行,你将积聚功德,克服贪求饮食的习性,并避免落入不当的维生方式。当一切的执着解脱进入本然体性时,便是最殊胜的供养。 触 48、 了知触之共性平等诀; 饥饱冷热所感自解脱。 无执内外触行本尊业; 触觉自解脱中诵嘛呢。 我们会分别丝的柔软与麻的粗糙、瓷杯的平滑与荆棘的尖刺,但就如同其他感官的知觉,触觉亦无异于白日梦。 一旦你停止区别愉悦或不悦的触感,让它们保持在本质相同的空性之中,心就不再老是兴奋或沮丧,这便是平等一味的证量,是把苦、乐皆融入修行道的最高修行。渴求轻柔的感觉、不能忍受粗砺的事物,只因执着使然。让一切执着及嫌恶在空性中沉淀,佛行事业自会任运显现。 总之,执着于感官的认知使你徘徊于轮回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被教导应放弃一切感官之愉的原因。如果你已经了悟如幻现象的空性,且真正远离执着,那么你的一切感知都可用于修行道上,以积聚福慧资粮,使你的禅定觉受和证悟增上。无论你看、闻、尝、听或感觉到什么,视它如清潭映月或天上明虹――令人目眩神迷却倏忽缥缈,无法掌握,不具任何实质。以此方式来看待万物,你的概念绝不会被成见所凝滞或被执着所桎梏。 法 49、 了知万法皆空见之诀; 心识所取真伪自解脱。 无执轮涅万象即法身; 念头自解脱中诵嘛呢。 心把经验区分为主体与客体,先是认定『我』这个主体,然后有了『我所』的想法,开始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心及我的名字。当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的执着愈来愈强,就愈来愈变得只关心自己的福祉。我们为求得舒适的一切努力,对生活中恼人情境的无法忍受,对苦乐、贫富、尊卑、毁誉的偏见,都源于『我』的概念。 我们常被自我缠缚,鲜少顾及他人的幸福。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就像老虎对吃草兴趣缺缺。这完全与菩萨的行事背道而驰。自我真的只是念头所捏造的;当你了悟到被执着的对象与执着之心两者皆空时,便很容易明白他人与自己没有分别。 通常我们会倾注所有精力来照顾自己,菩萨则用于照顾他人。菩萨发现如果他投入地狱之火,即便只是帮助一个众生,也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八地菩萨了悟轮回与涅磐完全相同,这是胜义见。伟大的萨迦派祖师札巴•嘉岑尊者在禅观中亲见文殊菩萨,接受了著名的『远离四种执着』教授。在末偈中,文殊菩萨说道:『若有执着,即非正见。』寂天菩萨也说:『一切如虚空――这是我必须证得的。』这是显密共许的胜义见。 我们必须了解空性见,然后体悟之,最后得证。轮回与涅磐自空性中生起,亦融入空性中。即使当它们现起时,也从未真正离开空性。所以,若你了知一切现象本性为空,你将能妥善对应任何发生之事,不论经历悲喜,都不会有任何执着。 透过空性之眼来看待万物,真假的二元概念只存在于彼此的对应中。唯有假存在,才有真存在;倘若假为空,那真亦为空。因此在空性见中,没有任何真实的主张,无缘无执。当一位菩萨稳固地建立此见时,他对涅磐寂静就没有执着,因而能化现任何的形相来利益众生。无论众生迷失多深,他都有坚忍的信心使他能在无量劫中不断帮助众生。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的证悟,而只是一心想帮助他人走向解脱。 五毒――嗔、慢、贪、嫉、疑 证悟圆满之见,即完全从五毒中解脱出来。是五毒烦恼让我们深陷于轮回,当五毒消失时,五种相应的智慧当即显现。 嗔 50、 毋随嗔恚境观嗔心, 嗔心现起自解即明空; 明空不外大圆镜智乎, 嗔恚自解脱中诵嘛呢。 轮回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用五官来认知周遭一切,种种喜爱或厌恶的感觉在心中生起,由这些感觉产生了轮回。