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圣者言教 第六课(十)禅定与菩提心 |
 
圣者言教 第六课(十)禅定与菩提心
无论修行之前还是修行之时,我们在调伏内心时,应时时观待自心是否与菩提心契合到一起。一旦两者产生分离,即便你自认为修行有多好,实际当中也已经完全远离正法。 有很多修行者认为,禅定是迅速成办解脱的捷径之道。当然,从某一方面来说,的确如此,但前提是修行者懂得什么叫禅定。禅定可以支分很多种,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种禅定,世间禅定有四禅八定等,出世间也有自己的禅定见解。对照自身,我们是否知道自己修行的是哪一种禅定?若仅凭内心止息一切妄念,于无分别状态之中安住,并视其为禅定唯一之标准,希冀通过这种禅定而成办更高的禅定者,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时机。原因是什么?因为这种无分别状态已经远离了菩提心。 在没有任何妄念无分别状态当中,如何树立我们所讲解的菩提心的两个方面——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呢?其中愿菩提心又分为慈悲缘众生和智慧缘大觉,这两者在禅定中又该如何体现呢?也许有信众会有这样的想法:在世俗菩提心中,我们确实需要依靠起心动念来成办慈悲缘众生,但在没有起心动念时,因为已经是无缘之慈悲,此时应该就是胜义菩提心之见解了吧? 先请问一下,你是如何树立无缘慈悲的?难道什么都不存在就叫无缘慈悲吗?如果能够这样承许,那么虚空也应该具有无缘之慈悲,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成为虚空一般,内心什么都不知道。我想,胜义菩提心可不是这样理解的,否则胜义菩提心当中又如何树立遍知和全知呢?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怎么树立呢?在三身境界当中,大悲周遍之妙力又该怎么树立?所以禅定中的菩提心当然不是这样理解的。 我们已经知道在修学禅定时菩提心的重要性,但是在初次修学禅定时,希望禅定能与菩提心完全结合到一起,恐怕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们就将它分为方便与智慧,用止观交修的方式,令自己逐渐趋向、成办圆满的菩提心。虽然修行伊始,由于禅定本身没有完全赤裸的缘故,见解很难与所有的功德结合到一起,但是通过不断的止观交修,空性与智慧逐渐融合,最终两者完全分不开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觉性,也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这样的见解虽然很圆满,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可能还比较遥远,因此,现前要做的是,反观自己在行持一切善法之时,菩提心是怎么样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有时候我们会不经意地赞叹自己做了多大的功德,此时不妨先问一下自己,当你在做这个功德的时候,内心是否与菩提心完全契合在一起?若菩提心与你做功德时的心态没有圆融到一起,你所做的恐怕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是一种世间善法而非出世间善法。这样的善法对成办解脱恐怕没有丝毫之利益。 因此,作为修行者,我们要时时牢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赐予我们的珍贵教言:“初行者修法并非主要,首当之要务乃通达如何修行。”只要我们懂得菩提心、三殊胜等相关理趣,即便我们一天修行的时间只有十分钟,也具有无量之功德。因为令善根转变成无量的菩提心、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的清净正行以及令善根越来越增上的清净回向都已具备,而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力量。所以,对成办解脱而言,菩提心和三殊胜法是有则足矣、无则不可的。 一旦具备这些解脱之条件,无论一天修行的时间多么短暂,解脱就在眼前。若不懂得这些道理,恐怕修行的时间再长,解脱离你也越来越远。就如同我们的目标在东面,但是出门之后一直不断地向西行走,即便看似在不停地走动,但是与目的地却越走越远。所以,作为修行者,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作为导师,反复为大家讲解这些道理,目的就是为了大家能将这些教言纳入心相续,在实修时能依此辨别正误。相信只要做到这些,距离成办解脱就会越来越近。
|