单是对事物的认知,并非造成我们在轮回中徘徊的原因,而是我们对这些认知的反应及加诸其上的解释,使轮回不停流转。密咒乘的不共特征是:与其让轮回以这种方式继续下去,不如让我们养成一切现象是智慧清净化现的认知。 当你对某人起嗔心时,你的嗔恨或怒气并非与生俱来地存在于这个人身上,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当你一瞥见他,你的念头便全落在他过去曾伤害你、未来可能会伤害你或现在正在伤害你的种种想法上;连一听到他的名字都让你生气。如果你紧抓住这些念头不放,怒气就会爆发出来。那时你会有一股无法抵御的冲动,要捡起一块石头丢他,或抓住某样东西打他,心里想着:『我真想杀了他!』 愤怒似乎非常强悍,但它是从哪得到力量,可以如此轻易地压倒你呢?是某种外在力量,有手有脚、有武器和盔甲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是在你体内的某个地方吗?如果这样,那它在哪里?你可以在大脑、心脏、骨头或身上其他部位找到它吗?虽然不可能找出他的所在位置,愤怒却仿佛非常坚实地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黏附令你的心冻结成固态,带给你和他人极大的痛苦。犹如云朵般毫无实体,不能支撑你的重量或当做衣服穿,却能使整个天空变暗,遮住太阳。所以同样地,念头会障蔽觉性的本然光辉。藉着了悟空――心的清澄本性,便能回复自由的本初状态。如果你了知愤怒的本性是空,愤怒就失去其一切伤害力而转成『大圆镜智』。但如果你不能了知愤怒的本性,任它脱缰恣行,它就无异于地狱寒热折磨的根源。 人们老是认为击溃毁灭敌人是一种积极的成就,但毫无疑问地,这并不是佛法的观点。当怒气爆发时,不要追着它,转而注视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个虚有的捏造。无数世以来,你被自己的嗔恨所奴役,累积了数不尽的恶业。从现在开始,请更加谨慎。记住,愤怒是一切地狱痛苦滋生的种子。根除愤怒,就不再有地狱道。因此,你嗔恨的真正目标应是嗔恨本身,而非所谓的怨敌。 如果你不追寻愤怒的感觉,如果你不用愤怒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如果你的愤怒能解脱回到其真正本性,那便是『大圆镜智』。在此镜中,他人皆是自身的映照。纵有愤怒的念头曾在观世音菩萨心中生起,也只会使他的智慧更加灿亮。再者,当你清楚了解愤怒不可能天生存在于外在事物上,且内在愤怒之心也非任何有形存在,你将油生一股遍及所有众生的悲心,特别是对那些饱受愤怒之心折磨的众生。 很久以前,在佛陀前生中有一世,他是一位示现蛇身的菩萨。一些残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如果他愿意的话,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毁他们,但因他心中了无半点愤怒而不可能那样做。相反地,他祈请藉由杀他的因缘,使他们能在未来成为他的弟子,让他带领他们直至证悟成佛。这个勇气与忍辱的示范,是他完全了悟空性与慈悲的结果。 愤怒是解脱的致命大敌,因为刹那的愤怒能毁掉累劫以来积聚的善业。所以,消除愤怒是菩萨的主要目标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诵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谓:『没有比愤怒更大的错误,也没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慢 51、 毋执骄慢影观执心, 执心现起自解即本空; 本空不外平等性智乎, 骄慢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旦我们得到某种令人称赞的特质,如某些特殊知识或技术,立刻生起的骄慢心会损坏任何可能出现的积极意义。我们被贡高我慢所压制,被自己的美丽、知识、博学及权力所迷惑,完全无视于伟大上师们所拥有的真诚完美功德。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迷失在轮回的染污中,虽然偶尔有些美德,但肯定远逊于多数的过失。相较于那些圣者的无量善行,我们的功德只不过是一小点面粉屑而已。实际上,我们会将善引以为傲,常是为了文过饰非。 所以,不管你具有某种有限、不稳定的才华,绝无理由为之骄傲。谚语说得好:『就像山峰上永远无法聚水,在骄傲的峭壁上也永远无法凝聚真正的价值。』骄慢会阻止你开展虔诚心、智慧和悲心;它阻断了来自上师的加持,妨碍道上的一切进步。所以,避免骄慢的危险,诚实地自我反省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仔细分析骄慢,会发现任何你感到骄傲的东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拜你的执取之心所赐。如果你一直坚持谦虚的态度,让你的心保持谦逊,骄慢会像晨雾一样消逝。离于骄慢紧攫之心,能一直住于观世音菩萨的『平等性智』中。 贪 52、 毋耽贪欲境影观贪心, 贪心现起自解即乐空; 乐空不外妙观察智乎, 贪欲自解脱中诵嘛呢。 无论你期望从父母、孩子、朋友、财富或财产中得到什么样的快乐,它们永远都无法持久;如果生前不曾失去,最后死亡也会夺走一切。对他们执着是无用的。 当你死时,无论你曾经如何受人称赞、多么有钱有势,都派不上用场。你将徘徊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中阴阶段,伴随你的只有善、恶业。积聚金钱和财产,然后保护、增加它们,是件永无止境、令人沮丧的事。 看到黄金和钻石会让我们着迷,马上就被想拥有它们的强烈欲望所征服。即使我们打算购买如此昂贵漂亮的东西,但我们的执着心却不会结束,只会增长。我们可能会担心失去我们所得到的珍贵珠宝,而把它们全放在保险箱里,甚至不敢拿出来穿戴。在一生的需索之后,我们在中阴阶段的经历只会是极端的恐惧和惊慌。 从事商业、农作或任何行业,其利润来自他人的损失者,必招致更多恶业。我们对于所拥有的永不满足,总是试图得到更多想要的。无数世以来,我们把所有精力都耗在这上面。完全舍弃贪欲,学习如何满足于足够维生的衣食,不是更好吗? 如果你决心修行,心无挂碍地持诵六字大明咒,你会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愈来愈少执迷,不再浪费生命。欲望和执着将消融于其本性之中,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妙观察智』。 嫉 53、 毋逐嫉妒境影观伺心, 寻伺现起自解即意空; 意空不外成所作智乎, 嫉妒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般人对任何与他成就相当,或比他高的人都会心生嫉妒。嫉妒不是原本就存在于你所嫉妒的对象上,只是心的捏造。每当嫉妒的念头生起时,只要了知它为何,并全心地随喜别人较优异的成就即可。 一旦你任由嫉妒心增长,它们便会过度膨胀。提婆达多嫉妒其堂兄乔达摩的故事即是一例。乔达摩成佛后,提婆达多仍一再以各种恶行来与他竞逐。他的嫉妒行为多到最后大地在他脚下裂开,使他堕入地狱之火。在那儿经历了可怕的折磨后,他后悔哭泣道:『自我心深处,我皈依你,乔达摩!』虽然在后来的某一世,他会转生为缘觉行者,但在那一世里,连佛也救不了他。因此,嫉妒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绝不要任它摆布。 对于他人的成就,你心里只有极大的欣喜。例如,随喜某人对三宝的广大供养,你将积聚与那个人同等的功德。与其沉醉于自己的成就,成为嫉妒的囊中物,不如随喜他人难以估算的善行,特别是圣者的行为。这便是『成所作智』。 痴 54、 毋附愚痴对境观痴心, 妄念现起自解即觉空; 觉空不外法界体性智。 愚痴自解脱中诵嘛呢。 在这里,痴是指我们对自己本具佛性的无明。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就像手中握有一颗珍贵宝石的乞丐,却不知其价值而将它丢弃一样无知。由于无明,我们被念头奴役而不能分辩对错。由于无明,我们昧于因果法则,并拒绝相信每个行为皆有其后果。由于无明,我们不能接受有前世与来生。由于无明,我们对祈请三宝的善果没有信心。由于无明,我们不能了知佛法的真谛。无明是八万四千烦恼的根本,只要我们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真正本性是空,便坚信事物真实存在,即是一切妄念和恶念的根源。 无论如何,无明不会像地底洞窟般永久黑暗,如其他任何现象,它只会由空性中产生,而没有真实的存在。一旦你了知无明之空的本性,无明就转为『法界体性智』。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心――佛性――如来的本质,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上。如同佛陀所开示的,缘于无明,使我们相信妄念而不识自身本性。 藉着确立无明之空性,了知无明的愚蠢与迷惑自身即为法界本身。然后,安住在此觉受中,修持见、修、行,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心髓。 无论何时,当五毒相关的念头和烦恼生起时,与其让自己被它们带着走,不如去注视它们的本性;最后,你将了悟五毒即五智,即不受染污之心的自然状态。那时,念头一生起便立即解脱,你将永远不会失去明觉――胜义的观世音菩萨。 胜义的观世音菩萨无非空性,但在世俗层面上,观世音有无数的形相以符应众生的需求。这一切的化现,各种名号、形相及颜色,皆是他智慧的示现,是慈悲与空性创造力的展现。尤其观世音菩萨化现出五种主要形相,来对应五蕴和轮回中的五道。下面的五个原偈,便解释转化五蕴为观世音菩萨的五相。 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 55、 色蕴本空无生如虚空; 空性本觉明点即观音―― 无异『圣者尊圣天王』矣, 空性正见境中诵嘛呢。 我们看到空中的彩虹只因阳光和雨水相遇而生。同样地,我们所看一切形色的无尽转化,仅是许多缘短暂连结的结果;仔细详查,无一具有任何实质的存在。例如,我们使用『身体』这个词来指称一个不断改变的骨、肉、血聚合体,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所谓身体的独存个体。 是五蕴支撑了一个实存『我』的错误概念,而『我』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旦我们了知色蕴是空,色蕴即是观世音菩萨。我们称观世音菩萨为尊圣天王,以表达观世音菩萨形相化现的广大和周遍。观世音菩萨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都显现出无量净土,而毛孔既没有扩大,净土也没有缩小。无论如何,观世音菩萨不是血肉之身,而是智慧的化现,本性是空。了悟此真理而持诵六字大明咒。 受 56、 受蕴系缚心物二者链; 证悟平等不二即观音―― 无异『圣者不空羂索』矣, 证悟一味境中诵嘛呢。 是身心的结合让喜悦或不悦、痛苦或快乐的感觉生起。当身体感受到某些细微的疼痛,如荆棘的刺痛,你的不喜欢是因为你相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因而想着:『我••••••我的身体••••••我的快乐••••••我的痛苦。』当他人经历同样痛苦时,你一点也不受影响,可以证明你执着于『我』的程度有多深。 此受蕴是一个把你系缚在三界的枷锁。受蕴是当你遇到现象界的任何事物时,所生起的基本好恶反应,透过感官与相应意识的作用而产生。如果你检视它,你会了知它并没有任何实体。然后,受蕴成为『平等性智』,它的本性不外乎名为不空羂索的观世音菩萨,梵文称做『阿莫嘎帕夏』。 阿莫嘎帕夏属于宝部,拥有巨大的力量,仅是闻其名号及咒音就可增长禅定觉受、加深智慧、延长寿命、大大增加功德及财富。事实上,此一具有惊人力量的观世音面向与你的自性并无差异。透过对空性的了悟,你觉知到轮回的现象是无尽的纯净时,便开启受蕴相对的觉醒面时,永具丰盛功德的宝藏,这就是宝生佛。 不空羂索观音和如意宝的意义相同。像绢索一般,如意宝甚至能号令最有力之神、人,度拔一切众生到达证悟。当你觉得自己快要堕入烦恼障的深渊时,祈请观世音菩萨。在最后一刻,当他慈悲的绢索套住你时,你会对他的证悟全知充满信心。因此,以坚信和专一虔诚心持诵六字大明咒。 想 57、 想蕴执取名相皆妄念; 悲心善待众生即观音―― 无异『至尊浚断轮回』矣, 无缘大悲境中诵嘛呢。 你的心不停地评断任何遇到的事物,想着:『这会让我高兴,这可能会伤害我。』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你持续渴求可能使你愉悦的事物,而惧怕那些不开心的东西。你心中所做的这些评估,来自于以我执为认知事物的方式。但现在,与其估算这些事物会带给你多少的苦乐,你应关注所有无量众生的苦乐。这将会产生无缘大悲,然后你会了悟此第三蕴――想蕴――是观世音菩萨的另一面,称为浚断轮回观音。 当你捞浚海底深处,底部的任何东西都会浮上水面。同样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事业会把一切陷于轮回深处下三道的众生,提拉到较高的上三道。 即使只为了一个众生,观世音也不辞辛劳。直到时间终止,他伟大的悲心也永不缩减。浚断轮回观世音随时准备好帮助众生。下面的寓言可兹说明: 很久以前,一群商人出海寻找传说中的珠宝之岛,因暴风雨发生了船难,于是他们栖身在一座住着食人魔的小岛上。食人魔为了控制他们,用魔术把自己变成标致的公主,以此伪装来迷住商人,并赢取他们的信任。不久,食人魔所变的公主们就嫁给所有的商人,从此以后,商人被严密监管,不准远离家门。 有一天,商人的船长在没被发现的情况下,走到不曾去过的远处,碰巧见到一幢铁制的大建筑物,里面发出叫声:『听着,外面的人!我们也是发生船难而被关在这里的商人。要小心!你们被愚弄了,你们所娶的公主实际上都是食人魔。他们计划把你们全部杀掉吃光。』这时,船长才了解他和手下都被骗,成为食人魔的阶下囚。他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可怕的陷阱中,难道没有法子逃跑吗?』 这个声音说:『对我们来说毫无机会,但对你们而言,有一个机会。城东有一座湖,湖边有一处叫做黄金草的小树林。每当新月和满月的夜晚,观世音菩萨就会以高贵雄马胜云的形相出现,从三十三天到此来吃草饮水,并在金砂地上打滚。他会呼唤任何想离开食人魔岛到南瞻部洲去的人骑到他背上来。我曾听食人魔公主们说过,任何抓住胜云鬃毛、拒绝食人魔公主虚伪哀求的人,绝不会受到阻挠而能安全逃到印度。』 船长赶快回去告诉同伴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全都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胆寒,明白这是重获自由的唯一希望,并发自内心地向观世音菩萨祈请。 正如预言,在满月时,天马出现,在黄金草的树林里安静地吃草。正当他要起飞时,他呼叫商人快点骑上他的背。食人魔公主看到她们的俘虏正要逃跑,开始哭泣哀叹。她们把与商人所生的孩子带出来哭喊着,哀求丈夫留下来照顾可怜的子女。否则他们全都会饿死。一些商人不能斩断爱执,无法抗拒食人魔太太的恳求而跳回地面。其他人对这些涕泣的哀求充耳不闻,以极大的信心向观世音菩萨祈请,因而得以安全逃往南瞻部洲。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早已脱离想蕴,平等地施予一切众生。他将无倦地疏浚轮回的深渊。直到不留下任何一位众生为止。 第一蕴(色蕴)是你对某件事物的最初理解。第二蕴(受蕴)是你对这事物的愉悦、不快或中立感觉。第三蕴(想蕴)是你对此感觉强度的评断,是强、是中或弱;然后你的心抓住此想蕴并认定它是真实有用的,构成了其后两蕴(行蕴、识蕴)的运作基础。透过五蕴连续的运作过程,产生了一切的痛苦。无论如何,以全然的虔诚心持诵六字大明咒,你可以解开想蕴的枷锁,自轮回的陷阱中脱逃。 行 58、 行蕴轮回业力转六道; 证悟轮涅平等即观音—— 无异『大悲调伏众生』矣, 利他一味境中诵嘛呢。 行是基于贪、嗔感觉的驱使而采取行动,因此会累积业力;行蕴是涅磐与轮回的建筑师。自无始以来,你受到行蕴的彻底奴役,累世地徘徊着。如果你了知行蕴的本性为空,你无尽的行蕴实是智慧的无数切面,就不会再受制于行蕴的管辖。 根据金刚乘的法教,观世音菩萨是遍布一切坛城的莲花舞威王。虽然他在本质上是完全觉悟的佛,示现出无竭的悲心,但他为了随顺众生的需求以利益众生,而以菩萨之身示现。菩萨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利益众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没有自私的目的。这种崇高的悲心带来了无量的证悟功德,特别是对轮涅一味的了悟。 现在你可能会发现,要认定观世音菩萨证量、悲心和利他能力的不可思议与广大功德是很困难的,但如果你能以专一的虔诚心来念诵他的心咒,有一天你也会拥有同样无边的力量来利益众生。在心中发愿帮助一切众生,并将所有功德回向给他们,深信观世音菩萨会知道你的愿心,赐予你加持以带领众生圆满成就。 识 59、 识蕴凡夫心识具八能; 证悟本心法身即观音—— 无异『至尊调御丈夫海』, 了悟自心即佛诵嘛呢。 如果一粒种子来自一株有毒的植物,它长出的根、叶必定是有毒的,甚至能致命。同样地,无论五蕴何时现前,痛苦必随之而至。五蕴的首脑是识蕴。是识蕴执着五蕴为实存,执着乐为乐、苦为苦。事实上,识蕴是妄心与妄念。一旦你了知识蕴从未真实存在,它既不能继续存在也不会终止,就能从识蕴的掌控中解脱出来。但在你未达此目标之前,识蕴会不断地巩固妄念,继续制造更多更多的业。所以,集中一切的努力以了悟『识』的空性,是为关键。当这种了悟清楚生起时,就仿佛是日出之光照破了夜晚的黑暗。 识蕴的清净本性,即是被称为调御丈夫海的观世音面向。『调御丈夫』代表佛,已赢得无漏证悟的胜利;『海』指的是无量广大的诸佛,总汇于观世音菩萨。祈愿有那么一天,你也能得到如此圆满的成就:众生只要听闻你的名字,就能清净一切染污,从三恶道中解脱。 了知观世音菩萨安住于你心中,是相续不变的一体,持诵六字大明咒。 有关身、语、意、法身之四要点 身 60、 执取身相为实束缚因; 了悟显空如尊即观音—— 无异『至尊空行观音』矣, 显空本尊身境诵嘛呢。 由于认为身体是骨肉坚实之躯的凡夫认知,让身体如磁铁般吸引苦痛。但藉着观想、持咒等修行的训练,你可以学习打破坚实躯体的成见。透过修行来领悟你的身体乃是观世音菩萨无限无生的智慧身,可以臻至超越痛苦的境界。观世音菩萨之身如虚空般遍在,既非血肉之躯,也不是塑像般的实物,而是如彩虹般透明,清楚显现,却空无任何实体。尤有甚者,观世音菩萨不只是一个观想的形象——他是活生生的存在,散发智慧、爱与力量,对任何只做一个简单的祈请手势或仅念一句嘛呢咒的人做出回应。 语 61、 闻声言诠语妄念因; 了悟声空如咒即观音—— 无异『至尊狮吼观音』矣, 了知音声为咒诵嘛呢。 当你能清晰稳固地观想本尊身,也能够如金刚语段落所述持诵咒语时,将可增进你的修行。观世音菩萨心咒的第一个字『唵』,象征五智,是一个吉祥的字。大多数的咒都由『唵』字开头。『嘛呢』的意思是宝,『呗美』代表莲花,『吽』字则是宣说、迎请观世音菩萨的遍知。全咒可译为:『您,莲花宝,请赐予您的遍知。』透过六字大明咒不断重复的名号,你忆念并迎请观世音菩萨的无尽功德,仿佛从遥远之处呼唤他。他会任运地示现慈悲来回应,并圆满你的一切愿望。 为了加持众生,观世音菩萨赋予六字大明咒等同于他自身的力量,这是无生空性的回响。书写的六字大明咒,能令看到的众生解脱;念诵六字大明咒,能令听闻的众生解脱;如果在心中想起它,也能由忆念而得到解脱;把它穿戴在身上,可由碰触而得到解脱。如果你习于视一切音声为咒,当你在中阴时听到恐怖的音声,也不会感到恐惧。藉着此咒语,观世音菩萨行使广大无量的慈悲事业。所以,以强烈的虔诚心,把听到的一切宇宙音声都当做是咒音的振动,持诵六字大明咒。 意 62、 执实之心迷妄轮回因; 放下本心离思即观音—— 无异『至尊心性休息』矣, 心性法身境中诵嘛呢。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除非你已对空性见有了坚定无误的了解,否则禅修的重点是什么呢?无法了知心的空性,正是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的影响,能住于当下的单纯觉性时,就能了悟本具慈悲的空性。 恣意放纵,念头就会造成整个轮回。不加检视的话,念头便固守其外显的真实性,让这些力量持系着轮回。但任何念头,不论善恶,连最细微的实质都不存在。念头完全是空的,无一例外,宛若天上五彩斑斓、鲜明亮丽的彩虹,永远抓不住。不能像衣服穿上,或以任何方式来使用。空性绝不会被任何事物改变,纵使被表面的障盖所遮避也是如此。事实上,那些障碍不是真的必须去除的东西,因为当我们了悟其空性时,这些障碍就消失无踪了。当妄念的染污消退后,心就会保持自由祥和,自在地安住在本性中。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名为『心性休息』的意义。 虚空从未被云朵的出现所干扰或改变。虚空既不乐于期盼彩虹的出现,也不因没有彩虹而失望受苦。不管观世音菩萨对众生的慈悲事业是多么广大遍布,他的金刚心从未离开过究竟本性。他以无尽的方式对众生示显,但在实相上,他从未离开空性法界。 观世音菩萨与你自心的体性是一体的,不要到他处寻觅观世音菩萨。为了彻悟你本具的本性,以不造作、全心的虔诚来请法与领受法教;然后思惟并使它们融入生命中。最后,你将达到究竟的证悟,一切业力习气与烦恼障碍将消融,你会直接了悟一切现象的空性。届时,你将可松坦在大休息的境界中,远离轮回的折磨。就像一位安详的老人看着小孩在游戏,你会以不可动摇的平等舍来看待如幻现象不断变迁的展现。 如果你很难观想本尊的庄严、放光和其他所有的细节,那么单纯地住于本然状态的认知中,此即法身的意瑜伽。注视着每件事物,从胜义谛的一味中生起,持诵六字大明咒。 法身 63、 离象本初清净为法身; 面见自性法身即观音—— 无异『至尊世间自在』矣, 清净无边境中诵嘛呢。 观世音菩萨及诸佛所示现的各种形相,不管是在报身或化身的层次,皆是从法身的基础而产生。法身是究竟的法界,超越了任何智识的造作,在其本性中涵摄了一切佛果的证悟功德。它是无始以来即与我们在一起的本初智慧。此俱生智可透过止、观的禅修来悟得。『止』能使混乱的心平静下来,而『观』开展随后更为广大的禅观和甚深了悟。当止、观无别地融合为一时,即是法身的证悟。 当你在菩萨道上前进时,持续保持座上与座下的修行,最后你将可达到初地菩萨位,进入见道。所谓见道,是因为你第一次真正瞥见究竟真理——每件事物的空性。然而此空性的证量尚未达到极致,须逐步扩大,依序经过每一地直到最后十地,二障的造作才永远消失,本初不动的智慧得以完全彰显。你达到所谓的无修道、佛果的境界,即心与法身智慧心合一。不管是谁臻至此不二的证悟境界,都真正具现了三界的最高理想。 观世音菩萨是如来、佛性的精髓,透过念诵其六字大明咒,法身的一切功德将毫不费力地开展。
---------------------------------------------------------------------------------------------------------------- 更多顶果钦哲法王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